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3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2/1021

  如果仅仅只是民间的思潮,这还不是大问题,毕竟中国的改革还没有发展到民意能够主宰一切的程度。
  在傅秀波看来,最大的问题是,军队里也出现了类似的思潮。
  显然,这就不是可以忽视的问题了。
  如果军人整天想着打仗,而且是打出去,在战争中建功立业、实现个人价值,那么迟早有一天,会出大事。
  更可怕的是,如果军队与民间资本走到一起,必然酿成灾难。
  要知道,几十年前,日本帝国就是这么走上灭亡之路的。
  作为近三十年来,最有远见的国家领导人,傅秀波不可能不知道,军队与利益集团联合的危害性。
  还好,局面没有失控。
  虽然黄峙博在外面表现得非常嚣张,成天想的不是打这个、就是打那个,每个月不搞几次以某个国家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根本就坐不住,但是作为一名刚刚五十出头的将军,黄峙博在军队里的根基还不够深,而且他不是那种没有理智的军人,分得出轻重,也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敲打了黄峙博,傅秀波才把话题拉了回来。
  “黄将军,我不是担心你搞什么,也没有因为经常替你擦屁股而感到烦恼,我只是希望你知道,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军人之一,你得明确自己的立场,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东西碰不得。”
  黄峙博用力点了点头,说道:“元首放心,我会管好自己,绝不让你操心。”
  傅秀波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扯远了,还是说我们现在的问题吧。日本的立场再明白不过了,而要达到目的,日本要么跟我们干一场,要么利用我们身上的伤疤。如果我是日本领导人,肯定不会选择前者。虽然东海的情况与朝鲜不一样,我们强大的陆军鞭长莫及,但是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即是否有信心取胜,日本肯定有所顾忌。如此一来,最理想的选择就是在我们的伤口上撒盐。”
  “问题是,以日本的实力,根本不可能在台海问题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别忘了,日本后面还有一个更加强大的美国。”
  “美国!?”黄峙博愣了一下,说道,“朝鲜以地面战争为主,美国都丢掉了一艘航空母舰,还有包括两艘航母在内的数十艘大型战舰遭到重创,如果在以海洋为主的战场上跟我们对抗,美国的损失将更加惨重。”
  “果真如此吗?”
  黄峙博没有开口,傅秀波明显说的是反话。
  “我不是军人,可是我知道,战争并非你说的那么轻松。四年前,我们能在朝鲜击败美国,不等于现在也能击败美国。关键就是,台海是一个海洋战场,而我们最大的短板就在海洋战场上。”
  “这……”
  “地面战争开打的时候,你手里还有多少作战飞机?”
  黄峙博愣了一下,随即苦笑了起来。
  “可以说,只要台海出问题,日本肯在前面冲锋陷阵,美国就会跟进。美国也许不会出兵,但是肯定会尽一切可能为日本提供援助。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时候打、以及以什么方式打。”傅秀波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如果直接干预,肯定在道理上说不通,日本也不见得会全力以赴,因此不管是日本、还是美国,都需要一个契机来激化中日矛盾,点燃台海这个火药桶。”
  “你是说,东海争端?”
  傅秀波点了点头,说道:“可以说,这是我最担心的地方。东海争端的幕后主使,肯定不是日本。”
  “美国?”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与日本发生冲突,不管谁打赢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这……”
  “如果日本赢了,我们肯定会有所收敛,而且在海洋战场上的惨败,必然会助长岛内的独立气焰。如果我们赢了,日本的民族情绪将全面爆发,日本当局也能以复仇为借口,更加肆无忌惮的干预我们的内部事务。”傅秀波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所以说,我们与日本都不可能成为这场战争的真正赢家,只要战火点燃,我们就输了,美国则能不用一兵一卒获得胜利。”
  黄峙博沉默了,因为他知道,傅秀波说得没错,而且道出了事件的本质。
  “问题是,事已到此,我们就什么都不做吗?”陆风烈插了一句。
  傅秀波笑了笑,没有急着开口,反而是黄峙博叹了口气,似乎意识到了什么。
第十九章
两手一起抓
  东海问题,不是一个单独的问题,或者不只是中日在钓鱼岛上的争端。
  因为关系到台海局势,所以东海问题绝对不能只解决一个,而不管另外一个。不管中国是否愿意,在着手处理钓鱼岛争端的时候,都得考虑台海局势,还得在采取行动前做好最坏打算。
  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曾经迫使中国在数十年里采取防御态势。
  说得简单点,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第二次朝鲜战争,打破了僵局,也带来了新的变化因素。
  这个变化因素,不是来自日本,而是在中国本身。归根结底,就是第二次朝鲜战争对中国军事力量产生的根本性影响。
  虽然从长远来看,第二次朝鲜战争加快了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影响,但是在二零一九年,不管是军队的装备建设、人事变动与战术思想等都没有得到显著改观。
  短期影响,仍然集中体现在第二次朝鲜战争的余威上。
  打败了强大的美军之后,中国军队的士气与斗志达到爆棚状态,从将领到士兵,没人怀疑中国会在下一场战争中失败。
  客观的讲,这种自信并不盲目。
  中国军队能够打赢第二次朝鲜战争,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即中国军队掌握了瘫痪对手通信指挥系统的手段。
  这种手段,到二零一九年也没过时。
  虽然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甚至在结束之前,包括美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已经开始寻找对抗电磁战的方法,而且很快就有了收获,并且开始改进现有的武器装备,但是要对成千上万的主战装备进行全面改进,使其能在恶劣的电磁战环境下发挥效能,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拿美国来说,到二零一九年,也只对不到百分之二十的主战装备做了改进。
  也许,美国有点特殊,因为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美国启动了为期二十年的装备发展计划,将在今后二十年内,逐步用新式装备替换掉已有的老式装备,而按照美国当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再次与中国这类大国发生正面对抗的机会并不大,所以美军在改进已有装备的时候并不积极。
  当时,美国只对剩余服役寿命在十五年以上的主战装备做了改进。
  即便如此,四年的努力,仍然使美军保持了全球头号军队的位置,并且有足够的实力打赢一场与地区强国的战争。
  美国可以这么做,不等于别的国家也能这么做。
  拿日本来说,即便获得了美国的支持,成为全球第二个装备第四代重型制空战斗机的国家,但是在二零一九年的时候,日本的所有主战装备都没有进行过针对全面电磁战的改进与升级,连刚刚从美国获得的F-22A战斗机也不例外。
  不是日本不想做,而是代价过于高昂。
  当时,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掌握了电磁战的对抗技术,一个是中国,另外一个是美国。
  日本要想从中国获得军事技术,显然不可能,别说中国不会卖,美国也不会允许日本这么做。
  那么,日本就只能从美国采购改进装备了。
  问题是,按照美国的计划,最快也要到二零二二年,对百分之四十的主战装备进行了改进之后,才能确保在下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中不至于败下阵来。也只有到这个时候,美国才会出售电磁对抗装备。
  这就意味着,在二零二二年之前,除非日本自己搞了出来,不然就别想获得能在大规模电磁战中取胜的武器装备。
  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也是日本无法回避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如果日本卷入某场战争,美国会袖手旁观。到时候,美国不但会向日本出售电磁对抗装备,甚至有可能把已经做了改进的装备出售给日本,帮助日本打赢战争。
  相对而言,中国仍然拥有装备上的优势。
  当然,装备上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电磁战领域。
  在其他方面,中国的装备优势依然明显,比如中国已经拥有了第四代战斗机,而且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产率接近百分之百,在战时的生产规模不会受到限制。又比如中国拥有日本没有的航母与攻击核潜艇,在海洋战场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即便在东海争端中很难用上地面部队,可是中国拥有一支规模不算太小,而且非常精锐的陆战队,日本却没有类似的两栖作战力量。
  从军事角度出发,中日之间最大的差距,还是在基本军事思想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是战败国,所以日本的军事力量一直受到限制。虽然在冷战时期,为了对付强大的红色帝国,美国放松了对日本的监管力度,允许日本组建一支军事力量,但是在之后的数十年之内,日本的军事力量只能用于防御,而不具备进攻能力,不是一支完备的军事力量。
  虽然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日本开始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在引进F-22A的时候,购买了配套的对地攻击软件与弹药,随后在自产的F-22J上,使用了自行开发的火控软件系统,为使用自制的对地攻击弹药铺平了道路,但是这些努力,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取得成果。
  短短四年之内,日本能获得有限进攻能力已经非常不错了,而要获得美军那样的进攻能力,没有二十年、甚至半个世纪,绝对不可能。
  相对而言,中国军队就没有这样的问题了。
  虽然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也奉行防御战略,严重忽视了现代战争中重要的进攻性军事力量,即空军的建设。但是在第二次朝鲜战争爆发前十几年,中国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以此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可以说,在中国的现代化军事改革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加强进攻性军事力量。
  这些努力,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已经见到成效。
  比如在大规模地面战争后期,中国空军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仍然为地面部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相继轰炸了平壤、开城与春川等地。在海洋战场上,一直受到重视的潜艇部队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战后四年,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依然围绕着进攻力量展开。
  可以说,依靠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中国军队在进攻能力的发展速度上远远超过了周边任何一个国家。
  正是这些军事上的优势,让中国军队充满自信。
  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中国在东海争端上的立场发生了改变。
  以前,没有能力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现在有了这个能力,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这不是国家基本对外政策、或者国家基本战略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民族未来、关系到十多亿中国人能否过得富足美满,能否在未来的世界里用自己的声音说话,并且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谋利的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2/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