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1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0/1021

  “有,不过不大可靠。”周渝生放下筷子,喝了口米酒,说道,“我们将首先伏击离开元山的运输船队,把美军潜艇引诱过来。二部在元山没有谍报人员,侦察卫星只能确定船只型号,无法获取其他信息。因为侦察卫星数量有限,每八个小时才从元山上空通过一次,运行轨道又相对恒定,所以联军运输船只很有可能在卫星通过间隙期间出港,只有特种侦察兵能够获取船只的准确出港时间。如果有可能,还要争取获得运载货物信息,让潜艇挑选最有价值的攻击目标。”
  “有这个必要吗?”
  “不把敌人打痛,敌人怎么会去我们选择的战场呢?”
  “我该做些什么?”
  “预判特种侦察部队的行动,以及对侦察兵发回的情报进行分析处理。”
  “这……”
  “很有难度?”周渝生笑了笑,说道,“你非常了解庞跃龙,即便没在一起,也能对他的行动做出判断吧?”
  牧浩洋点了点头,这点他很有把握。
  “这样的话,你就能对特种侦察兵能在什么时候发回情报,以及情报的可靠性做出准确判断。因为我们没有制空权,即便空军全力出击,也只能提供几小时的空中掩护,所以得最大限度的确保伏击行动在此期间完成,为潜艇创造最有利的作战条件,掩护完成作战任务的潜艇离开战场。时间非常关键,特种侦察兵提供的情报将决定在什么时候打响第一枪,所以最为关键。”
  “我第一次当参谋,就领到这么重要的任务,你放心?”
  “为什么不放心?”周渝生点上香烟,说道,“万事开头难,你有两到三天适应参谋的工作,遇到解决不了的事,还可以找我。”
  “这就好,毕竟我还不知道如何当参谋。”
  “吃饭吧,等下回去给你介绍几个同事。过两天,志愿军司令部搬过来,会有更多的参谋加入进来。别背包袱,这里也是战场,而且是决定前线胜负的战场。我们做得越好,前线的胜算就越大。”
  牧浩洋点了点头,拿起筷子。
  确实得放下思想包袱,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只不过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过程,需要一段适应期。
第七十三章
外交战果
  八月五日,牧浩洋到志愿军海军司令部报道,成为周渝生属下的参谋军官。作为军旅生涯的第二个重大转折点,他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虽然离开一线部队、离开朝夕相处的战友让他有点伤感,但是牧浩洋非常清楚,周渝生没有害他,而是把他领上了一条前途光明的康庄大道。
  如果在一年前,牧浩洋肯定不会这么想。
  和平时期,他这种没有背景的军人,很难在大型指挥机构中谋得一官半职,即便削尖脑袋钻了进去,也难以出人头地。总参谋部等四总部,以及各大军区、各大舰队司令部有数万名参谋军官,只有百分之十的低级军官能晋升为少校。在条件艰苦的基层部队,低级军官的晋升率为百分之二十五。在经常执行特别任务的特种部队中,低级军官的晋升率更是高达百分之四十。
  当年,牧浩洋报名参加两栖特种部队,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前程。
  这个选择没有错,因为在原部队的同期少尉中,除他之外,只有一人晋升到上尉,七人晋升为中尉,而他已经是少校。
  虽然在战争时期,参谋的晋升速度仍然比不上基层军官,但是要像更上一层楼,当参谋是条捷径。
  少校是一道坎,能够越过这道坎的不足百分之十。
  在基层部队,即便是特种部队,很少有人能在没有职务的情况下从少校晋升为中校,晋升为上校与大校的可能性更加渺茫。留在后方指挥部,不但能接触到高级将领,还能获得对应职务。
  只要干得好,即便没有背景,参谋的晋升机会也比基层军官高得多。
  战争时期更是如此。
  如果遇到一名务实的司令官,只要做出成绩,肯定能得到重用。
  虽然牧浩洋不太了解黄峙博,但是他知道,周渝生非常务实,同样来自潜艇部队的徐褶涛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志愿军在战场上的表现,让他有理由相信,黄峙博是个非常务实的司令官。
  跟着这样的司令官,肯定前程光明。
  前提是,必须做出成绩。
  这天,战场上还发生了两件大事。
  首先在外交战场上,文廷贵的莫斯科之行终于结出了第一个成果。
  在与俄罗斯总统的第二次会晤中,文廷贵答应给予百分之一百五十的贸易补偿,即俄罗斯每向朝鲜出售十亿元军火,中国就从俄罗斯采购十五亿元的普通商品。在这个基础上,俄罗斯总统答应向朝鲜出售非进攻性武器装备。
  谈判取得突破,不等于达成了最终协议。
  在贸易补偿范围,以及武器装备的性质方面,双方仍然存在分歧。
  提供贸易补偿,中国不见得会吃亏,因为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外贸已经受到影响,资源进口显得格外突出。
  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暂时没有举起贸易制裁的大棒,仍然能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进口矿产,从中东与北非进口石油,从东南亚进口橡胶等农林产品,但是随着战争规模扩大,即便不会爆发国家间的贸易战,西方国家也会通过企业的市场行为,限制对中国的资源出口。
  开辟新的资源进口渠道,成为政府的首要任务。
  文廷贵答应提供贸易补偿,就是想从俄罗斯购买更多的资源类产品,比如石油、天然气与铁矿石。
  只是在补偿范围上,俄罗斯有自己的打算。
  仅仅出售资源,对处于困境中的俄罗斯没有多大意义。不把资源卖给中国,还能卖给德国等西欧国家。
  俄罗斯想卖的是工业产品!
  问题是,俄罗斯有中国需要的工业产品吗?
  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大多集中在军事领域,比如战斗机的发动机、导弹与火箭使用的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制造潜艇耐压壳体的特种钢材、军用核反应堆的小型化技术等。至于民用领域,确实乏善可陈。
  贸易补偿,显然不能集中在军火领域。
  俄罗斯要想复兴,就得振兴制造业,得把标有“俄国制造”的产品卖到世界各地,打开其他国家的市场。
  中国有十四亿人,是世界人人口最多的市场。
  要不了多久,还会超越美国,成为消费力最强的市场。
  可是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中国市场逐渐被西方企业占据。从日用化工的宝洁、小家电的菲利普,到人们手上的诺基亚与苹果、大街上的大众,再到天上飞的波音与空客、地下跑的西门子,西方企业占据了中国市场的大半壁江山,根本没有俄罗斯产品的容身之地。在中国人眼中,俄罗斯要么等同于Su-27战斗机与“现代”级驱逐舰,要么等同于石油、天然气与矿产资源。
  在贸易补偿问题上,俄罗斯坚持要求以工业产品为主,而中国更想得到矿产资源。
  武器装备的性质,显得更加敏感。
  因为俄罗斯在联合国努力撮合双方通过谈判化解矛盾,所以在出售军火时,俄罗斯总统只答应出售防御性武器。
  问题是,什么是“防御性武器”?
  拿战斗机来说,Su-27SK是典型的“防御性武器”,只具备防空作战能力,对地打击能力非常有限。可是卖给朝鲜后,志愿军肯定会进行改进,使其具备Su-30MK2那样的对地打击能力,成为“进攻性武器”。
  受此影响,俄罗斯总统始终不答应出售潜艇。
  与战斗机不同,潜艇的性质早有定论,没有任何国家把潜艇当成“防御性武器”。
  文廷贵没有指望买到潜艇,而且潜艇的建造周期过于漫长,等到潜艇交付,恐怕战争早已结束了。
  在黄峙博提交的军备采购清单中,排在首位的是Mig-31截击机。
  为了尽快拿到这种战斗机,外交部的谈判专家充分发挥了谈判技巧。
  首先提出的不是截击机,而是Su-27SK的生产许可证,即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购买两百到四百架的生产专利,由沈飞制造,再转手卖给朝鲜,俄罗斯企业不用直接参与,就能赚到可观的专利费。
  对俄罗斯来说,这是无本万利的买卖。
  更重要的是,苏霍伊公司的年产量不会超过五十架,要在短期内交付两百架战斗机,必须扩大生产规模,启动封存的生产线,招募更多的工人,而在战争结束后,重启的生产线与扩招的工人将成为企业的负担。
  把专利卖给中国,由中国企业承担扩产的负担,才是最佳选择。
  只是在战斗机的用途上,俄罗斯一再强调Su-27SK只能用于防空作战,不能像J-11B那样,扩展多用途能力。
  也就是说,严格按照俄罗斯的要求制造。
  仅仅用于防空作战,有必要购买Su-27SK的生产专利吗?
  中国空军的Su-27SK与J-11机群规模在六百架左右,足以支撑一年以上,而且中国空军还有比Su-27SK更好的选择,即自主开发的J-10战斗机。在J-10A上,采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WS-13发动机,产量不受AL-31F发动机限制,也不再看俄罗斯的脸色。实战证明,J-10A的制空作战能力不比J-11与Su-27SK差,较轻的体量,使其在近距离格斗中的表现还要突出一些。
  购买Su-27SK的生产专利,就是看中其较大的改进余地。利用J-11B的成熟技术,足以让这种制空战斗机变成多用途战斗机。
  Su-27SK的生产专利谈不下来,外交部的谈判专家提出了采购Mig-31的意向。
  俄罗斯不是不想卖军火,而是很想卖,而且卖得越多越好。
  虽然Mig-31也是重型战斗机,但是作为防空截击机,把Mig-31改造成多用途战斗机的可能性并不大。
  Mig-31的气动布局,使其很难在低空执行轰炸任务。
  截击机,显然是“防御性武器”。
  谈判由此出现转机,在谈判代表提出采购意向后,俄罗斯当局立即表示欢迎,主动提出首先出售一批二手Mig-31,人民军使用之后,再决定是否需要购买生产专利,由中国的飞机制造厂代工。
  因为米格公司早已关闭Mig-31的生产线,所以要想立即获得这种战斗机,只能购买俄军的二手货。
  文廷贵与俄罗斯总统第二次会晤结束后,双方就签署了采购Mig-31的意向合同。
  虽然贸易补偿谈判还没结束,但是为了促成这笔买卖,俄罗斯当局主动提出,先对人民军的飞行员进行培训,以便正式合同签署后立即交付使用。
  前往俄罗斯接受培训的,肯定不只是人民军的飞行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0/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