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2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9/1021

  此时,上校面临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或者说必须做出一个非常重大的决策,即是否需要派遣部队增援定坪。
  虽然定坪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价值,但是咸兴与元山的价值更加重大。
  要想增援定坪,只能从元山或者咸兴抽调作战部队。
  驻扎在咸兴的是第二陆战师,因为北面就是盖马高原,咸兴所在的城川江下游三角洲正是联军东线军团防线上的蜂腰,防御纵深不到五十公里,绝对是志愿军发起战略反击的理想突破口。
  说得直接一些,只要突破了咸兴附近的防线,志愿军就能堵死北面的联军地面部队。
  在增援无望的情况下,联军很有可能像六十多年前的联合国军那样,不得不组织一次规模浩大的撤退行动,从海路撤走被围部队。问题是,现在的志愿军,绝对不是六十多年前的志愿军,不会看着联军撤走。
  咸兴必须守住,绝对不能有任何闪失。
  当然,以第二陆战师的兵力,抽调几个营去定坪,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只是皮特必须考虑当前的特殊情况,即在指挥不畅的情况下,第二陆战师会不会准确无误的执行联军司令部的命令,仅派几个营南下,而不是一口气把所有部队派出去。皮特可不敢保证,毕竟第二陆战师刚上战场,还没有经受战火考验呢。如果驻扎在咸兴的是第一陆战师,他就不会有任何担心了。
  这样,只能调动元山的守军。
  可惜的是,驻守元山的也是韩军,而韩军的情况比美军还要糟糕。在无线通信联络完全中断后,联军司令部通过有线电话接到的战报中,百分之八十来自韩军作战部队,而且都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呼叫与请求。如果不是指挥不畅,皮特上校肯定会当场撤掉一些韩军的前线指挥官。
  让韩军去援助韩军,会有结果吗?
  如果志愿军真的动用了空降部队,而且全力攻打定坪,那么韩军前去就是送死,不但于事无补,还很有可能导致元山防御空虚,让志愿军趁机南下,一举拿下元山,夺取联军在东线战场上最重要的后勤补给中心。
  要知道,当时元山港内,至少有一百五十万吨军事物资。
  这些军事物资不但关系到联军接下来的作战行动,甚至决定着这场战争的胜败。如果让志愿军缴获了这些军事物资,后果将不堪设想。别的不说,志愿军的野战火炮就以一百五十五毫米为主,完全可以使用联军的同口径炮弹。
  想来想去,皮特上校也没有想出合适的对策,只能干等着看。
  从某种意义上讲,皮特上校做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以当时的情况,就算知道志愿军出动空降部队,准备趁乱夺取定坪,联军也不可能在几个小时内发起反击。出动大股部队的话,必然导致其他地方防御空虚。只派遣小股部队,又无法击溃志愿军。
  对联军来说,首先得解决通信指挥上的麻烦,才能组织起有效反击。
  有点耐心,不见得是坏事。
  第一轮空降结束后,运输机返回后方机场,准备运送第二批空降部队。
  地面战场上,前期炮火准备已经收到效果。为了节约炮弹,同时让已经持续战斗近三个小时的远程炮兵得到喘息机会,为接下来的战斗养精蓄锐,戚凯威采用备用方案,让地面部队提前一个小时发起突击。
  这么做,也是因为联军地面部队的反应并不强烈。
  炮击了将近一个小时,联军竟然没有进行像样的反击,一向易于冲动的韩军连进行象征性的炮火还击都没有。
  要知道,在过去的每一次战斗中,哪怕是与地面部队完全无关的战斗,韩军都会进行象征性的炮火反击,向战线对面的人民军倾斜几百发炮弹,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韩军的存在。
  另外一方面,前期炮火准备的意义也不是非常明显。
  用远程火箭炮打击一百多公里外的点状目标,难度与在一米外穿针引线差不多,根本没有什么理想的准头。
  战后的实地勘察也足以证明,火箭炮绝对不适合打击点状目标。
  在一个小时的炮火准备中,二十多个炮兵连的一百多门火箭炮发射了上万发火箭弹,结果在五十公里宽的突击战线上,只摧毁了不到两百个固定掩体,总体命中率只有非常可怜的百分之五。
  这还是使用具有弹道修正能力的制导火箭弹的结果,如果使用普通火箭弹,恐怕命中率不会超过百分之一。
  炮火准备再猛烈,除了震撼敌人之外,就是在浪费弹药。
  如果抵近射击,用自行榴弹炮、甚至是主战坦克对付防御工事,绝对是一打一个准。
  对志愿军来说,在后勤保障跟不上的情况下,节约弹药才能使进攻保持长久,而不是在弹药用光之后,不得不停止前进。
  这个时候,皮特上校的决策发挥了作用。
  志愿军地面部队的突击方向,正是联军东线军团的蜂腰部,即防御纵深还不到五十公里的咸兴地区。
  为了取得快速突破,黄峙博把参战地面部队的六成放在了这里。
  只要取得突破,哪怕花完七天的进攻时间,志愿军也能一举夺回主动权,让进入朝鲜东北沿海地区的联军主力部队不得不向南突围。
  跟突围的联军地面部队打一场运动战,肯定比打一场攻坚战更容易取胜。
  事实上,从其他方面来看,选择主攻咸兴也更加容易。别的不说,志愿军地面部队在发起进攻前,需要避开联军的侦察机,特别是无时不刻不在战场上活动的无人侦察机,而盖马高原就是最理想的隐蔽地点。
  盖马高原是朝鲜的屋脊,也是朝鲜最荒凉的地方。
  一直以来,人民军都把盖马高原当成练兵场所,在这里设置了很多训练场,还专门修建了供训练部队驻扎的营地。在上世纪九零年代开始,特别是前苏联解体之后,人民军更加重视盖马高原的战略价值,将其提高到了战略大后方的高度。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人民军在这里修建了数十座地下军事基地,足以容纳二十万官兵,以及上千部主战装备,完全设置在地下的军火库能够储存上百万吨弹药物资。按照人民军的设想,如果美韩军队打过来,驻扎在盖马高原的预备队就是至关重要的战略反击力量。
  可惜的是,在这场战争中,人民军的战略反击力量没有派上用场。
第一百六十六章
硬骨头
  战争是最难以预测的力量对抗,因此指挥战争的首要原则就是因地制宜,简单概括起来就两句话,一是“知己知彼”,二是“天时地利人和”。对任何军队来说,这都是通往胜利的不二法门。
  在这场战争中,也是志愿军要想以弱克强,必须严格遵守战争的基本原则。
  黄峙博非常清楚的知道这一点。
  在制订战役计划的时候,黄峙博几乎把所有工作交给了参谋,唯独在选择主攻方向的时候亲自操刀。
  当时,对黄峙博的选择持异议的人不在少数。
  反对声,主要来自陆军主力集团军的指挥官,特别是第三十九集团军的中高级军官。
  在他们看来,第三十九集团军是货真价实的重装集团军,在兵力规模上相当于两个美国陆军师,超过了中国陆军的所有野战集团军,不但拥有全军唯一的坦克师,还有一个装甲师与一个机械化步兵师,是中国陆军中唯一拥有三个满员甲级主力师的集团军,此外还有两个独立装甲旅与一个独立炮兵旅。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只有在合适的战场上才能发挥出来,而朝鲜西部平原就是最合适的战场。
  受此影响,第三十九集团军一直坚持在西线开打,重点打击美军的第三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即便不能做到全歼两个美军师,也有希望歼灭其中一个。如果能够得到支持,比如让第六十五集团军协同作战,也不是没有希望全歼两个美军师。
  显然,这是“大陆军主义”产生的典型作战思想。
  在这些陆军官兵眼里,似乎只要有足够强大的装甲力量,有没有空中掩护都一样,强大的陆军能解决一切问题。
  严格说来,也不能完全怪责“大陆军主义”。
  早在二十多年前,也就是海湾战争之后,中国军队从上到下就认识到,战争主角已经是空中力量,再强大的陆军在战争中,也只是地面占领者,而不是战争主导者。没有强大的空中力量,陆军绝对会一败涂地。
  这个深刻的认识,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改革。
  在随后的几年之内,中国军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进行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大规模裁员之外,还相继从俄罗斯引进了包括Su-27SK、Su-30MKK战斗机、S-300、“道尔M1”防空系统、“现代”级驱逐舰与636型潜艇在内的众多现代化武器装备,并且先后完成了J-11、J-10战斗机、KJ2000、KJ200预警机、052驱逐舰与039型潜艇等国产武器装备的研制与生产工作,在短短十多年内,把中国军队的现代化程度一举提升了三十年,完成了跨代式飞跃。
  在陆军主导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陆军的支持,肯定不会有这样的军事改革成果。
  事实上,正是陆军在积极推动军事改革。只是在坚持本土防御战略的情况下,陆军仍然是绝对主力,空军、海军与二炮只是对陆军的有力补充,而不是像崇拜进攻战略的美军那样取代陆军。
  志愿军地面部队在这个时候跟黄峙博唱反调,归根结底还是与黄峙博本人有关。
  打了一个多月,空军与海军出够了风头,连没有正式参战的二炮都派遣技术官兵,在二线战场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唯独只有陆军、特别是正规部队,一直没有获得上场机会,还被黄峙博一再推迟入朝时间。
  显然,陆军官兵非常不满。
  因为不敢直接顶撞黄峙博,所以只能在别的地方发泄,比如在策划战役行动时,通过合理方式表达不满情绪。
  可惜的是,黄峙博不是那种“通情达理”的司令官。
  在做出决定后,别说作战部队的军官,连司令部的参谋也无法影响他。
  黄峙博选择在东线开打,而且以咸兴为主要突击方向,除了猛击联军防御最薄弱的蜂腰部之外,就是盖马高原更利于大部队隐蔽。
  第一次地面战役的成败不在于投入多少兵力,也不在于消灭多少敌人,而是能否达到战役的突然性,即在联军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发起进攻,迅速取得突破,从而一举扭转战场态势,让联军不得不按照志愿军的节奏打。
  只要掌握了主动权,接下来怎么打,都不是问题。
  从理论上讲,黄峙博充分利用了“地利”。
  战斗开始后,黄峙博的选择立即得到证明。
  虽然在盖马高原上发起突击,三个主力集团军的装甲部队都难以发挥作用,崎岖的道路让很多主战装备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不得不把工程兵顶到前面,一边修复被联军炸断的桥梁与坍塌的隧道,一边向前推进,从而导致进攻速度还不到每小时五公里,但是突然出现的主力野战部队立即摧毁了联军的抵抗意志,使得战斗变得简单化,也使得志愿军用最小的代价突破了联军的外围防线。
  在攻打新上里的战斗中,第三十九集团军的一个装甲营在第一场遭遇战中就摧毁了第二陆战师的十一辆主战坦克与八辆装甲战车,随后在一个机械化步兵营的配合下,仅用一个小时就歼灭了盘踞在村镇里的三百多名美军。战斗结束的时候,进攻方只损失了三辆坦克,其中两辆还能修复,阵亡官兵十七人。
  这就是突然袭击的好处。
  虽然并非所有战斗都如此轻松,比如在新兴镇南面,第三十九集团军的一个装甲营就遇到了美军陆战队非常顽强的抵抗,四辆依托坡地隐蔽的M1A2在五分钟之内,干掉了冲在最前面的七辆99改,还差点打中营长的座车,迫使进攻方不得不停下来。在随后的半个小时里,这四辆美军坦克又摧毁了三辆99改与五辆运送步兵的装甲战车。如果不是野战炮兵跟随推进,一个炮兵连的八辆04式自行榴弹炮迅速投入战斗,用密集的弹幕干掉了藏在山脊线后面的美军坦克,恐怕进攻方还会付出更多的代价,而且不大可能按照计划及时突破联军的外围反响。但是在绝大部分时候,联军的抵抗都非常微弱,哪怕守在战线上的是精锐的美军陆战队,而不是韩国军队。
  志愿军的地面进攻算不上势如破竹,却足够犀利。
  进攻开始两个小时之后,一路冲在前面的第三十九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就到达了五老镇外面。
  这里是通往咸兴的必经之路,也是志愿军攻打咸兴之前必须啃下的第一块硬骨头。
  从咸兴北上,只有一条公路与一条铁路,到了五老镇之后,公路与铁路才分别通往位于盖马高原腹地的赴战湖与狼林湖,因此要想从北面攻打咸兴,不管从哪个方向推进,都得占领五老。
  五老如此重要,联军自然不会掉以轻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9/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