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10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06/1021

  接到宇宙人类政府的命令后,探险飞船利用反重力场技术,牵引一颗直径在一百公里左右的小行星撞击“天狼A”行星。
  “天狼A”是一颗比地球大了近五分之一的类地行星,表面有百分之八十二为海洋,百分之十八为陆地,星球质量与地球相差不大,海平面重力比地球略低,大气层厚度在三十公里以上,含氧量百分之二十八、含氮量百分之六十九,另外百分之三是二氧化碳等气体。星球的轨道倾角为十八度,预测赤道夏季的最高气温在五十五摄氏度以上,极地冬季最低气温在零下八十摄氏度以下。星球有地磁场,强度比地球高了百分之五十,只是地磁南北极正好与地球相反。
  很明显,这是一颗与地球极为相似的行星。虽然气候环境恶劣一些,但是完全适合人类居住。
  当然,在成为人类的家园之前,必须铲除“天狼A”上的智慧生命。
  用小行星撞击“天狼A”,绝对是最简单、也是最快捷的办法。当然,这也是当时唯一能够采用的办法,因为探险飞船上的宇航员不到一百人,有只一支三十人的星球陆战队,而且没有进行常规战争的武器。说白了,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毁灭“天狼A”上的文明,如果不使用小行星撞击的话,就只能使用能够摧毁一颗行星的“太空飞梭”了,而人类也就别想得到这颗适宜生存的星球。
  只是,使用小行星撞击,也有负作用。
  最明显的负作用就是,在未来的一百年之内,“天狼A”的环境将变得不适应任何碳基生命生存。即便到了一百年之后,人类也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改造“天狼A”的环境,使其能够供人类居住。如果没有人类的直接干预,“天狼A”要在大概一百万年之后,才能完全恢复过来。
  显然,人类不可能等待一百万年。
  要知道,“天狼A”是离太阳系最近,较为适宜人类生存的行星了。以人类文明的扩张速度,特别是人口的膨胀速度,就算开发了其他十多颗类地行星,也许在两百年后,就得向“天狼A”移民。
  小行星撞击,产生的决定是毁灭性灾难。
  撞击点在“天狼A”最大的海洋,被探险宇航员称为“新太平洋”的正中央,撞击产生的海啸将在两天内席卷整个“天狼A”,吞没所有陆地。几乎同时,小行星爆炸释放出来的能量,将主要转化为内能,数千摄氏度的热浪,将以更快的速度席卷整个星球,烧毁陆地上的所有有机物,而且海水温度也会急剧升高五十摄氏度以上,将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海水在此期间蒸发掉,结果是除了单细胞生物之外的所有海洋生物都将灭绝。随后发生的剧烈地质运动,将是一次沧海桑田般的造陆运动,所有陆地都会下沉,新的板块将抬升出海面,成为新的陆地。在此期间,巨型火山喷发、超级大地震等等地质灾害,将在“天狼A”上持续上百万年之久。
  这次撞击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做个较为直观的说明,在撞击点附近,地壳将下陷大约二十公里,而在撞击点的正中心将出现一座高度大约是珠穆朗玛峰两倍的山峰,而组成这座山峰的,就是在撞击时软化了的地壳。在撞击点的正对面,也就是“天狼A”的另外一侧,则会出现一块新大陆,其面积比澳大利亚还要大百分之五十,且平均海拔高度将比澳大利亚高得多,而这块新大陆也是撞击后的产物。
  当然,在撞击后,“天狼A”上的生物不会立即灭绝。即便在一百年之后,也会有一些生物幸存下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撞击不是物种大毁灭的直接原因。
  对“天狼A”上的生物来说,撞击后的间接灾难才是真正的毁灭原因。
  最严重的灾难,将是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年、甚至是一千年的强酸雨。
  形成强酸雨的主因就在于“天狼A”上。
  这颗行星的直径比地球大了百分之二十左右,但是总质量与地球相差不大,主要就是海洋覆盖率更大,而且海洋的平均深度大得多。探险飞船测得的最大深度在五十公里以上,估计“天狼A”上海洋的平均深度在十到十五公里之间,差不多是地球的十倍。粗略估计,其海水总量是地球的五十倍。
  除此之外,还与“天狼A”的地壳有关,即其地壳比地球薄得多。
  另外,还与“天狼A”的组成有关,即其组成元素中,硫元素比地球高一些,铁元素要比地球少一些。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撞击之后,大量海水在高温下蒸发,而地壳内的硫元素因撞击释放到大气层内,与高温水蒸气产生化学反应,产物就是数十万亿吨的硫酸与亚硫酸,然后是百年以上的强酸雨。
  这一切结束的时候,“天狼A”上的智慧生物也就不存在了。
  当时,探险飞船还执行了一个任务,即在撞击发生的时候,去“天狼A”上收集生物学标本,包括两种智慧生物的标本。
  完成这个任务之后,探险飞船将在“天狼A”的轨道上停留四十五年,直到下一艘探险飞船到达。在此期间,探险飞船将研究“天狼A”的生物学标本,并且保存下必要的DNA样本,以便今后恢复“天狼A”的原貌。当然,探险飞船最重要的任务,还是执行监视智慧生物的任务。如果小行星撞击没有彻底消灭“天狼A”上的智慧生物,那么就得在必要的时候采用其他手段,甚至得直接摧毁“天狼A”。不管怎么说,消除“天狼A”上潜在的威胁才是首要目的。
  在此期间,准确的说是在撞击后一年左右,探险飞船将对“天狼A”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考察,主要考察对象就是“天狼A”上的文明,特别是那个海洋文明,以及两个文明的科技发展程度。
  要知道,在此之前,探险飞船对“天狼A”的海洋文明知之甚少,直到两个文明发生战争,才知道还有一个文明存在在大洋深处。
  显然,这是违背人类常识的现象。
  在得知“天狼A”上有一个高度发达的海洋文明之后,很多人类科学家都很惊奇,因为在他们看来,文明不应该诞生在海洋里面。
  显然,这是一个常识性错误。
  后来人类才发现,在宇宙文明中,海洋文明比陆地文明多得多,而且很多海洋文明的进化程度都非常高。在一些星球上,甚至出现了“返海文明”,即物种在陆地上进化,却在返回海洋之后,才发展出文明。
  原因也很简单,在最适宜碳基生命生存的星球上,海洋的面积都超过了陆地。
  在一些极端星球上,甚至只有海洋,没有陆地!
  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海洋才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陆地却不是。也就是说,即便一些星球上没有陆地,照样能够进化出智慧生物。
  正是如此,搞清楚“天狼A”上海洋文明,对人类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
  也正是这次考察,有了惊人的发现。
  “天狼A”上海洋文明的进化程度超过了陆地文明,已经进入核能时代,而且已经知道了量子理论,并且正在建造一条环绕“天狼A”的加速器,只是加速器在海底,而不是在海面上。
  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天狼A”的陆地主要分布在南半球,赤道上没有陆地,北半球也只有几座面积较大的岛屿。也就是说,海洋文明的基础条件比陆地文明好得多,有能力修建环球加速器。
  这个发现,证明了之前的推断,即“天狼A”文明的进化速度非常快。
  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也许要不了四十五年,“天狼A”的海洋文明就有可能掌握重力场技术。
  这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没有用小行星撞击“天狼A”,而是派一支军队过去占领“天狼A”,恐怕在人类的入侵军队到达之前,“天狼A”上的海洋文明就掌握了对抗手段,并且对人类文明构成了致命威胁。
  显然,人类文明是幸运的,或者说人类文明对未知事物的怀疑天性,使得人类文明避免了一场劫难。
  只是,另外两个文明却因此灰飞烟灭。
  没有什么好怜悯的,因为在宇宙中,类似的事情几乎每一天都在上演。每一个进化到宇宙阶段的文明,都生活在无尽的恐惧之中,而恐惧绝对是驱动毁灭性战争的第一动力,也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动力。
  在宇宙层面上,优胜劣汰的进化论发挥得淋漓尽致。
  后来的发现证明,“天狼A”文明的进化速度还不是最快的,一些文明甚至在更短的时间内进入到了宇宙阶段。
  在宇宙中,人类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物种,只是万分幸运罢了。
  四十五年后,下一艘探险飞船将来到“天狼A”附近。
  再过五年,负责改造行星的宇宙飞船也将到达,到时候人类将花五十年时间,对行星的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当然,即便改造了五十年,也不见得适合人类居住,总体改造大概需要花费一百五十年。
第三百零六章
第一步
  毁灭“天狼A”上的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特别是道德与伦理的影响非常大。
  当时,很多人就提出了异议,认为毁灭两个已经高度发达的文明,是非常残忍、非常不人道的事情。
  所幸的是,这只是很少一部分人的看法。
  更重要的是,政治家、军人、科学家都认为,毁灭“天狼A”很有必要,而且随后的发现证明了这个判断。
  事实上,毁灭“天狼A”的事情,很快就被绝大部分人遗忘了。
  当时,宇宙人类的头等大事,是对那颗已经出现了低等生物,自然环境非常适宜人类居住的行星,即“天蝎B”的开发与殖民行动。
  “天蝎B”是离太阳系大约四十二亿光年,是一颗类地行星,直径与地球相当,质量约为地球的百分之九十,海平面重力比地球略低;海洋覆盖面积为百分之六十六,水资源总量为地球的百分之七十;大气层厚度不到二十公里,含氧量为百分之十九、含氮量为百分之八十八,有较为浓密的臭氧层,大气总量为地球的百分之八十;轨道倾角为三十七度,赤道夏季最高温度不到三十摄氏度、两极冬季最低温度在零下一百二十度以下;地磁场强度与地球相当,地磁南北极也与地球相似。
  相对而言,“天蝎B”最大的特点就是轨道倾角更大。
  由此导致的问题就是,只有赤道附近才较为适合人类居住,而靠近南北极的地区,因为季节性温差太大,气候极为恶劣。此外,极低冰盖的季节性变化也非常明显,所以海平面高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天蝎B”是除“射手A”之外,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了。
  更加幸运的是,在“天蝎B”所在的恒星系里,有两颗类地行星,而且这两颗类地行星都在生命圈内,另外一颗就是“天蝎A”。
  “天蝎A”的轨道半径比“天蝎B”略大,体积也是“天蝎B”的两倍,有季节性的液态海洋,海平面的重力为地球的一点四倍,且陆地覆盖面积超过了海洋,属于一个“陆相行星”。
  当然,“天蝎A”也能供人类居住,只是环境不如“天蝎B”。
  不可否认,与火星相比,“天蝎A”的环境好得多。比如有浓密的大气层,而且含氧量在百分之十五以上,还有臭氧层,因此在户外活动不需要穿着特制的宇航服,只需要裹上一层保暖外套。
  人类要做的,就是尽快殖民“天蝎B”,然后改造“天蝎A”。
  按照科学家估计,这两颗行星,至少能够容纳五千亿到七千亿人。
  当然,这还是非常保守的估计。
  “天蝎B”有一颗体积非常小的卫星,直径不到五百公里,比月球小得多,只是这颗小行星非常特殊,其主要元素是重金属,而且探险飞船在远处拍下的照片上,就至少有数十座露天金矿。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因为主要由重金属构成,所以“天蝎B”卫星的质量比月球还大,加上其轨道平均半径只有大约十万公里,所以产生的潮汐力比月球强得多。事实上,正是有了这颗卫星,“天蝎B”上才出现了变化性气候。
  从生物学的角度讲,变化的气候是生物在原始进化阶段必不可少的外界因素。
  假以时日,“天蝎B”上肯定会出现智慧生物。
  当然,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也许需要几亿年,也许需要几千万年,反正不会马上发生。
  根据探险飞船收集到的生物学样本,“天蝎B”上的主要生物是一种类似于蓝藻的单细胞生物,而且这种单细胞生物也有叶绿素,即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显然,“天蝎B”上的氧气多半就是这些生物制造的。此外,还有一种吞噬类单细胞生物,即以其他的单细胞生物为事。
  也就是说,“天蝎B”上已经出现了食物链。
  当时,有科学家提出,应该保护“天蝎B”上的自然环境,而不是进行殖民活动,因为通过研究“天蝎B”,能够更加了解地球初期的自然环境,也能够对宇宙中其他类地行星的自然进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按照这些科学家的提议,只向“天蝎A”殖民,顺带开发“天蝎B”卫星上的资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06/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