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6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4/1195

  也就在这个时候,裴承毅再次调整了航空兵的作战行动,以巴基斯坦空军承担主要打击任务为名,让大部分原本应该执行战场支援任务的作战飞机转而执行防空压制任务,并且将早已拟定好的轰炸目标清单下发给了各作战部队。
  裴承毅在这个时候突然调整作战计划,目的非同一般。
  按照袁晨皓在数十年后写的《战争回忆录》记载,裴承毅将军并不是临时调整作战计划,而是早就做好了相关准备。从裴承毅的总体部署上来看,既不能让印军轻而易举的拿下拉合尔,又不能让印军认为打不下拉合尔。也就是说,必须把印军主力部队牵制在拉合尔附近,给印军一线希望,才能使印军投入更多的作战力量,扩大进攻正面。裴承毅的目的不是把巴基斯坦最富庶的省份打得稀巴烂,而是想借此牵制住西线战场上的印军主力,为66军攻打斯利那加创造机会,也为东线战场上的大规模歼灭战创造机会。从长远角度来看,在拉合尔方向上让出一定的战略空间,对今后在西线战场上发动全面进攻,攻打以新德里为中心的印度西北地区也有莫大的好处。
  正是如此,裴承毅才不肯在第一时间投入全部力量。
  当然,借助印军发动进攻,野战防空力量必将伴随进攻部队前进的机会,重点打击印军的防空力量,为后面扩大轰炸规模,降低轰炸风险也有很大的帮助。
  如此一来,天亮的时候,至少有350架共和国空军的作战飞机没有参加拉合尔方向上的轰炸行动。除了裴承毅留下来的大约150架战术战斗机(大部分都是比较老旧的J-15系列战斗机)之外,还有巴基斯坦空军的300架战术战斗机(主力也是J-15P战斗机),当时参加打击行动的只有第615远程炮兵旅、刚刚到达戈杰拉的第625远程炮兵旅,以及巴基斯坦陆军的3个炮兵旅。
  似乎铁了心要让对手相信印军将长驱直入的攻占旁遮普省,天亮后不久,也就在第一轮轰炸开始后不久,印度空军出动大约2个大队的F-46I战斗机,在2架大型预警机的支持下到达战场,准备夺取制空权。
  因为这批战斗机部署在印度南部地区,而共和国的战略侦察力量集中监视印度北部地区,所以没能及时发现印度空军的行动,裴承毅收到消息的时候,最后一批还没有完成轰炸任务的J-15C战斗机已经与F-46I机群遭遇。万幸的是,支援J-15C作战的预警机及时发现了F-46I机群,而且每架J-15A战斗机都携带了2枚拦截导弹与2枚格斗导弹,在与F-46I交手的时候,并没完全落在下风。
  在向裴承毅报告情况之前,袁晨皓按照作战计划,命令驻扎在拉瓦尔品第空军基地的防空战斗机大队紧急起飞,24架J-16A战斗机分成3个编队,2个编队前去支援正在遭到印军战斗机围攻的J-15C机群,1个编队则直接杀向躲在F-46I机群后面的印军预警机。不管战役的目的如何,消灭印度空军的作战力量,都是首要任务。
  6点55分,J-16A机群到达拉合尔上空,空战局势骤然转变。
  虽然F-46I可以轻而易举的“蹂躏”J-15C,但是在“专业制空选手”J-16A面前却没有一点脾气。7月31日的战斗已经证明,F-46I这类半吊子制空战斗机根本不是重型制空战斗机的对手。
  出人意料的是,F-46I机群并未转向逃窜。
  事后根据俘获的印军飞行员交代,在被J-16A发射的远程拦截导弹击落之前,根本没有收到预警机发来的警报。也就是说,跟在F-46I机群后面的印军大型预警机没有发现逼近的J-16A机群。
  7点15分,随着2架印军预警机被J-16A战斗机击落,空战结束。
  这一情况也足以证明,印度空军从美国引进的E-14I大型预警机的性能确实不如美国空军的E-14A,对J-16A的最大探测距离肯定不会超过350千米。如果J-16A启动主动电磁干扰系统,其探测距离肯定缩短到了250千米以内。在J-16A的捷变频率低可探测性相控阵火控雷达对大型高空目标的探测距离超过450千米的情况下,E-14I对J-16A只有250到350千米的探测距离,使其根本无法执行预警机的基本任务。
  空战在毫无悬念,地面战斗却因此出现了新的情况。
  受印度空军“突然袭击”的影响,共和国空军与巴基斯坦空军没有能够按照计划对突入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军进行第二轮轰炸。虽然裴承毅以最快的速度调整了炮火打击行动,让第625远程炮兵旅全面投入战斗(此前只有3个炮兵营参战),并且以最大强度炮击盘踞在拉合尔东面的印军,但是利用火力打击的间隙时间,印军先头部队不顾可能遭到的轰炸与炮击,以最快的速度突破了巴军的第一道防线。
  问题就在这里,巴军没有按照计划,坚守拉合尔城外的第一道防线。
  准确地说,问题不在裴承毅这边,而在巴军总参谋部。
  发现印军只前进了几千米,而且在天亮前突然停止前进之后,巴军总参谋部没有按照与裴承毅商定的作战计划,在拉合尔城外的第一道防线上组织防御,而是把撤下来的防御部队放到了防线后面的进攻阵地上,准备在火力打击之后,对印军发动反击,将印军赶出巴基斯坦境内!
  可以说,巴军很有想法,只是这个想法来得不是时候。
  不管印军的战斗力如何,当时投入战斗的印军超过5个师,还有15个师的预备队。虽然巴军的战斗力并不差,还得到了共和国军队的支持,可以说稳保不输,但是在交战双方的兵力还没有展开,反击准备工作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贸然发动反击,肯定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巴军的运气也不怎么样。
  如果印度空军没有发动突然袭击,就算巴军的反击无法收到预期效果,也不会因此丢掉拉合尔外围的第一道防线。
  随着巴军第一道防线崩溃,部署在防线后方的进攻部队立即乱了阵脚。
  在巴军总参谋部没有搞清楚发生什么事情的情况下,部分进攻部队提前发起突击,部分进攻部队则退到了第二道防线后方。可以说,巴军在此时失去了统一指挥,更不可能实现进攻目的。
  利用完善的战术侦察手段,裴承毅及时掌握了战场信息。
  7点45分,裴承毅联系了巴军总参谋部,要求巴军立即加强第二道防线后,再次调整作战计划,让61军从拉合尔北面向东南方向发起突击,挡住印军先头部队的进攻步伐,为巴军重新组织防御争取时间。
  万幸的是,61军早已整装待发,等的就是前线指挥部的命令。
  7点55分,第611装甲突击旅立即离开进攻阵地,以最快的速度向印军右翼发起进攻。
  此时,巴军总参谋部也发现了问题,立即调整防御部队,要求第二道防线上的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防线,绝不能让印军前进一步。
  问题是,在战线犬齿交错的情况下,巴军前线部队很难严格履行总参谋部的命令。
  更重要的是,第611装甲突击旅需要绕过拉合尔,即便以最快的速度挺进,也只能在9点之前与印军遭遇。
  在战场局势一片混乱的情况下,巴军有能力守住拉合尔外围的第二道防线吗?
第七十六章
有限反击
  接到袁晨皓的电话,裴承毅才去了战术指挥中心。
  与当年指挥半岛战争不同,虽然裴承毅仍然是前线总指挥,但是当初重大决策都由项铤辉做主,裴承毅的主要任务就是指挥部队作战,而现在没有人替裴承毅拿注意,必须由他自己做出重大决策。如此一来,裴承毅不得不把战术指挥任务交给袁晨皓。这也是当初他要求让袁晨皓担任前线副总指挥的根本原因。
  “情况怎么样了?”
  “侦察战车已经发现了印军,第6111营将在五分钟后接敌。”
  裴承毅点了点头,让参谋把侦察战车发回来的战场图像放到了中央的平板显示器上。
  虽然在大部分时候,前线指挥官更喜欢使用侦察兵执行侦察任务,或者用无人侦察机监视战场情况,但是在执行装甲集群突击作战任务的时候,配备大量侦察设备,能够为乘员提供有效保护,甚至能够对敌方装甲力量抗衡的侦察战车仍然是最佳选择。
  作为系统化作战平台的变形车辆之一,广泛装备陆军各主力野战军的DBZ-30A型侦察战车与DB-30A步兵战车有80%以上的通用性,不但采用了相同的底盘,还采用了相同的炮塔,只是增添了用与执行侦察任务的电子设备。也正是如此,DBZ-30A是DB-30战车家族中单价最高的变形车辆。按照标准配备,战略反应部队中,除了军属装甲侦察营之外,每个战斗旅有1个独立装甲侦察连,每个战斗营有一个独立装甲侦察派,全军总共有DBZ-30A侦察战车84辆。执行前进侦察任务时,最多出动一个排的3辆DBZ-30A,只有在扩大侦察范围,或者重点监视某个方向的时候,才需要动用更多的侦察战车。
  通过侦察战车发回来的图像,可以明确看到,印军的装甲部队正在调整进攻方向。
  裴承毅微微皱了下眉头,朝旁边的袁晨皓看了一眼。
  “大概一个装甲营的规模,主力是M1系列坦克,没有发现M4A2主战坦克。”袁晨皓冷笑了一下,说道,“无人侦察机马上就会发回更详细的战场信息,根据我的判断,印军在该方向上最多只有三个装甲营,且都是从前线撤下来的。虽然印军已经发现了突击部队,但是以印军的反应速度,对我军的威胁并不大。”
  裴承毅没有多说什么,对战术问题,他一般不做评价。
  作为前线总指挥,裴承毅不用考虑前线作战部队以什么方式完成任务,他要的只是完成任务。换句话说,他不会关心实现目的的手段与达到目的的过程,只关心作战部队能否达到目的。
  无人侦察机发回战场信息的时候,战斗已经开始了。
  由此可以看出,第6111装甲营的指挥官有点过分谨慎。没有提前派出无人侦察机,而是让更加隐蔽的侦察战车去搜集战场信息,在交战的前一刻,才让无人侦察机从印军头顶上空飞过,目的是不想过早暴露突击行动。问题是,印军肯定知道61军已经到达拉合尔,不会忽视最强大的对手。随着地面战斗打响,除非印军能够准确掌握战场信息,不然就得严密监视周围情况。印军再不济,派几支侦察部队到周围蹲点设防,也能发现高速逼近的装甲部队。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在第6111装甲营毕竟之前,印军已经收到消息,并且调整了战斗状态,已经无法发起突然袭击了。
  万幸的是,能否发起突然袭击的影响并不大。
  虽然61军是战略反应部队,但是其主战装备的性能丝毫不比重装甲部队差。得益于技术进步,与陆军轻型化改革,在DZ-31A问世之后,共和国陆军不惜“工本费”,将DB-31A定为全军主战坦克。也就是说,除了暂时没有配备主战坦克的空降部队之外,其他地面作战部队全部以DZ-31A为主战装备。换句话说,重装甲军的主战坦克与战略反应军的主战坦克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针对不同的电力供应设备,对充电器做了调整。
  如果遇到M4A2主战坦克,也许还有点麻烦,毕竟在2000米以内,M4A2的140毫米电热化学炮能够用贫铀合金穿甲弹打穿DZ-31A的侧面装甲。即便美国没有向印度出售高性能的贫铀合金穿甲弹,印度仿制的贫铀合金穿甲弹的威力比“美国货”差了20%左右,也能在大约1700米的距离上打穿DZ-31A的侧面装甲。
  面对M1A3(准确编号是M1A5,其实际性能与美军以往装备的M1A3相当,只是在外销给印度的时候,根据印度陆军的要求,换装了由德国生产的140毫米坦克炮与更先进的电子设备,基本作战能力并未得到实质性提高)的时候,DZ-31A上没有任何危险可言。按照共和国陆军的测试结果,DZ-31A的60毫米电磁炮,在使用性能最好的穿甲弹时,能轻而易举打穿5000米外的M1A3的正面装甲,即便使用性能稍差(价格更便宜)的穿甲弹,也能在4000米的距离上打穿M1A3的正面装甲。因为M1A3使用的140毫米坦克炮不是电热化学炮,所以最多只能在1000米内打穿DZ-31A的侧面装甲,即便在极限距离上开火,也无法击穿DZ-31A的正面装甲。
  坦克交战,除了比拼火力与防护之外,还要比品战术机动性能。
  DZ-31A在全披挂状态下,战斗全重只有33吨,却配备了2台总功率达到3000千瓦的电动机,以及行驶阻力更小、寿命更长的复合橡胶履带,加上与电动机配套的无级自动变速器,其战术机动性能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种主战坦克。用DZ-31A坦克驾驶员的话来说,在高速公路上,DZ-31A能与最好的家用轿车比拼加速性能!M1A3的战斗全重超过64吨,却只有1台总功率为1150千瓦的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美国版用的是燃气轮机,因为其燃油消耗率太高,印度陆军承受不起,所以印度陆军为所有M1A5换装了由德国生产的柴油发动机),最大公路行驶速度只有每小时70千米(为DZ-31A的50%),最大越野行驶速度只有每小时35千米(为DZ-31A的60%),从静止加速到每小时30千米需要15秒(DZ-31A从0加速到每小时60千米,只需要9秒)。
  由此可见,作为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终极改进型号(又被称为第四代主战坦克)的M1A3在各项性能上,均不是第六代主战坦克的DZ-31A的对手。
  战斗从3500米处开始,不是DZ-31A不能在更远的距离上击中对手,而是受到地形影响,第6111装甲营的20多辆DZ-31A必须越过最后一道丘陵,才能向迎面而来的M1A3开火。
  不得不承认,DZ-31A的性能缺陷在这个时候暴露了出来。
  在DZ-31A开火前,M1A3已经发起了两轮攻击,准确地说,是用炮射导弹发起了两轮攻击。
  虽然140毫米口径炮射反坦克导弹的最大破甲能力不会超过1500毫米,而DZ-31A的正面装甲在应付破甲弹的时候相当于3600毫米厚的均质轧制钢板,但是炮射导弹具有攻顶能力,而DZ-31A的顶部装甲只在部分关键地区相当于1800毫米厚的钢板。
  万幸的是,在DZ-31A的主动防御系统面前,炮射炮弹也是“低速弹药”。
  更重要的是,印军的M1A3也无法直视DZ-31A,只能利用侦察兵提供的战场信息为炮射导弹提供最重要的制导信息,然后由炮射导弹自主完成攻击。在此情况下,炮射导弹很容易遭到干扰与拦截!
  可以说,印军坦克的前两轮攻击就是在浪费昂贵的炮射导弹。
  在DZ-31A开火前,印军没能挡住一辆杀来的主战坦克。
  随着双方进入直射交战距离,DZ-31A的优势就完全发挥了出来。
  在兵力规模相当的情况下,M1A3根本没有还手的余地。
  仅仅用了3分钟,第6111装甲营的28辆DZ-31A在两轮攻击之后,印军装甲营的近30辆M1A3就成了破铜烂铁。
  等到印军反应过来的时候,DZ-31A坦克集群已经把交战距离缩短到了2000米以内。
  虽然另外2个印军坦克营以最快的速度转向投入战斗,但是在交战距离大为缩短,共和国坦克手更容易瞄准目标的情况下,就算投入再多的M1A3,也不可能挡住DZ-31A坦克集群。
  战斗在9点17分结束,仅仅持续了15分钟。
  在第6111装甲营的28辆DZ-31A毫发无损的撤出战斗,第6112突击营的DB-30A步兵战车开始打扫战场的时候,印军的3个坦克营全军覆没,除了300多名印军坦克手伤亡之外,还有2个印军步兵营的700多名官兵成了战俘。
  看完整场战斗,裴承毅也有一种很寂寞的感觉。
  DZ-31A是针对美国的第六代主战坦克研制的,用DZ-31A对付M1A3,与用M1A3对付T-34相差不大,两者根本不在一条起跑线上。
  “联系蔡岁康,让他投入预备队,扩大进攻正面。”裴承毅似乎觉得把精力放在战术行动上是在浪费时间。“第6111营继续进攻,但是不要推进得太快。按照计划,在印军主动收缩战线,停止想拉合尔挺进之后,就让蔡岁康撤下来。”
  “真要这样的话,就没有必要投入预备队了。”
  裴承毅皱了下眉头,没有反应过来。
  袁晨皓看了眼显示战场态势的屏幕,说道:“印军已经停止进攻,正在收缩防线,如果情报没错,印军肯定会加强北面的防御力度。”
  裴承毅也朝屏幕看了过去,愣了一下,才说道:“那就让第6111营停止前进,不用建立固定阵地,印军撤退的时候,抓紧机会打击印军的装甲力量,但是不要穷追猛打,更不能把印军赶回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4/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