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9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5/1195

  “老李,你也说过,这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裴承毅长出口气,说道,“所以不管怎么样,我需要一个明确的答案。”
  李存勋点了点头,略微沉思了一阵,说道:“你说得没错,我们确实有可能输掉战争。”
  裴承毅并没感到惊讶,而是等着李存勋继续说下去。
  “你能提出这个问题,表明你在思考问题,而且思考得非常深入。”李存勋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如果我的判断没有错,你肯定认为,早在好几年前,我们就在为这场战争做准备,当初让你去物理实验中心,也是为了这场战争。”
  “不仅仅是我们在做准备。”
  “确实如此,美国也在做准备。”李存勋点了点头,说道,“既然你主动提到,我就详细解释一下,毕竟我们得努力争取最后的胜利。”
  裴承毅早就做好了思想准备,并没打算急着离开。
  “印度战争结束前,准确地说,在你挥师南下的时候,我们策反了几名在印度活动的美国军事顾问。”
  裴承毅微微皱了下眉头,并没感到惊讶,策反敌国人员本来就是军情局的拿手好戏。
  “不久之后,应该是在2036年初,准确的时间我不记得了。”李存勋停顿了一下,说道,“我们收到了确切消息,白宫已经与美国最庞大的几个利益集团达成秘密协议,作为进入利益集团内部决策圈的入场券,布兰迪诺将在再任期间策划一场战争,并且为另外一场战争做好准备。因为我们策反的军事顾问并未打入五角大楼的核心部门,所以没能获得更加详细的情报。”
  “如此说来,马岛冲突也与美国有关?”
  “准确地说,是与布兰迪诺有关。”李存勋微微一笑,说道,“你想想,引发马岛冲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标准石油公司公布的勘探结果,就算我们希望改变南大西洋上的战略局势,阿根廷当局也不会冒险发动战争。现在已经证实,马岛上的稀有金属矿藏比标准公司发现的多得多,却没有估计的那么多。说直接点,如果能够在战争爆发前掌握到准确信息,说不定我们都不会卷入马岛冲突。”
  裴承毅点了点头,表示明白李存勋的意思。
  事实上,引发马岛冲突的直接原因就是标准公司公布的勘探结果,特别是稀有金属矿藏的远景储量。虽然军情局想办法搞到了确切的勘探数据,即岛上已经探明的稀有金属矿藏远没有预料的那么多,但是战争爆发前,共和国别无选择,只能支持阿根廷。如此一来,马岛战争就变得无可避免了。
  “马岛战争结束前,我们就觉得美国当局的做法有点不合常理。”李存勋喝了口茶,说道,“其中最值得怀疑的地方就是派杜奇威去伦敦,以英国首相最高军事顾问的身份,指挥英军作战。虽然美英关系非同一般,在我们看来,美国可以抛弃任何一个盟友,都不可能抛弃英国,但是必须承认一点,即杜奇威没有从中获得任何好处。问题就在这里,在布兰迪诺的两届任期中,杜奇威先后担任国防部长与国家安全顾问,算得上是内阁中最有影响力的大人物了,也是得到总统重用与信任的官员。杜奇威能够为布兰迪诺卖命,前提条件是得到重用,而且得充分信任布兰迪诺。毫无疑问,杜奇威确实得到了重用,可他的信任却换来了苦果。事实证明,派杜奇威去伦敦,正是布兰迪诺为了推卸责任做出的安排。也就是说,早在战争结束之前,布兰迪诺就知道英国会输掉战争,而美国必须有人为之承担责任。如果没有杜奇威,就得由他来承担责任。”
  “杜奇威肯定清楚布兰迪诺的用意。”
  “确实清楚,不过那是战争结束后的事情。你想想,如果杜奇威在战争结束之前就看穿了布兰迪诺的安排,他会表现得那么积极吗?当然,从战争后期的情况来看,杜奇威很有可能在战争结束前就发现了问题,只是没有来得及采取行动。事实上,杜奇威有没有看穿布兰迪诺的安排并不重要。”李存勋稍微停顿了一下,把话题拉了回来,“布兰迪诺推卸责任不是为了保住名声,对一个注定要离开白宫的总统来说,名声并不重要。按照我的判断,他这么安排,是要向美国的利益集团证明什么。关键就在这里,布兰迪诺想要证明什么呢?说实话,当时我们也搞不清楚。”
  裴承毅皱起了眉头,等着李存勋继续说下去。
  “直到2040年,共和党在总统大选中毫无悬念的取胜,我才想明白。事实上,也直到这个时候,我才完全相信了那份情报,即布兰迪诺不甘心从此退出美国政坛。”李存勋长出了口气,说道,“搞清楚布兰迪诺的意图之前,我们必须弄明白一个问题,即美国的利益集团并无党派之争。虽然在外界看来,共和党与民主党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比如共和党是军火商与能源企业的咽喉,而民主党是医生、教师、蓝领工人等中产阶级的咽喉,但是这些利益集团本身就没有明确界线,比如代表中产阶级的美国工会在很大的程度上也代表了军火商与能源企业,因为这些大企业的雇员最多。”
  裴承毅没有开口,因为李存勋说的就是事实。
  “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布兰迪诺的意图了。”李存勋呵呵一笑,说道,“你想想,作为一名‘前’总统,布兰迪诺离开白宫之后,除非他的妻子或者子女愿意在政界做出贡献,不然就很难有机会涉及政治。事实上,绝大部分美国总统在离开白宫之后,都变成了平民,最多靠到处做演讲、出书、或者别的什么办法维护知名度,却很难在决策层中找到一席之地,反而是一些内阁成员与白宫幕僚能够获得发挥余热的机会。别的不说,在小布什执政期间,先后担任国家安全顾问与国务卿的赖斯就在美国决策圈中呆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有理由相信,美国卷入伊朗战争就有她的功劳。”
  “也就是说,布兰迪诺为了加入戴维斯公司,必须证明他的能力。”
  “不是能力,事实上,没人怀疑布兰迪诺的能力。”李存勋笑了笑,说道,“从某种意义上讲,除了运气不太好之外,布兰迪诺不比美国历史上的伟大总统差多少。要知道,他是在大萧条时期上任的,而且没有通过世界大战来解决美国的社会问题,也没有在国际斗争上耗费太多的国力。虽然在外界看来,美国经济的复苏情况并不理想,在很多方面甚至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导致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科研投入太多,事实上,这为美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按照我们最近做的一份估计,到2045年左右,美国的经济将出现一次爆发性的增长。哪怕中东战争在今年爆发,美国经济也会在数年之后,大概在2047年到2050年之间出现一次爆发性增长。这种增长的根本动力与外界无关,就是来自布兰迪诺时期的长远发展战略。”
  裴承毅点了点头,表示认同李存勋的说法。
  事实上,不管是新闻媒体、还是普通民众,几乎没人怀疑布兰迪诺的才能。用某些美国新闻媒体的话来说,如果没有受到法律限制,能够谋求第三届任期的话,布兰迪诺肯定能在大选中击败兰德斯。
  “按照我的理解,布兰迪诺要证明的只是自己的政治立场,准确地说,是他对美国政治的理解。”
  “什么意思?”裴承毅皱起了眉头,显得有点迷糊。
  “我在前面说过,美国的政治不是多党派政治,民主党与共和党是一丘之貉。”李存勋微微一笑,说道,“问题是,两党政治已经深入民心,而且美国的很多总统都只算得上是利益集团的傀儡,至少在我们接触过的几位总统中,从贾培尔到罗迪克、再到弗雷德里克、韦斯特伍德与布兰迪诺、乃至现在的兰德斯,实际上都是利益集团手中的傀儡,区别只是有没有完全被利益集团控制。毋庸置疑,布兰迪诺在执政期间与利益集团的关系最为疏远。当他需要通过利益集团重新回到美国决策圈的时候,就得向利益集团证明,他不但有才能,还有足够的魄力。事实上,才能只是次要问题,毕竟在几亿人中,肯定有那么一些拥有足够才华的政治家,比如现在的美国国务卿洛布林夫人,还有一直在独立战斗的杜奇威。所以布兰迪诺必须让利益集团相信,他能够为利益集团服务。”
  裴承毅苦笑了一下,搞懂了李存勋的意思。
  “回到之前的话题上来。”李存勋喝了口茶,说道,“马岛战争后,我们就在怀疑,美国当局为什么要承认战败。从停火后的谈判来看,虽然美国一直在暗中支持英国,给谈判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导致马岛问题到现在都悬而未决,迟早会因此爆发第三场战争,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美国并不希望英国立即发起反击,也不会为英国提供军事支援,不然谈判早就破裂了。也就是说,美国的初衷是让南大西洋恢复平静。毫无疑问,对于一个超级大国来说,没有敌人是不可想象的,没有热点地区也是不可想象的。南大西洋的温度降下来之后,美国肯定得想办法。”
  “美国将在别的地方制造冲突?”
  李存勋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如此,当时我们就在担心美国会在别的地方制造冲突。”
  “问题是,我们不是在这个时候才开始准备的吧?”
  李存勋笑了笑,说道:“确实如你所说。作为军情局长,我必须根据情报做出判断,不会根据主观意愿臆测局势。其实早在此之前,元首就认识到了问题,并且相信南大西洋只是次要地区,中东才是真正的热点地区。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元首的这个判断,让我们卷入了马岛冲突。”
  裴承毅愣了一下,似乎没有想明白。
  “如果没有马岛冲突,中东战争很有可能在2037年爆发。”
  “怎么可能,布兰迪诺……”
  “现在看来确实不可能,但是当时看来,确实很有可能。”李存勋长叹一声,说道,“关键不是中东战争会不会在2037年爆发,而是我们能不能赶在中东战争爆发前做好准备。事实证明,元首的判断没有错。如果不是马岛冲突消耗了美国的国力、削弱了美国的影响,让美国当局不得不花很大的力气重塑威望,中东战争肯定会在今天之前爆发。事实上,如果中东战争在此之前爆发,我们的损失将难以估量。你想想,为了提升美国的威望,美国当局在中东地区花了多少力气?”
  裴承毅点了点头,说道:“问题是,战争只能延迟,而不能避免。”
  “如果能够避免,我们就不会为战争做这么多的准备了。”李存勋呵呵一笑,说道,“正是如此,我们才不能输掉马岛冲突,必须在马岛战争中重创美国。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做到了,而且做得比想像的还要好。正是如此,布兰迪诺才不得不把重任留给兰德斯。当然,布兰迪诺很有可能故意把这个难题留给了共和党总统,以便未来的某一天,民主党能够再次在大选中获胜,而他作为民主党元老级人物,加上与利益集团的密切关系,很有可能成为美国的影子总统。”
  “不管怎么说,从现在看来,战争已经无可避免了。”
  “从理论上讲,中东战争迟早都得爆发,只是时间问题。”李存勋笑了笑,说道,“虽然我们与美国都做了充分准备,都不希望输掉这场至关重要的战争,但是有一点很明白,那就是我们与美国都不希望让中东战争演变成世界大战。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们与美国所做的战争准备中,大部分都与避免升级有关。”
  “你是说,战争必须控制在我们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正是如此,所以我们必须为失败做好思想准备。”
  裴承毅微微皱了下眉头,李存勋的话证实了他的猜测。
  “更重要的是,”李存勋看了眼放在裴承毅面前的那份名单,说道,“如果我们能够取胜,自然再好不过。如果结果恰恰相反,不得不在一份没有取胜的停战协议上签字,那么我希望这不是一份完整的停战协议,而且签字的人不应该是你。”
  裴承毅猛的一惊,朝李存勋看了过去。
  “取胜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仅仅是击败敌人。失败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不仅仅是败给敌人。”李存勋长出了口气,说道,“归根结底,中东战争是一场目的都有限的战争,结束的方式多种多样,没有必要拘泥于形式,所以得做好多手准备。更重要的是,我不希望你在这场战争中付出太大的代价。你要知道,中东战争不是结束,只是通往新时代的必要一步,而这也不是你经历的最后一场战争。”
  “我明白。”裴承毅点了点头,控制住了有点激动的情绪。
  “好好考虑一下,明天给我答案。”李存勋敲了敲桌子,起身说道,“我让小刘送你出去,有什么事的话,可以给我打电话。”
  裴承毅没多罗嗦,立即起身告辞。
第三十六章
军事储备体制
  虽然当时就能给出答案,但是裴承毅仍然缓了一天。
  有了刘晓宾的提醒与李存勋的提点,裴承毅没有做出多么惊人的选择,与袁晨皓搭档的正是苏劲辉。
  实际上,这个安排主要就是为了照顾裴承毅。
  虽然苏劲辉来自军人世家,其祖父就是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之一,在其父辈中诞生了数名声名显赫的高级将领,而在他这一代中,也有好几名将军,但是苏劲辉本人与世家派的关系并不密切,算得上是世家派中的叛逆。半岛战争期间,苏劲辉指挥的39军有着非常惊人的表现,在攻打汉城的战斗中,发挥出了让人难以相信的战斗力。凭此一战,苏劲辉成为了陆军上将。战后的数次调动中,他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抵抗情绪,就是因为他想借此机会与世家派撇清关系。
  问题是,苏劲辉根本进不了少壮派的圈子。
  虽然从年纪上讲,苏劲辉比裴承毅大不了几岁,算得上年轻气盛,但是在所有少壮派军人眼里,这个来自军人世家的将领与少壮派没有任何关系。正是如此,半岛战争后,苏劲辉几经调动,基本上都在清水衙门中打发时间。如果不是上将的最低退役年龄为67岁,恐怕苏劲辉早就退役了。
  李存勋在这个时候把苏劲辉拉进来,摆明了要他发挥余热。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安排苏劲辉与袁晨皓的关系?
  虽然按照李存勋的意思,苏劲辉与袁晨皓同为裴承毅的副手,即在联合司令部中设两名参谋长(副司令的位置留给了伊朗与叙利亚),在指挥作战的时候,直接听从裴承毅的凋令,但是作为对伊朗与叙利亚的承诺,共和国必须在前线设两个司令部,裴承毅只需要在后方遥控指挥,由两名参谋长负责前线指挥。也就是说,联合司令部的任务只是协调两个前线指挥部,不参与战术指挥工作。
  问题就在这里,到底是谁去叙利亚、以及谁去伊朗?
  因为联合司令部还没有成立,而且伊朗与叙利亚当局都表示完全听从指挥,所以这个人事安排暂时还是李存勋的事情。
  4月25日,也就是裴承毅选中了苏劲辉的第二天,李存勋就找到了他。
  事实上,裴承毅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按照最合理的安排,肯定应该让袁晨皓去叙利亚,原因很简单,戈兰高地方向上的战斗肯定要比扎格罗斯山区内的战斗重要得多,甚至可以说,戈兰高地的最终归属,决定了中东战争的最终结局。虽然裴承毅并不怀疑苏劲辉的能力,特别是指挥装甲集团进攻攻坚作战的能力,但是从自我意愿上来讲,裴承毅并不希望把这个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一个十多年都没有上过战场的将军,而且是一个与他关系不太密切的将军。
  问题是,不是什么事情都能按照裴承毅的个人意愿发展。
  李存勋主动找上门来,摆明了就是要让裴承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说简单点,如果中东战争的结局对共和国非常不利,那么让袁晨皓去叙利亚,等于葬送了裴承毅最重要的搭档。
  李存勋明白这一点,裴承毅也明白这一点。
  两人没费多少口水,简短商议之后,裴承毅就做出了妥协,按照李存勋的意思,给袁晨皓打了电话。
  组建联合司令部的事情不需要裴承毅操心,按照李存勋的安排,联合司令部就设在瓜达尔港,直接调用战区司令部的人马。事实上,战区司令部的主要职责就是在战争期间担任该方向上的最高指挥部,因此为联合司令部提供帮助,也是战区司令部的本职工作。与战区司令部相比,联合司令部的最大特点就是多了伊朗与叙利亚的联络军官,并且增设了两名副司令。
  关键是前线指挥部。事实上,指挥作战的主要机构就是前线指挥部。
  这件事情也没有让裴承毅操心。袁晨皓安排好了战区司令部的工作之后,就将赶望德黑兰,在伊朗当局的协助下选择一处较为合适的地点设置前线指挥部。因为共和国在伊朗没有军事基地,所以必须从长远考虑,在哪里设置前线指挥部,应该由总参谋部、或者军情局决定。裴承毅没有问李存勋,按照他的猜测,李存勋肯定早就安排好了,而且地点应该在伊朗西部邻近伊拉克的某处综合型军事基地内。因为苏劲辉还没有返回总参谋部,而且在局势明朗之前,共和国不应该表现得过于积极,至少不应该让外界认为共和国想打仗,所以叙利亚那边的前线指挥部暂时由刘晓宾负责。万幸的是,叙利亚方向上的重点是戈兰高地,所以前线指挥部肯定得面向戈兰高地,变化的余地并不大。
  两处前线指挥部的关键问题都是人员。
  虽然没有详细询问,但是裴承毅相信,以李存勋的能耐,替两个前线指挥部召集几百名参谋不是什么难事。不管林啸雷多么厉害,只要李存勋还是军情局长,他就得给李存勋面子。
  次日,裴承毅离开了北京。
  按照李存勋的安排,战争计划由联合司令部制订,不应该交给袁晨皓负责,所以裴承毅必须得提前赶望瓜达尔港,着手制订战争计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5/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