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8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7/1195

  在欧盟没有采取积极行动的情况下,英国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投靠”美国。虽然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只要南大西洋局势继续恶化,在战争变得显而易见的时候,欧盟就会采取行动,而且是积极果断的行动,但是必须承认,不管什么行动,不可能一开始就收到预期的效果,总有一个效应积累期。如果欧盟等到战争爆发前、甚至战争爆发后才采取行动,肯定无法让英国感到满意。抓住这个机会,就能让英国“脱离”欧盟,在瓦解“统一欧洲”的行动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因为CIA提供了准确情报,所以布兰迪诺与杜奇威早就做好了准备。
  面对英国首相的请求,布兰迪诺的态度不是很积极,不断通过言语、举动表达出某种担忧。
  “首相阁下,我们必须更加深入的探讨南大西洋的问题。”轮到杜奇威开口的时候,安全顾问没有让总统失望。“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情报,早在伦敦会议之前,中国国家元首就数次向阿根廷总统担保,在阿根廷收复马岛的军事行动中,中国肯定会提供某种程度上的支持与援助。把目光放长远一点,我们甚至有理由相信,早在二十年前,也就是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中国前元首纪佑国在访问布宜诺斯艾利斯,与阿根廷签署了第一份价值数百亿元的军火销售伙同的时候,就对阿根廷做出了某种程度上的保证,不然阿根廷也不会义无反顾的投入数以千亿元的巨额资金,历经数届政府,用二十年建立起了整个拉美地区、甚至算得上整个南半球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
  听杜奇威说完,乔治并没急着开口。
  作为英国首相,乔治不可能不知道杜奇威在白宫的影响力,也不可能不知道这番冗长的开场白的真实含义。与其急着表明态度,还不如让杜奇威继续说下去,搞清楚“总统传话筒”的意图后,再表态也不迟。
  “当然,问题也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严重。”杜奇威也看出了乔治的心思,没有继续纠缠无关紧要的话题,转口说道,“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只要冲突规模有限,中国就不会直接介入,甚至不会在战争期间为阿根廷提供物质上的援助。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忽略中国在南大西洋冲突中的作用,更不能低估中国的决心与意志。事实上,马岛争端能够搁置这么多年,与中国的影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马岛争端在这个时候升温,本来就是中国因素产生作用的结果。”
  “将军,你的意思是,美国会因此抛弃最重要的盟友?”乔治有点忍不住了。虽然杜奇威还没有说到关键点上,但是在英国首相看来,如果让杜奇威继续说下去,恐怕布兰迪诺会顺水推舟,把援助英国的问题搁置起来。
  杜奇威淡淡一笑,把发言的机会留给了总统。
  让英国首相激动起来,杜奇威已经完成了他的任务。
  “乔治,你误解了将军的意思。”布兰迪诺轻描淡写的化解了稍微有点紧张的气氛,说道,“不管怎么样,美国都不会抛弃英国。将军的意思是,在中国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必须考虑周全,各种情况都要考虑到,绝对不能被动迎战。最让我们担忧的还不是中国会不会介入南大西洋冲突,而是中国会用什么方式来发挥其影响力。甚至可以说,中国介入马岛冲突才是我们最想得到的好消息。事实一再证明,在对外政策上中国领导人拥有惊人智慧,总能给我们制造意想不到的麻烦。”
  “王元庆不可能一直干下去,迟早得换人。”乔治嘀咕了一句。
  布兰迪诺苦笑了一下,说道:“我们已经收到情报,中国的换届选举工作很有可能推迟数个月,即便照常举行,王元庆也会利用刚刚发起的‘修宪运动’继续发挥作用。对一个敢于提出‘宪法修正案’的领袖来说,多发挥几个月的影响力,甚至在领袖的位置上多呆几个月绝对不是什么难事。”
  “也就是说,战争将在几个月内爆发?”
  布兰迪诺点了点头,给杜奇威递了个眼神。
  “这就是我们最担心的事情,如果战争在几个月内爆发……”
  “阁下……”乔治打断了杜奇威的话,对布兰迪诺说道,“总统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按兵不动,等到局势明朗后再采取行动?”
  “当然不是,因为这么做,等于放弃主动权。”布兰迪诺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事实上,冲突的另外一方不会等到我们做好准备才采取行动。不管用什么办法,我们必须掌握主动权。我的意思是,英国必须采取积极果断的行动,但是不要背上制造争端、挑起战争的骂名。在局势明朗之前,或者说在中国采取公开行动之前,我们不可能为英国提供任何公开援助,但是可以提供贵国所需要的一切支援。我可以保证,只要中国越过红线,不管情况如何,我们都会给予英国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最大限度的支援。这也是我能做出的最大限度的保证。”
  等布兰迪诺说完,乔治沉思了一阵,才露出了笑容。
  显然,他已经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虽然布兰迪诺的说辞有点烦琐,但是意义很明确。在没有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美国不会介入马岛战争,最多为英国提供一些秘密支援。只要第三方介入,不管局势如何,美国都会介入,甚至派兵参战。
  毫无疑问,这确实是布兰迪诺能够做出的最大限度的保证。
第三十八章
自主决策
  西约集团首脑会晤进行了3天,军情局的特工与情报分析人员也忙了3天。
  自从李存勋接替潘云生担任军情局长,相关资料逐渐解密,神秘面纱一层层揭开,军情局的真实面貌展现在了世人面前。按照国际社会公认的说法,在国家安全领域,军情局是当之无愧的“头号情报机构”,实力远超CIA、MI5、MSD、SG9等等西方情报机构。即便如此,军情局也不是无所不能的。
  3天下来,军情局的收获非常有限。
  因为西约集团首脑会晤的意义非常重大,所以李存勋没让刘晓宾单独承担重任,亲自部署了搜集相关情报的工作。
  从现实情况出发,要想搞到与南大西洋有关的情报,最佳选择是在英国寻找突破口。
  直到3月24日,也就是西约集团首脑会晤结束后的第五天,军情局才从英国获得了需要的重要情报。
  当天,相关资料就通过刘晓宾安排的渠道送到了裴承毅手上。
  因为提前接到了刘晓宾的电话,所以收到情报之后,裴承毅并未感到震惊。
  对其他任何人来说,军情局送来的这份情报都有足够的震撼性。
  英国正在为战争做准备!
  根据军情局提供的情报,乔治回到伦敦后,再次与几个欧盟主要成员国的首脑取得了联系,并且派遣外交大臣与国防大臣参加了于3月22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洲外交与安全会议”,在此期间与其他几个国家的部长进行了闭门磋商。虽然军情局没能在英国外交部与国防部获得具有足够说服力的情报,但是通过一名安插在法国外交部的“鼹鼠”,获得了一份足以让李存勋做出判断的情报,即英国外长在会见法国外长时明确提出,如果南大西洋的紧张局势演变为冲突或者战争,希望法国能够在外交上给予支援,至少应该像上次马岛战争那样,保持偏向于英国的中立立场。
  仅仅如此的话,李存勋还不会让刘晓宾紧急联系裴承毅。
  在法国外交部取得突破之后,军情局先后在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取得进展,获得了几份类似的情报。虽然李存勋从来没有怀疑军情局特工的能力,但是也从来不会高估特工的能耐,毕竟他曾经是军情局最厉害的间谍。更重要的是,几份重要情报都是“鼹鼠”主动送上门来的,其可信程度有待商榷。
  以李存勋对情报工作的了解程度,他不可能不产生怀疑。
  有了怀疑,自然有所行动。
  针对这一情况,李存勋的第一反应就是必须在英国取得突破,只有第一手资料才能证明英国的企图。
  直到牺牲了数名情报人员,真相终于摆在了李存勋的面前。
  事实上,真相并不复杂。
  在与欧洲国家接触前,MI5就警告过英国首相,因为“大陆国家”一度在政治一体化进程中与共和国走得过近,早就成为了军情局重点渗透的对象,所以任何传达给“大陆国家”的信息都有可能落入军情局的手中。英国政府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利用了这个问题,通过欧洲国家故意透露了这些信息。
  关键是,信息本身并没错。
  积极联系欧洲国家,希望获得欧盟的支持,表明英国在为战争做准备。事实上,英国也确实在为战争做准备!
  从英国获得的情报,证明了李存勋的猜测。
  英国政府玩的不是阴谋,而是阳谋。
  乔治回到伦敦之后,立即签署了一份秘密行政令,批准了2037年度的特别预算,并且将预算经费由最初的128亿提高到了377亿,足足增加了249亿。虽然在战争爆发前,英国增加主要用于情报机构的特别预算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但是不管怎么算,英国的几家情报机构都不需要如此多的特别预算。也就是说,英国政府通利用了特别预算不透明的特点,通过情报机构进行战争准备。
  用刘晓宾的话来说,新增特别预算的很大一部分落入了军火企业手中。
  当然,特别预算不是战争费用,也不是用来采购军火。
  现代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耗费惊人。别说战争,一场规模有限的冲突都能耗光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以藏南冲突为例,在这场规模非常有限的冲突中,共和国军队的开支竟然超过了1万亿。由此可见,哪怕马岛冲突的规模非常有限,377亿特别预算恐怕连1周的消耗都顶不上。用来采购军火也不现实,根据英国的国防预算,377亿特别预算最多只能购买8艘战舰、或者40架战斗机,连组建1支航母战斗群都不够。再说了,武器装备的生产与建造有一定的周期,如果战争很快就会爆发,除非国家进行战争动员,不然按照正常方式采购军火都来不及了。
  毋庸置疑,这笔特别预算不是没有意义,而是意义非凡。
  刘晓宾在电话中明确提到,李存勋已经根据这一情况,断定英国已经在进行有限的战争动员了。
  也就是说,英国将对国防军事工业进行调整。
  377亿特别预算中的大部分都将用来支持军火企业提高生产能力。
  这里,已经涉及到了战争动员。
  在只考虑英国的基本国情,不考虑外界因素的情况下,英国政府此举就能理解了。作为五个核大国,英国拥有相对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即便放眼全球,英国的军事工业也不算落后。问题是,英国的军事工业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即高度“国际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妄图恢复“日不落帝国”的影响力,提出了“全面振兴计划”,但是在残酷现实的影响下,不但提出“铁幕政策”的首相被选民赶出了唐宁街10号,英国的“帝国梦”也就此破灭,从此搭上了美国战车,成为美国最忠实的盟友。美苏冷战期间,根据北约集团的需要,英国的军事工业体系成了美国的有效补充,取得了一些至今都让英国人倍感骄傲的成就,比如“3V轰炸机”、“鹞式战斗机”、“无敌级航母”、“挑战者坦克”等等。进入“后冷战时期”,因为最大的外来威胁突然消失,不但英国的军事工业失去了发展方向,以北约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也失去了奋斗目标。受此影响,整个西方世界的军事工业迅速萎缩。为了避免因此导致国家安全体系崩溃,欧洲国家率先通过“国际化”整合在冷战时期形成的庞大军事工业体系。得益于雄厚的基础实力,英国与法国、德国一道成为了这场“吞并运动”的赢家。进入21世纪,英国的军事工业已经全面“国际化”,几乎所有军事项目中都存在国际合作的背景,连被誉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军事工程”的“乔治五世”级航母的设计与建造工作都是在与法国合作的情况下进行的,虽然法国没按当初的承诺采购“希拉克”级航母(“乔治五世”级的法国版),但是很多关键技术来自法国,很多合同也转包给了法国企业。
  既然是“国际合作”,自然离不开贸易。
  问题就在这里,英国的军事工业规模庞大,却不够独立自主。
  和平时期,这个问题并不严重,毕竟在基本游戏规则下,加大国际合作不但能够降低开发风险与制造成本,还能开拓新的市场、增加销量。
  战争时期,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了。
  虽然在任何人看来,因为英国在马岛争端中占据绝对优势,所以挑起战争的肯定不是英国,西方国家没有任何理由制裁“战争受害国”,更不可能像当初对付阿根廷那样,用“军事禁运”对付英国,但是只要战争爆发,不管英国是不是“战争受害国”,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对外政策都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说,在国际局势没有明朗的情况下,这些国家肯定不会公开支持英国。如此一来,英国必须为战争做好准备,即在众多西方国家不会积极表态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力量奠定胜利的基础,从而使国际局势明朗化。
  为此,英国必须在战争爆发前加强军事工业的生产能力,即进行有限战争动员。
  提到战争动员,麻烦就多了。
  别的不说,如果没有确切的好处,没有任何私营军火企业愿意跟着政府一同冒险。用李存勋的话来说,英国政府必须做好一件事情,让所有军火企业相信,跟着政府走,就算战争没有爆发,也不会吃亏。
  为此,英国政府就得拿出诚意。
  377亿特别预算,就是英国政府的“诚意”。
  根据军情局搜集到的情报,377亿特别预算中,除了按照规定提供给情报机构的128亿与答应增加的33亿之外,另外216亿中的七成,也就是大约150亿提供给了数十家军火企业,用来招聘工人、培训技术员工、启动闲置的生产线、对部分现役装备进行维护、提供技术支持等等。
  毫无疑问,这仅仅是个开始。
  用刘晓宾的话来说,英国要想赶在战争爆发前做好最基本的准备工作,至少需要在数个月内投入3500亿。也就是说,最先投入的216亿连零头都不够。
  问题就在这里,英国会赶在战争爆发前做好准备吗?
  虽然军情局没有获得确凿的证据,但是李存勋根据各种迹象做出了最大胆的判断。
  事实上,就算李存勋不做出判断,裴承毅也会做出同样的判断。
  英国肯定认为战争将在数个月内爆发。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英国首相在回国之后就签署了特别预算案,投入的200多亿特别预算是启动战争准备工作的钥匙。二是英国通过欧洲国家传递了明确的信号,即英国绝对不会在马岛问题上做出让步,就算爆发战争,英国也有信心取得胜利。三是在英国的行动如此积极的情况下,美国却一直保持沉默,表明美国已经做出保证,会在必要的时候以实际行动帮助英国。最后就是欧洲国家愿意充当英国的传话筒,既表明不太希望共和国在马岛问题上发挥负面作用,又表明欧洲国家不会抛弃英国,将欧洲国家的矛盾心态表露得一览无余。
  李存勋让刘晓宾亲自联系裴承毅,就是想引起裴承毅的重视。
  当然,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对裴承毅来说,最麻烦的事情是,他必须自行做出决定,是否将这份极为重要的情报透露给阿根廷当局,或者将其中哪些内容透露给阿根廷当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7/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