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2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3/1021

  做出这个决定之前,皮特收到了一条消息,即志愿军再次动用预备队,开始强攻第四步兵师的后卫部队。
  这条情报,促使皮特上校立即做出决定。
  在他看来,志愿军已经发动总攻,而且会首先围歼第四步兵师,再集中兵力对付困守战线的第三步兵师。
  如果突围不果断,美军将全军覆没。
  问题是,皮特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第四十七集团军也获得了增援,而且是一个整编步兵师。
  虽然在他下达了命令之后,联军的E-8C发现了从阳德向平壤运动的这个步兵师,但是皮特没有调整作战部署,仍然让大部分韩军向南突围,仅在平壤留下了六个师、不到四万人的防御部队。
  可以说,这是皮特犯下的最为严重的错误。
  如果当时他多留下三个师,接下来的战斗肯定会对联军有利。
  要知道,留在平壤的六个韩军师都没满编,而且状态都不怎么样,其中四个师是在第三次战争动员时组建的,兵力还不到六千,大部分都是年纪在四十岁以上的男性,没有多少青壮年。
  这样的部队,怎么可能是志愿军的对手?
  让皮特犯下这个错误的原因只有一个:不想让囤积在南埔的作战物资落入志愿军手中。
  从某种意义上讲,皮特的决定没有错。
  一直以来,后勤保障都困扰着志愿军,成为制约志愿军战斗力的主要因素,如果让南埔的物资落入志愿军手中,就算联军撤了出去,退到三八线上,也不见得能够挡住志愿军的第三次进攻。
  要知道,联军的很多物资都可以为志愿军所用。
  比如囤积在南埔的三十万吨粮食,就能供七个主力集团军消耗半年以上。此外,美军的一些弹药,比如M109A7实用的一五五榴弹也能由志愿军的大口径火炮使用。有必要,志愿军甚至能获得一些一二零滑膛炮,以便使用美军的穿甲弹。从技术上讲,把96式改成一二零滑膛炮的难度并不大,因为在96式的几种外销型号上,就可以选择使用西方标准的坦克炮。至于更加重要的燃料,更是全世界通用,照样能够装到志愿军坦克战车的油箱里,为志愿军服务。
  对联军来说,这些物资也很重要。
  如果没有这些物资,联军就算退了下去,也不见得能在三八线上站稳脚跟。
  按照皮特的安排,前往南埔的韩军就算不能运走所有物资,也绝对不能让这些物资落入志愿军手中。
  从撤退安排上来讲,肯定得有一支部队留下来殿后,而且很有可能没有“船票”。与其让主力部队断后,还不如让没有多少战斗力的部队留下来,以便让主力部队撤走,也就有必要先安排主力部队突围。
  受此影响,留守平壤的韩军看上去不少,却没有多少实际战斗力。
  必须承认,黄峙博赌对了。
  十八日傍晚,第十三集团军的增援部队到达,随即按照黄峙博重新下达的命令,集中兵力攻打平壤。
  在此之前,第十三集团军与第十六集团军的两个师已经在德川附近与第四步兵师交火。
  上半夜,重点不在平壤,而是在德川。
  按照黄峙博的安排,只有德川的进攻得手,或者说取得重大突破之后,即让第四步兵师不得不留下主力首位后方战线,无法在平壤方向上投入重兵,第四十七集团军才会投入主力部队参加攻打平壤的战斗。
  志愿军要做的,就是把握好时间点。
  在第四步兵师坚决突围的情况下,增援部队争取到的时间非常有限,能有一天就非常不错了,所以第四十七集团军必须在准确的时间投入战斗,以最快的速度攻占平壤,然后作战部署,迎接第四步兵师的反击。
  这个时间点把握不好的话,第四十七集团军很有可能腹背受敌。
  为此,黄峙博毫无保留的动用了一切能够动用的火力支援力量。
  按照他的命令,除了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军之外,其他五个集团军的远程炮兵全部得在十九日上午参与攻打平壤的战斗,为第四十七集团军提供火力支援。似乎觉得炮火支援还不够猛烈,黄峙博动用了战略空军,让四十架H-6从本土起飞,使用射程在一百五十公里以上的火箭增程滑翔炸弹轰炸平壤。因为需要应付电磁战,所以这些炸弹全部采用惯性制导系统,加上投掷距离过远,轰炸精度得不到保证,无法进行定点精确轰炸,只能采用“地毯式”轰炸战术。
  也许谁也没有想到,平壤会毁在志愿军手里。
  因为人民军崩溃的速度快得惊人,在联军突破黄州川之后,就没再平壤坚守,所以在此之前,平壤受到的破坏非常有限,不然联军也不可能在这座只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城市里部署二十多万军队。此外,联军占领平壤后,城区里还有大约四十万市民,所以联军在平壤的军管措施非常严厉,有效维护了平壤的社会秩序,没有让平壤因为战争后遗症遭到破坏,保护了大部分建筑物。
  不在本土作战,黄峙博没有这么多顾虑。
  打不下来,平壤是个什么样子都与他无关。打了下来,打成什么样子也不要他负责。
  只是,黄峙博忽略了一件事,即平壤是朝鲜的首都。
第二百一十五章
光复
  平壤会战,成为第二次战役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志愿军来说,这场会战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政治上的意义不用多说,那是政治家的事情。从军事角度出发,平壤会战让志愿军学会了如何使用空中力量,或者说打破了一直由地面部队唱主角的尴尬局面,让志愿军首次尝到了大规模轰炸的甜头。
  不管黄峙博对空军有没有信心,在损失了几百架先进战斗机之后,他不再对空中力量抱多大希望。虽然在第二次战役的组织策划阶段,母祁铁就提出,动用战略空军,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但是被黄峙博一口否决了,因为在他看来,那些H-6提供的帮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地面部队本身就有足够强大的火力,没有必要让空军冒险,更没有必要拿轰炸机冒险。
  黄峙博不重视,不等于空军不会自己想办法。
  在母祁铁看来,黄峙博拒绝使用战略空军,主要还是空军难以适应电磁战,很难为志愿军提供有效支持。
  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谁也不能忽视。
  解决办法不是没有,只是实施起来有难度。
  当时,志愿军空军想到的办法与联军采用的办法差不多,即用闭式惯性制导系统取代其他制导方式,提高弹药的投掷精度。虽然很难达到精确轰炸的要求,但是总比使用自由落体炸弹好得多。
  更重要的是,采用了惯性制导系统之后,可以通过某些手段增加弹药的投掷距离,让轰炸机在安全区域投弹,不用冒险进入战场。
  问题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遇到了麻烦。
  中国军队不是美军,不但数十年没有打过仗,更没有像美军那样打过仗。虽然中国军队的高层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空军与海军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制空权的重要性,但是在中国军队中,空军的地位仍然不高。别说其他将领,就连黄峙博都认为,空军只是陆军的保护伞。
  这个问题,在志愿军中更加突出。
  除了在战争初期,即地面部队入朝之前,志愿军发动了几次规模不大的空袭,其他绝大多数时候,空军的任务就是夺取制空权,掩护地面部队作战,而不是充当主力,用轰炸把敌人打回去。
  在志愿军空军的兵力配置上,这个问题显得非常突出。
  别的不说,在志愿军损失的八百架先进战斗机中,以制空任务为主的战斗机就有六百多架。虽然像J-11B与Su-30MKK这类的多用途战斗机也能执行对地打击任务,但是在作战使用中,几乎全部参加制空作战。
  兵力配置上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志愿军空军的弹药以制空为主。
  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空军的主要任务。
  在刚刚引进Su-30MKK的时候,中国空军甚至一度让这种价值数千万美元的重型战斗机挂着非制导火箭与自由落体炸弹执行轰炸任务,而没有配备精确制导武器,连激光制导炸弹都非常少。
  虽然这些年来,中国空军在精确制导弹药上有了长足进步,还一度向国外出口,比如在销售JF-17与FC-20、即J-10的出口型号时,连同把“雷石”制导炸弹在内的几种精确制导弹药卖给了巴基斯坦,而且获得了巴基斯坦空军的好评,为巴基斯坦空军采购第二批FC-20打下了基础。但是在中国空军的武器库里,精确制导弹药仍然不多,甚至连对地打击弹药也不是很充足。
  志愿军空军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获得足够多的惯性制导弹药。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这个问题还能解决。
  当时,空军提出了一个办法,即委托科研机构开发一种通用制导装置,把库存的各种炸弹改装成制导炸弹。
  这个办法并不新鲜,美军一直在这么做。
  可以说,美军使用的几乎所有制导炸弹,都是由在冷战期间生产的大量非制导炸弹安装制导系统改装而来的,连JDAM也是用MK系列炸弹改装的。
  改装的好处非常多,比如可以有效利用库存弹药,避免在销毁弹药的时候再花钱,还能有效减少制造新弹药的费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更换不同的制导组件,能够非常便利的采用各种制导手段。
  联军能快速适应电磁战,就与这个因素有关。
  只是,对中国空军来说,开发一种制导组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大规模生产,而且满足战争的巨大消耗,显然更加困难。
  到第二次战役打响的时候,南京电子所已经在外贸军火的基础上,开发出了适用于二百五十公斤到一千公斤级别炸弹的制导组件,而且空军还开发出了增程组件,把制导炸弹的投掷距离提高到了一百公里以上。
  只是,批量生产刚刚开始,志愿军获得的制导弹药并不多。
  在黄峙博决定让战略空军参战的时候,只获得了两千套制导与增程组件,仅够四十架轰炸机执行三次轰炸任务。
  所幸的是,对攻打平壤来说,三次轰炸就足够了。
  再说了,黄峙博并没把希望寄托在空军身上,火力打击的主要兵力是陆军的远程炮兵。
  夜间的轰炸与炮击后,十九日上午,第十三集团军的步兵师率先攻入平壤城区,随即遇到了韩军的顽强抵抗。
  城市作战,对志愿军提出了新的考验。
  虽然持续一整夜的轰炸与炮击,沉重打击了韩军的士气与斗志,还造成了数千名韩军伤亡,在进攻的时候,炮火打击也没有终止,使得韩军的反击很难构成威胁,但是进攻部队是步兵,没有多少装甲力量,利用城市建筑物布防的韩军,让进攻的速度快不起来,也让平壤攻防战充满了变数。
  黄峙博非常清楚,炮火打击不能持久。
  虽然远程炮兵能够部署在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以外,但是没有及时的通信联络,前线部队很难为炮兵提供准确的火力引导,导致在炮击的时候,不得不扩大打击范围,而且得严格按照时间表进行。
  浪费,在所难免。
  在后勤保障本来就不得力的情况下,把成千上万枚炮弹与火箭弹浪费掉,显然很难长期持续下去。
  以当时的情况,大规模炮击最多持续到十九日夜间。
  远程炮兵退出去后,进攻部队就只能依靠自身的火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3/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