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7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7/1195

  随着24军的装甲部队在东岸的桥头堡站稳脚跟,空突152旅立即投入更多的空中突击部队,协助装甲部队扩大桥头堡防线。
  在无法到达河滩的情况下,印军自然无法对正在架桥的工程兵构成威胁。
  20点30分,第一座浮桥在以工程部队22名官兵的生命为代价的情况下顺利通车。
  24军的主力部队立即开始渡河,并且向印军发起进攻。
  收到这一消息,裴承毅才松了口气。
  虽然这座浮桥的代价太大了点,但是对仍然在瓦拉纳西坚守的空降173旅的2000多名官兵来说,却是生的希望。
  24军成功渡过宋河,印军在战场西面的防御作战彻底宣告失败。
  也就在这个时候,21军的先头部队到达帕格尔布尔。按照裴承毅的命令,21军没有继续向动前进,而是沿着从帕格尔布尔到安达尔的公路线南下。
  虽然裴承毅还没有决定21军的目的地,但是21军的官兵都认为,他们将去解救困守兰契的空降153旅。为了加快行军速度,21军不但把突击速度最快的第211机械化步兵旅放在了最前面,还为从另外2个旅抽调了4套电力供应设备,缩短第211机械化步兵旅在行军途中为车辆充电的时间。
  21点30分左右,裴承毅收到了兰契方向上的战斗情况。
  得知印军第三集团军的主力全部到达兰契,并且以不计代价的方式发起总攻,裴承毅才做出了决定,让21军驰援空降153旅,并且明确命令,21军必须在17日半夜之前到达兰契。
  显然,这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
  从帕格尔布尔到兰契,即便选择最短的行军线路,都有750千米。也就是说,21军必须在28小时内行军750千米,平均每小时前进27千米。虽然在平常情况下,21军能够在10个小时内跑完750千米,但是现在是在战场上,随时有可能遭到印军阻击,而且突击部队还得停下来为车辆充电。
  命令就是命令,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21军能做的,只是跑得快点、快点、再快点。
  相对而言,正在向巴特那挺进的54军就没有多少问题了。
  虽然在空突161旅包围了巴特那之后,印军发起了几次反击,但是从空突161旅发回的战斗报告来看,印军的反击并不猛烈,表明印军的战斗力与士气都很低下。按照裴承毅的判断,只要54军的装甲部队开到巴特那城外,印军就会投降。
  会不会是这个结果,裴承毅不想跟袁晨皓打赌。
  实际上,只要24军突破了宋河防线,巴特那的印军怎么选择最后的结局,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了。
  最后一个方向,也就是加尔各答方向上的战斗更不值得操心。
  王牌军就是王牌军,39军只用了4个小时,就把第一支主力部队,而且是最强大的第391装甲旅送到了豪拉城外。按照39军的报告,其他几个旅将在17日凌晨零时前到达豪拉城外,在17日2点30分发起攻打豪拉的作战行动。也就是说,39军将提前大约4个小时完成裴承毅下达的作战任务。
  用39军攻打豪拉,好比用榔头砸柿子,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可以说,最让裴承毅担忧的还是兰契方向上的战斗。
  空降153旅能够顶住印军最后的疯狂吗?
第一百二十章
一枪决生死
  把警卫连派出去后,李东石开始检查那支短管突击步枪。
  自从当上营长后,李东石就很少用枪,特别是步枪。虽然在日常训练中,李东石经常亲历亲为,帮助那些刚从新兵训练营分来的战士熟悉枪械,但是在正常状态下,根本不需要李东石到阵地上与敌人拼刺刀。
  实际上,装备空降兵的短管突击步枪也不适合拼刺刀。
  准确地说,共和国陆军列装的无托型步枪根本不是用来拼刺刀的。
  这个问题早就反映了上去,基层官兵、特别是步兵非常抵制无托步枪,主要是无托步枪的枪身太短,就算装上加长型刺刀(均是士兵自己掏腰包买的,军队配发的标准刺刀是多功能刺刀,卸下来可以当匕首使用,刀刃长度不到20厘米),总长度还不到1米。用这样的步枪与敌人拼刺刀,简直就是找死。虽然基层士兵很抵制,但是没有引起高层重视。在那些负责采购枪械的军官看来,战争已经进入了能量时代,与敌人拼刺刀的机会少之又少,根本没有必要研制长度过长、重量过大,影响单兵战斗灵活性的步枪。直到两年前,由凌云霄带头的几名军长联合发起抗议,要求陆军将正在研制的电磁枪设计成有托结构,而且枪身长度不能短于1050毫米,总参谋部后勤装备处才采纳了这个意见。问题是,第一代电磁枪最快也要几年后才能研制成功,服役时间更是遥遥无期。李东石带着部队开赴战场的时候,还没有几个人知道电磁枪是个什么样子,全军官兵还得拿着无托步枪作战,空降兵则只能使用更短的短管突击步枪。
  不管怎么样,有枪比没枪好,步枪比手枪好。
  再说了,李东石早就把他的自卫手枪送给了一名连他都不知道姓名的伤员,能不能要回来还是个问题呢。
  李东石检查步枪的时候,10多个参谋也开始检查步枪。
  年纪最小的少尉参谋在为弹匣装填子弹的时候,偷偷看了眼挂在墙上的时钟。
  4点30分,还有2个小时,天就要亮了。
  平常的时候,往往会在不经意将浪费好几个小时。此时,接下来的2个小时,将是空降153旅自五老阻击战后最为艰难的时期。
  李东石已经把除了旅部参谋之外的所有预备人员派了上去,就连只要能够走路、能够正常使用枪支的伤员都上了阵地。如果仍然挡不住印军,就该李东石带着10多名参谋军官上阵地了。
  将两个额外的弹匣揣进腰包,李东石起身朝参谋军官看了过去。
  不用吩咐,10多名军官提着步枪站了起来。
  李东石的目光从参谋的脸上一一扫过,虽然眼神中只有坚定不移的斗志,但是他正在努力记住这10多张面庞,因为他不知道,如果他能够活到战斗结束的时候,还能找到几张活着的面庞。
  “旅长……”
  作战参谋的话打断了李东石的思维。
  “我们已经写好遗嘱,该我们上了。”
  李东石咬了咬牙,微微点了点头,转身走向坑道。
  作战参谋的那句话让他心里很不好受,因为让他想到了牺牲在五老战场上的手下。当时李东石还是连长,参加最后一场战斗的战士都在最后时刻写下了遗嘱,活着回来烧掉遗嘱的战士不到三分之一。
  到达坑道出口处,突然涌来的枪声与爆炸声让李东石抛掉了繁杂的思绪。
  外围阵地已经失守,警卫连就在离指挥部不远的上层坑道内阻击印军。
  “全都跟着我!”
  回头看了眼身后的10多名参谋军官,李东石义无反顾的冲出了坑道。
  枪炮声突然变得更加尖锐,呼呼着响的曳光弹从露天坑道上方飞过,时不时有几枚小口径炮弹落在坑道两侧的地面上,将已经炸成粉末的沙石抛到正在坑道内快速移动的李东石等人的身上。
  石粉不是子弹,李东石根本感觉不到。
  到达最近的火力点,李东石找到了两名正在用轻机枪扫射印军的警卫员。
  “旅长,你怎么上来了?”
  “情况怎么样?”李东石懒得回答这个没有意义的问题。
  “印军太多了,打都打不完,妈的!”警卫员从火力点溜了下来,几颗子弹落在了他开始趴着的地面上。“比蚂蚁还要多,真不明白,印军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不怕死了,明知道冲锋是死路一条,还是前仆后继的冲了上来。”
  李东石苦笑了一下,伸出头朝外面的阵地看了一眼。
  在坦克与战车残骸产生的火光的照耀下,阵地上到处都是猫腰前进的印军步兵。大部分印军步兵甚至没有注意到周围的火力点,只知道埋头前进,只是偶尔停下来,朝某个没有任何意义的地点开上几枪。
  这一幕很诡异,印军步兵仿佛是没有思维的木乃伊。
  “你们守在这,记得经常调整阵地,不要在一个地方呆太久。”
  说完,李东石钻进了前面的上层坑道,朝阵地南面跑去。
  “你们留在这。”开始跟李东石搭白的警卫员立即操起架在旁边的突击步枪,跟着李东石钻进了坑道。
  因为不是露天坑道,只有从换气孔照进来的微弱光线,所以坑道内很暗。
  跑了几十米,李东石突然停了下来。
  跟在后面的警卫员一下没有停住,撞到了李东石身上。
  “旅长,我……”
  李东石做了个嘘声的动作,随即将手掌贴在了坑道壁上。
  警卫员愣了一下,也把手掌压在了坑道壁上,随即就瞪大了眼睛,说道:“坦克,至少有二十辆。”
  “坦克与步兵战车,二十到三十辆。”李东石长出口气,“带了反坦克武器了吗?”
  警卫员马上摇了摇头,说道:“能找到的全都用光了,不然也顶不了这么久。”
  “去联系张志骐少校……”
  “没用,你来之前,张营长带着几个警卫员去了阵地前沿,战车早就拼光了。”
  “妈的,真是个败家子。”李东石轻声咒骂了一句,说道,“有手榴弹吗?”
  “有,还有两枚。”
  “跟我来,别跟丢了。”
  带着警卫员,李东石继续向前狂奔。
  印军肯定发现步兵占领了地表阵地,才把坦克与战车派了上来,想用坦克与战车稳住地表阵地,打击发起反击的空降兵。
  绝不能让印军在阵地上站稳脚跟。
  只要印军熟悉了空降153旅的阵地部署情况,就能利用阵地上的防御工事对付守卫阵地的空降兵。在没有多少兵力的情况下,与敌人打阵地争夺战肯定是自寻死路。唯一的办法就是干掉指挥进攻的印军战地军官,让印军主动撤退。毫无疑问,印军军官不会像步兵那样徒步进攻,肯定在某辆坦克里面,或者某辆战车里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7/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