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9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70/1195

  由此可见,兰德斯要想有所作为,就得提出一个口号。
  从政客的角度出发,共和国当局在这个时候公布了空天部队的战绩,哪怕这确实是条虚假消息,美国当局也不会坐视不管,必须采取行动。用兰德斯的国家安全顾问在会议上的话来说,如果联邦政府不采取行动,不但会输掉明年的中期大选,还会导致共和党的支持率降低到当选后的最低点。总而言之,就是联邦政府必须有所作为,针对共和国极具挑衅性的声明加以反击。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话来说,美国能在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中击败庞大的红色帝国,关键就是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引领了世界发展潮流,如果美国不能继续保持这一光荣传统,就不是世界上最强大与最先进的国家,肯定会在与中国的冷战中一败涂地。
  因为兰德斯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了国防建设上,所以之前一直支持洛布林夫人的美军高级将领临阵倒戈,迅速进入总统阵营。
  如果杜奇威还是10多年前的陆战队将领,他肯定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问题是,杜奇威已经不是个单纯的军人了。
  从始至终,他都没有参与洛布林夫人与兰德斯的斗争。
  事实上,杜奇威一直认为洛布林夫人的观点对美国更加有利。
  虽然洛布林夫人没有否认美国与共和国正在打冷战的客观事实,但是从一开始,她就坚持认为,共和国不是前苏联,美国没有理由用对付前苏联的办法来对付共和国。更加重要的是,共和国已经掌握了主动权,事实上也领先于美国。在总体局势不利的情况下,美国更不应该盲目的跟共和国展开全面军备竞赛,甚至不应该进行全面科技竞赛。数十年来,在民主党总统的主导下,美国一直在回避共和国的挑战,充分利用已有的优势,在某些重要领域保持领先,而不是在所有领域都保持领先,为美国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问题是,洛布林夫人不可能提到民主党总统,毕竟现在是共和党执政。更让洛布林夫人头痛的是,她还不能直接反对加大军事投入,毕竟这是与共和党的衣食父母作对。如果洛布林夫人真像民主党总统那样,恐怕她连国务卿的位置都保不住。
  正是如此,在这场实力相差悬殊的争论中,洛布林夫人连防御的机会都没有。
  会议结束前,在洛布林夫人没有反对的情况下,由兰德斯的国家安全顾问提议,通过了一项针对美国国防建设的临时性法案,其中两点最为关键,一是尽全力支持土耳其等美国盟国渡过难关,二是在2041财年度将正常国防预算提高35%,并且在今后的3个财年内陆续将国防预算增加到2040财年度的250%。因为这个提议得到了包括两党国会领袖、两院领袖与几个主要委员会主席的支持与认可,所以获得国会支持已成定居,缺的只是让该法案正式生效了。
  对杜奇威来说,这不见得是坏事。
  虽然在这份非常关键的临时性法案中没有明确一定要帮助土耳其等盟国打赢战争,但是在该法案得到国会支持之后,杜奇威面临的几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别的不说,只要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划拨战争经费,五角大楼就能在更大的范围内采购军火,加大前线投入,让杜奇威不再需要为兵力问题犯愁。
  只是,作为一名政治家,杜奇威非常清楚,这份法案将美国带上了一条不归路。
  从纯政治角度看,这份在后来被称为“军备法案”的临时性法案,从根本上确认了美国与共和国的冷战关系,正式将美国推上了军备竞赛的快车道。虽然从历史层面看,两个超级大国间的冷战关系已经存在了20年,而且迟早会展开全面军备竞赛,但是在此之前,美国历届民主党政府都在努力避免与共和国进行全面军备竞赛,因为之前几位总统都知道,美国还不具备与共和国进行全面军备竞赛的条件。别的不说,布兰迪诺积极推动美国参加全面核裁军行动,并且竭尽全力让美国国会批准了《伦敦条约》,就是想借此避免与共和国爆发全面军备竞赛。对美国来说,不幸中的万幸是,在此之前的20年,共和国需要集中力量弥补国家综合实力中的短板,比如科学技术、社会文化与政治制度,因此也没有能力与美国进行全面军备竞赛。随着共和国在越来越多的技术领域超过美国、构筑起全球规模最大的“橄榄型”社会、政治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等,共和国当局终于在一个最恰当的时候,向美国发出了全面挑战的信号。
  美国总统与国务卿争论的焦点就是美国要不要应战。
  作为军人,杜奇威不会退缩。可是作为政治家,他非常清楚,美国必须退缩。
  如果能够通过军备竞赛击败共和国,美国就不会在之前的20年中输掉那么多的地区性战争,丢掉那么多的盟国。
  在杜奇威看来,美国还得忍20年,等到电力革命结束,再迎接共和国的挑战。
  问题是,杜奇威现在只是军人,不是政治家,至少不是说得上话的政治家。
  对于美国当局的决定,杜奇威只能接受。
  白宫的会议结束后不到30分钟,以CNN、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纳兄弟公司(先后并够了包括BBC在内的多家电视台)为首的美国新闻媒体就开始大肆报道共和国国防部公布的消息,宣称共和国已经控制了军事领域的制高点,共和国天军的空天战斗机随时有可能出现在美国民众的头顶上方,投下足以毁灭整座城市的特种炸弹。说得形象一点,在这些美国新闻媒体的宣传下,仿佛明天就是世界末日。
  不得不承认,美国新闻媒体的反应太快了。
  虽然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破绽,但是没有任何人指出来,包括一直与美国新闻媒体唱对台戏的半岛电视台都没有趁机发难。
  美国新闻媒体大肆渲染冷战氛围的时候,共和国国防部已经公布了更多的新闻。
  按照共和国国防部公布的消息,在伊朗、伊拉克与叙利亚先后宣布加入解放库尔德人的军事行动之后,共和国的作战部队将进驻这三个国家。而在共和国国防部公布的第一天的前几轮空中打击行动中,轰炸的成功率在90%以上,仅仅2轮高强度轰炸就摧毁了上千个重要目标。可以说,在短短数个小时之内,除了没有对与美国海军航空兵的空战做详细说明之外,共和国国防部几乎公布了所有作战行动的详细情况。虽然同时公布这么多信息,让报道变得没有重点,但是明白就里的人都知道,共和国国防部“爆炸式”的发布消息,不是为了新闻报道,而是在向美国当局传达某种信息,即不管美国会不会应战,共和国都将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换句话说,美国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采取主动行动,在这场关系到两个超级大国10多亿人的对抗中迎接共和国的全面挑战。
  正是如此,当天晚些时候,欧洲的新闻媒体就发出“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警告。
  直到这个时候,一些人才看出了门道。
  共和国当局并没有加剧冷战局势的意图,更不会与美国打一场世界大战,而是想借此机会让蠢蠢欲动的欧洲国家呆在战场外面,别为土耳其火中取栗。
  事实上,就在共和国国防部公布第一条消息后不久,荷兰与比利时的议会就否决了出兵帮助北约盟国土耳其抵抗进攻的决议,仅仅决定召回驻共和国、伊朗、伊拉克与叙利亚的外交人员,与这4个国家暂时断绝外交关系,并且警告本国国民,在战争结束之前,不要前往战区以及交战国。虽然在否决出兵提案的时候,荷兰与比利时议会提出的理由都是土耳其当局涉嫌反人类罪,但是欧洲的新闻媒体一致认为,这两个北约成员国在关键时刻倒戈,摆明了不想与共和国为敌。
  有人开了先河,后面的就好办得多了。
  接下来的几天之内,除了英国下议院通过了一项为土耳其提供有限军事援助的法案之外,其他欧洲国家均表示不会出兵、也不会为土耳其提供军事援助,最多只是与共和国暂时断绝外交关系,而法德意等主要国家仅仅把与共和国的外交关系由大使级降为代办级,并没召回外交人员。
  当然,在绝大部分欧洲国家早就铁了心不会援助土耳其的情况下,发生在29日的事情最多让这些国家表明态度,对战局没有任何影响。
  真正能够影响到战局的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迟迟没有向美国让步的希腊。
第八十一章
壁垒
  在土耳其的邻国中,希腊的立场无疑是最为暧昧。
  虽然希腊与土耳其都是北约成员国,而且都是创始成员国,但是两国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说得不客气一点,如果不是位于“前沿地带”,与前华约国家接壤,恐怕早在20世纪希腊与土耳其的矛盾就会上升为战争了。事实上,早在20世纪,希腊与土耳其就爆发过军事冲突。
  希腊与土耳其主要有两个矛盾,一是领土与领海争端,二是塞浦路斯问题。
  相对而言,领土与领海争端还是小矛盾。几十年来,在美国、英国等北约盟国的共同努力下,希腊与土耳其的领土与领海争端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到21世纪,两国间主要就一些跨海域捕鱼的事情有过争端。
  真正导致希腊与土耳其不和的还是塞浦路斯问题。
  追溯历史的话,早在9000年前,塞浦路斯岛上就有人类生活。随后的数千年内,塞浦路斯先后被埃及帝国、波斯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大英帝国征服,或者被吞并,或者成为殖民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在得到英国、希腊与土耳其的保证与支持后,塞浦路斯才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独立。仅仅3年后,塞浦路斯的希腊族与土耳其族爆发武装冲突,随后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在土耳其政府的支持下,塞浦路斯的土族人另立“行政当局”,随后希族军人集团发动军事政变,土耳其以“保证国”的名义出兵塞浦路斯,占领了北部37%的领土,并且将土族居民全部北移,强迫大约18万希族人南迁。自此,塞浦路斯共和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由此可见,塞浦路斯问题,实际上就是希腊与土耳其的问题。
  在这个面积不到1万平方千米、人口不到100万的岛国中,希腊人占了77%,土耳其人占了20%,另外3%为亚美尼亚、马龙与拉丁族。土耳其出兵塞浦路斯之后,除了37%的土地控制在土族手中之外,60%的土地控制在希族掌握的塞政府手中,另外还有3%的土地是英国的两个主权基地。
  从地理位置上看,塞浦路斯对土耳其有着不可舍弃的重大意义。
  虽然土耳其控制着整个小亚细亚,拥有欧洲大陆的桥头堡,控制着进出黑海的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与达达尼尔海峡,但是在希腊控制着几乎整个爱琴海的情况下,土耳其的出海口并不多。看一下土耳其的地图就知道,除了南面的安塔利亚湾、梅尔辛湾与伊斯肯德伦湾之外,土耳其的海岸线几乎都暴露在希腊面前,而南面这3个海湾就正好面对着塞浦路斯。换句话说,如果塞浦路斯落入希腊手中,土耳其就完全丧失了出海口。因为两国的历史积怨非常深(堪比共和国与日本),就算都是北约成员国,而且希腊国小力微,土耳其当局也不得不有所顾虑。
  事实上,就算在美苏冷战时期,土耳其的主要任务是顶住北面的红色帝国,土耳其海军的主力也没有摆在黑海方向上,而是部署在南面的安塔利亚、伊切尔与伊斯肯德伦,并且重点建设了这三座军港。
  为了确保南面出海口的安全,在希腊策划塞浦路斯军事政变,准备铲除自立门户的土族政权时,土耳其才不顾严重后果,悍然出兵塞浦路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希腊与土耳其在塞浦路斯打了一场小规模战争,只是双方均没公开。
  可以说,土耳其当局在塞浦路斯问题上强硬得有点过头了。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土耳其多少有点得不偿失。
  自从凯末尔发动军事政变之后,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土耳其就像位于亚洲大陆另外一端、刚刚开始明治维新的日本一样,开始全盘西化,从此之后,土耳其当局坚定不移的推行西方政策,并且以进入西方世界为最终目的。问题是,土耳其不是日本,没有成为日本那样的发达国家。
  加入北约集团之后,土耳其一直在努力做好一件事情,那就是“脱亚入欧”。
  虽然从地理位置上讲,土耳其是典型的亚洲国家,毕竟90%以上的国土都在亚洲大陆上,81个行省中,只有埃迪尔内省、克尔克拉雷利省、泰基尔达省,以及恰纳卡莱省与伊斯坦布尔省的一部分在欧洲地区,但是在全面西方化政策的影响下,土耳其当局依靠“立足欧洲”,一直在积极争取成为欧洲国家。别的不说,在国际足联中,土耳其就被分在了更难出线的欧洲,而不是更容易出现的亚洲。
  从某种意义上讲,加入北约集团,也是土耳其西化政策的一部分。
  问题是,美国离土耳其太远了。
  美苏冷战期间,土耳其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但受到美国重视,还得到了众多欧洲盟国的帮助,不然土耳其当局也不会悍然出兵塞浦路斯。美苏冷战结束后,土耳其的战略地位一落千丈。因为受到库尔德人问题影响,土耳其当局并没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积极支持美国,而在塞浦路斯问题上又与希腊过不去,所以到21世纪初,土耳其已经成了一个姥姥不爱、奶奶不疼的孩子。虽然随着共和国崛起,美国重新开始重视土耳其,但是欧洲国家却没有继续容忍野蛮的突厥人后裔。
  直到2040年,土耳其都是欧盟的观察员国,而不是成员国。
  归根结底,就是希腊坚决反对土耳其入盟。更重要的是,希腊充分利用了塞浦路斯问题,让欧盟的其他成员国,比如一直在暗中协助土耳其的英国没有理由在正式场合中支持土耳其入盟,更不可能在欧盟公开反对希腊。
  更要命的是,2004年5月1日,塞浦路斯成为了欧盟成员国。
  虽然按照欧盟订下的标准,要想入盟,首先就得解决所有外部争端,但是塞浦路斯的问题属于内政,而且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欧盟国家都只承认希族的塞浦路斯政府,事实上只有土耳其承认土族的塞浦路斯政权,所以没有哪个国家有理由反对塞浦路斯入盟。在此情况下,土耳其要想加入欧盟,就得从塞浦路斯撤军。
  因为塞浦路斯问题成为了阻挡土耳其入盟的主要原因,所以在一些次要问题上,比如库尔德人问题上,大部分欧盟成员国就没有那么客气了。别的不说,德国与法国多次拒绝向土耳其提供军火,理由不是土耳其出兵塞浦路斯(土耳其是塞浦路斯的担保国,在塞浦路斯有驻军权),而是土耳其当局没有解决国内民族矛盾。
  总而言之,土耳其在“西化”这条道路上走得并不轻松。
  与土耳其相比,希腊的处境实际上好不了多少。
  毋庸置疑,希腊拥有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羡慕的历史与文化,但是现实中的希腊却是一个非常弱小、甚至落后的国家。
  用一些西方评论家的话来说,希腊是一群富翁中的穷小子。
  在富裕的欧洲地区,希腊确实是个非常贫困的国家。即便不用GDP衡量,希腊也算不上发达国家,因为希腊赖以维生的不是完善的工业体系,而是旅游业。说得不客气一点,进入21世纪后,半数以上的希腊人都得依靠老祖宗在几千年前留下的遗产过日子,只要游客减少2成,希腊的失业率就将突破10%。
  正是如此,在21世纪初,也就是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希腊成为了最先倒下的欧盟国家。承重的主权债务危机不但让欧元汇率来了个高台跳水,还让希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这场危机,最终导致希腊左翼政权在大选中获胜,成为欧元区第一个因为金融危机而爆发政治动荡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德意在2010年之后加快了欧洲军事一体化与政治一体化进程,与由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欧元汇率危机,特别是美国华尔街的金融集团在这场危机中扮演的主要角色,美国当局对欧洲的打压政策有着密切关系,甚至是推动欧洲走向统一的直接动力。
  说直接一点,希腊的教训,让欧洲国家明白了“同志不可靠”这句话的意思。
  在美国一家独大的情况下,遭到掠夺的不仅仅是第三世界国家、也不仅仅是共和国等新兴经济体,还有欧盟这样的“发达国家俱乐部”。清醒过来的欧洲国家产生了更加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不然法德意也不会挑起一体化进程的重担,成为推动欧洲走向统一的三架马车。
  清醒过来的希腊,也不再把美国当成真正的盟友。
  从21世纪10年代到30年代末,希腊当局一直在积极改善与共和国的关系。虽然在绝大部分人看来,希腊当局是想争取到这个即将超过美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发达国家的数亿潜在游客,为数以百万计的希腊人提供工作机会。事实上也确实如此,2022年共和国与欧盟达成了人民币与欧元互换协议之后,2023年,共和国就成为了希腊第一大游客来源国,当年前往希腊旅游的共和国公民超过450万人次,为希腊创造了大约200万个工作岗位,以及近2500亿欧元的旅游收入。但是希腊政府的长远打算绝对不是靠旅游立国,历史上也没有哪个强国是靠旅游业强大起来的。
  对希腊来说,建立起工业体系,特别是尖端工业体系显得无比重要。
  与欧盟的其他成员国、特别是最发达的几个成员国相比,希腊有一个非常令人羡慕的优势,那就是较高的生育率。毋庸置疑,这是一个足以让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羡慕不已的巨大优势。到2040年的时候,希腊的人口已经由21世纪初的1000万增加到了3500万,而在此期间,法国人口由6000万减少到了4800万、德国人口由8200万减少到了7300万、英国人口由6000万减少到了5100万。正是如此,2030年的时候,就有大约700万希腊劳工在其他欧盟国家工作。
  大量输出劳工绝对不是一个国家的长远之计。
  严格说来,输出劳工只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临时办法,长此以往下去的话,必然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别的不说,因为劳工每年汇回上千以欧元的收入,所以希腊的物价一直居高不下。虽然这也与希腊当局以旅游业为主的发展方式有关,毕竟高希腊旅游的外国游客、特别是欧盟以外的游客都舍得花钱,但是侨汇是一项更加稳定的收入,而且是一项不会给政府带来任何税收的国家收入。过高的物价,肯定会激化社会矛盾,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国民承受更大的不公平。
  长远来看,希腊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发达国家,就得在本国工业建设上下功夫。
  美国肯定靠不住,欧盟的其他成员国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希腊之前,同样大量输出劳工的波兰已经吃了大亏。波兰的教训告诉希腊当局,法德意等“最发达国家”不会真心诚意的帮助落后的同盟国,只会尽量利用希腊等国的劳动力,度过人口老龄化时期,确保在欧盟的主导地位。
  当然,希腊身边不是没有好的教材。
  隔着地中海的埃及、以及北面的罗马尼亚都是正面教材。这两个国家都在21世纪20年代开始工业化,并且在30年代中叶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工业化体系,而且拥有了各自的优势领域,一个成为了北非与中东地区的制造业大国,另外一个则成为了东欧地区的工业生产基地。
  这两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从一开始,就把工业化寄托在了共和国身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70/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