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9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5/1195

  天还没亮,美军的大型无人侦察机就赶了过来,在迪亚巴克尔上空拍下了锡尔特方向上的战场画面。
  随着天色放亮,战场上的形势也愈发明显了。
  杜奇威刚刚吃了早饭,参谋就送来了最新的侦察报告。正在攻打锡尔特的确实是第一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因为无人侦察机不但拍下了涂有第一战斗单位标志的坦克战车,还辨认出这些坦克战车确实是共和国陆军才有的DZ-31C与DB-30D,而不是出口给伊朗与伊拉克的那些老旧型号。
  半个小时后,第二份情报送到。
  与第一份情报一样,已经确定攻打锡尔特的是共和国陆军的主力部队,在东面担任主攻任务的是第一战斗单位的部队,而在西面担任穿插任务的是第十战斗单位的部队。更加重要的是,这份情报中提到,第十战斗单位只投入了3个战斗营,其他的主力作战部队均转移到了巴特曼西面,并且进入了防御阵地。
  这下,完全不用猜测,就能看出裴承毅的意图。
  吃掉欧洲军团的残余部队,再在巴特曼西面迎战即将到来的美军第7步兵师。因为锡尔特以西方向上的肃清工作已经进行得差不多了,如果战争在这个时候结束,获胜的将是共和国。说直接一点,共和国完全可以在这个时候停止大规模军事行动,在控制的占领区内成立一个以库尔德人为主的国家。哪怕共和国当局不打算肢解土耳其,也可以在占领区内成立一个完全不受土耳其中央政府控制的库尔德人自治政权。总而言之,共和国陆军随时有可能调整战略部署,守住到手的胜利果实。
  对杜奇威来说,这绝对是不可接受的结果。
  在进攻作战中,共和国陆军的2个战斗部队,准确地说,是1个战斗部队加一些没有多少战斗力的伊朗军队就能吃掉2个美国陆军师与大约30万土耳其国民军。如果共和国陆军打算巩固防御阵地,充分利用交战地区的复杂地形,与共和国陆军在战术空运方面的强大优势,2个战斗单位至少能够顶住5个美国陆军师。如果算上伊朗军队与伊拉克军队,杜奇威至少需要准备7个师的兵力,才有可能在一场不在乎伤亡与损失的战役中击败对手,夺回土耳其东南地区。
  毋庸置疑,这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用7个师去攻打土耳其东南地区不算什么,问题是,谁能保证伤亡不会超过美国的承受能力?要知道,共和国陆军非常重视在防御战中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且有能力让美军付出足够惨重的代价。为土耳其阵亡几千美国大兵不是问题,可是为土耳其送掉几万美国大兵的小命就是个问题。
  要想阻止这一切,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赶在对方组织起防线前发起进攻。
  问题回到了原点,即要不要让第7步兵师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攻打巴特曼。
  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杜奇威再次悲观的发现,他被裴承毅避到了死角,不得不做出非常不情愿的选择。
  不把第7步兵师派出去,裴承毅就能轻而易举的打下锡尔特,保住最低限度的战果。
  把第7步兵师派出去,裴承毅就可以趁此机会发动下一轮进攻,扩大战果。
  对裴承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赌博。
  问题是,对杜奇威来说,这也是一场赌博。
  更重要的是,裴承毅完全不用加注,能够在保住老本的情况下赌上一把,而杜奇威却不得不押上全部的赌注,在有可能输得一干二净的情况下,为了一个不是那么现实的目标赌上一切。
  作为一个理智的指挥官,杜奇威知道该如何选择。
  也就在他即将做出选择的时候,参谋送来了第三份侦察报告。
  这份报告与锡尔特方向上的战斗没有多大关系,准确地说,没有直接关系。
  在天亮前打下加济安泰普的第八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仅停留了大约3个小时,就将扫荡残余土军的任务交给了支援部队,继续向前挺进。
  与杜奇威预料的一样,第八战斗单位没有向安卡拉方向挺进,而是在加济安泰普北面不远处转向西进,把进攻箭头对准了奥斯曼尼耶。任何人都能看得出来,裴承毅的真正目的肯定不是伊斯肯德伦湾北面的奥斯曼尼耶,而是要包围伊斯肯德伦,打掉美军增援土耳其的主要登陆地点。
  果真如此的话,美军输掉的肯定不是锡尔特,而是土耳其的整个南部地区。
  正是如此,杜奇威才猛然意识到,裴承毅不是那种小打小闹的司令官。
  说简单点,如果一点小小的胜利就能让裴承毅感到心满意足的话,他也不可能在短短10多年的军事生涯中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裴承毅就定下了一个很高的目标。
  如此一来,不管杜奇威是否将第7步兵师派出去,裴承毅都会让第十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在恰当的时候攻打迪亚巴克尔,而且肯定会尽力打下迪亚巴克尔。事实上,杜奇威早就有这个预感,不然不会在6日让2个炮兵旅向后方转移,也不会在7日凌晨让2个炮兵旅加快转移速度。在此之前,杜奇威只是不大相信,裴承毅会在包围了2个美军师的情况下冒险攻打迪亚巴克尔。现在看来,裴承毅也没有大算冒这个险,而是要在吃掉2个美军师之后攻打迪亚巴克尔。
  问题再次摆在了杜奇威的面前。
  第7步兵师能不能挡住第十战斗单位的进攻?
  如果不能,是否需要及时增兵?
  增援迪亚巴克尔的部队能否及时到达?
  如果增援部队不能及时到达,要用什么办法来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一系列的问题缠绕着杜奇威,也考验着他的能力。
  到了当天中午,第八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奥斯曼尼耶东面的巴赫切,距离目的地不到40千米。虽然第八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在这个时候停了下来,派出一支部队南下攻打伊斯拉希耶,扩大侧翼防线的纵深,没有急着向奥斯曼尼耶进军,但是西面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第2装甲师与第4步兵师肯定得迅速北上,堵住防线上的漏洞,与第八战斗单位争夺奥斯曼尼耶。
  换句话说,就算守住了奥斯曼尼耶,因为战线已经推进到了伊斯肯德伦完,海运到达的部队也无法增援迪亚巴克尔,只能以空运的方式向前线投送作战部队。
  问题就在这里。
  如果进行空军,至少需要1周才能把第82战略师送到迪亚巴克尔。
  以第7步兵师的战斗力,如果不积极主动一点,根本不可能在迪亚巴克尔坚持一周。
  按照杜奇威的估计,只要裴承毅下定决心,投入更多的空中力量,3到4天之内,就能打下迪亚巴克尔,歼灭第7步兵师。
  要想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就只能化被动为主动。
  想到这里,杜奇威就知道,第八战斗单位向奥斯曼尼耶进军,主要目的不是打下伊斯肯德伦,毕竟1个战斗单位根本不可能打败第2装甲师与第4步兵师,即便投入2个战斗单位,也不大可能顺利打下伊斯肯德伦。裴承毅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切断美军增援路线,为攻打迪亚巴克尔提供帮助。
  到此,杜奇威还得考虑已经到达战场的第五战斗单位。
  换句话说,如果丢掉了迪亚巴克尔,等于向共和国陆军打开了进军安卡拉的大门。哪怕裴承毅没有把攻打安卡拉放在首要位置上,也很有可能在条件有利的情况下,出动主力部队推翻土耳其政权。
  不管怎么说,必须守住迪亚巴克尔!
第一百一十二章
由守转攻
  第7步兵师的先头部队在7月7日下午离开迪亚巴克尔,向巴特曼进发,并没超出裴承毅的预料。在他看来,杜奇威别无选择,不但要死守迪亚巴克尔,还要通过积极反击为调整防御部署争取时间。
  联系了袁晨皓,让他重视第7步兵师的行动之后,裴承毅接通了江晚承的电话。
  第五战斗单位已经抵达阿勒颇,正在为赶往战区做准备。
  按照裴承毅的部署,第五战斗单位到达战场之后,将与第八战斗单位并肩作战,首先联手攻占奥斯曼尼耶,然后再向南进军,迫使美军死守伊斯肯德伦。虽然在给王学平部署任务的时候,裴承毅没有要求必须打下伊斯肯德伦,但是考虑到第7步兵师已经在东面发起了主动进攻,所以裴承毅改变了想法,决定猛攻伊斯肯德伦。
  当然,在第五战斗单位到达战场前,东面的决战已经打响了。
  第十战斗单位对阵第7步兵师。
  巴格达时间7月7日15点45分,第7步兵师的先头部队与第十战斗单位的一支侦察部队在巴特曼以西大约30千米、比斯米尔附近遭遇,打响了这场战争中,第一次在运动中决胜负的战役的第一枪。
  虽然这场小规模战斗不是很激烈,但是双方都凭此认识到了对方的厉害。
  事实上,这场战斗的主角是交战双方的远程炮兵。
  按照李东石的部署,最靠前的侦察部队在发现美军后,立即放出小型无人侦察机,将战场情报发到了军事信息平台上。因为属于战斗信息,所以部署在几百千米外的远程炮兵根本不需要请示上级,只需要与侦察部队取得联系,确认火力打击请求,就能按照侦察部队提供的数据进行炮火打击。如果不是第一战斗单位的炮兵正在支援锡尔特方向上的战斗,恐怕第7步兵师的先头部队永远都到不了巴特曼。就算只有1个炮兵旅参战,在前面5分钟的急促炮击中,仍然打得美军措手不及。
  遭到炮击后,美军迅速分散,并且呼叫了炮火支援。
  非常可惜的是,美军的远程炮兵就算使用增程炮弹都对付不了部署在摩苏尔的第十战斗单位的炮兵旅,而且在支援第7步兵师的先头部队时,还得使用射程在350千米以上的增程炮弹。
  毋庸置疑,增程炮弹的威力与精度都不如普通炮弹。
  与传统火炮不一样的是,电磁炮的口径不是用尺寸来衡量,而是以质量为准。原因很简单,轨道电磁炮的“炮管”就是几根导轨(最初是2根平行导轨,后来发展出了4根、甚至更多的平行导轨),在发射炮弹的时候,无法让炮弹自旋(不是做不到,而是炮弹与导轨直接接触,如果让炮弹在炮管内旋转,将严重磨损炮管,缩短炮管的使用寿命),所以为了提高炮击精度,除了采用姿态控制火箭发动机之外,还得精确控制质量。事实上,电磁炮对炮弹的发射质量要求非常高,往往精确到毫克。如此一来,在安装增程火箭发动机来提高炮弹射程的时候,就得减少炮弹的有效载荷,甚至得改变炮弹的气动外形。按照共和国陆军的标准,增程弹药的有效载荷只有普通炮弹的三分之一,打击效果不到普通炮弹的一半,而采购价格却是普通炮弹的20倍,所以共和国陆军的炮兵在战斗中很少使用增程弹药,只有财大气粗的海军才会大规模使用增程弹药(主要是海军的电磁炮只能部署在大型战舰上,而大型战舰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陆军的电磁炮系统,海军也承受不起大型战舰的损失,不能让大型战舰在战斗中冒险)。
  更要命的是,美军炮兵没有明确的目标。
  也就是说,美军的炮火反击没有找准对象,只能朝可能埋伏有共和国侦察兵的地方开火。
  不得不承认,美军在打仗的时候,很少考虑耗费问题。
  面对共和国陆军仅仅持续了5分钟的炮击,美军的炮火“反击”持续了近15分钟,直到确实找不到“可疑”目标才结束。
  根据美国陆军的战报,在这场炮击中,为第7步兵师提供炮火支援的2个炮兵旅总共消耗了2300吨弹药。
  非常遗憾的是,美军的炮击无法持续,因为隶属于第1装甲师与第3步兵师的2个炮兵旅是在赶望锡瓦斯的途中接到炮火支援请求的,为了按照联合司令官的命令,及时赶到目的地,2个炮兵旅必须加快行军速度,所以在7月8日凌晨,也就是进入炮兵阵地前,2个炮兵旅无法再次为第7步兵师提供炮火支援。
  要命的是,第7步兵师的炮兵旅没能及时完成部署。
  按照最初的计划,第7步兵师的炮兵旅也将部署在迪亚巴克尔。随着共和国陆军在东面发起猛攻,迪亚巴克尔即将成为前线,所以杜奇威在决定让第7步兵师发起反击时,也让第7步兵师的炮兵旅向后方转移。虽然比起第1装甲师与第3步兵师的炮兵旅,第7步兵师的炮兵旅没有跑冤枉路,运输机群在到达迪亚巴克尔之前就接到了命令,转向飞往黑海沿岸的特拉布宗(特拉布宗省的首府,土耳其黑海地区有名的深水良港之一),但是特拉布宗并没有能够让第7步兵师炮兵旅进驻的阵地,所以在到达目的地之后,美军还得花不少的力气构筑阵地,最快也只能在8日上午投入战斗。
  当然,持续15分钟的炮击产生了很直接的效果。
  打跑了第十战斗单位的侦察部队后,美军继续前进。
  大概是没有料到美军会有这么猛烈的炮火,所以在接下来的行动中,李东石显得有点谨慎过头,没有继续对美军进行炮火压制。当然,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李东石并不是害怕美军的炮火打击,而是想取得更大的胜利。
  傍晚的时候,第7步兵师的先头部队到达了巴特曼西面大约15千米处。
  面对第十战斗单位的防线,美军没有继续前进。
  事实上,第十战斗单位并没有构筑传统意义上的防线,甚至没有修建足够坚固的防御阵地与防御工事。
  在改编的时候,共和国陆军的战术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严格说来,编制改革就是建立在战术革新之上的。如果没有新的战术思想,也就不可能有新的军队编制。
  与几十年前相比,共和国陆军最大的进步无疑是协同作战能力。这既包括了陆军内部各兵种之间的协同,比如装甲兵与炮兵、陆军航空兵、侦察兵等等部队的合作,还包括了陆军与其他军兵种的配合,比如与空军的合作。不管怎么说,陆军单打独斗的场面再也不会出现了。在协同作战的大背景下,除非局势极端不利,不然地面部队完全没有必要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防御作战。按照陆军在印度战争等多场战争中总结的经验,机动防御是最有效的防御作战方式。随着空降兵也装备了性能强大的装甲战车,机动防御作战理论日趋完善。由此可见,战术革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落实到现实中,机动防御作战的核心思想就是充分利用部队强大机动能力,以高速高效的战术反击瓦解敌人的进攻,也就是用进攻对付进攻,达到防御的目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5/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