燃烧的海洋(校对)第3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6/1021

  虽然J-11C在数量上占优势,但是在此之前用光了电磁火箭弹,结果F-22A在视距外抢先发起攻击。
  紧接着,增援的F-22A机群到达。
  也就在这个时候,战场局势发生了转变。
  增援的三个F-22A中队在接敌的时候,也启动了火控雷达,开始锁定目标。发现日本增援战斗机到达后,执行直掩任务的J-11C机群立即加速投入战斗,而且按照标准作战程序使用了电磁弹药。
  以当时的情况,J-11C使用电磁火箭弹不是为了击落F-22A,而是为了削弱隐身差距产生的影响。
  如果没有电磁武器提供的干扰,J-11C在与F-22A进行对等空战的时候,获胜的希望非常渺茫,根本没有机会靠近F-22A。依靠强大的隐身能力,F-22A能够在视距外向J-11C发起攻击。
  中国空军为制空战斗机配备电磁火箭弹,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只是,这轮电磁火箭弹攻击收到了几个意外战果。
  当时,首先投入战斗的F-22A已经占据上风,在视距外空战中用AIM-120D击落了十多架J-11C,而J-11C连反击都办不到。只是作为防御一方,日本战斗机没有退路,必须尽快干掉拦路的J-11C,才能及时发现逼近的轰炸机群,引导后续到达的战斗机进行拦截,确保舰队不会受到攻击。
  结果就是,在占有优势的情况下,F-22A主动向J-11C机群逼近。
  也就在即将进入格斗空战阶段的时候,直掩的J-11C机群投入战斗。
  更要命的是,增援的F-22A机群也是从三个方向上进入的,而且沿着第一批F-22A的航线飞行。
  当第一批电磁火箭弹引爆时,至少有七架F-22A被击落。
  两分钟后,又有三架F-22A在电磁火箭弹的爆炸声中坠入大海。
  只有两架F-22A及时退出战斗,离开了电磁火箭弹的打击区域,才没有成为电磁武器的牺牲品。
  因为在夜间作战,所以中国空军没有把这十架F-22A记入战果。
  此时,争夺制空权的战斗也进入了白热化状态。
  虽然电磁武器严重削弱了F-22A的制空优势,使得增援的F-22A无法充分利用中程空对空导弹,只能被迫与J-11C进行格斗,但是F-22A的数量劣势并不明显,在一对一的情况下,肯定能够击败J-11C。
  只是,留给日本战斗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增援的F-22A与直掩的J-11C遭遇时,已经是五点三十八分了。
  空战地点离第三护卫群不到四百公里!
  H-6X机群就在直掩战斗机后方大约五十公里处,如果不是战术侦察情报不太精确,需要给反舰导弹留出进行机动搜索的空间,不然H-6X已经在直掩战斗机投入战斗的时候发射了导弹。
  空战中,还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为J-11C再次使用电磁火箭弹,E-3G的支援能力大幅度降低,甚至无法准确掌握战场情况,所以在空战打响后不久,四架J-11C按照侦察机提供的信息,再次向第三护卫群所在海域发起突击。
  按照安排,这四架战斗机将为攻击行动提供及时战术信息。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为反舰导弹指引目标。
  因为离得已经足够近,第三护卫群不可能在半个小时内逃出反舰导弹的打击范围,所以H-6X机群没有等待战术J-11C再次提供战术信息。
  五点四十分,从正西面突击的H-6X机群的领队长机率先发射了反舰导弹。
  针对第三护卫群的打击行动进入关键时刻。
第八十八章
最后关头
  轰炸机投弹的速度非常快,两分钟内就能把十四枚反舰导弹发射出去。
  因为提前半个小时获得战术情报,C-806的控制系统具备及时更新能力,所以在发射导弹前,H-6X为反舰导弹输入了目标信息,不用临时进行投弹准备。如果有必要,C-806还能在飞行途中接受由侦察机提供的及时信息,根据目标的运动情况修正飞行线路。如果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引导,比如有海航的海上巡逻机参与战斗,甚至能根据情况为反舰导弹设定最佳攻击线路。
  显然,海航的巡逻机到不了战场。
  要想提高反舰导弹的打击效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攻击的时候,由侦察机提供及时战场信息。
  发射完导弹后,H-6X机群各自转向返航。
  因为空战才打响,负责侦察的四架J-11C正在以二点七马赫的速度冲刺,所以直掩战斗机没有跟随撤退。
  不管怎么说,轰炸机的飞行速度慢得多,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战斗机都应该在轰炸机飞员了之后再撤退。
  此时,正好是五点四十五分。
  从这个时候开始,第三护卫群的存亡进入倒计时阶段。
  可惜的是,直到这个时候,日本空中自卫队的预警机与战斗机都没有发现轰炸机,更没有发现来袭的反舰导弹。
  每过一分钟,第三护卫群的生存概率就降低一分。
  其实,到这个时候,第三护卫群全军覆没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负责防空的F-22A分身乏术,在摆脱J-11C之前,就算发现了飞向第三护卫群的反舰导弹也无法进行拦截。
  恐怕不等F-22A夺得制空权,第三护卫群就完蛋了。
  至于再次增派防空战斗机,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日本空中自卫队几乎放出了所有能够升空作战的F-22A,另外一个中队还在几百公里之外掩护联合舰队,肯定无法在半个小时内赶到。
  以C-806的巡航飞行速度,用不了半个小时就将到达第三护卫群附近。
  对第三护卫群来说,挨打是肯定的,区别只是损失多少战舰。
  如果能够及时发现来袭的反舰导弹,以第三护卫群的防空能力,至少能够拦截大部分导弹。
  不可否认,第三护卫群拥有不俗的防空实力。
  在十艘战舰中,不但拥有一艘“金刚”级与一艘“爱宕”级防空驱逐舰,还有四艘配备了“先进海麻雀”的“高波”级多用途驱逐舰与四艘配备了“海麻雀”的“村雨”级多用途驱逐舰。
  从理论上讲,第三护卫群能在一次防空作战中拦截三百多枚C-806这类的反舰导弹。
  如果得到了其他防空力量的协助,而且对来袭反舰导弹进行的电子干扰起效,舰队的反导能力还会增强不少。
  只是,这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远程防空导弹必须发挥作用。
  要想让远程防空导弹发挥作用,就得及时发现来袭的反舰导弹,而不是依靠战舰上的对空搜索雷达。
  要知道,再好的防空雷达对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的探测距离都不超过四十公里。
  这不是技术手段就能解决的问题。
  如此一来,在舰队防空作战中,战场信息显得至关重要。
  可惜的是,H-6X发射反舰导弹的时候,E-3G在舰队东面一百五十公里处,最多能探测到舰队西面一百公里处的低空目标。因为反舰导弹的雷达发射信号比战斗机低得多,所以被预警机发现的距离也短得多。
  从这场战斗的表现来看,E-3G对超低空飞行反舰导弹的最大探测距离肯定没有超过两百公里。
  大概意识到危险正在逼近,五点五十分过后,E-3G开始向西飞行。
  只是,在接下来的十多分钟里,这架预警机最多能飞行两百公里。
  事实上,这架预警机根本没有飞这么远,因为此时还有四架J-11C在向第三护卫群所在海域突击。
  虽然根据之前的情况,E-3G的机长有理由相信,这四架J-11C的任务是去为反舰导弹搜集战场信息,但是E-3G就在J-11C的突击航线上,为了自身的安全考虑,预警机只向西飞行了大约五十公里。
  显然,这个距离明显不够。
  就算E-3G能够探测到两百公里处的反舰导弹,也只能把舰队的防空探测区域向西延伸到一百公里处,而日本战舰上配备的远程防空导弹的最大射程在两百公里左右,对付超低空目标的最大射程也在一百五十公里以上。
  从一百公里处开始拦截,“标准2”最多只能开火两次。
  如果能够从一百五十公里处开始拦截,“标准2”能够开火三次。
  当然,考虑到战舰携带的弹药数量,能够进行两次拦截就很不错了。
  “金刚”级在理论上最多能装载九十六枚“标准”系列防空导弹,因为日本海上自卫队没有对地打击任务,所以不会像美军战舰那样携带“战斧”巡航导弹,只需要在垂直发射系统里装载八枚左右的反潜导弹,其余的全部用来装载防空导弹。一般情况下,“金刚”级装载八十枚“标准”系列防空导弹,其中六十枚是防空型,二十枚是反导型,剩余的八个垂直发射管则用来装载四联装的“先进海麻雀”。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金刚”级能够装载九十二枚防空导弹,与二十枚具备一定防空能力的反导导弹。只是在对付掠海目标时,反导导弹派不上用场。
  “爱宕”级的情况与“金刚”级差不多,只是更加重视反导能力。
  以当时的情况,“金刚”级是单纯的防空战舰,没有携带反导导弹,因此在将“先进海麻雀”的装载量提高一倍的情况下,携带了一百三十六枚防空导弹。“爱宕”级需要承担舰队反导任务,所以只携带了九十二枚防空导弹。
  这个防空能力,绝对不算差,至少没有一艘中国战舰能够与之相提并论。
  此外,舰队里的四艘“高波”级也有非常不俗的防空能力。
  “高波”级上有三十二具MK41垂直发射系统,因为是多用途驱逐舰,除了协助防空战舰作战之外,还得承担反潜任务,所以其中十六具装载反潜导弹,剩下的十六具则全部装载“先进海麻雀”,总共有六十四枚防空导弹。
  作为一种射程达到四十公里的防空导弹,只要舰队以密集编队航行,“先进海麻雀”就具有一定的区域防空能力。
  按照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作战战术,“高波”级的次要任务就是为更加重要的防空驱逐舰提供贴身保护。
  只是,先于“高波”级服役的“村雨”级就没有这么强大的防空能力了。
  虽然“村雨”级也配备了MK41垂直发射系统,数量与“高波”级一样,总共四套三十二管,但是在建成服役的时候,日本还没有引进“先进海麻雀”,配备给“村雨”级的是垂直发射的“海麻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6/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