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7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7/1195

  兴奋的是,54军参战以来当了无数次配角,现在终于“转正”,走到了舞台中央,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主角。对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对共和国陆军“三大王牌”、“四大金刚”之一的54军的官兵来说,获得立功的机会,绝对是最值得兴奋的事情。当然,能够冲到其他作战部队的前面,成为主力突击部队,也是一件非常让人兴奋的事情。
  头痛的是,54军的官兵已经非常疲惫,虽然激励起来的斗志能让大家再坚持几天,但是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更重要的是,安拉阿巴德不但不是与外界断绝联系的巴特那,还是印军北方防线的主要支承点。虽然曲茂康一直认为没有54军打不下的阵地,但是面对由数十万印军守卫的安拉阿巴德,曲茂康不得不考虑得更长远一点。如果战斗拖下去,别说拖上十天半个月,就算拖上一周,54军的战斗力就将大幅度降低。累点苦点都不是问题,如果打不下安拉阿巴德,曲茂康可丢不起这个脸。
  当然,命令就是命令,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唯一让曲茂康稍感欣慰的是,不需要为作战物资发愁。前线指挥部不但承诺为54军提供充足的战斗物资,还答应为54军提供一批满足官兵精神文化生活的娱乐设备。如果搞得好,到前线助战的文工团将首先到54军进行慰问表演。
  不管怎么说,充足的物资保障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官兵的战斗积极性。
  军人上阵拼命是为了什么?当然不是解放人口只有几十万的锡金,也不是帮助印度建立民主政权,至少没有任何一名普通军人会考虑这样的大问题,那是政治家的事。在大部分职业军人的眼里,上阵拼命就是为了能够活着离开战场,并且在不需要拼命的时候,享受生活的乐趣,体会活着的快感。
  吃过晚饭,曲茂康到第541装甲师转了一圈。
  伙食开得不错,还添了几个用新鲜蔬菜炒的菜肴,官兵的胃口都很好,而且希望能够天天改善伙食,再也不用拿方便食品糊口。
  别的曲茂康不能保证,这点小事,还是可以保证的。
  只要运输线畅通无阻,别说添几个蔬菜,天天大鱼大肉都不是问题。
  因为出发时间安排在明天上午,所以第541装甲旅安排了几项夜间娱乐活动。为了调动官兵的积极性,曲茂康亲自率领由警卫员组成的篮球队,与第541旅部参谋组成的篮球队打了场“友谊赛”。
  军长亲自下场,博得了众多官兵的喝彩。
  实际上,曲茂康的球技并不好,只是作为军长,能够与官兵打成一片,才能赢得官兵的支持与信任,获得官兵的拥戴。如果能够调动起官兵的战斗积极性,让官兵在上阵前得到充分放松,别说打篮球,就算让曲茂康扮小丑也不是问题。
  54军的官兵并不知道,与他们在同一块战场上的印军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第一百二十九章
喉舌之战
  20日清晨,担任先头部队的第541装甲旅离开瓦拉纳西,向安拉阿巴德推进。
  虽然54军进攻安拉阿巴德非常引人瞩目,但是当天最受关注的还是另外两个战场上的战斗,一个是加尔各答的攻防战,另外一个是国际舆论的新闻战。
  随着CNN率先报道中国军队在加尔各答使用了威力巨大的特种炸弹,并且在报道中拿出几张所谓的“商业卫星遥感照片”,将加尔各答市区北部的巨大弹坑展现在了全球观众的面前,“特种炸弹”、“加尔各答”、“39军”与“人道主义灾难”就成了全球新闻媒体与网络搜索的关键词,受到无数人的关注。
  不得不说,CNN很不厚道,没有给观众最关注的“特种炸弹”一个明确的定义。
  “特种炸弹”到底是一种什么炸弹?
  每个关注当天新闻的人都提出了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非常直观的反映出了国家利益对新闻舆论的影响。
  针对CNN公布的照片,之前依靠评论战争大发横财的军事评论员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让外界颇感意外的是,美国的军事评论员与支持中国的军事评论员首次站到同一条阵线上,均含糊其词的称其为“特种炸弹”或者“特殊爆炸装置”,没有给出明确定义,甚至没有提出任何具有暗示作用的观点,反而是那些中立评论员,在评价爆炸现场的照片时提到,只有战术核武器、或者是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催化金属氢做主装药的爆炸装置才能制造出如此巨大的弹坑,具有如此惊人的威力。
  因为最有发言权的两派评论员都保持沉默,所以中立派评论员的观点受到了重视。
  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加入讨论,在网络上发表观点,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肯定不是战术核武器,因为加尔各答市区没有值得用战术核武器对付的地下目标,所以那个巨大的弹坑不是战术核武器在地下爆炸后留下的,如果战术核武器在空中爆炸,不但整个加尔各答将变成废墟,进攻的39军也无法幸免于难,中国军队更不可能在核爆炸之后立即进入爆炸中心点。
  不是战术核武器,就肯定是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也就是常说的第五代战术核武器。
  虽然找出了真相,但是民众对“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与“第五代战术核武器”这两个名字的用法产生了很大的分歧。简单地说,就是“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到底是不是“战术核武器”,如果不是,就不应该冠以“第五代战术核武器”的名称。
  物理学家与核武器专家因为国家利益问题而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民众只能用脚来投票。
  对绝大部分民众来说,衡量标准很简单,那就是炸弹的具体效果。
  因为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不会产生放射性污染,而且爆炸当量比核武器低了2到3个数量级,所以无法使用衡量核武器的标准。绝大部分民众也不了解核武器的标准,在他们眼里,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有没有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纵观人类战争史与武器发展史,“杀人能力”一直是衡量武器性能的重要指标。
  与常规武器相比,核武器最让人谈虎色变的就是其超强的杀人能力。在仅有的两次实战使用中,2枚原子弹总共杀死了近20万人,单位杀人纪录从未被打破过,比核武器差了十万八千里的核反应堆还杀死了1亿多日本人。按照最保守的估计,5个核大国拥有的核武器能够将人类世界毁灭10次以上。虽然现在全球核武器的数量比巅峰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末少了九成以上,但是核武器仍然是迄今为止,唯一一种能够在数十分钟内毁灭整个人类文明的武器。
  毫无疑问,如果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的“杀人能力”超过了核武器,即便不被归入核武器,也是比核武器更加恐怖的武器。
  在这个问题上,CNN做得也不够厚道。
  全球观众都想看到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哪怕只是一个编造出来的数字,CNN却在报道中打起了太极拳,再次以“伤亡巨大”这样的字眼忽悠观众。
  “伤亡巨大”,到底有多巨大?
  CNN给不出一个准确的数字,其他新闻媒体也给不出一个准确的数字。
  观众的目光转向了加尔各答,新闻媒体不肯报道,只能靠“群众的力量”。
  按照一些打着“知情人士”名号的网民做出的分析与预测,加尔各答市区面积大约200平方千米,2035初的人口为1200万,平均每平方千米6万人,爆炸点周围500米范围内的建筑物全部倒塌,500到1000米内的建筑物严重损毁,因为战斗还没有结束,所有无法展开搜救工作,粗略估计死亡人数在5万左右,受伤人数肯定超过10万。虽然这一计算方式的理论非常充足,数据也很准确,但是一些同样打着“知情人士”名号的网民则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并且指出了前者在进行分析时忽略的几个重要因素,比如战争爆发后半数以上的市民涌向郊区,留下来的市民中大部分按印度政府的动员令住进了军营,中国军队从北面发起进攻、爆炸点周围的居民早已撤离等,由此推算,死亡人数不会超过5千,受伤人数不会超过1万。一些宣称掌握了“内幕消息”的网民甚至声称,炸弹爆炸的时候,爆炸点周围的居民已经接到中国军队的警告,只有极少数不愿意离开的居民受害,伤亡人数肯定不会超过1千。
  毫无疑问,这三种网民的观点,代表了不同的利益方。
  如果真的造成15万平民伤亡,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不但是核武器,还是比核武器更加恐怖的武器。如果只造成了1万5千平民伤亡,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最多算得上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够不上核武器的门槛。如果仅造成1千平民伤亡,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连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都算不上。
  争论在这个时候达到高潮。
  随着报道逐步深入,大部分观众不再关注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的性质问题,而是把目光转向了制造灾难的39军。
  不得不承认,39军替陆军航空兵背了黑锅。
  不管是CNN,还是一直与CNN唱反调的半岛电视台,在报道39军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半岛战争中的汉城攻防战。只不过,两家电视台的出发点完全不同。CNN重点介绍了39军对汉城造成的重大破坏,用上了“五十年都无法弥补”的字眼。半岛电视台则重点报道了39军击败韩军第三集团军的辉煌战绩,用上了“天下第一军”的字眼。由此可见,CNN想借此让观众相信,39军是一支破坏成性的“虎狼之师”,半岛电视台却想让观众相信,39军是用来战胜强敌的“威武之师”。虽然半岛电视台的观点要含蓄得多,但是站在观众的立场上,半岛电视台的报道也更加客观。
  两家电视台针对39军的报道,带出了更值得深入讨论的“人道主义”话题。
  准确地说,发生在加尔各答的“人道主义灾难”到底应该由谁负责。
  代表美国政府的CNN把矛头对准了无所不用其极的39军,认为应该由中国政府负全部责任。与CNN针锋相对的半岛电视台则把矛头对准了负隅顽抗的印军,认为应该由印度政府承担主要责任。
  由此引出了很多话题,比如战争的正义性,又比如印军是否应该放弃抵抗。
  争论达到高潮的时候,几则不那么惹人瞩目的消息出现在了网络上。等到看热闹的观众反应过来的时候,大部分中立媒体调整了新闻内容,开始重点报道发生在西孟加拉邦其他地区的新闻。
  获准进入孟加拉族战争难民营的不仅有孟加拉国的记者,还有很多受到孟加拉国政府的邀请西方记者,特别是一直以来同情与支持印度境内的孟加拉族为了自治权而进行不懈斗争的欧洲记者。
  虽然一些欧洲记者提出前往加尔各答进行战地报道的要求遭到中国军官的拒绝,但是在报道孟加拉族战争难民的安置情况时,大部分欧洲记者秉承了讲事实、说真话的传统,恪守职业道德,把真实的一面展示在了观众面前。
  欧洲新闻媒体同时把目光转向印度境内的八千万孟加拉人,恐怕是美国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与八千万孟加拉人的生存问题比起来,加尔各答的那些事情根本算不了什么。可以说,八千万人的生存问题,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灾难。如果民众不再关注加尔各答,认为印度对要求获得自治权的孟加拉族进行的残酷镇压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那么美国就无法利用发生在加尔各答的事情对付中国了。
  直到这个时候,CNN才抛出重磅炸弹,宣称有2到3万人被炸死。
  问题是,这个时候宣布这样的结果,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
  CNN刚刚发布消息,半岛电视台就提出了三点质疑:一是CNN没有派战地记者前往加尔各答,如何知道炸死了这么多人;二是爆炸地区在中国军队的控制之中,连中国政府都没有公布任何数据,CNN如何证明其数据的准确性;三是事情发生不到24小时,连政府都无法得出准确的统计数据,CNN凭什么认为其数据是正确的?
  三个质疑全都对准CNN报道的真实性。
  虽然CNN立即做出回应,宣称用了最先进的遥感技术,而且得出的数据得到了相关权威部门的支持,但是CNN即没有说使用的是哪种遥感技术,也没有明确指明支持其数据的是哪个权威部门,其可信度大打折扣。
  为了保住面子,CNN不得不顾左右而言他,开始指责半岛电视台,宣称半岛电视台作为一家中立媒体,却在重大问题上站在中国政府的立场上说法,不尊重新闻的自由性,背弃了新闻媒体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标准,沦为为中国政府的走狗。
  CNN主动挑起事端,半岛电视台马上迎战。
  不管怎么说,半岛电视台都是第三方媒体,不受中国政府管辖,也不用听从中国政府的吩咐。CNN就不同了,作为美国的新闻媒体,而且是美国最大的新闻媒体,一直以来都是美国政府的喉舌,虽然作为私营电视台,CNN与美国政府没有直接厉害关系,但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CNN就是美国政府的话筒。
  显然,CNN把矛头对准半岛电视台的时候,就已经偏离了根本目标。
  当全世界的观众都开始关注CNN与半岛电视台的舆论大战时,谁还会关注发生在加尔各答的事情?
  只不过,让很多人想不明白的是,中国的新闻媒体没有加入这场舆论大战。
  中国的新闻媒体一直在重点报道战争进程,对加尔各答与难民营的事情只做了简单报道,未做深入评论。
  在关系到中国国家名誉的问题上,中国新闻媒体竟然集体回避。
  显然,这不是应有的态度,非常不正常。
  大概正是中国新闻媒体的态度,让更多厌烦了新闻媒体打舆论战的观众再次把注意力放到了战场上。
  比起那些勾心斗角的斗争,战场上的战斗更加真实。
  当天,中国新闻媒体重点报道了三个方向上的战斗,一是54军从瓦拉纳西出发、向安拉阿巴德推进,二是39军继续在加尔各答市区内与负隅顽抗的印军激战,三是驻扎在印度东北地区的27军全面展开、为大举进攻做准备。
  虽然关于加尔各答的报道并不多,仅有的几段录象也是军事记者(隶属于军队的军职记者)拍摄下来的,相对较为“温和”,但是中国新闻媒体这种不偏不倚,客观报道战争事实的态度得到了一致好评,就连很多之前对中国新闻媒体有很大偏见的欧洲人都认为,中国新闻媒体能够尊重事实,以新闻媒体应有的客观立场把真相展现在观众面前,比那些别有用心的新闻媒体更有职业操守。
  最能说明观众喜好的肯定是收视率。
  根据一家欧洲调查机构在当天上午通过电话进行的随即调查,中国国际电视台新闻频道在欧盟地区的收视率达到了11.2%,首次超过CNN国际新闻频道,成为收视率最高的境外电视台新闻频道。
  这一调查结果,足以说明问题。
  当然,也足以让CNN发现问题。
  当天下午,CNN改变了报道内容,开始重点报道中国军队的军事行动,并且重点分析了54军攻打安拉阿巴德的战略意义,以及39军攻打加尔各答的战术问题。虽然CNN还想在加尔各答问题上做文章,但是受观众的影响,CNN自觉减少了与“人道主义灾难”有关的报道,再次打起“客观公正”的旗帜,重点报道军事行动。
  毫无疑问,CNN再次犯了个严重错误,忽略了27军的行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7/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