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8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04/1195

  随后,共和国、美国与欧盟也发表了相似的呼吁。
  10月30日,澳大利亚率先表态(主要是澳大利亚所处时区靠前),承诺提供100万吨粮食与5万吨药品。随后,新西兰答应为印度提供50万吨粮食与1万吨药品,印度尼西亚答应为印度提供50万吨粮食,乌克兰答应为印度提供100万吨粮食,罗马尼亚答应为印度提供75万吨粮食……当天,总共有32个国家先后表态,承诺为印度提供1225万吨粮食与47万吨药品。
  只是,最关键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海得巴拉政权还没有完蛋,中国又不为国际组织人员的安全做出担保,粮食到底应该交给哪个政权?
  这个问题很快就有了答案。
  当天下午,39军先头部队攻占坎曼,距离海得巴拉不到150千米。天黑前,36军攻占尼扎马巴德、37军攻占格里姆纳格尔与瓦朗加尔。到此,3支野战军完成了对海得巴拉的两面包围行动。
  夜间,39军的先头部队转向西行,前去攻打马赫布卜纳格尔。
  局势再明朗不过了,只要39军攻占了马赫布卜纳格尔,3支野战军就从三个方向上包围了海得巴拉,只有西面的古尔伯加仍然在印军的控制之中。
  也就在这个晚上,裴承毅收到了总参谋部的命令:尽快合围海得巴拉。
  项铤辉突然干预前线作战行动,绝对不是心血来潮。战争打到现在,项铤辉还是第一次干预前线战术行动。虽然项铤辉没有说明合围海得巴拉的目的,但是裴承毅立即就想到了即将结束的四方首脑会晤。
  命令肯定是元首下达的,只是通过总参谋长传达给前线总指挥。
  事实上,就算没有项铤辉的命令,裴承毅也得考虑要不要合围海得巴拉。
  制订战役计划的时候,裴承毅没有考虑合围海得巴拉,主要是想留下突围通道,让印军主动撤离海得巴拉,把印军消灭在突围的道路上,避免强攻海得巴拉。现在看来,印军从海得巴拉突围的可能性非常小,强攻海得巴拉已经不可避免。如此一来,就得尽快合围海得巴拉,切断海得巴拉与外界的联系。
  既然总参谋长下了命令,裴承毅也不再犹豫。
  当天晚上,裴承毅就命令36军的先头部队向古尔伯加挺进。
  虽然从战局上看,39军攻占马赫布卜纳格尔后,可以沿着公路线向古尔伯加挺进,进攻行动更加顺畅,而到达尼扎马巴德的36军必须在山区行军,攻打古尔伯加的难度要大得多,但是39军只有2个装甲旅北上,1个旅留在了坎曼,另外1个旅正在攻打马赫布卜纳格尔,很难分兵攻打古尔伯加。为了不对攻打海得巴拉的行动造成太大的影响,裴承毅只能让36军前去攻打古尔伯加。
  似乎预感到攻打古尔伯加的行动不会非常顺利,31日凌晨,裴承毅让空突151旅做好了参战准备。
  事实也确实如此,攻打古尔伯加的战斗很不顺利。
  31日凌晨4点30分,36军的先头部队到达古尔伯加北面,准备向市区推进的时候遭到了印军的猛烈反击。如果不是陆航的低空攻击机群及时赶到,恐怕冲在最前面的装甲突击营将成为共和国陆军第一支在印度战争中被印军全歼的营级战斗部队。
  这场规模不大的战斗彻底打乱了36军攻打古尔伯加的行动。
  天亮后,裴承毅立即让空突151旅出发,协助36军攻打古尔伯加。
  直到这个时候,海得巴拉战役的第一场恶战才真正爆发。
  作为海得巴拉最后一处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印军有足够的理由死守古尔伯加。根据侦察机搜集到的战场信息,驻扎在古尔伯加的印军超过30万。虽然绝大部分都是战斗力极为低下的预备部队,但是古尔伯加在大后方,该地印军的抵抗意志还足够强大、士气与斗志都还不错。战斗中,印军拼得很顽强,给36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还好,裴承毅早就有所准备。
  空突151旅参战的时候,陆航与空军同时加强了古尔伯加方向上的投入力度,36军与37军的远程炮兵也将炮口对准了古尔伯加。
  毫无疑问,不管有多少拿着步枪的印度步兵,都不可能打赢这场战斗。
  技术装备上的巨大差距,绝对不是兵力能够弥补的。简单地说,进攻部队绝对不会与防御部队拼刺刀,甚至不会进入印军步枪的有效射程之内。战斗中,进攻部队做得最多的就是呼叫远程火力支援,或者为远程火力支援提供引导信息。在这种不对称战斗中,印军肯定会战败,区别只是在何时战败。
  共和国陆军猛攻古尔伯加,可以看成围攻海得巴拉的序章。
  当天,四方首脑会晤在莫斯科结束。
  因为美国与共和国在援助物资分发问题上仍然僵持不下,所以四方首脑会晤只决定了第一批援助物资到达印度的时间,既11月30日。到底由谁来分发物资,则由第二次四方外长会晤解决。
  回国的路上,王元庆电话联系了裴承毅。
  不用猜,王元庆只提到一件事,那就是在11月31日之前占领海得巴拉。就算费尔南德斯逃到了班加罗尔,海得巴拉政权也名存实亡。在没有第二个政权的情况下,不管美国有没有承认印度临时政府,有权力分发国际援助物资的只有印度临时政府。
  对前线部队来说,这无疑又是一个重大挑战。
  接到元首的电话,裴承毅立即让跃跃欲试的27军开赴坎曼,参加攻打海得巴拉的作战行动,同时命令第161空突旅与第171空突旅做好参战准备。
  虽然还有1个月,但是海得巴拉有大约150万印军,打起来并不容易。
  当然,裴承毅没有忘记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催促36军与空突151旅,要求进攻部队必须在48小时之内拿下古尔伯加。
  此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转向了海得巴拉战场。
  从四方首脑会晤取得的成果来看,布兰迪诺与王元庆正在对赌,赌的就是共和国军队能否在11月30日之前攻占海得巴拉,赌注则是由谁主宰今后的印度。
  表面上,攻打海得巴拉似乎与印度的未来没有多大关系。
  实际上,布兰迪诺与王元庆在莫斯科做的所有事情都与印度的未来有关,攻占海得巴拉将成为印度局势的重大转折点。
  关键就在国际援助物资上。
  美国承诺在11月30日之前将第一批50万吨粮食运抵印度之后,其他承诺答应为印度提供援助物资的国家表示将在11月30日之前运送第一批物资。虽然王元庆仍然没有在物资分配问题上明确表态,但是明白利害关系的人都知道,王元庆不可能与数十个国家敌对,在国际援助物资到达印度之前,必须确认由谁来分发援助物资。到时候,如果海得巴拉政权仍然存在,美国肯定会借此大做文章,最终迫使王元庆做出让步,答应让非政府国际组织在印度各地设立救助站。虽然王元庆已经承诺在大规模军事行动结束后的3个月之内在印度设立国际救助站,但是前后数个月的差距足够影响印度的政治走向。换句话说,国际救助站提前进入印度,肯定会对战后的全民大选造成影响。为此,王元庆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在国际援助物资到达之前消灭海得巴拉政权。
  可以说,这场豪赌王元庆输不起,布兰迪诺也输不起。
  只要共和国陆军在11月30日之前占领海得巴拉,虽然美国可以要求在印度设立国际救助站,但是优势掌握在共和国手中,王元庆可以局势动荡为由阻止国际组织进入印度,并且要求各国将物资移交给印度临时政府,由印度临时政府分发物资,而提供救援物资的国家可以向印度派遣监督人员。如此一来,除非承诺提供援助物资的国家出尔反尔,不然就得把物资移交给印度临时政府。从政治上将,这等于承认了印度临时政府的合法性。即便今后举行全民大选,临时政府也有很大的把握获胜。如果情况相反,占据优势地位的就是美国,只要放开对国际组织的管制,由美国或者西方国家扶持的参选人获得大选的机会将大大提高,印度将再次走向共和国的对立面。
  王元庆不能输,等于共和国军队不能在海得巴拉战场上栽跟头。
  以裴承毅的政治目光,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问题是,攻占海得巴拉并非易事。
  除了大约150万守军之外,海得巴拉还是一座货真价实的军事要塞。“停火”的1个月内,印军按照博帕尔的防御标准,在海得巴拉构筑了面积超过1500平方千米的防区,修建了大量地下防御工事。根据空军提供的监视与侦察信息,一个月内运入海得巴拉的水泥超过了250万吨,工程土石方量大约在1500到2000万方左右。由此可以大致推算出,印军在海得巴拉挖掘了长度在1500千米左右的地下坑道,并且修建了足以容纳50万军人,以及大约能够满足守军消耗3个月的作战物资。
  博帕尔战役证明,在无法使用特种炸弹的情况下,只有投入更多的兵力。
  正是如此,裴承毅才让27军与2个空突旅参战,一次投入了3个战略反应军、3个空突旅与2个装甲旅,总兵力接近10万。如果算上留在后面的21军,以及还没有参加战斗的3个空突旅,裴承毅可以在海得巴拉投入15万作战部队。
  别说15万,就算用10万兵力攻打海得巴拉,也是印度战争中的新纪录了。
  要知道,攻打加尔各答只动用了6万兵力、攻打博帕尔只动用了4万兵力、攻打新德里只动用了8万兵力、攻打苏拉特只动用了7万兵力。可以说,以共和国军队的战斗力,在出动10万大军的情况下,没有打不下来城市。
  当然,部队出动得越多,后勤保障越沉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裴承毅不得不让39军的主力部队暂时停止南下,在出动部分兵力扫荡克里希纳河三角洲的同时,重点守卫从卡基纳达港到坎曼的铁路线,并且让37军负责打通从坎曼到瓦朗加尔、格里姆纳格尔、尼扎马巴德与古尔伯加的铁路线与公路线,而负责攻占马赫布卜纳格尔的第391装甲旅则负责守卫通往坎曼与古尔伯加的公路线。
  这些部署都是为攻打海得巴拉做准备。
  因为要守卫环海得巴拉运输线,所以裴承毅投入的10万兵力不算多。别的不说,光是留在外围的作战部队就有5个旅之多,几乎占了地面进攻部队三分之一的兵力。如果考虑到需要一支机动防御部队,还要占用1个空突旅。也就是说,能够用来攻打海得巴拉的作战部队不会超过8个旅,总兵力仅4万出头。
  针对这一情况,裴承毅不但留了一手,还留了好几手。
  首先是正在南下的24军随时可以参加攻打海得巴拉的作战行动,留在后面的21军也能参加进攻行动。更重要的是,负责扫荡克里希纳河三角洲地区的39军的4个战斗旅离海得巴拉都不远,其中2个装甲旅随时可以派过去。
  如此一来,如果有必要,裴承毅可以在海得巴拉投入18个旅的作战部队。
  真要18个旅一起上,别说1个月,也许15天就能打下海得巴拉。
  在15天之内打下海得巴拉不见得是好事,因为这会让美国获得调整策略的时间,让美国找到解决办法。最好的结果就是在11月30日打下海得巴拉,然后看着运载救援物资的船队进入苏拉特港。
  更重要的是,裴承毅还得考虑要不要加快攻打班加罗尔的行动。
  只有同时打下班加罗尔,才能取得最完美的成果。
  仔细衡量之后,裴承毅再次调整了作战部署。首先是24军加快南下速度,目的地不是翁戈尔,而是更南面的金奈。然后是77军全速突击,绕过孟买等大城市,沿途尽量不要与印军纠缠,争取在11月15日到达门格洛尔。最后,裴承毅联系了林啸雷,要求正在阿拉伯海活动的舰队向南转移,两栖突击舰队返回坎宁港运载登陆部队,如果北面的战斗打得比较顺利,就得考虑在印度半岛南部地区发起一次小规模登陆作战。
  安排好这些任务之后,裴承毅在10月31日夜间下达了攻打海得巴拉的作战命令。
  虽然古尔伯加的战斗还没有结束,但是在主力进攻部队已经部署就位的情况下,没有必要等到占领古尔伯加之后再攻打海得巴拉。
第一百八十八章
摧枯拉朽
  攻打海得巴拉的战斗进行到第三天后,全世界就都知道,布兰迪诺将输得倾家荡产。
  11月2日,27军与39军的第393装甲旅与第394装甲旅参战,进攻海得巴拉的作战部队增加到10个旅,兵力超过5万。
  虽然印军号称150万,实际上连5万共和国军队都比不上。
  随着外围防线被共和国军队攻占,印军退守郊区防线。现在大家关心的不是海得巴拉的印军能否坚持到12月,而是还能坚持1周或者10天。虽然共和国军队在攻打郊区防线的时候遇到了不少麻烦,推进速度并不快,但是在从5个方向上发起进攻的情况下,就算每天推进500米,都能在10天之内攻占海得巴拉。更重要的是,随着古尔伯加的印军投降,共和国军队很有可能开辟第六个进攻方向,加快进攻速度。
  当然,真正的军事专家不会盯着地面部队。
  从11月2日开始,共和国空军与陆航开始全力支援海得巴拉方向上的作战行动,最保守估计,至少有1200架战术战斗机与800架低空攻击机参与了进攻行动。除此之外,至少有4个军的5个远程炮兵旅参战,总共投入电磁炮62套,也就是大约1500门。因为后勤保障线已经打通,所以炮兵不存在弹药补给困难的问题。用杜奇威的评价来说,只要解决了运送炮弹的问题,共和国军队就能在11月15日之前打下海得巴拉。
  实际上,杜奇威仍然低估了共和国军队的进攻实力。
  11月5日,运载着大约1500万吨弹药物资的船队到达卡基纳达港。
  为了加快物资运送速度,裴承毅从后方抽调了150台机车,组成了75列挂100节车皮的列车,每5列为1组,15组列车持续不断的从卡基纳达港出发,将物资送往前线。为了加快物资装卸速度,裴承毅还在卡基纳达港部署了一支5000人左右的工程部队,并且调去了大约500台大型装卸设备。按照五角大楼的估计,总共有75艘大型商船的船队能够在10天之内完成卸货工作。也就是说,1500万吨物资能在10天之内运抵前线。虽然1500万吨物资中只有1200万吨弹药,但是以共和国军队的消耗能力,平均每天用掉120万吨弹药基本上不成问题。
  别的不说,如此巨大的弹药投掷量就足以打垮印军的抵抗意志。
  用某位俄罗斯陆军将领的话来说,如果将1200万吨弹药中的一半用在海得巴拉,都足以将海得巴拉摧毁10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04/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