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7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9/1195

  裴承毅微微皱了下眉头,放下了刚刚端起来的酒杯,迟疑一下,说道:“立即让39军把收容战俘的工作交给空降旅,不用急着运送战俘,等孟加拉国陆军到达后,由他们负责安顿战俘。”
  袁晨皓点头答应了下来。加尔各答守军中有不少孟族人。
  “按照原计划,让39军借道孟加拉国支援27军,但是不要进入印度东北地区,先在孟加拉国境内驻扎,趁机休整。”
  “我们不是调整了作战计划吗?”
  “现在改回来。”裴承毅微微一笑,说道,“39军不去孟加拉国,恐怕要让杜奇威胡思乱想了。”
  袁晨皓迟疑了一下,随即笑了起来。
  “最后一件事是什么?”
  “印军东北集团军群发起反击,27军连续三次发来求援请求。按照你的安排,我只让陆航与战术航空兵为27军提供空中支援,没有派遣增援力量。”
  “这么快就坐不住了,是不是昨天晚上炸得太狠了?”
  “应该不会吧,都是按照计划进行的,印军怎么说也有几十万吨存粮。”
  “那可不见得,古吉拉德不是宣称东北地区的防御阵地能够挡住百万大军吗?”
  “这……”
  “不过也没什么好担心的,就算炸过头了,对我们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至少元首会很快收到好消息。”
  “要提前发起进攻?”
  裴承毅摇了摇头,说道:“看看情况再说,让27军尽快抓几个有价值的战俘,问清楚印军的具体情况。不管怎么说,军事重点在安拉阿巴德方向上,我们没有必要在东北地区投入太多的兵力。”
  “还得让39军尽快调整好状态。”
  “39军是个麻烦。”裴承毅叹了口气,说道,“不是战斗力的问题,而是形象问题。你想想,39军在加尔各答惹出那么大的祸来,让他们去印度东北地区,即将出炉的爆炸性新闻会不会大打折扣?”
  袁晨皓皱了下眉头,说道:“这与军队没有多大关系吧,而且不该我们考虑。”
  “当兵就得学会打仗,打仗不一定要在战场上与敌人刺刀见红。”裴承毅长出口气,说道,“这确实是个问题,看来得麻烦项总了。”
  “什么意思?”
  “让孟加拉国陆军尽快参战,好把我们的三个空突旅换下来。虽然空突旅才是加尔各答惨案的真凶,但是西方媒体只盯着39军,没有盯着空突旅。”
  “这样也好,空突旅更适合支援27军。”
  裴承毅点了点头,拿筷子敲了敲汤碗,说道:“先不管那么多,吃饱了再说。”
  两人狼吞虎咽的吃了晚饭,一起返回战术指挥中心。
  袁晨皓去调整军队部署的时候,裴承毅回到办公室给项铤辉打了电话。
  既然行动已经开始,就没有理由半途而废。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不平静的一天
  8月22日,东线决战开始后最不平静的一天。
  刚刚进入凌晨,在加登里奇休整了数日的77军经过一夜紧张的准备,搭上了开往瓦拉纳西的列车。虽然作为战略反应部队,77军能在不依靠其他力量的情况下,在24小时内完成距离在1500千米内的战场机动任务,但是只要条件允许,作战部队会尽量利用铁路进行战场机动,一是铁路的运输效率更高,二是对装备的损耗更小,三是能够确保作战人员以最佳精神状态参加战斗。
  以77军的编制标准,总共需要25列挂100节车皮的列车才能运走全部装备与人员。
  费劲周折,袁晨皓才弄来了20列列车,不得已,只能让大部分战斗人员与所有非战斗人员搭乘陆航的垂直起降运输机前往瓦拉纳西。因为运输机的速度比列车快得多,所以人员在天亮后出发。
  装载77军重型装备的列车刚刚离开加登里奇就被美国的侦察卫星发现了。
  收到卫星侦察报告,杜奇威并未感到惊讶。按照他的判断,裴承毅迟早会把77军派往瓦拉纳西。54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安拉阿巴德,主力部队也在即将到达。如果裴承毅不打算让77军参加攻打安拉阿巴德的作战行动,就会在54军包围安拉阿巴德之后,让77军从瓦拉纳西出发,向西快速突击。
  从77军出发的时间来看,裴承毅肯定没有想过首先打下安拉阿巴德。
  只要77军完成了大纵深突击,安拉阿巴德就将成为裴承毅的囊中之物,到时候就算54军什么都不做,安拉阿巴德的印军也会在弹尽粮绝后缴械投降。不管怎么说,安拉阿巴德不是军事要塞,如果不能及时解围,守军坚持不了多久。
  天亮前,54军主力到达安拉阿巴德。
  与杜奇威的猜测一样,54军没有立即发起大规模进攻,而是以迂回包抄的方式,首先切断了安拉阿巴德与外界的联系,然后在印军防御阵地外围部署防线,摆出了长期围困安拉阿巴德的架势。
  直到这个时候,杜奇威都没有联系史塔克。
  判断裴承毅会不会攻打安拉阿巴德,不是看54军是否立即攻打安拉阿巴德,也不是看77军是否前往安拉阿巴德,因为裴承毅肯定会让54军包围安拉阿巴德,等77军到达后再安排下一步作战行动。
  问题是,杜奇威不能等到那个时候,准确地说,是印军不能等到那个时候。
  如果等到77军到达安拉阿巴德再判断裴承毅的意图,就算在安拉阿巴德作战的是杜奇威亲自指挥的美军,也来不及调整部署,阻止77军西进。
  能够用来判断裴承毅战役企图的依据只有一个,那就是运往安拉阿巴德的作战物资。
  如果仅用54军包围安拉阿巴德,此时送往前线的物资不会很多,只够54军使用,大部分物资留在瓦拉纳西,等77军到达后,再一同运往前线。如果运输力量不够,甚至会把54军的物资分配给77军,然后用储备在瓦拉纳西的物资补充54军。主要就是77军的编制太大,对运输力量的要求很高。瓦拉纳西到安拉阿巴德的路程大约150千米,为了最大限度确保77军的突击能力,裴承毅肯定会让77军在安拉阿巴德集结。如此一来,为了确保77军的运输工作,就只能减少物资运送量。
  如果情况相反,大批物资送往安拉阿巴德,基本上可以肯定裴承毅采用了比较保守的战术。先让77军协助54军攻占安拉阿巴德,再依靠54军的支持向西挺进,稳打稳扎的撕开印军的战略防线。果真如此的话,杜奇威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虽然77军在加登里奇休整了好几天,但是54军已经持续作战10多天,失去进攻的突然性之后,77军很难凭自身的力量大踏步前进。只要挡住了77军的前进步伐,不管向后退了多远,印军都能在阻击77军的战斗中重新构建战略防线。
  裴承毅会选择稳打稳扎的战术吗?
  收到侦察报告后,杜奇威就知道,不管在什么时候,绝对不能小看裴承毅。
  运往安拉阿巴德的作战物资非常有限,最多只能供54军消耗48小时。杜奇威似乎有点不大相信裴承毅会如此大胆,让情报分析员再次分析了侦察卫星发回的照片,一一核对了照片上开往安拉阿巴德的列车与卡车车队,甚至对露天放置的货物性质做了甄别。第二份分析报告仍然一样,送往安拉阿巴德的物资最多供54军消耗48小时。
  是不是太少了?
  杜奇威有点疑惑了,裴承毅到底想干什么?
  77军从加登里奇出发,最快也要24小时后才能到达瓦拉纳西,然后还得前往安拉阿巴德。也就是说,77军能在23日夜间完成进攻准备就非常不错了。即便运送77军之前,可以为54军补充大约2天的作战物资,可是77军在安拉阿巴德集结,肯定会调用分配给54军的作战物资。77军的编制规模与54军旗鼓相当,消耗物资的能力与54军不相上下。也就是说,77军离开安拉阿巴德时,不但会拿走54军的所有作战物资,而且携带的作战物资只能坚持2天。
  裴承毅是不是疯了?
  如果54军没有足够的作战物资,就算战斗力再强悍,也打不过10倍以上的印军。裴承毅不可能不知道54军的补给工作在美国侦察卫星的监视之下,也就不可能犯如此严重的低级错误。77军的问题也一样,不管突击能力有多强大,没有作战物资,77军在印军面前将寸步难行。
  杜奇威并不相信裴承毅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要知道,开战以来,裴承毅都在竭力解决中国军队的后勤保障问题,为此甚至放弃了很多扩大战果的机会。一个如此重视后勤的指挥官,怎么可能让2个主力军在后勤保障不到位的情况下深入敌后?
  直到当天中午,随着运送77军官兵的机群到达瓦拉纳西,杜奇威才猛然明白过来。
  不是裴承毅不向往安拉阿巴德运送作战物资,而是他手里没有足够的运输设备。半数以上的列车车皮被派去运送77军的重装备,其余的则分散在各条运输线上。半数以上的重型卡车被派去支援36军与37军,其余的则用来为偏远地区的孟加拉族战争难民运送生活物资。也就是说,裴承毅是有心无力。
  当然,裴承毅不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运送77军官兵的机群就是一支不可忽视的运输力量。
  到此,裴承毅调动垂直起降运输机运送77军官兵的意图也显现了出来。
  这些运输机到达瓦拉纳西之后,立即装上作战物资,飞往安拉阿巴德。虽然每架垂直起降运输机只能运载20吨货物,但是能够在1个小时内飞一个来回,即便算上正常维护所需的时间,在23日夜间之前,能够飞15到20趟。也就是说,总共120架DZ-25C,能够在77军发起进攻之前,向前线运送36000到48000吨物资,相当于7到10列挂50节车皮的列车的运输量。按照54军的战斗标准,这些物资能够消耗36小时。如果按照77军执行突击任务时的战斗标准,这些物资能够消耗48小时左右。后勤保障的问题迎刃而解,裴承毅的战役企图也完全明朗化。
  按照杜奇威的计算结果,如果由77军协助54军攻打安拉阿巴德,因为大规模地面进攻会消耗更多的物资,所以在23日夜间囤积的物资最多只能消耗48小时。如果裴承毅不能尽快抽调更多的运力,就无法为2个军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如果让77军绕过安拉阿巴德发起大纵深进攻,在为54军留下24小时的战斗物资的情况下,77军仍然能够携带足以坚持3天的作战物资。只要裴承毅将120架DZ-25C留在瓦拉纳西,就能确保77军在突击作战中不用为物资发愁。更重要的是,随着运送77军的列车到达安拉阿巴德,裴承毅可以通过地面补给的方式为54军提供充足的作战物资。
  毫无疑问,裴承毅准备让77军发起大纵深战略进攻。
  新的问题是,77军的目的地在哪?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杜奇威考虑的不是77军的突击能力,让是后勤保障能力。
  因为只能以空运方式为77军提供作战物资,所以后勤保障所能到达的距离,就是空运所能到达的距离。更重要的是,空运距离与空运能力成反比。也就是说,空运距离越远,空运的物资就越少。77军在大纵深突击中,1天需要20000到25000吨作战物资(绝大部分是提供给独立炮兵旅与各旅炮兵营的弹药),如果遭到印军顽强抵抗,物资消耗速度还会加快不少。如此一来,至少得确保每天为77军运送20000吨物资。120架DZ-25C要在24小时之内运送20000吨物资,平均每架运送167吨,按照每架次运送20吨计算,需要飞8个多架次,按照每次运送15吨计算,需要飞11个架次。根据DZ-25C的性能,不难算出,空运距离最多250千米。也就是说,即便DZ-25C从安拉阿巴德出发,77军的直线突击距离不能超过250千米!
  得出这一结论,再在地图上画个圆圈,就能确定77军的打击范围了。
  那么,77军将攻打哪个战略要地呢?
  只用了几分钟,杜奇威就做出了判断,77军的目的地肯定是法塔赫布尔!
  直到这个时候,杜奇威仍然没有发出警告。
  判断出裴承毅的战役意图,不等于击败了77军。
  印军能够死守法塔赫布尔吗?
  显然不可能,因为法塔赫布尔是安拉阿巴德的大后方,如果印军死守法塔赫布尔,裴承毅很有可能将计就计,让77军围困法塔赫布尔,然后调集兵力,甚至出动正在休整的24军,集中力量打下安拉阿巴德。因为法塔赫布尔受到围困,所以印军不可能在该地以东建立下一道战略防线,只能在法塔赫布尔以西建立防线。
  再退就是坎普尔了!
  退到坎普尔的后果是什么?
  那意味着,东线战场上中国军队的锋线距离新德里不到400千米!
  真要走到这一步,裴承毅很有可能调整战争计划,把西线当做次要战线,集中兵力从东线攻打新德里。要知道,从中国军队控制的伯尼哈尔山口到新德里还有800千米,从巴军包围的阿姆利则到新德里大约420千米,即便从萨特莱杰河的印阿边境线到新德里也有380千米。出于各方面,特别是政治上的考虑,中国军队很有可能放弃西线战场,继续扩大东线进攻。
  想到这,杜奇威完全肯定裴承毅的意图就是让77军攻占法塔赫布尔。
  等到中国军队做好进攻新德里的准备时,已经控制了恒河流域。虽然从法塔赫布尔出发攻打新德里,军队完全在内陆作战,远离港口,但是中国军队完全可以利用恒河流域的铁路交通线,为作战部队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杜奇威甚至相信,为了给军队提供充足的作战物资,中国政府会从尼泊尔、孟加拉国等与印度同样采用窄轨铁路的国家借用列车,增强恒河地区的运输能力。如果考虑到恒河河道的航运能力,以及中国军队强大的空运与公路运输能力,别说确保几个军,就算在东线投入50万大军也不是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9/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