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8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5/1195

  只是,裴承毅心里非常清楚,现在还太早了。
  对一个年仅45岁的将军来说,现在说这些还太早了。
  与李存勋谈话的时候,裴承毅就感觉到,军情局长在故意试探他,似乎想知道他对人生的规划。
  裴承毅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信不过李存勋。
  在他眼里,李存勋算得上是共和国有影响力的重要人物中最客观、最本分、也最值得信赖的一个,但是裴承毅更清楚,李存勋同样是一个目的意识极为明确的人,是那种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换句话说,如果李存勋认为某个人能够给共和国带来好处,他会不遗余力的提供支持,相反的话,则会竭尽全力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面对李存勋这种有权、有势,而且极有眼光的人,裴承毅不得不万分小心。
  正是如此,在李存勋提到让他去阿根廷的时候,裴承毅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虽然在王元庆的把控下,共和国不会走上歧途,但是王元庆肯定不会插手军队内部斗争,至少不会明确的站在哪一边,只会利用军队内部斗争。也就是说,不管是裴承毅、还是林啸雷、或者心怀鬼胎的章忠宪,都是王元庆手里的棋子。留下来,将不得不面对军队内部斗争,而裴承毅绝不希望被卷入进去。唯一的选择就是离开,找个地方避难,等到风暴平息,再回来谋求一块立足之地。
  作为军人,裴承毅非常清楚,有的时候,进就是退、退就是进。
  也许,去阿根廷度假是个不错的选择。
  想到这,裴承毅稍微安心了一点。阿根廷是度假胜地,而且他也有机会兑现早就给妻子许下的诺言,带着全家人安安心心的出去玩一趟。
第十章
转折点
  对全世界来说,2037年不是一个平静的年份。
  伦敦会议结束后,全球新闻媒体的目光转向了北京,数以千计的记者云集共和国首都,把镜头对准了即将召开的第十七届全体代表大会,准备在第一时间发出共和国政权更迭的消息。20年来,共和国政权更迭第一次受到全球新闻媒体如此高的关注。与20年前的猜测一样,报道相关新闻的时候,各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主持人都提到了一个问题:尚且年轻的王元庆会不会打破惯例,谋求个人的第三届任期?
  观众需要什么,新闻媒体才报道什么。
  与20年前的纪佑国相比,王元庆有很多相似之处,又有很多不同之处。
  两人最相似的地方就是年纪。不管是当年离开时才67岁的纪佑国,还是现在才61岁的王元庆,对国家最高领导岗位来说,都格外年轻。即便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上,在共和国人均寿命超过78岁(男性为76岁)、法定退休年纪提高到65岁的情况下,61岁的王元庆也没到退休的年纪。
  年轻有年轻的好处。
  作为共和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国家元首,王元庆执政10年,是共和国建国以来变化最大的10年,也是社会大变革的10年。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王元庆用惊人的手腕与魄力完成了连别人想都不敢想的壮举。收复最后一块失地、完成民族统一、推行政治改革、建立以共和国为中心的集约集团、推进全面销毁核武器谈判,任何一项成就都能让任何一位国家领导人名留青史,王元庆做到的不是一项,而是全部!虽然按照外界的观点,王元庆的成就与前面两位共和国元首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王元庆的魄力与年龄有很大的关系。
  要知道,当年纪佑国在推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候,也才60岁出头。
  除了年纪之外,王元庆与纪佑国还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无与伦比的个人威望、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等等。这些相似之处让很多人都认为,王元庆很有可能做出与纪佑国相反的选择,而不是像纪佑国那样潇洒的离开,因为谁也不能否认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王元庆不是纪佑国。
  王元庆会不会留下来,起决定作用的正是他与纪佑国的差别。
  不得不承认,共和国的新闻自由程度仍然不太理想。在这个极为敏感的问题上,共和国的新闻媒体比西方的新闻媒体谨慎得多,没做太深入的报道,反而是西方新闻媒体无所忌惮的做了全面分析与报道。
  当然,新闻媒体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
  针对王元庆是否会谋求第三届任期的问题,国际新闻媒体分成了两个观点鲜明的派别。以CNN为首的美国新闻媒体断定王元庆会不惜一切代价的谋求第三届任期,以半岛电视台为首的“第三方”新闻媒体则认为王元庆不会为了第三届任期而毁掉政治改革,而以法新社、天空电视台为代表的欧洲新闻媒体则左右摇摆,没有没统一的观念。
  王元庆会谋求第三届任期吗?
  在CNN看来,虽然王元庆有太多太多的理由谋求个人的第三届任期,但是只需要一个最关键的理由,也就是无人能够取代他在共和国国内与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就能让他留下来。
  为了让观众相信,CNN不但做了全面报道,还拿出了很多“证据”。
  按照CNN的报道,王元庆出任共和国国家元首是纪佑国离任时与赵润东达成的政治交易,因为在2017年的时候,年仅41岁的王元庆还没有资格出任共和国国家元首。也就是说,王元庆的政治前程在2017年就安排好了,随后10年间发生的事情都在情理之中。CNN拿出了一份非常有力的证据:南海战争结束后不久,纪佑国回到北京,随后王元庆被调回中央,在2022年换届选举的时候成为国家副元首,并且在半岛战争期间代替赵润东,主管日常军政事务。纪佑国执政的时候没有设国家副元首、赵润东的第一届任期内也没有国家副元首、王元庆在其两届任期内都没有设国家副元首,而在找润动的第二届任期内设国家副元首,就是为了确定王元庆的接班人地位,避免在赵润东离任的时候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由此出发,CNN做了更加深入的“分析”与“猜测”。
  2022年出任国家副元首之后,王元庆在5年后成为国家元首已无悬念,关键问题是,纪佑国为什么要联合彭茂邦等人,向赵润东施加压力?
  要知道,这是纪佑国离任后做的唯一与政治有关的事情。
  据此,CNN断定赵润东与纪佑国在国家的发展方向上存在分歧,由此断定赵润东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下一任国家元首,而不是按照纪佑国的意思,让王元庆在2027年上台。赵润东安排的接班人就是顾卫民,王元庆上台后一直在提防顾卫民,由此也能看出顾王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赵润东的影响力远远比不上纪佑国,加上彭茂邦的影响,赵润东只能向纪佑国妥协。从彭茂邦在2022年发挥的作用中,CNN断定纪佑国让彭茂邦留任一届的时候,已经考虑到赵润东会制造麻烦,从而留了一手。
  不管怎么说,王元庆能够上台,与纪佑国关系密切。
  问题是,纪佑国为什么要力挺王元庆?
  虽然王元庆在执政10年间的所作所为证明了纪佑国的眼光,但是政治家不是预言家,也不是把梦想寄托在别人身上的理想主义者。换句话说,在2017年的时候,纪佑国不可能知道王元庆会在10年之后做些什么,更不可能知道王元庆能不能在冒险赌博中获胜。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肯定的答复,纪佑国就没有任何理由支持王元庆。CNN由此断定,制订共和国长远战略的不是王元庆,而是纪佑国,甚至可以说,王元庆所做的一切,都是由纪佑国策划的,王元庆这是执行者。即便退一万步,早在2017年、甚至之前,纪佑国与王元庆就对共和国的战略发展有了明确的想法,并且制订了一份延续数十年的战略计划,为共和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就是说,王元庆不但是执行者,也参与了规划。也只有这样,纪佑国才会不遗余力的支持王元庆,当然,以王元庆的身份,他有足够的机会与能力参与共和国的战略发展规划。
  不得不承认,CNN的猜测并不是空穴来风,分析很有道理。
  问题是,如此庞大的战略规划,2个人就能搞定吗?
  回答肯定是否定的,不管纪佑国与王元庆有多厉害,他们也是人,最多只是很厉害的人,而不可能完成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也就是说,如果CNN的猜测准确无误,共和国高层在2017年制订了一份将延续数十年的战略发展计划,那么参与者肯定不少,至少共和国决策圈内的人多有份。如此一来,赵润东不可能不知情,也就没有理由排挤王元庆,纪佑国就没有理由向赵润东施压,为王元庆上台铺平道路,从而否决了CNN之前的猜测。
  显然,CNN的分析自相矛盾。
  由此可以断定,CNN的分析没有多少可信之处。
  关键是,CNN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即没有任何人具有与王元庆相当的影响力。
  可以说,几乎没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政治改革还没完成,第三次军事改革才刚刚开始,国际局势错综复杂,不管是哪个问题,共和国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一个能够率领共和国继续前进的领导人。虽然按照某些人的猜测,王元庆极力推行政治改革,就是要让集体决策取代个人决策,从而削弱个人在国家政治活动中的影响力,避免寡头政治,为共和国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但是在政治改革完成之前,集体政治决策的氛围还没有形成,共和国需要强力领导人。
  如果CNN的猜测没有错,仅仅为了政治改革,王元庆就将留下来了。
  与CNN相比,半岛电视台的观点完全相反。
  虽然半岛电视台也认为,王元庆在担任纪佑国的首席助理期间参与了共和国的战略规划工作,而且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半岛电视台并不认为纪佑国在离任前确定了王元庆的政治前程,甚至认为纪佑国没有刻意扶持王元庆,而是王元庆在广西的表现最终赢得了共和国高层的信任与支持。最关键的是,王元庆深受纪佑国的影响,绝对不会做出对国家不利的事情。
  与CNN一样,半岛电视台认为王元庆有很多理由放弃第三届任期,但是只要一个理由就充足了,即“政治改革”。
  首先得承认非常重要的一点,即“政治改革”是王元庆最大的政治成就。
  不管是CNN、还是半岛电视台、或者其他新闻媒体都承认这个观点。与其他的成就相比,“政治改革”对共和国的影响最大、最深远,某些人甚至将将其提到了历史的高度上,认为“政治改革”与“商鞅变法”、“辛亥革命”、“南昌起义”一样,是影响共和国历史的重大政治事件。
  承认了“政治改革”的地位,等于承认了王元庆的政治使命。
  由此出发,半岛电视台坚信,王元庆可以为了政治改革献出一切,也就不会为了第三届任期而使政治改革丧失意义。
  问题就在这里,即王元庆谋求第三届任期,将使政治改革彻底失败。
  虽然半岛电视台没有否认王元庆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推动政治改革方面无可替代的地位,但是更得承认,政治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还政于民”,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得约束统治者的权力、让统治者受到被统治者的限制。毫无疑问,共和国的最高统治者最应该受到限制,也就是说,共和国国家元首的权力必须被削弱,具体的方法就是由集体决策取代个人决策,而完成政治改革的具体方法就是全面推行民主。由此可见,“寡头政治”是政治改革的最后一道障碍,也是最高的一道障碍。要想完成政治改革,就得消除“寡头政治”。在此情况下,王元庆还有什么理由争取第三届任期呢?
  无数的事实证明,王元庆与纪佑国一样,拥有崇高的理想,而且可以为了理想付出一切。
  针对CNN提出的问题,半岛电视台也做了猜测。
  与CNN的观点一样,半岛电视台也认为共和国在现阶段,需要一位强有力的领导人,只是半岛电视台并不认为王元庆是不可替代的选择。换句话说,有人能够替代王元庆。
  根据半岛电视台的分析,王元庆早就选好了接班人,而且做了多手准备。
  如果半岛电视台的分析正确,那么藏南冲突之后,王元庆就在为共和国的未来谋划。也就是说,王元庆为了共和国的未来亲手策划了印度战争。虽然半岛电视台的分析惊世骇俗,但是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根据共和国在2036年下半年陆续公布的一些资料(主要是一些鲁拉贾帕尼政府的档案),早在藏南冲突爆发之后,印度就在为全面战争做准备。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也就是说,共和国在更早的时候就在为战争做准备了。虽然至今仍然有很多人不敢相信共和国能够在半年之内击败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但是这只能说明,王元庆有着过人的胆识与魄力,并且绝对信任共和国军队的战斗力。从战后的一系列事情来看,王元庆制订的战争时间最多1年半,也许为1年。虽然这是战争实际持续时间的2到3倍,但是仍然足以让人觉得疯狂。问题就在这里,王元庆决心在其任期内解决最后一个周边问题,摆明了不想把麻烦留给下一届政府。半岛电视台由此断定,王元庆这么做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想第三次出任共和国国家元首!
  解决了印度问题,共和国的周边局势将彻底转变,除了不成气候的菲律宾与萎靡不振的俄罗斯之外,本土外围2000千米范围之内,再也没有任何势力能够对共和国构成严重威胁。也就是说,共和国再也不用为周边安全考虑,可以集中力量做别的事情,比如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推进政治改革、建立新国际秩序、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竞争等等。在此情况下,共和国的战略规划肯定会发生重大变化,比如不再需要一支强大到能够征服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当然,也不再需要一个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关键决定的领导人。
  因为第三次军事改革已经开始,而且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裁军,通过缩小军队规模,用有限的军费推动军事技术快速发展,所以半岛电视台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王元庆已经为共和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至少在10到20年之内,共和国不会对外扩张。
  问题是,王元庆也不是预言家,不可能在2032年之前知道3年之后的印度战争将以什么方式结束。换句话说,战争拖上1年与在半年内结束将对共和国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如此一来,王元庆就不大可能在2032年,也就是第二届任期开始之前确定5年后的接班人。正是如此,王元庆才把颜靖宇调回中央,却没有设立国家副元首,甚至没有明确接班人。
  按照半岛电视台的分析,谁接班,将由共和国在2037年初时的国情决定。
  虽然在此之前,相信颜靖宇将在2037年出任国家元首的人占多数,但是随着局势逐渐明朗,越来越多的人转变了观点。可以说,颜靖宇的能力并不差,在很多方面与王元庆非常相似,可是他缺乏最重要的因素:影响力。
  “影响力”到底有多重要?
  站在国家元首的位置上来看,“影响力”不但决定了元首推行改革、管理国家、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还决定了元首的行为方式。从某种角度看,后者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简单说来,如果元首缺乏影响力,肯定会在任期内、特别是第一届任期内谋求树立威信,事实上纪佑国、赵润东、王元庆都是这么做的;而元首要想树立威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对外征战,用一场给国家、民族与公民带来巨大利益的战争来获得支持。
  王元庆会让共和国在2037年之后再次陷入对外战争之中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因为现在的共和国最不需要的就是一场战争。
  如此一来,颜靖宇出任国家元首的希望就非常渺茫了。
  颜靖宇没有资格,叶致胜就更加没有资格。除了这两个人,有能力接替王元庆的就只有顾为民了。从某种程度上讲,让顾为民出任国家元首是王元庆的唯一选择,也是必然选择。
  暂且不说半岛电视台的分析是否正确,至少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
  如果仅仅是共和国的换届大选,2037年还不至于成为一个备受瞩目、被称为“21世纪大转折”的年份。
  2月的第一天,阿根廷军事访问团到达北京。
  虽然共和国的新闻媒体没有对这件事做大肆报道,但是西方新闻媒体、特别是欧洲的新闻媒体却将其当成了头等大事,仿佛天快塌下来一样。
  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变得不太平静。
第十一章
相互试探
  透过车窗,见到大使馆门外的记者,裴承毅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万幸的是,轿车直接驶进大使馆,记者也没有注意到车里的乘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5/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