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7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6/1195

  “问题是,再过几十年,国际舞台上还有欧盟的立足之地吗?美国已经称霸百年,虽然有人认为,历史上称霸全球的帝国都不止百年寿命,比如英国就称霸两百多年,英国之前的西班牙也称霸了两百多年,再往前推,任何一个帝国的称霸时间都在百年之上,所以美国还将称霸百年,但是决定美国称霸时间的不是历史经验,而是生产力的进步速度,甚至可以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技术,也就是能源与动力技术的进步速度。工业革命造就了英国的辉煌历史,而内燃机的兴起造就了美国的成就。新一轮动力革命已经开始,而且已经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影响。美国没能再次成为技术的领跑者,而是追赶者。不出五十年,美国称霸世界的历史就将结束,人类历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篇章。”
  “三十年内,世界局势仍然将动荡不安,我们与美国的关系将发生微妙变化,至少在战略博弈上的攻守关系将全面调转。也就是说,我们与美国直接对抗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虽然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仍然非常渺茫,但是通过第三方发生间接战争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在这种局势下,欧盟将何去何从?”
  “换句话说,如果欧盟希望在未来获得更多的发言权,拥有更大的影响力,欧盟首先就得完成政治一体化,并且在经济、军事、外交与政治一体化的基础上尽快实现统一,使欧洲成为能够与我们、美国并驾齐驱的世界大国。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欧洲与欧洲人的利益,而不是作为我们与美国博弈的缓冲区。”
  “在印度发挥影响力,法国、德国与意大利能够让其他欧盟成员国知道,只有统一与强大的欧洲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维护整个欧洲的利益,同时也让其他成员国相信,法国、德国与意大利有能力维护欧盟的利益,为整个欧盟带来好处。只要法德意在欧盟的地位得到提高与巩固,就能加快政治一体化的推进速度。”
  “三十年之内,如果欧盟仍然没能实现统一,就将失去参与全球博弈的机会。即便凭借强大的基础实力,世界大国的地位得到承认,也将再次沦为美国的附庸,为美国服务,而不是争取自己的利益。可以说,欧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欧盟就无法在数年之内完成政治一体化,也就不可能在三十年之内实现统一。”
  项铤辉皱了下眉头,说道:“既然如此,美国为什么要拉拢欧盟?”
  王元庆看了项铤辉一眼,又朝裴承毅看了一眼。
  裴承毅笑了笑,没有开口,因为这不是应该由他来回答的问题。
  “美国也没有选择的余地。”王元庆接住项铤辉递来的香烟,说道,“对美国来说,当务之急是对付我们,而不是对付欧盟。毫无疑问,美国肯定会阻止欧盟统一,因为统一后的欧洲将不再听从美国的指挥。问题是,单独与我们对抗的代价太大,美国必须寻找几个有实力的盟友。欧盟是最理想的选择,只要欧盟与美国联手,我们就得让步。为此,美国将首先拉拢欧盟,承诺与欧盟共享利益。但是不要忘记某个英国人说的那句世界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逐步迈向统一的欧盟已经对美国构成威胁,统一后的欧盟肯定会对美国构成太大的威胁。对美国来说,我们与欧盟实际上就是一道有先后顺序的选择题。如果无法击败我们,美国很快就会沦落位地区性强国。至于欧盟,还有三十年够美国利用,并不急于一时。”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印度做出让步。”
  王元庆点了点头,说道:“我已经让阎尚隆在处理这件事情,很快就会召开外长级高层会晤,如果一切顺利,最终还将召开元首与政府首脑级领袖会晤。”
  “谈判能够解决问题吗?”项铤辉笑了笑,摇了摇头。
  “谈判能够解决问题,世界上还有战争吗?”王元庆反问了一句,说道,“实际上,不但美国与欧盟盯着印度这块肥肉,俄罗斯、巴西、南非、澳大利亚等地区性强国也想从中分得一杯羹。巴西与澳大利亚不说了,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出口国,印度战后重建所需要的钢铁能够让几家大的铁矿商发达十几年。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输出国,也盯着印度的战后重建市场。南非正在南部非洲联盟的基础上扩大影响力,作为印度洋周边国家,如果能够在印度问题上有所作为,必将提高南非在东部非洲的影响力。总而言之,全世界都知道印度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谁都不想错过这个机会。正是如此,战争期间,这些国家才保持了沉默。”
  “我们出人出力,却由他们来分享好处……”
  “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公平可言,特别是国家博弈,没有任何公平可言。”王元庆看了项铤辉一眼,说道,“我们出人出力,也占据了主导地位。怎么瓜分印度的战后利益,美国说了不算,欧盟说了也不算,要我们说了才算。事实上,美国、欧盟与其他国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不然也不会抱成一团与我们谈判,而不是单方面与我们谈判。”
  项铤辉苦笑了一下,没再多说什么。
  “虽然局势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我们不可能与整个世界为敌,也就不可能在谈判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结束战争,而且要干净利落的结束战争,不给其他国家插手的机会。”王元庆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印度临时政府已经成立,只有让印度人管理印度,我们才能由台前转到台后,避免与过多的国家在谈判桌上撕破脸皮。”
  见到元首把目光转过来,裴承毅说道:“这个道理我也明白,只是部队的情况确实不容乐观,即便各项准备工作抓紧进行,最快也只能在十月底发起新一轮进攻。”
  王元庆没有开口,似乎对裴承毅的这个回答很不满意。
  “首先是部队休整问题。”裴承毅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地面作战部队的问题还不是很大,十天到十五天就能恢复战斗力,主要还是空中部队。根据空军的调查结果,前一阶段作战行动中,因事故造成的损失已经超过了战斗损失,因事故牺牲的飞行员近两百人,而在战斗中牺牲的飞行员不到一百五十人。更重要的是,空军与陆航已经全面动员,各作战部队是轮番上阵,普遍缺乏维护与保养。如果按照前面的强度打下去,恐怕不等战争结束,空军与陆航的所有作战飞机就得停飞,后果将无法设想。”
  王元庆沉思了一阵,对项铤辉说道:“你去找叶致胜,由国防部出面,要求各大装备生产商提供协助,把技术人员派到基层部队去。我也会给叶致胜打招呼,谁在战争中出的力最多,谁就有更大的机会拿到新的军火订单。”
  “已经联系国防部了,正在处理。”
  王元庆点了点头,朝裴承毅看了过去。
  “第二个问题就是战线向南延伸,后勤保障跟不上。”
  “不是已经占领了苏拉特与维沙卡帕特南了吗?”王元庆立即问了一句。
  “后勤保障不仅仅是运送物资,也没有这么简单。”裴承毅苦笑了一下,说道,“前一阶段,我军的主要支援力量都部署在国内,特别是山南地区,另外还有部署支援力量部署在巴基斯坦、尼泊尔与孟加拉国。海得巴拉距离最近的国内空军基地大约一千六百千米,距离境外的空军基地也有一千四百千米左右。如果要攻打班加罗尔、乃至更南面的特里凡得琅等地,我们就得在前沿部署作战飞机。也就是说,空军需要前进基地。修复印度空军基地的工作已经展开,只是前期轰炸过于猛烈,工程部队还得修复铁路与公路,所以最快也只能在十月底修复第一批空军基地。”
  王元庆微微皱了下眉头,说道:“没办法加快速度?”
  “已经想了办法了,比如让孟加拉国驻军负责后方几处基地的修复工作,在当地聘用部分劳动力等等,如果没有这些帮助,恐怕要到十一月底才能获得足够部署下一轮进攻行动所需的一千五百架作战飞机的空军基地。”
  王元庆微微点了点头,说道:“也就是说,最快只能在十月底发起进攻。”
  “这是最好的结果了,如果准备工作不到位,恐怕还得拖上几天。”
  “不管在十月底,还是在十一月初,我只需要一个结果,那就是,大规模军事行动能不能在年底结束?换句话说,有没有把握在年底铲除海得巴拉政权?”
  裴承毅迟疑了一下,没有急着开口。
  “各种准备工作肯定会到位,后方保障也肯定能够到位。如果有必要,由我亲自当你的后勤大队长。”
  “元首,这事就不用你操心了……”
  王元庆压了压手,打住了项铤辉的话,把目光转向了裴承毅。
  “年底攻占海得巴拉不是问题……”
  “不仅是攻占海得巴拉,而是占领整个印度,彻底铲除海得巴拉政权。也就是说,除了攻占海得巴拉之外,还得占领包括班加罗尔在内的印度南方大城市,甚至要将战线推到印度半岛南端。”
  裴承毅微微皱了下眉头,说道:“这样的话,压力非常大,对后勤保障的需求肯定远超过之前预期。”
  “我说过,后勤保障不是问题,我只想知道,你有没有能力做到。”
  裴承毅长出口气,点了点头,说道:“只要后勤保障不出问题,我有足够的信心在年内占领整个印度,结束大规模军事行动。”
  王元庆笑着点了点头,说道:“这可是你说的。”
  裴承毅愣了一下,随即笑着摇了摇头。
  “我说过的话肯定算数,有任何问题,你可以找项铤辉,也可以直接找我。”王元庆看了眼项铤辉,对裴承毅说道,“虽然我不能在作战行动上给你多大的帮助,但是军队做战所需的一切后勤保障都会得到保证。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必须在年内打完这场战争,让我们的前线将士能够回家与亲人团聚。”
  裴承毅点了点拖,说道:“我尽快回去安排相关工作。”
  “没问题,还是那句话,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找我。”
  送走裴承毅与项铤辉之后,王元庆给已经启程赶往马德里的阎尚隆打了电话。
  虽然包括共和国、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在内的20多个国家已经承认了新德里政权的合法性,并且与新德里政权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承认海得巴拉政权才是印度的合法政权,并没承认新德里政权,并且坚决要求共和国不得干预印度内政、立即结束军事行动、尽快从印度撤军、在印度进行民主大选。
  有人提出要求,就有人做出回应。
  按照共和国、美国、欧盟、俄罗斯的提议,首先在马德里举行外长级会晤。虽然美国一再坚持要求让印度参加谈判,但是共和国以印度政权未确定为由,认为不应让印度参与谈判。最终,新德里政权与海得巴拉政权只派代表全程旁听,并没有发言权。
  谈判模式定下来之后,就有西方新闻媒体惊呼,马德里谈判将成为历史上的第二个慕尼黑谈判,只是被摆在砧板上的不是捷克斯洛伐克,而是印度。
  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根本没有人关心事实。
  参加谈判的国家只关心一件事情,即战争结束后的印度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印度。
  毫无疑问,将对17亿人产生影响的谈判,绝不是外长就能解决问题的。按照王元庆与布兰迪诺在热线电话中讨论的结果,在外长级谈判就主要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将择时择地举行元首与政府首脑级谈判,并且最终决定战后的印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印度。
  谈判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这场战争将持续多久,没人心里有底。
  返回沃济拉巴德的路上,裴承毅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因为由他指挥的这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而他却没有太大的把握。
  就算一切顺利,在十月底发起新一轮进攻,也只有短短两个月。
  虽然很多人认为,共和国军队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占领大半个印度,肯定能在两个月之内占领另外三分之一个印度,但是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因为战争越到后面,推进的难度越大。阻挡共和国军队前进的不是印军,而是过于漫长的战线,以及过于广大的占领区。前期进展顺利,是因为共和国军队没有背上占领区的包袱。随着占领区扩大,不但兵力会受到限制,作战物资也会受到限制。
  下场战役该怎么打,裴承毅确实没有太大的把握。
第一百七十九章
外长会晤
  中美欧俄四方外长级代表在马德里会晤,立即在全球舆论界引起悍然大波。
  虽然四方商讨的主要话题与当前正在进行的战争没有多大关系,所以没有将巴基斯坦等参战国牵扯进来,但是世界上四个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地区)撇开当事国,决定一个拥有独立主权国家的未来,至少在道义上说不过去。
  进行相关报道的时候,西方新闻媒体无一例外的引用了“慕尼黑谈判”。
  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臭名昭著的“慕尼黑谈判”中,为了自身利益,满足纳粹德国的野心,英法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虽然今非昔比,印度不可与当年的捷克斯洛伐克相提并论,毕竟印度有两个政权,而且两个政权都没有得到所有国家承认,更重要的是,谈判的主要内容不是割地,而是解决印度的战后问题,但是在众多西方评论家看来,四方撇开当事国与国际组织,私下决定印度的未来,本身就出卖了印度。
  西方新闻媒体的评论肯定是别有用心。
  以CNN为代表的美国新闻媒体表面上在给参加谈判的萨利文制造压力,通过舆论影响美国国会,希望通过国会限制美国联邦政府的行为,实际上却在向共和国施压,如果谈判不能实现美国的利益,美国就不会承认谈判结果,也不会在印度问题上妥协。说白了,就是通过舆论让共和国明白,必须在印度问题上做出让步,与美国分享印度利益,美国才会在谈判中做出让步。
  联系正在秘密进行的中美商贸界谈判,就不难理解美国新闻媒体的意图了。
  根据军情局提供给共和国工商联和会谈判小组的相关情报,早在战争爆发前,美国企业就开始从印度撤资,并且做好了在战争期间撤离人员的准备工作。战争爆发后,绝大部分在印美籍人员均在两天内离开印度。当时,以美国财团为首的美国企业组织制订了一份在战后从印度全面撤资的计划。虽然该计划中没有提到以何种方式撤离印度,但是几乎所有在印有业务的美国企业都认为,战后的印度不再适合美国企业投资,确保美国企业的利益,除了尽快撤资之外,还得借助政府的力量。正是如此,战争期间,美国各大企业行会的游说团体就进驻华盛顿,在国会两院展开了游说工作,要求国会敦促政府,必要的时候,以政府出面的方式维护美国企业的利益。
  布兰迪诺让萨利文与共和国外长阎尚隆秘密接触的原因就在这里。
  对在印美国企业来说,结果只有两种,一是被印度政府没收所有资产,二是将资产变卖给第三方。
  虽然美国政府可以通过冻结印度在美资产,为受损的企业提供补助,但是印度在美资产不到美国在印投资的百分之十。也就是说,即便冻结了所有印度在美资产,也补偿不了美国企业的损失。
  最理想的办法就是把资产变卖给第三方。
  真正有能力,又有愿望购买在印美国企业的只有共和国的财团与企业。
  站在美国企业的立场上,他们想得到的无非就是更多的利益,能够把那些受到战争破坏,已经一文不值的资产卖个好一点的价钱。
  美国新闻媒体在这个时候造势,拿印度的战后问题做文章,无非就是想让共和国的财团与企业知道,美国不会在政治上轻易做出让步,共和国要想控制印度,首先就得收购美国企业在印资产。当然,这么做也能让共和国政府相信,收购美国企业在印资产,能够使马德里谈判变得更简单一点。
  欧洲新闻媒体跟着起哄,目的也差不多。
  虽然欧洲企业也在印度有不少投资,但是相对而言,欧洲企业在印度没有获得垄断地位,所以受到的影响小得多。
  站在欧洲的立场上,就能看出欧洲新闻媒体大肆宣扬马德里谈判的目的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6/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