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7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3/1195

  “最后一个问题。”裴承毅叫住了准备起身的袁晨皓,竖起了一根手指头,“发动这轮进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袁晨皓愣了一下,大概没有想到裴承毅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作为统军主帅,如果连发起进攻的最终目的都不清楚,如何保证战役行动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呢?”
  袁晨皓没再犹豫,说道:“以消灭印军有生力量为主。”
  “不能说你答错了,但你只答对了一小半。”
  这下,袁晨皓有点不解了,战役开始后,裴承毅一直在强调这个目的。
  “准确说,是通过消灭印军有生力量,迫使印度在新德里东面部署更多防御部队,为接下来发起西线总决战打下胜利的基础。”裴承毅笑了笑,说道,“印军开始动手建立北方防线与南方防线,目的就是守住西北地区与南部地区,其中北方防线存在的意义就是包围新德里,避免新德里遭到两面夹击。正是如此,我们才要在东线决战中超额完成任务,把战线向西延伸几百千米。表面上看,只要我们占领了法塔赫布尔,印军就得加强坎普尔方向上的防御力量,挡住我军的前进步伐。但是千万不要忘记印度的战争动员能力,根据军情局提供的情报,等到我们发起西线总决战的时候,印度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战争动员,第二阶段战争动员也已开始,到时候战场上将增加至少两百个师的敌人。加上西线战场上的印军主力,我们的压力非常大。要在一次战役级别的突击战中抵消印军通过战争动员增强的实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东面对新德里构成威胁,让印度不得不把更多的部队放到新德里东面。”
  袁晨皓点了点头,表示明白裴承毅的意思。
  “你说得也没错,至少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安拉阿巴德与法塔赫布尔的战斗打得越激烈,歼敌数量越多,对新德里的压力就越大,印军自然会按我们的思路调整防御部署,把西线战场的主动权交给我们。”
  “可是表象不能代表本质,就算达到了目的,也是运气。”
  “不要太着急,你还年轻,有很多学习的机会。”
  袁晨皓笑了笑,说道:“现在就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我可不能错过。”
  “少拍马屁,去问下通信参谋,有没有收到军情局的确切情报。”裴承毅站了起来,说道,“如果确定印军正在向安拉阿巴德大举增兵,就让空降163旅做好战斗准备,但是不要过于张扬。54军必须在明天半夜,最迟得在二十一日凌晨做好进攻准备。物资运输工作必须抓紧,杜奇威判断我军的行动意图,首先就会关注我们的物资调动。不搞点名堂出来,他不会上当受骗。”
  “如果印军没有大举增兵,该怎么办?”
  “怎么办?”裴承毅呵呵一笑,“把火烧得更旺一点,让空军轰炸安拉阿巴德。规模不能太小,要炸出个名堂来。反正这轮进攻结束之后,就该让空军休整了。”
  “要不要出动陆航?”
  “留着吧,陆航得支援空降163旅。”
  袁晨皓点了点头,没再多问。
  等袁晨皓出去后,裴承毅才在沙发上躺了下来。这两天,他一直没有合眼,早就累得快睁不开眼睛了。
第一百二十五章
追赶者
  印军开始向安拉阿巴德聚集时,杜奇威发现他忽略了一支很重要的力量,那就是提前数日结束作战行动,在加登里奇替36军与37军看守后门的77军。
  占领加登里奇之后,77军开始就地休整,把攻打加尔各答的任务交给了39军。虽然这个安排合情合理,77军已经战斗数日,参加多次大规模作战行动,官兵早已疲惫不堪,但是仔细一想就会发现问题。作为中国陆军的主力野战军,即便77军不是重装甲军,名声也不如39军、38军与54军响亮,甚至比不上在上甘岭一战成名、后来成为中国第一支空降部队的15军,但是作为中国陆军的第一支数字化部队、第一支战略反应军、以及第一支按照全地形气象作战能力打造的轻型野战军,77军的战斗力足够强悍、作风足够彪悍,不比任何一支重装甲军差,持续作战能力更是远超重装甲军。入印作战后,裴承毅让77军攻打吉申根杰,并且单独守卫吉申根杰10多日,足以证明77军的能力。如此强大的部队,赶在其他部队之前进行休整,肯定与官兵疲劳没有多大关系,而是裴承毅打算让77军在战役后期执行更重要的任务。
  什么任务比攻打加尔各答还要重要?
  不用多想,局势明摆着。
  54军向瓦拉纳西开进,大批作战物资正在运往瓦拉纳西的途中,裴承毅肯定掌握了印军的部署情况,知道印军将以安拉阿巴德为支承点建立北方防线,而且知道北方防线不可能在一夜间完成。尽快攻打安拉阿巴德,才能用最小的代价摧毁印度的战略防线。问题是,仅仅攻占安拉阿巴德不足以撕开北方防线,最多给印军制造麻烦,迫使印军把计划设在安拉阿巴德的防线向西挪动一些,使安拉阿巴德成为突出部。从攻防转换的角度看,中国军队占领突出部的意义并不大,反而有可能使裴承毅不得不在安拉阿巴德部署更多的兵力。要想摧毁印军的北方防线,除了攻占安拉阿巴德,还得发起大纵深突击,攻占安拉阿巴德西面的某处战略要地,使防线扭曲到无法防御的地步,从而迫使印军放弃北方防线。
  正是出于这一考虑,杜奇威仍然相信裴承毅会动用空降163旅。
  问题是,空降163旅能够成为大纵深进攻的有效支撑力量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裴承毅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让空降163旅充当战略突击部队,控制战略要地之后,立即派地面部队驰援,与24军驰援空降173旅、21军驰援空降153旅一样,最终由地面部队夺取胜利;二是出动一支战斗力足够强悍的地面部队,在54军攻打安拉阿巴德的时候发起大纵深突击,与77军围困加尔各答、36军与37军绕过加尔各答南下扫荡孟加拉湾沿岸地区一样,地面突击部队担负所有进攻任务。
  两种可能性都存在,而且两种选择对驰援或者突击的地面部队有同样的要求。
  纵观战场上的所有中国野战军,最有资格、最有能力担负这一重任的就是77军。快速突击能力上,77军超过了所有重装甲军,不比其他战略反应军差;持续作战能力上,77军超过了所有重装甲军与战略反应军;阵地攻坚能力上,77军比其他战略反应军都要强,不比重装甲军差多少。
  按照杜奇威的估计,如果裴承毅派出77军,就没有必要出动空降163旅了。
  裴承毅会派出77军吗?
  与前两次不同,杜奇威没有急着做出判断。
  以歼灭印军东部集团军群的东线决战主要阶段的战斗即将结束,如果情况不出现太大的变化,未来二十四小时之内,大部分参战的中国军队都将开始休整。接下来,裴承毅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保持占领区的稳定,二是尽快歼灭盘踞在加尔各答的残余印军与西里古里以东地区的印军东北集团军群,三是准备下一轮进攻。攻打安拉阿巴德,就是在为下一轮进攻做准备。相对而言,前两件事更加重要。
  如何控制占领区?一直是让各大军事强国头痛的问题。伊朗战争中,美国没能推翻伊朗政权,就是因为没能稳住占领区,不得不把主力军队留在后方,无法在前线投入更多的进攻部队;甚至可以说,迫使美国撤军的不是伊朗正规军,而是占领区内的游击队;根据美军的统计数据,伊朗战争期间八成以上的伤亡来自对付游击队的小规模战斗,正面作战的伤亡不到总量的两成。日本战争中,中国没有出兵日本本土,与中国不愿意为占领区付出过高的伤亡代价有很大的关系。印度战争与日本战争不同,中国的目的不是摧毁印度,而是征服印度,也就必须占领印度,至少在短期内占领印度。为了解决占领区的问题,中国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说服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锡金等印度周边国家参战,用这些国家的军队控制占领区。这一招很高明,也很有效。除了印度斯坦族聚居区之外,印度边境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而且与接壤国家关系密切,比如与孟加拉国接壤的西孟加拉邦就是孟加拉族聚居区。在民众普遍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权失望的情况下,用民族认同感取代国家意识,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占领区内少数民族的反抗情绪。即便遭到反抗,承受伤亡的也不是中国军队。
  尽快结束第一阶段大规模作战行动,才能尽快让各主力部队得到休整的机会。加尔各答牵制了1个军与3个旅,如果算上因为交通不畅,不得不南下替36军与37军打通运输线的21军,就有2个军与3个旅无法及时休整。歼灭印军东北集团军群的行动更重要,因为这个拥有数十万兵力的军队不但威胁到孟加拉国,还对缅甸构成了威胁。虽然印军东北集团军群的战斗力很差、士气极度涣散、基本没有斗志,但是几十万军人不是个小问题。如果东北集团军群像第三集团军那样突然崩溃,数十万带着武器的军人流入当地的城镇,肯定会给占领工作制造很大的麻烦。只要裴承毅稍微有点政治头脑,就会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按照杜奇威的猜测,不用裴承毅想办法,中国高层就会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最理想的结果是印度东北集团军群集体投降,最糟糕的结果是印军东北集团军群化整为零成为游击队,最有可能的结果是不得不动用更多的部队打一场小规模歼灭战。除了最好的结果之外,另外两种结果都会给裴承毅制造天大的麻烦。
  裴承毅会努力争取第一种结果,但是不会没有任何准备。
  如此一来,77军会不会前往西里古里?
  杜奇威必须考虑这个结果,因为现在不是战役开始的时候,裴承毅手里没有剩下多少预备队,如果过早用上77军,后面又遇到问题,将束手无策。
  也就在杜奇威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史塔克发来了最新的消息。
  豪拉的守军已经缴械投降,39军已经开始攻打加尔各答。更重要的是,中国军队在攻打豪拉的战斗中,使用了一种威力特别巨大的炸弹。
  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
  虽然不是第一次收到这样的消息,但是杜奇威仍然非常震惊,因为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使用大威力炸弹。
  紧急联系史塔克,获得详细消息后,杜奇威才松了口气。
  炸弹没有投在城市内,而是用来对付联通加尔各答与豪拉的河底隧道。
  只不过,没等杜奇威缓过气来,史塔克又发来了一条“即时新闻”,中国军队再次使用大威力炸弹,而且投掷地点在加尔各答市区。
  裴承毅到底想干什么!?
  杜奇威完全不敢相信刚刚收到的消息。
  作为另外一个掌握了核间能爆炸技术的国家,美国早已秘密进行了爆炸试验,而且利用收集到的爆炸数据建立了数学模型,用计算机分析了大威力爆炸装置在各种环境下的破坏效果,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的破坏力过大,只能在人口稀少的野外战场上使用,如果用在人口密集的市区内,后果将不堪设想。根据杜奇威拿到的试验报告,如果在加尔各答这样的大城市内使用,一枚当量为5吨TNT的大威力炸弹对爆炸点附近500米范围内的人员有致命效果,对爆炸点附近500到1000米范围内的人员有致残效果,按照每平方千米2万人口计算,1枚大威力炸弹能够炸死1.57万人,炸伤4.71万人,因为对城市基础设施的严重破坏,所以大部分伤员得不到及时救助,最终的死亡人数很有可能超过2万。
  虽然美国反对将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列入核武器名单,但是在杜奇威看来,威力如此巨大的武器,肯定配得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称号。
  按照国际战争公约,交战双方不能在战争中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裴承毅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加尔各答使用大威力炸弹?
  仅仅为了减少39军的战斗伤亡吗?
  杜奇威觉得这个理由过于牵强,虽然攻打加尔各答的难度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一场城市攻坚战,但是以39军的战斗力,问题不是很大,伤亡也不会很大。考虑到中国人对战争伤亡的容忍能力,39军的伤亡肯定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不是为了减少伤亡,就是为了加快进攻步伐,尽快占领加尔各答!
  尽快占领加尔各答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说让39军尽快休整,就过于勉强了。39军最后参战,官兵的状态远没有到需要休整的程度。再说了,以39军的编制,就算裴承毅打算让这支战斗力最强悍的重装甲军参加西线决战,也不会在第一时间派上战场,而会等到西线决战打响之后,让其在适当的时候参加战斗。也就是说,39军进行休整的迫切性并不高。如果从长远考虑,即36军与37军迟早得停下来,到时候肯定要派上另外一支部队,因为39军的战略机动能力最差,所以裴承毅很有可能把39军留下来,把其他更便于转移的军队派往西线战场。如此一来,39军更不需要立即进行休整,完全可以按部就班的打下加尔各答。
  既然39军不需要休整,那么裴承毅肯定想把39军派往别的地方。
  想到这,杜奇威顿时明白了过来。
  裴承毅的战役部署终于浮出水面了。
  只要能够让39军尽快从加尔各答的战斗中解脱出来,就能让77军前往瓦拉纳西与54军并肩作战。到时候,即便27军遇到了麻烦,也可以让39军借道孟加拉国,前去对付印军东北集团军群。
  归根结底,裴承毅的目的就是要把77军派往瓦拉纳西。
  也就是说,裴承毅的根本目的还是要在西面发起一次大纵深进攻,打垮印军的北方防线,为西线总决战做准备。
  放得很长远的战略目光,也是很有野心的战役谋划。
  弄清了裴承毅的目的还不够,还得想出应对的办法。
  既然77军肯定要去瓦拉纳西,裴承毅很有可能把空降163旅捏在手上,等到地面进攻取得突破之后,再让空降163旅参战,取得更大的突破。
  如此一来,印军必须死守安拉阿巴德,不惜一切代价的顶住54军。
  不仅得顶住54军,还得击溃54军。
  杜奇威换了个角度,如果按照他的安排,肯定会让54军提前攻打安拉阿巴德,迫使印军收缩防线,在77军到达之前包围安拉阿巴德。打到这一步,再根据情况决定77军的作战任务,即到底是首先协助54军占领安拉阿巴德,还是在54军的掩护下向西突击。因为54军的战斗力足够强悍,即便没有77军的协助,也能包围安拉阿巴德,如果行动够快,甚至有可能占领安拉阿巴德,所以77军没有留下来协助54军的可能性并不大,很有可能在54军包围安拉阿巴德之后,以最快的速度向西突击。如果算上留在瓦拉纳西的24军将在数日之后恢复战斗力,更应该让77军提前西进,到时候大不了把24军派上去,用2个军的兵力肯定能够打下安拉阿巴德。
  毫无疑问,死守安拉阿巴德扭转不了战局。
  必须反击,赶在77军到达之前,把54军打回瓦拉纳西。
  明确目的之后,杜奇威联系了史塔克,让上校把他对战局的分析判断转告印度陆军司令部。
  问题已经说得够明确了,应对办法也提了出来,该怎么做,就是古吉拉德的事了。
  实际上,古吉拉德也在考虑这些问题,只是他对局势的了解远不如杜奇威,对裴承毅的了解也远远比不上杜奇威。
  收到史塔克送来的战局分析,古吉拉德才猛然醒悟过来。
  问题是,能够在安拉阿巴德击败54军吗?
  虽然按照杜奇威的分析,中国空军与陆军航空兵从开战至今已经持续作战近20日,肯定会在近期进行一次持续时间不低于48小时的休整,对作战设备进行全面维护,只要印军抓住这个机会就能与54军打一场相对公平的地面战,但是古吉拉德没有这么乐观,因为54军不是一般的野战军,而是中国陆军“四大金刚”之一,是出了名的重装甲军,战斗力远远超过一般的战略反应军,即便在相对公平的战场环境下,印军也需要动员15倍到20倍的兵力,才有可能击溃54军。
  54军的总兵力接近3万,按照15倍的标准印军需要出动26个师(总兵力42万),按照20倍的标准,印军需要出动35个师(总兵力58万)。部署在安拉阿巴德的印军只有14个师,即便加上附近200千米范围内的部队,也只有30个师。毫无疑问,短期之内,印军很难凑集到35个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3/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