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2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3/1021

  问题是,K2是一种非常昂贵的坦克。按照韩国军方的采购价,K2的基本采购价在八百万美元以上,而算上配套设备的话,大概需要一千二百万美元,而中国军队采购99改只需要二千万人民币。
  过于高昂的价格,导致K2的产量非常小。
  战争爆发前,韩国陆军只象征性的购买了两百辆,大部分都装备了第九装甲师。虽然在与土耳其签署了军火贸易合同之后,韩国军方承诺再采购四百辆K2,通过扩大量产方式来降低单价,但是在战争爆发前,韩国陆军没有下订单。当时,韩国陆军主要通过继续改进原有的坦克,比如K1与K1A1,使其继续在韩军中服役。
  过高的价格,使得K2的产量很难上去。
  虽然在战争爆发后,韩国当局加大了军火产能,但是K2的排产工作一直很紧张,仅在头两个月生产了一百多辆,补充给几支主力部队。随着志愿军入朝作战,韩军在战场上连战连败,K2的生产速度再次降低,因为需要为补充损失的装备,所以韩国当局只能尽可能的加大K1A1的产能。
  说白了,还是K2太贵,而且很多东西需要进口。
  别的不说,K2用的发动机与变速器就是从德国进口的。虽然德国没有因为战争而不再向韩国出售军事装备,但是德国也没有为了韩国提高产生,只是按照订单交付,导致韩国无法提高K2的产量。
  当然,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
  当时,韩国的军火商提出了两套解决方案,一是用K1A1的动力系统,毕竟这套动力系统已经实现了国产,产量有保证,二是用美国的燃气轮机与变速器取代德国货,毕竟从美国采购没有多大问题。
  只是,这两种方案都不理想。
  前者的话,发动机功率太小,必然导致K2的机动性能大幅度降低,而机动性又是K2的主要优势性能。后者的话,燃气轮机的耗油量太大,而K2的主油箱本来就不大,导致战斗行程大幅度降低。
  权衡之后,韩国还是选择了前者。
  这样一来,从十月份开始,大部分K2使用了K1A1的动力系统。
  为了提高产能,韩国军火生产商还不得不给K2瘦身,以降低生产成本。比如,在新生产的K2上,全部采用了四十四倍径的一二零坦克炮,复合装甲的质量也有所降低,防护能力大幅度缩水。
  当然,这些变化在外表上看不出来。
  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韩军的后勤保障体系。虽然在战争爆发之后,联军共用后勤保障系统,美国非常“无私”的为韩国提供了包括弹药在内的军事援助,但是在一些尖端军事装备上,美国仍然非常自私。比如,当时美军使用的一二零穿甲弹主要是M829A3,而提供给韩国的仅仅是M829A1。别看只是番号上的区别,这两种穿甲弹在性能上天差地别。前者的最大穿甲深度达到了八百五十毫米,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穿甲弹之一,能在两千米的距离内摧毁任何一种主战坦克,而后者的穿甲深度只有六百毫米左右,对付早期的第三代主战坦克还没有多大问题,可是在对付99改这类三代半主战坦克时就很吃力了,即便在一千米以内不见得能够奏效。
  这次,提供给美军的正是后期量产的K2。
  虽然美国为这些坦克提供了最新式的穿甲弹,但是在其他方面就无能为力了。
  必须承认,博茨曼很有预见性。
  第一陆战师在二十六日全体到达后,博茨曼就动员了四个营,接收韩军主战装备,然后部署在首尔郊外,其中两个营就在衙洞。
  虽然兵里不是很多,装备也不够理想,但是这些美军,至少让韩军的心理不再脆弱。
  此时的韩军,最缺乏的就是士气与斗志。
  两个美军营,让衙洞的韩军坚持了下来,也让突击的志愿军遇到了难题。
  要知道,只有打下衙洞,才能进入大首尔地区,也才能向两翼迂回。如果被联军挡在了衙洞北面,志愿军就得放弃这路进攻,从别的方向突破。
  从交通上看,西面是没有什么好指望的。
  首尔就在朝鲜半岛的西部平原上,往西就是黄海。虽然交通不成问题,但是沿途有很多城镇,突击速度肯定快不起来,而且地面部队在狭窄区域作战,缺乏回旋余地,也就很难保证取得纵深突破。
  可以选的,只能从东面取得突破。
  问题是,如果从东面突破,就得从中部战线上抽调兵力,沿着东豆川向议政府推进,再进入大首尔地区。
  更大的问题是,在中部战线上,志愿军没有主力部队!
第二百二十七章
力所不逮
  攻打衙洞受阻,让志愿军南下攻打首尔变得异常困难。
  打到十一月一日上午,突击部队仍然没能占领衙洞,反而在进攻中损失了将近一半的坦克与战车,作战伤亡超过六百人。更要命的是,联军加大了轰炸力度,部署在首尔附近的韩军也提供了远程炮火支援,导致突击部队在天亮后再也没能组织起有效进攻,甚至没能靠近联军的防御阵地。
  这个时候,黄峙博也有点犹豫。
  虽然进攻受阻,但是联军的动员还没完成。突击部队已经证实,守卫衙洞的美军最多只有两个营,而且全部用的韩军的主战装备,打防御战还不错,反击却很勉强,不然早就把仅仅只有三个营的突击部队打回去了。从时间上看,志愿军还有五天时间,如果在此期间投入重兵的话,也许能够收到预料之外的结果。
  那么,有没有必要加强南下的力量呢?
  如果手上有足够的兵力,黄峙博不会迟疑,可是他手上没有足够的兵力。
  攻打衙洞受阻,让攻打开城也变得非常艰难。虽然志愿军已经攻入城区,而且正在逐一剿灭困守的韩军,但是在后方的鼓舞下,韩军打得很硬气,很少有部队成建制投降,大部分时候都要志愿军亲自动手解决。
  归根结底,就是南下突击不顺利,没能切断开城与后方的补给通道。
  可是,打到这个时候,黄峙博几乎把能用的部队全都用上了,而他留下的几个集团军都在为接下来与美军作战做准备。
  要知道,再过几天,两个美军师就要开上战场了。
  如果志愿军把全部兵力集中到开城附近,博茨曼肯定会在其他地方发起反击,比如在中部战场上发起大纵深突击,切断志愿军东线与西线军团的联系,然后选择一个主攻方向,迫使志愿军全线后撤。
  黄峙博不是笨蛋,而且博茨曼也是一个非常重视进攻的将领。
  真要让博茨曼抓住机会,以联军的后勤保障能力,特别是除了陆运之外,其他的物资运送手段,联军很有可能一口气推进上百公里,甚至夺回平壤,让志愿军不得不退回北部山区打游击战。
  打成这样的结果,黄峙博也得下课了。
  更重要的是,打到这个时候,黄峙博严重缺乏动力,志愿军官兵也普遍认为,没有必要为了朝鲜去攻打韩国。
  受此影响,在军事部署上,黄峙博非常谨慎。
  当时,除了用来攻打开城的四个集团军之外,第六十五集团军推进到三八线之后,就没再积极进攻,而是在前沿休整,接收补充的兵员与装备。此外,在后方,第二十四集团军与第三十九集团军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恢复战斗力。按照黄峙博的安排,第二十四集团军将在十一月三日开赴前线,负责守卫中部战线,而第三十九集团军将在攻占开城后进驻开城,替下四个主力集团军。
  可以说,黄峙博已经放弃了攻打首尔的想法。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如果能够顺利打下衙洞,黄峙博就会让一个集团军南下,趁美军主力部队参战之前攻打首尔。可是现在没有打下衙洞,而且很有可能在十一月五日之前也无法打下来。
  只是,黄峙博不能把这种想法表达出来。
  原因很简单,他答应过傅秀波,在攻打开城的时候攻打首尔。
  当时,他没有放弃攻打衙洞的行动,只是在做做样子,让傅秀波相信,志愿军已经尽了全力。
  此外,攻打衙洞,对攻打开城也有帮助。
  别的不说,只要志愿军的突击部队还在衙洞附近,联军就不会向开城增兵,而会把重点放在衙洞。
  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够打下衙洞,哪怕错过了攻打首尔的时机,也能打垮韩军的士气。
  受此影响,黄峙博没有向衙洞的突击部队增兵,只是要求突击部队不要撤离,至少在打下开城之前,必须留在衙洞附近。
  随后,黄峙博给开城的进攻部队下了命令:务必在十一月四日之前打下开城。
  只有这样,志愿军才能在美军发动反击之前调整防御部署,然后在三八线上顶住美军的反击。
  问题是,这个部署与黄峙博的承诺并不一致。
  十一月一日下午,黄峙博接到陆风烈的电话,把工作交给参谋后,他启程返回北京,向总参谋长与元首汇报作战情况。
  当时,志愿军司令部正在组织转移。
  按照黄峙博的安排,志愿军司令部将转移到平壤。严格说来,这不是黄峙博的安排,而是朝鲜当局的要求,似乎只有志愿军司令部在平壤,朝鲜领导人才能放心,而不会担心联军什么时候打回来。
  黄峙博不是笨蛋,知道陆风烈为什么要叫他回去。
  回到北京,他仍然先去见了陆风烈,然后跟陆风烈去见了傅秀波。
  “元首,我的想法是,等到条件成熟之后,再攻打首尔。”黄峙博必须把话说清楚,毕竟他当面承诺过。“现在,志愿军的状况很不理想。攻打开城的四个集团军都很疲惫,而且缺员率都很高,主战装备也没有补充到位。以志愿军的补充能力,我只能尽快让另外三个集团军尽快恢复战斗力。再过几天,美军的两个主力师就将参战,而我们却还得为部队的补充问题发愁。可以想像,博茨曼不会甘于守卫三八线,而会主动发起进攻。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打下开城,稳住整条战线。接下来,我们得在三八线上挡住美军的反击,然后才有机会考虑攻打首尔。”
  傅秀波笑了笑,朝陆风烈看了一眼。
  “其实,这次叫你回来,就是要跟你商讨这件事情。”
  黄峙博愣了一下,也朝陆风烈看了过去。
  “首先得承认,志愿军已经尽了全力,首批入朝的三个集团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休整过,官兵都很积极,也很勇敢。只是,在战场上,勇敢解决不了所谓问题,我们必须正面现实。”陆风烈长出口气,说道,“你的判断没有错,有足够多的情报证明,美军即将发起反击。”
  “有新的情报了?”
  陆风烈点了点头,说道:“刚收到的消息,美国空军把首批列装的F-35A派往韩国,准备在近期发动反击。此外,除了第一装甲师与第二装甲师之外,美国还增派了两个国民警卫队师,并且正在重组第七步兵师与第二步兵师。虽然赶不上这次反击,但是预计在本月月底美军的作战部队就能恢复到六个师。”
  黄峙博的眉头跳了几下,神色变得异常凝重。
  “从军事角度看,博茨曼会分两步走,首先在三八线上取得突破,争取机会歼灭我军的有生力量,然后再发起战略进攻。”陆风烈叹了口气,说道,“所以,我们认为,目前不是攻打首尔的最佳时机。我跟元首谈过,都觉得你的部署没有错,打下开城后,志愿军得转攻为守,争取在三八线上挫败美军的反击。如果有机会,我们将在此之后,也就是本月中旬发动第三次战役。”
  “可是……”
  “可是什么?”傅秀波开口问了一句。
  “不是我没有信心,而是现在的情况很不乐观。以补充速度来看,即便到了中旬也不见得能够发起进攻。”
  “兵力上的问题吗?”
  黄峙博摇了摇头,说道:“朝鲜就那么大个地方,七个集团军足够了,而且必要的时候还能用空降军顶替部分防御任务。关键是,打过三八线后,我们得在韩国作战,主要是在大首尔地区。相对而言,大首尔地区的地形较为平坦,非常适合装甲部队作战,而且攻打城市也需要装甲部队。我们的问题是,各支部队都损失了大量主战装备,很难在十一月中旬之前获得必要的装甲力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3/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