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8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5/1195

  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美国的“拉美政策”确实非常复杂。
  拿与阿根廷有关的事来说,1982年的马岛战争中,美国并没正式支持英国,甚至在两国间积极斡旋,希望双方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
  抛开表象就能发现,美国的“拉美政策”有一条看不见的红线。
  说简单一点,就是美国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只要没有损害美国利益,不管拉美国家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美国都不会插手。相反,美国就会以雷霆万钧的军事行动,让敢于挑战的拉美国家、准确的说是拉美国家的政权灰飞烟灭。所谓的“美国利益”与通常所说的有很大区别,受美国与拉美国家特殊关系的影响,这里的“美国利益”指的是美国民众能够理解,或者说能够成为美国政府发动军事行动的理由的重大事件。当初不知天高地厚的巴拿马总统妄图收回运河的管辖权、以及腐败的哥伦比亚政府纵容毒枭势力,都成为了美国采取军事行动的正当理由。
  毫无疑问,在马岛问题上,美国没有任何“正当理由”。
  虽然美国的政治家都知道,如果马岛上真的拥有储量惊人的稀有金属矿藏,那么马岛的归属问题将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影响到美国的国家利益,但是在普通美国人的眼里,不管马岛问题如何收场,都不可能归属美国,因此马岛上的资源与美国没有任何直接关系,也就没有出兵马岛的理由。
  关键就在这里,不然美国也不会一直“羞羞答答”,从未表明态度。
  可以说,美国的处境非常尴尬。
  如果局势与50多年前一样,美国根本不用担心什么,就算阿根廷悍然发起战争,也会输得一败涂地,最多让英国劳师动众,在南大西洋上教训一下不太听话的阿根廷而已,不会把美国牵扯进去,也不会对美国的利益产生多大影响。
  问题是,现在的阿根廷不是50多年前的阿根廷了。
  按照CIA做出的评估,就算共和国不会介入马岛争端,只为阿根廷提供情报援助,英国在第二次马岛战争中获胜的机会也不会超过百分之五十。因为阿根廷大量采用共和国的武器装备,特别是其两级潜艇都来自共和国,所以无法排除共和国在战争期间派遣潜艇参战的可能性。虽然美国也可如法炮制,派遣潜艇协助英国远征舰队作战,但是受交战双方实际情况的限制,美国此举的意义远远比不上共和国。原因很简单,阿根廷的主要作战部队不是海军,更谈不上水面舰队,而是空军。英国的情况则截然相反,远征舰队是唯一可以使用的军事力量。如此一来,美国潜艇最大价值是为英国远征舰队护航,执行的是防御任务,而共和国潜艇执行的是攻击任务。众所周知,潜艇是擅长伏击的攻击力量,而不是擅长守卫的防御力量。更何况,南大西洋的气候条件非常恶劣,不但非常适合潜艇作战,也很难对战沉的舰艇进行打捞。也就是说,即便美国海军的潜艇能够在战斗中干掉几艘共和国潜艇,也很难获得确凿证据,最多只能不了了之。概而言之,美国的处境极为尴尬,不但很难阻止共和国以不见光的方式帮助阿根廷,出兵参战也没有多大意义。
  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并不少,其中就有裴承毅的老对手——美国前任国防部长杜奇威。
  此时的杜奇威,已经是供职于白宫的国家安全顾问。如果以官职来说,杜奇威的地位降低了许多。事实上,出任国家安全顾问对杜奇威来说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一是正式摆脱了军人身份,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政客,因为按照美国的传统,专门为总统提供防务方面的意见与建议的安全顾问不可能是军人,只能是文职官员。二是进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虽然国防部长地位尊崇,但是受美国政治制度影响,国防部长往往是各大利益集团斗争的牺牲品,或者说是利益交换的筹码;杜奇威能够当上国防部长,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美国利益集团斗争的结果;在此情况下,国防部长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也很难成为美国利益集团决策层中的重要人物;国家安全顾问则截然不同,不但能对总统产生影响,还能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在决策圈中有很高的地位。
  没变的是美国总统,布兰迪诺赢得了第二届任期。
  如果说杜奇威成为国家安全顾问是名至实归,那么布兰迪诺在2036年的大选中以微弱优势击败共和党候选人则基本上是走了运气。
  大选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已经连续执政3届的民主党将输掉大选。事实上,就连民主党内部都不乐观。原因很简单,在刚刚结束的印度战争中,布兰迪诺领导的联邦政府并没实现“美国利益”,反而让美国损失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盟友。大选还未开始,共和党就借此造势,宣称懦弱的民主党在国际事务中出卖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如果一错再错,必然会让美国沦落为三流国家。针对这一情况,即便布兰迪诺政治才华过人,也只能老生常谈,利用经济发展拉选票。按照以往的惯例,在经济有所起色的情况下,美国选民将更加关注美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利益,而不是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因为大萧条早就退去,美国经济已经在民主党的治理下稳步发展了10多年,所以在很多人看来,除非布兰迪诺能够拉出更加诱人的竞选口号,不然民主党肯定会输掉大选。大选结果让所有人感到意外,美国选民用行动做出的选择真实反映了美国所面临的问题。
  用布兰迪诺在其个人传记中的话来说:美国选民在2036年再次选择了民主党,而不是高举“捍卫国家利益”旗帜的共和党,表明半数以上的美国人非常清楚美国的处境,知道要想恢复美国的国际地位,最应该做的不是对外扩张,而是巩固基础;这一选择说明,此时的美国已经不是2015年以前的美国,随着国际局势转变,美国的国际地位也发生了改变,美国必须针对这一情况调整国家战略,以适应新的挑战。
  不管怎么说,美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美国已经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虽然没人否认,经济实力只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而且在大国竞争中,经济实力并非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但是更没人否认,经济实力是衡量国家地位的头号标尺,更是国家实力最直接反映。事实上,自从人类历史进入工业时代一样,经济实力就是国家竞争的关键因素。美国引领世界时,经济总量一直是世界第一,从未被其他国家超越过,甚至没有受到过威胁。
  现在美国已经跌下了神坛,不再是经济总量最多的国家。
  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上就能感受到,这一变化到底有多大的影响。
  别的不说,至少在数十个国家,“美国人”不再是尊贵无比的称谓。
  如果考虑到美国在军事力量、科技实力、文化影响、金融地位等等方面的没落,美国选民抛弃高举扩张旗帜的共和党,选择积极推动经济发展的民主党,正是对美国基本国情变化做出的反应,也是对美国未来发展的做出的选择。
  面对这样的国情,布兰迪诺更得小心谨慎的处理马岛争端。
  接到乔治(英国首相)的热线电话后,布兰迪诺就召开了内阁高层会议,向包括杜奇威在内的几名内阁成员征求意见。
  结果并不乐观。
  争论数个小时之后,在仅仅只有不到10名内阁成员的情况下,都没有就为英国提供多大程度支援的小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毫无疑问,美国联邦政府的主要成员对马岛争端的态度并不一致。
  事实上,也不可能一致。
  别的不说,关于马岛到底有多少稀有金属矿藏,美国高层都有不同的见解。
  按照标准公司递交给国务院的非公开勘探结果,虽然已探明储量并不多,甚至因为储藏分散、开采难度大等等因素,暂时还不具备经济开采价值,但是远景储量,也就是可能存在的,还没有探明的储量很有可能超过所有人的想像,很有可能在未来5到10年之内具备开采价值。
  果真如此的话,美国没有任何理由抛弃英国。
  只是,按照CIA递交的秘密调查报告,标准公司的勘探报告并不可靠,因为标准公司很有可能受到了军火利益集团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标准公司本身就有军火企业背景,在其12个大股东中,有10个同时持有军火企业的股份,其中6个是军火企业的大股东。也就是说,如果标准公司的报告不属实,这就是一个帮助军火企业打开销路,故意制造一场地区战争的惊天阴谋。
  毫无疑问,美国的政客都有利益集团的背景。
  在此情况下,美国联邦政府高官在基本观念上出现严重分歧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对而言,不管是布兰迪诺、还是杜奇威,都更加相信CIA的调查报告。两人深知利益集团的手段,30多年前,为了控制石油,美国的利益集团可以导演一场战争,把萨达姆送上了绞刑架,现在,为了销售军火,美国的利益集团仍然可以导演一场战争,把塞隆赶出阿根廷。不同的是,30多年前,没有任何一股力量能够跟美国利益集团对着干;现在,美国的利益集团再也无法为所欲为了。这一差别,决定了美国的最终命运。如果说30多年前的伊拉克战争让美国损失了上万大兵与数十万美元,那么现在的马岛战争则会让美国丧失复兴的希望。
  看清本质,布兰迪诺就不会贸然行动。
  在内阁会议没能取得一致意见后,布兰迪诺找杜奇威单独谈了好几次,希望杜奇威能够在这件事情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其位,谋其职,杜奇威没有拒绝总统的请求。
  作为国家安全顾问,虽然杜奇威只有为总统提供意见与建议的权力,不能像内阁官员那样调动联邦资源,但是作为最接近总统的人,国家安全顾问往往能够用总统的授权,获得远远超过内阁部长的权力。一般情况下,没有任何官员愿意得罪总统身边的大红人,均会把顾问的吩咐当成总统的命令。
  也就是说,杜奇威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数日之内,杜奇威做了几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是让CIA重新对标准公司的勘探结果进行调查,并且重新递交更加详细的调查报告,其中必须有标准公司的利益关系网络,以及在介入勘探事件的政府官员。二是让五角大楼对英国的军事实力进行评估,并且针对存在的缺陷递交一份评估报告,其中必须包括美国所能采取的应对措施。三是让CIA、NSA等几家情报机构采取联合行动,针对共和国介入马岛冲突的可能性做出评估,并且在评估中明确提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所能产生的影响。
  当然,最重要的事情还不是这些。
  接受总统安排的时候,杜奇威就提到,最应该重视的不是阿根廷的挑战、也不是共和国是否会介入马岛争端,而是受聘担任阿根廷最高军事顾问的裴承毅能发挥多大作用,或者说能不能像指挥共和国军队那样指挥阿根廷军队作战!
  布兰迪诺也知道裴承毅的厉害,所以非常重视杜奇威的建议。
  更重要的是,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对裴承毅在阿根廷的作为做出准确判断的只有杜奇威!
第三十六章
黄金搭档
  3月13日,天刚亮,杜奇威就来到了白宫。
  趁着布兰迪诺吃早点的机会,杜奇威大概介绍了一下这几天的收获。
  CIA的调查有了新的结果。虽然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部分内阁成员与标准公司有染,包括能源部长与劳工部长在内的5名部长在过去6个月内与标准公司、以及与标准公司有关的说客有过接触,至少有3名部长接受了好处,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标准公司在递交给国会的秘密勘探报告中故意夸大了勘探结果、或者做出了不切实际的估测。
  介绍这件事情的时候,杜奇威非常注意措词,以免误导总统。
  事实上,在“勘探门”事件中,杜奇威并没明确的利益立场。在他看来,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只要故意扭曲勘探结果,都是损害美国国家利益的恶劣行为,甚至可以看成是叛国行为。
  不得不承认,杜奇威是个“爱国者”。
  虽然杜奇威从未否认过“后院”的战略重要性,但是在他看来,通过故意扭曲事实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哪怕打着捍卫国家利益的旗号,最终不但不会使国家受益,反而会给国家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在杜奇威的观念中,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如果马岛确实有大量稀有金属矿藏,就算没有正当理由,美国也必须介入,而且是以最直接的方式介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能够改变战略平衡的重要资源落入敌人手中,也才能从根本上捍卫美国的国家利益。如果情况相反,就算能够在其他方面有所收获,也不能以获取稀有金属矿藏的名义介入马岛冲突,更不能凭借错误的勘探报告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严重损害国家利益。
  正是如此,杜奇威才不想因为自己的态度对总统产生影响。
  显然,CIA的第二份调查报告让局势变得更复杂了。
  原因无二,标准公司的勘探报告本来就模棱两可。如果按照已探明储量计算,马岛确实没有多少战略价值,10万吨稀有金属还不够美国企业消耗2个月。如果按照远景储量计算,马岛就有无穷的战略价值,100亿吨稀有金属矿藏足够美国企业消耗120年,或者共全球使用80年。
  问题就在“远景储量”上。
  用上了“远景储量”,表明标准公司做的是没有根据的猜测,而不是建立在勘探数据之上的准确评估。也就是说,标准公司不对与“远景储量”有关的任何数据负责。
  对美国政府来说,这是个不折不扣的“不确定因素”。
  对政治家来说,最不想遇到的就是不确定因素。
  如果需要根据不确定因素做出战略决策,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战略冒险。毫无疑问,优秀的政治家都会主动避免战略冒险。
  杜奇威如此,布兰迪诺也是如此。
  “报告有多大可信度?”布兰迪诺让秘书收走了早点,看样子,杜奇威带来的消息影响了他的胃口。
  “可信度很高,至少我这么认为。不过万幸的是,头痛的不仅仅是我们。”杜奇威掏出了香烟,点上后,说道,“根据CIA与NSA等几家情报机构提供的联合调查报告,中国政府与情报机构也对马岛的情况不太了解。”
  “什么意思?”布兰迪诺皱起了眉头。
  “事实上,预测稀有金属矿藏的储量一直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杜奇威长出了口气,说道,“为此,我专门请教过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按照我的理解,在稀有金属成为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之前,相关的勘探技术还非常有限,几处知名矿藏都是露天开采,在勘探方面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可言。随着电力革命爆发,对稀有金属的需求急剧增加,稀有金属超过石油等化石燃料,成为最贵重的战略资源,针对稀有金属矿藏的勘探技术得到了高度重视。与庞大的需求截然相反的是,稀有金属矿藏的勘探技术的进展非常缓慢,远没有达到当初石油勘探技术的进步速度。可以说,落后的勘探技术成了稀有金属价格节节攀升的主要原因。根据教授的说法,现在掌握的勘探技术无非三种。具体是哪三种,我也说不清楚,不过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针对储量的预测非常不靠谱,没有任何准确性可言。别的不说,发现老挝川圹高原上的稀有金属矿时,最初预测有数亿吨的储量,随后又有人预测最多只有不到一千万吨,而现在已经开采了大约三亿吨,探明剩余储量在十亿吨以上,预计最终能够采出三十到五十亿吨。由此可见,任何预测都没有价值可言。”
  “也就是说,这就是俄罗斯轮盘赌。”
  杜奇威愣了一下,随即苦笑了起来。
  虽然总统的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但是能够很好的说明美国的处境。
  “其他方面的情况怎么样?”布兰迪诺转移了话题,没有继续纠缠说不清的问题。
  “五角大楼的评估有了结果。”杜奇威拿出了带来的文件,“这是我刚刚收到的,还没有看完。”
  “一起看吧。”布兰迪诺将文件分成了两份,把一半递给了杜奇威。
  相对而言,评估英国的军事实力就没有任何难度可言了。
  按照五角大楼做出的评估,如果不考虑外来因素,英国有绝对的把握在马岛冲突中击败阿根廷。如果不对英国的军事行动加以限制,英国甚至能够给予阿根廷重创,让阿根廷在20年内做出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
  问题是,不可能不考虑外来因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5/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