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8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1/1195

  裴承毅一句话就点明了要害,几个阿军将领都闭上嘴,摆出了洗耳恭听的样子。
  “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我只简单谈一下这两个问题。”裴承毅喝了口咖啡,才不急不慢地说道,“首先是元首会不会谋求第三届任期的问题,虽然我不是政客,也没有多少政治觉悟,但是作为一名军人,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带领我们战胜了两个强大的敌人,为共和国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的元首拥有非常崇高的理想,拥有值得敬仰的人格魅力,也就是说,在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前提下,元首绝对不会打破惯例,为今后的国家领导人开创一个极为恶劣的先例。”
  “也就是说,贵国元首不会谋求第三届任期?”
  裴承毅点了点头,说道:“这只是我的猜测,至于具体如何,我不会做任何保证。”
  特雷塞斯库迟疑了一下,又问道:“如果贵国元首放弃第三届任期,谁最有可能成为贵国的下一任元首?”
  “这就是第二个问题了。”裴承毅呵呵一笑,说道,“虽然我从来没有小看贵国与贵军的想法,但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与共和国国内的众多问题相比,我绝对贵国与贵军的这点事情就算不了什么了。”
  特雷塞斯库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裴承毅的意思。
  “裴将军说得没错,贵国正在转型阶段,国内问题严重得多。”这时,一直保持沉默的陆军司令帕托斯开口了。“贵国是综合国力排第一的全球大国,而且刚刚经历了规模空前的印度战争,虽然我从没怀疑过贵国的实力,但是在我看来,贵国更应该集中精力解决国内问题,而不是到处制造麻烦。”
  裴承毅没有急着开口,因为他知道帕托斯绝对是个不受欢迎的家伙。
  “帕托斯,你这话就过分了。”感到面子放不下的阿方索立即就说道,“虽然没有人否认共和国的实力,但是更不应该对我们与共和国的传统友谊有任何怀疑。共和国确实需要花很大的精力解决国内问题,可是作为全球性大国,绝对不会用一条腿走路,也就不会顾此失彼。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共和国将对内外政策做出调整,找到新的平衡点,从而兼顾内外利益。”
  说完,阿方索把目光转向了裴承毅。
  “我也赞同阿方索的观点。”特雷塞斯库没有放过打击帕托斯的机会。
  裴承毅暗自苦笑一下,说道:“必须承认,帕托斯将军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印度战争对我国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也许我比很多人多有发言权。在外界看来,我们用不到半年的时间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规模最大的一场地区战争,获得了了不起的胜利,可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我们必须承认,印度战争对共和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事实上,贵国也从中获得了不少的好处。别的不说,光是去年从贵国采购的粮食就多达数百亿元、为贵国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工作岗位、以及大量税收收入,而这些粮食无一例外的都送往了印度。至于帕托斯将军提到的国内问题,我觉得印度战争的影响反而算不了什么。如同各位所说,共和国作为综合国力最强的世界性大国,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地区性战争带来的问题。相对而言,真正影响共和国的是国内矛盾,而不是外界矛盾。”
  被裴承毅这么一说,几个阿军将领都不再插话了。
  “说到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肯定一点,元首的最大成就不是两场举世瞩目的地区战争,而是政治改革。”扫了几位阿军将领一眼,裴承毅才接着说道,“虽然作为军人,我没有权利去评价元首的政治作为,但是作为共和国的公民,我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政治改革才是元首最大的成就。即便以贵军首席军事顾问的身份,我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贵国与贵军也是政治改革的受益者。”
  “裴将军……”特雷塞斯库迟疑了一下,说道,“我不否认你前面的观点,可是我军什么时候成为贵国政治改革的受益者了呢?”
  裴承毅呵呵一笑,说道:“特雷塞斯库将军,你最担心的是什么?如果我没说错,你与在坐的各位将军最担心的正是我国的政局更迭对贵军现代化建设与收复马岛的军事行动带来的消极影响吧?显然,各位的担忧完全可以理解,也很有必要。自从纪佑国元首在二十年前访问贵国,并且与贵国签署了第一份合作协议之后,二十年来,连续三位共和国元首都在积极推进我国与贵国的关系。可是这种局面还能维持多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担心,毕竟这种建立在个人喜好问题上的外交关系并不牢靠,存在随时翻脸的可能。那么,什么样的外交关系才值得依靠呢?我相信,各位与我的观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而且受到了法律与制度保障的外交关系。元首推行政治改革,就是要在共和国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用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来取代个人决策,从而减少个人对国家政策的影响。设想,如果能够通过法律与制度确定我国与贵国的关系,各位的担忧还会存在吗?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双方拥有共同利益,不管下一任共和国元首是谁,也不可能改变我们之间的关系。当然,如果我们之间没有了共同利益,我相信,各位也不会有这样的担忧了。”
  虽然裴承毅的话说得很委婉,但是意思表达得非常明确。
  说完,裴承毅还特意观察了一下几个阿军将领的神色变化。既然已经撕破遮羞布,也就没有什么好顾忌的了,把话说明,对后面的合作有很大的好处。
  沉默了好一阵,阿方索才说道:“裴将军说得没错,我也相信,贵国元首会在离任前处理好我们关心的事情,只是我们仍然想知道得更多一点,比如一个月后,谁将住进贵国元首府?”
  “阿方索将军,你太高估我了。”裴承毅呵呵一笑,说道,“不管怎么说,我是军人而不是政治家。如果让我猜测数个月后,谁将率领英国远征舰队离开扑茨茅斯港,也许我能够猜个八九不离十,但是要我猜测一个月后向谁宣誓效忠,我可没有那个本事。”
  “这么说,裴将军非常清楚英军的情况?”特雷塞斯库立即对新的话题产生了兴趣。
  “算不上很了解,只是略知一二。不管怎么说,作为有一名拥有职业道德的军人,我可不会让贵军白白出钱请我担任首席军事顾问。”
  转入军事话题,裴承毅一下就轻松了许多。
  说实话,如果不是被几个阿军将领逼迫,裴承毅根本不想谈论政治上的事情,因为他接受李存勋的安排,乘坐10多个小时的航班躲到地球另外一端,就是为了回避国内严峻的斗争局势,不想卷入政治旋涡。更重要的是,裴承毅非常清楚军情局的能耐,所以在谈到政治话题的时候,就算面对的是几个阿军将领,他仍然有所顾虑,词句用得非常委婉,没有提到任何要紧的东西。
  对于军事话题,裴承毅就没有什么好顾虑的了。
  只要谈到军事话题,裴承毅有足够的能力让几个阿军将领心服口服。作为共和国派往阿根廷的首席军事顾问,裴承毅在到达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前就掌握了很多相关信息,特别是英国军队的信息。如果不考虑时间与精力,裴承毅可以与阿军将领吹上几天几夜,让阿军将领觉得花在聘请军事顾问上的巨额资金没有白费。
  裴承毅并不知道,在他竭力回避政治话题的时候,在他看来无所不能的军情局长根本没有留意地球另外一边的事情。
  对李存勋来说,协助元首平稳完成政治过渡才是首要任务。
第十八章
责任
  虽然作为“知情人士”,李存勋知道得比外人多得多,但是对于王元庆的一些做法,李存勋仍然非常不解。
  全体代表大会第一天的上午,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王元庆就提出了辞去国家元首职务的请求。虽然在顾卫民的反对下,全体代表大会没有立即启动选举国家领导人的议题,但是王元庆的做法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对那些希望王元庆留下来的人来说,过早表态只能使他们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代表已经不是10年前的代表,甚至不是5年前的代表。换句话说,每个代表都有自己的理想,都代表了某个利益集团。他们支持王元庆,不是因为看王元庆顺眼,而是王元庆的政治主张能最有效的维护他们的利益,给他们代表的利益集团带来好处。从利益出发,在王元庆肯定不会谋求连任的情况下,这些代表唯一的选择就是寻找新的支持对象,寻找另外一个能够给他们带来好处的国家领导人。因为各个代表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并不一样,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也不一样,所以支持王元庆的代表在重新选择的时候,不可能把选票投给同一个人。结果显而易见,在共和国最需要政治稳定的情况下,分散的选票只能使换届选举复杂化,使政局出现波动。
  如果仅仅如此,李存勋就可以回去安心睡大觉了。
  支持王元庆的代表占了绝大多数,可以说是共和国的主流政治。从军情局获得的情报来看,支持王元庆的主要有三股势力,一是以军工企业、军人与相关人员为代表的“三军集团”(此处的三军指的是与军事相关的三个主要人群,而不是陆海空三军),二是近20年来茁壮成长的民族资本家,三是飞速发展壮大的中产阶级。可以说,这三股势力代表了共和国最主要的三股力量,人数占共和国总人口的七成以上,并且控制了共和国百分之六十的就业岗位与半数以上的社会财富。这三股势力支持王元庆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王元庆的政治主张与实际行动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10年内的两场大规模地区战争让“三军集团”获益匪浅,全面推行市场化政策让民族资本家成为最大的赢家,政治改革则让已经成为经济建设既得利益集团的中产阶级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政治权利。由此可见,不管王元庆是否谋求连任、或者说不管谁接替王元庆,只要坚持王元庆的政治主张,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就能得到全国七成公民的支持,共和国就能平稳的完成政权交接,在未来10年内继续稳步前进。
  问题是,仍然有三成共和国公民并未从中获得好处,或者说没有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虽然军情局并不负责对内安全工作,但是在极端敏感的政权问题上,只要王元庆没有直接阻止,李存勋就不敢有半点含糊。按照军情局掌握的情报,对王元庆不满的也主要有三股势力,一是近20年来被陆续裁减掉的公务人员、特别是高层官员,二是因为国有企业改制而丢掉职权的原国企管理人员,三是与政治改革之前的官僚资本体系有着利益关系的各种社会人士。这些人到底有多少,军情局没有做过详细统计,也没有谁说得清楚。当然,肯定不会少到哪里去。根据李存勋掌握的确切数字,光是在王元庆执政期间被裁减与被辞退的公务人员就超过了250万,算上直系亲属,总人数应该在1200到1500万之间,约占共和国人口总数的1.5%左右。其他两类人员中,前国企管理人员(包括直系亲属)大概也有1000万左右,而相关社会人员大概在25000万到30000万之间。也就是说,大概有30%的公民并不认同王元庆的政治主张。
  这些人有多大的破坏力呢?
  李存勋从来都不敢小看这个问题,因为在他担任军情局长之前就发生过试图推翻共和国政权的政变,并且最终引发了一场导致上亿人丧生的战争。要知道,那是在当局掌握了绝对优势下的结果,如果情况截然相反的话,恐怕丢掉性命的就不是一亿多日本人,造成的灾难也不仅仅是一场地区战争了。
  因为军情局负责元首的安全,所以李存勋非常清楚到底有多少人想要王元庆的性命。
  问题就在这里,王元庆过早宣布辞职消息,就算以他的威望与军队的全力支持,没人愚蠢到会以政变的方式夺政权,但是对那些试图改变共和国的政治路线,重新回到既得利益集团阵营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机会。
  就算李存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家,在他看来,只要某个合适的人用合适的理由在合适的时候发出合适的信号,就能给政权交接工作制造天大的麻烦。更重要的是,只要时机把握得当,就能让王元庆进退失据,从而使先一届政府的选举工作遇到波折。虽然李存勋不想去假设最糟糕的结果,但是他非常清楚,野心家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混乱局势,只有这样才能骗取支持。
  整个白天,李存勋都在给王元庆“擦屁股”。
  偶尔闲下来的时候,他也在想,这是不是王元庆在离任前犯的一个低级错误?
  无论如何,李存勋都不相信王元庆会在政治上犯错。虽然李存勋对王元庆的过去并不是很了解,但是就他所知,王元庆在担任国家元首的10年间从来没有犯过政治错误,哪怕是最微小的错误。
  如果不是失误,那是什么?
  李存勋不得不相信,这是王元庆有目的的行为。
  那么,王元庆的目的是什么?
  吃了晚饭,赶去向元首汇报工作的途中,李存勋就在考虑这个问题。
  什么样的目的,值得王元庆在离任前进行政治冒险?
  毫无疑问,只有关系到共和国未来的大事才值得王元庆这么做。
  换句话说,王元庆肯定在策划一场大规模的政治行动,要在离任前做出一件足以影响到共和国未来的大事。
  那么,什么样的事情能够在一个月内完成,而且会对共和国的未来产生影响呢?
  想来想去,李存勋也很是头大。
  说实话,从一开始,李存勋就不支持年仅61岁的王元庆离开共和国的政治舞台。虽然李存勋知道王元庆不会谋求第三届任期,但是在他看来,王元庆完全可以效仿当年的俄罗斯总统普金,通过担任政府总理的方式继续发挥政治影响力。为此,李存勋找机会试探性的跟王元庆提出过,希望元首能够为了国家利益留下来。有这种想法的人不仅有李存勋,还有顾卫民、颜靖宇、叶致胜等人,甚至连项铤辉都表达过类似的想法。李存勋不是笨蛋,在这么多人表态希望王元庆留下来之后,他再也没有提起过类似的事情,因为他知道,提议的人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更重要的是,在这些人中,不是所有人多在为国家着想,某些人只是为了个人利益,才希望王元庆留下来。甚至可说,包括没有多少政治头脑在内的项铤辉在内,每一个希望王元庆留下来的人都有个人目的。
  年前,刘晓宾提起元首留任的事情事,李存勋就给副手做过全面分析。
  顾卫民希望王元庆留下来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顾卫民知道,由他接替王元庆出任国家元首的可能性最大,但是真正支持他的人不见得最多,或者说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希望由颜靖宇或者叶致胜出任国家元首。如此一来,只要王元庆留下来担任国务院总理,那些支持颜靖宇与叶致胜的人就会转而支持王元庆,从而变相支持顾卫民。更重要的是,只要王元庆出任国务院总理,颜靖宇就得离开国务院,要么去全体代表大会,要么担任国家副元首,从而失去影响国家政务的能力。顾卫民考虑得非常“周到”,在他的“如意算盘”中,只要王元庆留在共和国高层,颜靖宇就没有表现的机会,至少在10年之内不具备成为国家元首的可能性。
  事实上,颜靖宇也有同样的想法。
  随着顾卫民出任国家元首的迹象越来越明确,颜靖宇也意识到了他最大的问题,即缺乏威信与经验。因为王元庆毕起全部心血推进的政治改革并没完成,所以在颜靖宇无法确保继续推进政治改革的情况下,王元庆肯定会选一个更能处理现实问题,而不是更加擅长长远谋划的接班人。在此情况下,如果王元庆留下来,而且出任国务院总理,那么颜靖宇就可以与王元庆组成最为理想的搭档,由王元庆继续搞政治改革,而颜靖宇则用5年时间树立威信与吸取经验,为5年后全面掌权做准备。显然,颜靖宇想得也很“全面”,甚至做出了很大的“自我牺牲”。
  在这个局中,每个人都有想法。
  事实上,连没有希望问鼎国家元首宝座的叶致胜都有想法。原因很简单,如果王元庆出任国务院总理,如果由顾卫民出任国家元首,就只是“过渡型”的国家元首,为了确保5年或者10年后顺利进行政权交接,王元庆肯定会让顾卫民设立国家副元首一职,而且出任国家副元首的肯定是颜靖宇,到时候全体代表大会委员长的位置就空了出来,而最有可能坐上这个位置的就是叶致胜;按照叶致胜的理解,在王元庆推行的政治改革的模式下,委员长的职权不会比国家元首差多少;显然,对叶致胜来说,成为委员长已经算得上是其政治生涯的巅峰了。如果情况相反,则表明王元庆不会让顾卫民在共和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长远发展考虑,王元庆肯定不会让顾卫民继续担任委员长,而会选择一个政治生命更长的年轻人;显然,在所能考虑的范围内,叶致胜是最佳人选。也就是说,只要王元庆愿意留下来,不管由谁担任国家元首,叶致胜都是全体代表大会委员长的最佳人选,至少确保其共和国第四号领导人的位置,甚至有可能成为三号领导人。
  至于项铤辉的想法,更加没有什么秘密可言。第三次军事改革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虽然项铤辉早就表示会在换届选举后离任,王元庆也答应兑现诺言,但是作为职业军人,项铤辉肯定不希望一场不成功的军事改革让共和国的国防安全受到影响,因此在他看来,只要王元庆肯留下来,不管担任什么职务,军事改革都不会失败。
  搀杂了这么多的利益,李存勋自然是不介入为妙。
  问题是,上午发生的事情让李存勋不得不考虑这些因素。
  按照他对王元庆的认识,元首出人意料的抛出“政治炸弹”,而且目的不太明确,肯定是在试探某个人。也就是说,王元庆确实做出了离任的打算,而且不大可能在离任后担任某个政府要职。
  想到这,李存勋几乎断定王元庆要考验的正是顾卫民。
  联想到顾卫民在全体代表大会上的表现,就不难明白王元庆与顾卫民之间的“明争暗斗”了。李存勋自然明白其中的奥妙,要知道,15年前,王元庆回到中央的时候,他与顾卫民的斗争就开始了。首先得承认,在王元庆去意已决的情况下,顾卫民是下任国家元首的最佳选择。问题是,王元庆不敢肯定顾卫民能不能替他完成政治改革。要知道,在王元庆全力推行政治改革的10年间,虽然顾卫民是他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但是在某些问题上,顾卫民有着截然不同的见解。也就是说王元庆仍然有所顾虑,担心在顾卫民主政之后,政治改革会变了味。
  问题是,王元庆会拿关系到共和国未来的大事冒险吗?
  快到元首府的时候,李存勋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
  毫无疑问,王元庆从不缺乏冒险精神,但是绝对不会拿政治改革冒险。要知道,10年间,不管做什么,都是在确保政治改革不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就李存勋所知,如果会对政治改革造成影响,不管利益有多大,王元庆都不会冒险。也就是说,王元庆绝对不会在无法肯定顾卫民的政治立场的情况下,仅仅通过一次不太可靠的考验,就将共和国的大权交给曾经的竞争对手。
  果真如此的话,王元庆想干什么?
  想到这,李存勋更觉得头大。
  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王元庆不可能在没有目的的情况下做出影响如此重大的事情来。
  不管怎么说,在李存勋看来,王元庆肯定有更加长远的打算。也就是说,如果王元庆“信不过”顾卫民,肯定会做出更多的安排。当然只要王元庆决心把位置让给顾卫民,这么重大的事情就瞒不了顾卫民。为此,王元庆肯定要给顾卫民“打招呼”,让顾卫民清楚的知道,谁也别想轻易改变政治改革的前进路线。在全体代表大会上做出辞职请求,肯定是王元庆传达给顾卫民的信号。那么,王元庆打算用什么办法让顾卫民“就范”呢?要知道,不管王元庆现在的影响力有多大,只要他不打算留在政治舞台上,不处2年,下任国家元首的影响力就将超过他。也就是说,王元庆现在的“安排”最多维持两年,如果顾卫民打算按照自己的想法推进政治改革,只需要忍耐2年。
  什么办法,能够在2年之后仍然让政治改革按照王元庆的安排推进?
  想到这个问题,李存勋不但觉得眼前豁然开朗,还对王元庆佩服得五体投地。
  可以说,王元庆的上午的行动不但聪明致极,还正中要害。按照李存勋的理解,王元庆要“警告”的不仅仅是顾卫民,还有各个代表身后的利益集团。更重要的是,这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结果。
  如果不出所料,这一个月内发生的事情,将决定共和国百年之内的政治局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1/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