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2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6/1021

  为两条六百五十毫米鱼雷输入火控数据后,汪誉涵还让副手为主动攻击声纳充电,准备攻击“汉普顿”号。
  也就在这个时候,“汉普顿”号转向返回。
  对汪誉涵来说,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的是,随着敌艇转向,不再需要考虑鱼雷的最大射程,击沉敌艇的希望更大。
  坏的是,美军肯定猜到“海蛇”号在两栖突击舰队南面,不然不会让攻击核潜艇返回舰队南面。
  显然,即便能够击沉“汉普顿”号,也有可能遭到美军其他反潜力量攻击。
  如果有选择,汪誉涵会在这个时候放弃攻击的念头。原因很简单,“汉普顿”号转向之后,“海龙”号受到的威胁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即便攻击了“汉普顿”号,也无法降低“海龙”号受到的威胁。
  可惜的是,汪誉涵没有选择的余地。
  在他准备让“海蛇”号转向东南,从切线方向避开美军攻击核潜艇的时候,美军的反潜直升机赶到了。
  面对攻击核潜艇,常规潜艇的胜算已经非常渺茫,如果还得同时应付那些如同绿头苍蝇的反潜直升机,生还的几率更低。只有抢先发起攻击,干掉威胁最大的攻击核潜艇,才有希望逃走。
  如果逃不掉,能够干掉一艘攻击核潜艇,那也值了。
第一百五十一章
经典战术
  “海龙”号与“汉普顿”号的战斗,把这场小规模海战推向高潮。
  这场常规潜艇与攻击核潜艇的对抗也被写入了潜艇战术教科书,成为今后很多常规潜艇艇长顶礼膜拜的“圣经”。
  至于书写这个奇迹的汪誉涵,也因此超越了萨非墨。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换成其他人,很有可能迎头驶向“汉普顿”号,尽快发起攻击,为避开反潜直升机争取时间。
  从理论上讲,这么做没有错。
  在局势严重不利的情况下,除非不打算活着离开,不然就得尽可能的缩短战斗时间,争取更有利的撤退条件。
  要知道,除了几少数的潜艇,没有哪艘潜艇能够攻击天上的反潜直升机。
  从战术角度出发,必须首先干掉攻击核潜艇,而且得尽快得手。
  只是,汪誉涵没有这么做,而是让“海蛇”号停了下来。
  他的选择基础不是来自理论,而是来自直觉。
  十多分钟后,两架从南面飞来的SH-60到达“海蛇”号所在海域,其中一架在悬停高度上放下了吊放式声纳,另外一架则继续向前飞行,在离“海蛇”号大概三海里的地方放下了吊放式声纳。
  汪誉涵的直觉非常敏锐,而且运气好得出奇。
  当然,也不完全是运气。
  如果当时到达的不是两架SH-60,而是四架,那么汪誉涵的战术肯定会以失败告终。正是知道只有两架SH-60,两栖突击舰队里的其他反潜直升机无法及时到达,汪誉涵才敢于这么做。
  他的依据是,两架SH-60无法搜索整片海域。
  反潜直升机不是反潜巡逻机,受搭载能力、航程、飞行速度等多种性能限制,反潜直升机的作战效能远比不上反潜巡逻机。冷战时期,为了对付红色海军规模庞大的潜艇部队,美军还专门研制了S-3型舰载反潜巡逻机,增强舰队的远程反潜能力。直到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的S-3才逐步退役。
  拿SH-60来说,虽然其综合反潜作战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都算先进,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技术缺陷。在执行反潜任务时,一架SH-60最多搭载两条鱼雷,而不是按照理论上限搭载四条鱼雷,就是为了搭载更多的燃油,提高航程与巡逻时间。
  在探潜手段上,反潜直升机主要依靠吊放式声纳,而不是声纳浮标。
  正常情况下,SH-60最多只能携带一组二十四枚声纳浮标。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反潜直升机都不是单独作战,会得到反潜战舰与潜艇配合,所以在搜索潜艇时,SH-60很少使用声纳浮标,而是按照其他反潜力量提供的信息前往敌艇活动海域,使用吊放式声纳。只有在特殊情况下,SH-60才会使用声纳浮标。
  显然,美军这次遇到了特殊情况。
  问题是,声纳浮标的数量限制了SH-60的搜索能力。
  如果是一架P-3C,能用携带的两百多枚声纳浮标,搜索数千平方公里的海域,而一架SH-60最多只能用声纳浮标搜索数百平方公里的海域。
  如果有准确情报,这个搜索范围足以找到潜艇。
  可惜的是,两架SH-60没有获得准确情报。
  为了提高搜索效率,两架直升机不得不在最初阶段使用声纳浮标,尽量缩短搜索外围海域的时间,确定大致的搜索范围,让即将到达的其他反潜直升机进行精确搜索,最终找到那艘发射鱼雷的潜艇。
  正是如此,到达“海龙”号上空前,两架SH-60都用光了声纳浮标。
  更重要的是,因为两栖突击舰队已经派遣了更多的反潜直升机,所以这两架SH-60的主要任务不是找到潜艇,而是为其他反潜直升机划分搜索区域,并且为需要搜索的海域确定危险级别。
  受此影响,在用吊放式声纳搜索潜艇时,没有使用主动模式,而是使用了被动模式。
  在被动模式下,吊放式声纳的探测范围更大,能够大致确定搜索区域内有没有高速航行的潜艇。
  只不过,在被动模式下,很难发现潜伏的潜艇。
  显然,美军的反潜官兵低估了中国潜艇官兵的决心与勇气。
  通常情况下,在敌方反潜力量蜂拥而至的情况下,已经伏击得手的潜艇会高速逃逸,而不是留在发射鱼雷的海域里,等着敌人找上门来。
  “海龙”号不但没有逃逸,还准备再干一场。
  如果汪誉涵做出了另外一种选择,而不是留下来跟萨非墨并肩作战,恐怕“海龙”号已经被美军发现了。
  提心吊胆的等着美军反潜直升机飞走时,汪誉涵也获得了更好的攻击机会。
  “汉普顿”号没有停下,而是继续向西南方向航行。不同的是,“汉普顿”号的航线稍微向南偏了一点,大概有十度左右。
  显然,美军艇长认为,偷袭得手的中国潜艇会向东南方向规避。
  必须承认,汪誉涵的运气确实不错。
  因为向东北方向航行时,“汉普顿”号是从“海蛇”号与两栖突击舰队之间驶过的,所以在“汉普顿”号把航向向南偏了十度的时候,正好把艇首朝向了“海蛇”号,使得两艘潜艇的距离迅速缩短。
  严格说来,美军艇长的选择没有错。
  只要把握住机会,“汉普顿”号安全能够凭借攻击核潜艇的性能优势,以及射程更远的反潜鱼雷抢得先机。
  可惜的是,美军艇长没有把握住机会。
  大概认为“海蛇”号会在偷袭得手后逃逸,而且会严密关注周围情况,所以“汉普顿”号在转向后,没有使用主动攻击声纳,而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被动声纳上,而且只是侧舷被动声纳阵。
  当然,美军艇长也有可能认为反潜直升机能够把敌艇赶到过来,让他发起攻击。
  显然,仅用被动声纳,肯定无法及时发现静止不动的“海蛇”号。
  问题是,“汉普顿”号没有把航速降低到八节以下,所以发出的噪声依然非常明显,很容易被对方发现。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海蛇”号抢先发动攻击。
  在攻击战术上,汪誉涵也非常大胆,甚至有点狠毒。
  两分钟内,“海蛇”号以自航出管的方式,发射了四条五百三十三毫米鱼雷。因为五百三十三毫米鱼雷的性能并不出色,最大航速只有五十五节,射程也只有二十多公里,攻击二十公里外的攻击核潜艇,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所以汪誉涵让这四条鱼雷全部以惯性自导方式发起攻击。
  发射鱼雷后,汪誉涵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让“海蛇”号以四节航速向东航行。
  这么做,不是为了缩短距离,而是为了释放拖拽式声纳。
  为了保持隐蔽,汪誉涵没有使用主动攻击声纳,只能完全依靠被动声纳。因为“海蛇”号的侧舷声纳阵的线度非常有限,探测距离与探测精度远远比不上攻击核潜艇,所以必须使用拖拽式声纳。
  要想让拖拽式声纳发挥作用,除了得让潜艇低速航行,还得让潜艇的航向与目标的航向保持一个夹角。
  如果两艘潜艇的航向重合,拖拽式声纳就只是摆设。
  调整好航向后,汪誉涵才让“海蛇”号发射了两条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而且全部采用了线导模式。
  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的速度更快,性能也更先进。
  这下,汪誉涵的战术体现了出来。
  按照发射两批鱼雷的间隔时间,四条五百三十三毫米鱼雷将率先逼近敌艇,并且率先进入声自导攻击阶段。虽然到这个时候,四条鱼雷还能航行的距离将非常有限,只要美军潜艇及时转向规避,就能逃过一劫,但是美军潜艇肯定不知道四条鱼雷的状况,也就会以最快的速度规避,并且释放干扰弹与诱饵弹。这样一来,美军潜艇将发出非常巨大的噪声,而“海蛇”号可以趁机引导鱼雷,尽可能的逼近美军潜艇,在美军潜艇使用了所有干扰与欺骗手段之后,再让鱼雷进行自主攻击。
  如果情况理想,在“海蛇”号切断导线之前,鱼雷就会击中“汉普顿”号。
  不管怎么样,只要能够击中“汉普顿”号,汪誉涵就能获得最理想的结果。
  这套攻击战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艇首朝向“海蛇”号,而且速度并不慢,所以“汉普顿”号没能及时发现逼近的反潜鱼雷。
  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最先发现鱼雷的不是“汉普顿”号,而是那两架SH-60。
  如同潜艇不能攻击直升机,直升机也无法拦截潜艇发射的鱼雷。
  反潜直升机能做的,只是及时汇报情况,然后顺着鱼雷的航道反向搜索,争取尽快找到那艘发射鱼雷的潜艇。
  可惜的是,反潜直升机发出的警报没能及时发送给“汉普顿”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6/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