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1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0/1021

  到本世纪第二个十年,这个建设目标基本上完成。
  客观的讲,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差,特别是在大批先进装备服役之后,中国取得的军事建设成就有目共睹。
  问题是,实力的强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与周边国家相比,哪怕是与日本、俄罗斯这些强国相比,中国的军事实力都不弱,可是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差距依然明显。
  在中国军队进入机械化时代的时候,美军已经完成信息化,步入网络化时代。
  等到中国军队基本上具备了信息化能力时,美军的网络化建设已初具规模,相应的战术理论已经得到完善与充实。
  差距确实缩小了,可是依然存在,而且非常明显。
  对中国军人来说,与美军作战,用美军提出的战术理论,显然无法取胜。
  要想战胜美军,就得跳出美军设定的条条框框,采用全新的作战方式。
  明白这个问题的人不少,或者说在第二次朝鲜战争爆发前,就有很多人认识到,仅以赶超的方式,中国军队永远无法超越美军。只有创新,在已有技术基础的情况下创新,才有超越的可能。
  可是,敢于提出这个问题,而且寻找解决办法的只有黄峙博。
  不是说黄峙博的胆子够大,而是他正好处在这个位置上。
  作为志愿军总司令,他获得了足够大的权力,因此能在志愿军的范围内,发起从理论到实践的军事改革。
  如果他仍然是南京军区参谋长,肯定不会做这种事。
  杨禹方说得没错,志愿军官兵确实应该感到庆幸。也许换其他人担任总司令,会在某个时候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只有黄峙博能这么快明白过来,而且力排众议,在遭受重大失败之前采取行动。
  周渝生长出口气,说道:“现在,母祁铁打算怎么做?”
  “先检验陆雯提出的方法,确定能够起到效果之后,再全面推广。”
  “怎么检验?”
  “能够证明新战术理论行之有效的办法只有一个。”
  “一场胜利?”
  杨禹方点了点头,说道:“不但要取胜,而且要毫无悬念。”
  “什么叫毫无悬念?”
  “赢得漂亮,而不是惨胜。”
  周渝生笑了笑,说道:“有把握吗?”
  “这个,你得问母祁铁。”
  “没你的事?”
  “当然没我的事,不然我会在这里陪你们吹牛?”
  “听说,陆总那边有消息了。”
  “什么消息?”
  “航母的消息。”
  杨禹方一愣,说道:“你是在哪听说的消息?”
  “道听途说。”周渝生笑了起来。
  “你在试探我的口风?”杨禹方明白了过来。
  “怎么样,有事情做了吧?”
  “你小子……”杨禹方摇了摇头,说道,“确实有消息了,不过与你没关系。元首已经批准让航母参战,只是得留在渤海湾,只锻炼舰载航空兵,顺带让海军熟悉航母战斗群的航空战术。”
  “确实与我无关。”
  “你有精力的话,还是盯好那两艘潜艇吧。”
  “与潜艇有什么关系?”
  “如果新战术经受住了考验,潜艇就能派上用场了。”
  周渝生愣了一下,听出了杨禹方的言外之意。
  要想遏制联军的进攻势头,不但得在空中有所作为,还得扭转海洋战场上的局面。
第一百二十三章
女性军人
  要想把全新的战术思想转变为实际作战行动,需要解决许多难题,克服很多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应用武器的方式方法,可前提是得有适当的武器。
  准备阶段,重担全部压在了由陆雯指挥的技术人员身上。
  按照由母祁铁大校起草的作战计划,技术人员必须在战役开始前,为空军、陆军与人民军的数千枚弹药进行改装,配备电磁战斗部。还得把增补的数百架老旧战斗机改造成无人驾驶飞机,为五十架先进战斗机增添新的电子设备。
  因为联军的地面部队已经逼近金策,所以改造工作必须快马加鞭。
  虽然黄峙博没有要求一定要守住金策,但是要想保证志愿军在日本海的军事存在,就得在联军向吉州推进之前稳住战局,最好能够瘫痪联军的作战系统,使联军无法用远程火箭炮轰击清津港。
  回到新义州的第二天,牧浩洋接到了任务:护送一批技术人员前往江界,对一批人民军的弹道导弹进行改造。
  人民军到底有多少弹道导弹?
  虽然牧浩洋搞不清楚,但是肯定不会很少。
  同大部分与美国关系不大融洽的三流国家一样,朝鲜没有能力打造一支足以抗衡美军的空中力量,甚至无法搭建起具有威胁力的防空系统,只能把筹码押在技术难度低得多的弹道导弹上。
  也许有人会问,造导弹比造飞机容易吗?
  回答是肯定的,造导弹确实比造飞机容易,而且容易得多。
  虽然导弹比飞机晚几十年问世,但是与现代化的作战飞机相比,导弹不但技术起点低得多,而且制造难度也低得多。
  与需要起落数千架次,飞行上万小时的战斗机相比,只需要使用一次的导弹对工程制造的要求低得多。此外,弹道导弹的核心技术是火箭发动机与惯性导航仪,两者的技术早已成熟完善。
  像朝鲜这样的三流国家,也许无法制造出多么先进的弹道导弹,但是肯定能够制造出足够使用的弹道导弹。
  从效费比来看,弹道导弹也是穷国的理想武器。
  一枚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精度在五百米以上的中短程弹道导弹,比如“飞毛腿”,生产成本仅有数十万美元,大规模制造的话,还能降低一些,而用来拦截“飞毛腿”的反导导弹,比如“爱国者”,生产成本高达两百万美元,系统费用更是“飞毛腿”的数十倍,而美军最先进的THAAD拦截导弹、以及“标准”系列反导导弹的价格更是上千万美元,是弹道导弹的数十倍。
  战争爆发前,朝鲜是世界上第二大中短程弹道导弹储备国。
  按照美国获取的情报,朝鲜人民军至少拥有两千枚射程在一百五十到二千公里之间的中短程弹道导弹,仅次于中国军队。
  事实上,人民军的导弹数量远不止这么点。
  按照志愿军掌握的信息,人民军的弹道导弹储备量超过了三千五百枚,其中射程在一百五十到二千公里之间的中短程弹道导弹大概有三千三百枚。除掉作战消耗、以及被联军炸毁的之外,大概还有一千枚之多。
  只是,这些导弹中,大部分都不堪使用。
  储备在江界的,正是这些不堪使用的弹道导弹。
  因为远离三八线,属于朝鲜的大后方,所以人民军把大量从一线部队退下来的弹道导弹存放在这里,主要是用SA-2防空导弹改造而成的短程弹道导弹,以及一些在上世纪六零年代从苏联引进的“飞毛腿”。
  这些弹道导弹大多封存了十几年,有些已经封存了二十多年。
  因为缺乏必要的维护保养,很多零部件都锈蚀了,所以要想使用这些弹道导弹,需要进行全面改造。
  难度不小,工作量更大。
  “你怎么不留在司令部?”
  “为什么要留在司令部?”陆雯看了眼开车的牧浩洋,说道,“我是导弹专家,不是电子战专家。虽然跟你们比起来,我还算了解电子设备的,但是总参派了电子专家过来,我就没有必要班门弄斧了。江界有数百枚锈迹斑斑的弹道导弹,有的比我的岁数还要大,那边更用得着我。”
  “看来,你也不喜欢坐办公室。”
  陆雯笑了笑,说道:“你早就应该知道,不是所有技术人员都喜欢呆在办公室里,我就是这种。”
  “像你这样的,晋升应该很快吧?”牧浩洋在没话找话说。
  “那到不一定,你不知道军队里的情况?”陆雯叹了口气,说道,“没有这场战争,很多像我这种技术军官都难以获得晋升机会。别看外面又苦又累,可是真正拿到好处的,还是那些呆在办公室里的人,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想方设法的留在司令部了。当然,我说的不是你。我晋升快,不是经常在外面跑,而是学历决定的。如果没有拿到博士学位,没有成为副教授,现在最多跟你一样。”
  牧浩洋笑着摇了摇头,觉得这个话题没法进行下去。
  部队里的情况,他当然清楚。当了几年兵,要是还不清楚,那就白当了。
  军队存在的问题不少,而且非常严重。比如在一些文娱部队,凭一副好嗓子与一张好脸蛋就能成为大校,甚至当上将军。这种情况,恐怕也只在中国军队里面能够见到。即便在其他岗位上,往往都是做事的得不到重用,反而是那些有关系、有门道、肯花钱的军官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0/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