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6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0/1195

  会议结束后,鲁拉贾帕尼就让部长们离开了总理府。
  傍晚,鲁拉贾帕尼赶往总统府。
  按照印度的政治制度,虽然总理掌握国家的行政权,但总统才是国家的最高领袖。只有总统才有权力下达战争动员命令,也只有总统才有权力召开战时紧急国民议会会议。只有在国民议会通过了总统提交的战时动员令之后,总理才代替总统履行战时大权,领导印度进入战时状态。
  说服总统并不难,按照印度的政治制度,如果总统否决了总理的提案,总理可以直接向国民议会发起罢免总统的提案。因为总理是由国民议会中的多数党选举出来的,所以只要总理能够获得本党支持,就能罢免总统,从而成为国家的临时最高领导人。
  难的是,战时动员能否给印度带来希望。
  事实上,鲁拉贾帕尼没有抱多大的希望。
  战争爆发一天了,鲁拉贾帕尼看到的不是群情激愤的民众,而是沉默,死一样的沉默。
  4年来,印度的变化远远超过了外界的想像。
  在垄断集团,特别是与美国利益集团勾结的垄断集团掌控了印度的政治大权之后,印度国内的贫富分化日趋严重。虽然在印度中央政府的调查报告中,印度的基尼系数远没有达到导致国内动乱的程度,但是按照某些保持中立的西方调查机构的调查,印度的贫富差距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不到1%的印度人,掌握了印度社会80%以上的财富,其中排名前100位的大富豪与大家族就控制了印度社会财富的40%。1个世纪之前,圣雄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能够得到全体印度人的支持,正是以掠夺为主要目的的殖民统治使绝大部分印度人面临生存危机。现在,掠夺印度人的不是殖民者,而是那些掌握了印度经济命脉的垄断集团。
  对绝大部分印度人来说,盼望的正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在政府威望江河日下,由上至下的改革走入死胡同的时候,只有外来势力能够改变印度的社会面貌,给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印度贫民带来一丝希望。换句话说,在绝大部分印度人看来,即便变化再糟糕,也比现状好得多。
  如果政府的战争决策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印度还有什么希望?
  前往总统府的路上,鲁拉贾帕尼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要想获得民众的支持并不难,难的是,鲁拉贾帕尼有没有那个胆量与魄力,以及有没有那个能力,去改变印度的现状,给贫苦大众一个为国家战斗,为民族奋战的理由,给印度一个生存下去的机会!
第七十一章
全面爆发
  元首正式向印度宣战之后,裴承毅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组织新的进攻,而是让东方闻前往伊斯兰堡,会见从新德里撤出来的外交武官。虽然利用先进的侦察手段,裴承毅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印度军队的调动情况,但是再先进的侦察手段也无法探明印度的民心民意,那些驻印外交人员最清楚印度的国内情况。
  送走东方闻之后,裴承毅联系上了巴军总参谋长。
  因为按照共和国与巴基斯坦签署的秘密协议,某一方向印度宣战后,另外一方要在24小时之内向印度宣战,所以裴承毅要的不是巴基斯坦什么时候向印度宣战的答案,而是巴军在什么时候发动大局进攻的答案。虽然巴军在1日凌晨越过克什米尔停火线,包围了斯利那加,向南挺进,但是巴军的进攻速度非常缓慢,投入的兵力也不多,根本没有按照裴承毅预期的方式发动大规模进攻。
  巴军到底能够打成什么样子,裴承毅不抱太大的希望。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巴军不在克什米尔方向上发动大举进攻,必然会对东部战场上的作战行动造成影响。1日上午,军情局提供的几份卫星侦察报告证明,印军正在调整错误的军事部署,将大批主力作战部队调往东线战场。如果巴军仍然不慌不忙的向南挺进,裴承毅就得考虑让66军提前投入战斗。
  不管怎么说,巴军必须在克什米尔战场上有所作为。
  如果说巴基斯坦之前还在担忧共和国的态度,认为共和国不会发动全面战争,那么在王元庆正式发表了战争宣言之后,巴基斯坦的顾虑就完全打消了。不管巴基斯坦是否愿意协助共和国打垮印度,在共和国能够单独战胜印度的情况下,巴基斯坦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尽快发动大规模进攻。
  电话会谈非常成功,巴军总参谋长承诺在12小时内,即在2日凌晨扩大进攻规模。
  裴承毅仍然没有对巴军寄予太高的期望,与巴军总参谋长通话后,他立即联系了66军军长蹇柄彪少将,要求66军务必在2日夜间到达斯利那加。考虑到实际情况,即66军不可能在到达斯利那加后立即参加战斗,还有很多战备工作没有到位,裴承毅没有给蹇柄彪太大的压力。按照裴承毅的判断,66军到达斯利那加,能对驻足不前的巴军提供动力,让巴军加快进攻速度。
  完成这轮部署,裴承毅才把精力转向东线。
  随着空降15军与快反77军攻占了西里古里与吉申根杰,并且在两地站稳脚跟,巩固了外围防线,东线战场已成定局。
  裴承毅至今没有让另外2个空降军上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印度很有可能绕过吉申根杰,“借道”孟加拉国,沿赖根杰-迪纳杰布尔-郎布尔-库奇比哈尔的铁路线,将主力部队送入东部战场;虽然裴承毅做梦都希望印军走这条增援路线,因为这样能够给共和国更多的战争理由,还能让孟加拉国加入这场战争,为共和国提供更多的支持,但是裴承毅不能没有任何准备,除了留下战略机动能力最强的空降军之外,他还让空军加强了在孟加拉国方向上的巡逻力度,阻止印度派遣军队攻打达卡。二是东线没有直通前线的地面交通线,在舰队进入孟加拉湾、地面部队从吉申根杰南下夺取某座港口之前,前线作战部队的后勤保障完全由支援航空兵承担,包括陆航的QZ-25C在内的所有空运力量都在为前线作战部队服务,无法支持大规模空降作战。
  拿到参谋统计出来的空运数据后,裴承毅面临两个选择。
  一是利用现有的空运力量,支持地面部队打赢东线战争;二是集中力量向吉申根杰投送兵力,让以77军为首的地面部队尽快南下,攻占坎宁港,打通海上补给通道。
  显然,这两个选择都有难度。
  前者的最大问题是,共和国空军与陆航的空运力量,最多支持4个军作战,而且运送后两个军,即27军与54军需要大约1周的时间。虽然4个军的兵力不算少,按照裴承毅的计算,只要54军能够到达战场,就能在10天之内攻占印度东部地区,如果将27军换成某支空降军,还能提高进攻速度;但是裴承毅不得不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即印军向吉申根杰发动反击,将分散空运力量,延缓东线战场上的进攻速度。
  后者的最大问题是,东线战场上的战斗必然会拖上更多的时间,根本不可能在预定的期限内完成战斗,甚至有可能拖上好几个月。如果能够顺利攻占加尔各答(坎宁港是加尔各答的外港),晚一点完成东线进攻行动也不是大问题。问题是,进攻速度放慢之后,东线印军必然会加强防线,今后的进攻更难打。更麻烦的是,这要全面调整作战计划,而裴承毅没有这个权力。
  吃晚饭的时候,裴承毅把袁晨皓叫了过来。
  “如果由我决定,肯定会选择南下加尔各答。”袁晨皓苦笑了一下,说道,“现在的问题是,总参谋部会不会允许我们调整作战计划。”
  裴承毅笑了笑,没有说什么。
  问题不在总参谋部,而在元首府。虽然王元庆从不干预前线作战行动,但也从不允许前线指挥官随意指挥战斗。更重要的是,南下加尔各答的作战行动并不轻松。从吉申根杰到加尔各答的直线距离不到400千米,路程却超过了800千米,期间还要度过恒河与恒河下游的多条支流,进军难度非常大。与进军难度相比,守卫交通线的兵力需求更加麻烦。虽然可以让77军打主攻,但是必须提供2到3个军的后备力量。在后勤保障跟不上,无法投入太多作战部队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从加尔各答到吉申根杰的地面交通线,才是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先不说总参谋部的问题,看看攻打加尔各答的难度。”裴承毅点上香烟,说道,“从地面进攻肯定不现实,我们最多只能支持四个军作战,15军必须留在西里古里,也就是说只能在吉申根杰投入三个军的兵力。虽然南下的问题不大,但是沿途需要攻占太多的重要据点,进攻速度肯定快不了。按照最乐观的估计,77军能在半个月之内到达加尔各答就非常不错了。无法从地面进攻,只能从其他方向发起进攻。海军陆战队暂时不用考虑,在舰队进入孟加拉湾之前,陆战队不会参战。即便立即动员,陆战队也只能在八月十五日之后,甚至在九月上旬才能参加战斗。除掉陆战队,就只有空降部队了。用空降部队攻打坎宁港不是问题,可是用空降部队攻打加尔各答却是问题。拿不下加尔各答,就算打下了坎宁港,空降部队也将陷入重围,到时候又多了一个麻烦。”
  袁晨皓点了点头,也点上了香烟。
  裴承毅叹了口气,说道:“看来,我们只能换个角度看问题了。”
  “裴将军,你的意思是……”
  “我们南下加尔各答的目的是什么?”裴承毅敲了敲铺在饭桌上的地图,虽然电子地图基本上取代了纸质地图,但是在某些必要的时候,纸质地图仍然能够派上用场。“东线战役的首要目的是歼灭东部地区的印军,为我军进入恒河平原打下基础。在77军攻占了吉申根杰之后,我们提前完成了最终目的,剩下的只是歼灭东面的印军。在印军不会主动投降的情况下,我军的最大问题就是后勤无法得到充分保证。换句话说,南下攻打加尔各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后勤问题,而不是占领西孟加拉邦的首府。”
  “明确了目的,才知道该怎么做。”
  裴承毅点了点头,说道:“解决后勤保障的办法只有一个,即尽快打通海上航线,在孟加拉湾获得某座港口。显然,这可以是印度的港口,也可以是其他国家的港口。”
  袁晨皓微微皱了下眉头,说道:“你是说……”
  “孟加拉国的吉大港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只是孟加拉国还没有参战。”
  “也就是说,我们得让孟加拉国参战。”
  裴承毅笑了笑,说道:“让孟加拉国参战,或者说允许我们利用吉大港,以及其国内的铁路线向印度东部地区运送军队与作战物资的办法并不难。”
  袁晨皓也笑了起来,说道:“看来,我们得向东线印军施加点压力了。”
  “还得让77军守住吉申根杰,让印度放弃从吉申根杰增援东部地区的想法。”
  “要不要把我们的想法报告给总参谋部?”
  “你说呢?”裴承毅看了眼袁晨皓,说道,“印军想做什么,以及要做什么,我们都管不了。我们能管的,就是在印军扩大战争规模之后,以最快的行动击败印军。如果我们这时候向总参谋部汇报情况,那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吗?”
  袁晨皓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裴承毅的意思。
  “加快54军的运送速度,让27军暂时留在后面。如果凌云霄守不住吉申根杰,就让朱宇荣去顶替他。”
  袁晨皓点了点头,表示知道该怎么做。
  朱宇荣是27军的少将军长,在陆军内的“声名”与凌云霄有得一拼。27军改编为战略反应军之后,朱宇荣就向凌云霄叫板,宣称27军将在下一场战争中超越77军,成为共和国的头号战略反应部队。在脾气上,朱宇荣与凌云霄非常相似,不然当初也不会让项铤辉亲自去给他做思想工作了。安排作战行动的时候,裴承毅把77军放在了前面,把27军放在了后面,正是希望通过“不平等对待”,激发朱宇荣的斗志,让27军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发挥必要的作用。
  当天晚上,新的作战命令就下达到了各作战部队。
  运送54军的工作由空军的支援航空兵承担,主要是54军是名副其实的重装甲军,拥有大量重型装备,虽然大部分主战装备都可以用Y-14这样的战术运输机空运,但是用来维持部队作战能力的后勤保障设备,比如大型电力供应设备必须使用Y-15与Y-16这样的战略运输机空运。另外,54军的编制规模非常庞大,使用战术运输机空运的起降架次是使用战略运输机空运的4倍以上,前线野战机场的吞吐能力有限,必须控制运输机的起降架次,也就得提高单架次的运输量。
  整整一个晚上,数百架Y-15与Y-16系列运输机陆续到达西里古里的野战机场。
  为了不影响空降15军的作战行动,工程兵在西里古里北面开辟了一块专门供QZ-25C起降的场地,由陆航的垂直起降战术运输机为前线作战部队运送作战物资。还在刚刚占领的西里古里城区开辟了一块空投场地,让空军的战术运输机用空投的方式,为空降15军提供必要的作战物资。
  可以说,这个晚上的空运行动,以最直观的方式反映出了未来陆军的面貌。
  虽然陆军仍然是最重要的地面作战部队,但是在技术的推动下,陆军对地面的依赖性越来越低。随着空运力量的提升,陆军已经成为了插上翅膀的猛虎。共和国、美国等强国不遗余力的推动陆军“轻型化”,加强军队的战术与战略空运能力,正是要从根本上改变陆军反应速度慢,进军缓慢的弊病,打造快如闪电的地面作战部队。正是如此,现在衡量世界各国陆军的作战能力时,放在首位的不是装甲力量,而是空运力量,特别是能够适应各种作战环境的通用空运能力。
  仅仅一个晚上,共和国空军的支援航空兵与陆军航空兵就向西里古里地区运送了54军的2个战斗旅的全部作战装备、11000余名作战人员、以及24000余吨作战物资,还在返航的时候运走了300余名伤员与2100余名战俘。
  单从运输量来说,当天晚上的空运等同于5列挂50节车皮的列车!
  大规模空运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当天晚上,美国就警告印度,共和国正在向东线地区大举增兵,将在24小时到48小时之内发动新一轮进攻。
  天亮后,美国获得更准确的侦察情报。
  因为54军的规模过于庞大,所以空运没有在天亮后结束,很多到达前线的作战部队甚至来不及离开野战机场。在此情况下,美国的侦察卫星能够轻而易举的辨别出各类主战装备的型号,甚至能够辨别出坦克、装甲战车上的编号,从而确定其具体作战单位。
  到此,54军入印作战已无秘密可言。
  对印军来说,这恐怕是最糟糕的消息了。
  8月2日上午,印军总共收到了2条重大消息:一是54军出现在了东线战场上,正在西里古里地区集结;二是66军已经进入克什米尔地区,正在向斯利那加挺进。虽然66军的名声并不响亮,但是与54军一样,66军也是擅长战术进攻的重装甲军。共和国同时向两个方向上派遣重装甲部队,印军的日子不好过了。
  唯一值得印军庆幸的是,巴军在克什米尔地区的进攻仍然不算猛烈。
  正如裴承毅所担心的一样,巴军并没有把南下当作主要任务,而是把攻打斯利那加当作了头号任务。虽然从军事上讲,巴军的决策没有错,因为斯利那加不但是有着重要政治意义的克什米尔地区的首府,还是克什米尔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巴军要向攻打克什米尔南部地区,必须首先攻占斯利那加,然后沿着公路线向南推进,逐步扫荡沿途的印军据点。但是从整体战场上来看,巴军在斯利那加的颓弱表现多少给印军提供了帮助。当然,这也不能怪巴军。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印度就知道斯利那加的重要性,将其控制的半个斯利那加城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军事要塞。虽然巴军在进攻上占有优势,但是面对由钢筋混凝土、以及数不尽的地下防御设施构成的印军阵地,巴军的进攻受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当天上午,印度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经总统授权之后,印度国民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通过了战争法案,正式授予总理鲁拉贾帕尼战争大权。
  新德里时间10点30分,鲁拉贾帕尼发表电视讲话,向共和国与巴基斯坦宣战。
  大约15分钟之后,巴基斯坦总统在伊斯兰堡向印度宣战。
  与共和国一样,巴基斯坦在宣战之后,只进行了局部战争动员,没有进行全国性的战争动员。印度则截然相反,鲁拉贾帕尼在发表战争宣言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签署全面战争动员令。
  虽然鲁拉贾帕尼在战争宣言中明确提到,印度将动员一切力量击败侵略者,但是外界对印度能否打赢战争都不抱多大的希望。在没有制空权、制海权,地面作战部队的战斗力远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印军的胜算并不大。
  正式宣战之后,鲁拉贾帕尼前往设在新德里郊区的战略指挥中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0/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