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6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1/1195

  虽然裴承毅不是政治家,但是以他对南亚局势的了解,觉得肢解印度不是可靠之策。
  首先是肢解印度的投入太大,仅是军事行动带来的风险就难以承担,政治、外交上的风险更加巨大。以当前的国际局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肯定不会容忍印度遭到肢解,也就不会袖手旁观。哪怕美国不会因此派兵参战,也会想方设法的为共和国制造麻烦,从而增加共和国的战争成本。
  其次是肢解印度的行动不见得会得到周边国家的支持。虽然印度“消失”后,南亚地区不再存在某个能力超强的地区大国,对周边国家有一些好处,但是从长远来看,分裂后的印度必将使南亚地区陷入长期战乱与动荡之中,印度少数民族独立运动必将成为其他国家少数民族的范本,对周边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构成威胁。
  最重要的是,肢解印度不见得符合共和国的根本利益。王元庆发起这场战争的目的不是打垮印度,而是“驯服”印度,将印度变成共和国的海外市场与初级产品生产地,为解决共和国的人口老龄化打下基础。肢解印度,只会使南亚地区爆发更大规模的战乱与动乱,使印度丧失市场国与初级工业国的地位,也就无法吸收共和国的高端产品、为共和国提供廉价商品。如果共和国无法顺利脱手,还将陷入印度的战乱之中,最终不但得不到想要的,还将付出沉重代价。
  显然,肢解印度并不划算,甚至得不偿失。
  按照裴承毅的猜测,王元庆的最终目的是推翻印度现有政权,在印度建立一个由各民族参与,比较松散的中央政府,加强印度地方政府的权力,给予各少数民族高度自治权,从根本上消除印度的扩张野心。这么做能否达到目的,关键得看战后的印度中央政府在印度政权中的单位,或者说印度地方政权的自治程度。
  想到这,裴承毅也有点迷惑,毕竟一个作为实体国家存在的印度,就不会缺少野心。
  没费多少精力,裴承毅就明白了过来。
  王元庆要的只是在未来35年内对共和国没有威胁,俯首帖耳的印度。换句话说,共和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在2070年就能得到解决。到时候随着共和国的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对外依存度大大降低,可以依靠内在动力持续发展。对外依存度降低之后,对海外市场的需求也就没有那么急切。这就如同美国在冷战之后,其主要经济动力是国内发展,而不是对外投资一样。走到这一步,印度何去何从对共和国的影响不再那么明显。只要共和国仍然保持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随时都可以解决印度问题。
  想通了这一层厉害关系,裴承毅不再觉得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虽然这场战争的规模不会小到哪里去,但是也不会达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见到袁晨皓走过来,裴承毅收起了纷乱的心思,回到了现实中来。
  “巴基斯坦的情况怎么样?”
  “一切按计划进行,只是我们得有所防备。”
  袁晨皓微微皱了下眉头,感觉到了裴承毅这句话的另外一层意思。
  “有没有新的消息?”裴承毅向四周看了一眼。
  “凌云霄刚打了电话来,要求让771旅提前出动。”
  “提前出动?”裴承毅掏出了香烟。
  袁晨皓接住递来的香烟,说道:“野战机场的搭建速度比预料的快,商雪韵已经下令让151旅派把两个地面战斗营与炮兵营派过去。如果进展顺利,在771旅到达之前,先期到达的153旅就会向西里古里发起进攻。”
  “动作挺快的嘛。”裴承毅笑了笑,说道,“还是按照计划进行,别理会凌云霄,让他晚点上场,才能激发他的积极性。”
  “我也是这么说的。”
  裴承毅皱了下眉头,朝袁晨皓看了过去。
  袁晨皓笑了笑,说道:“我说你不在指挥部,调整作战心动的事情由你决定,说不定凌云霄正在找你呢。”
  “让他找去吧,找到我的时候,行动已经开始了。”
  袁晨皓笑着摇了摇头,没再多说什么。
  “你去把西线部队的情况调出来,等下到休息室找我。”
  裴承毅到了休息室后不久,袁晨皓就带着一台掌上计算机赶了过来。
  虽然把重点放在了东线战场上,但是考虑到巴军的实际战斗力,以及进攻克什米尔印控区的意愿,裴承毅留了一手,把61、62与66军派了过去。3个军中,只有66军是标准重装军,61军与62军在2032年的现代化改编中,按照战略反应部队的标准组建,作战能力与77军相当。
  看上去,部署在西线战场上的部队并不多。
  关键问题不是部队多寡,而是基础条件能否支持部队作战。
  与东线战场相比,西线战场上的最大问题就是基础设施不到位。虽然共和国在西藏阿里地区的南部地区,也就是象泉河沿岸修建了大量军事设施,空军基地就有5座(门士、曲龙、东波、香孜与曲松);还从门士引出了一条通往札达、最终到达曲松,贯通整个札达地区的铁路直线;铁路沿线修建了数十条通往各处军事基地的高等级公路,到2035年初,公路的通车里程达到1500千米。但是受喜马拉雅山的阻隔,阿里南部地区的军事基地对作战行动的帮助不是很大,重型部队仍然得依靠地面道路网机动,而该地区并没有通往印度西北地区的铁路与公路线,地面作战仍然得依靠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北部地区。问题就在这里,克什米尔巴控区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
  出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巴基斯坦并不重视克什米尔北部地区的基础建设。比如克什米尔地区本来就很偏僻,人口密度不高,城镇不多,投入巨额资金修建铁路与公路的经济意义并不大;修建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也存在严重的战略安全隐患,因为发达的交通体系同样可以为敌国进攻提供便利。
  到2035年初,巴基斯坦用了20年的时间,只修通了由伊斯兰堡通往斯利纳加的高等级公路,克什米尔巴控区内公路通车里程不到2000千米,除了经红其拉甫口岸通往巴基斯坦的战略大通道之外,只有一条从列城出发、经喀喇昆仑山口、连接到新藏公路线上的低等级公路。
  基础设施不完善,投入再多的兵力也没有用。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不是20世纪60年代的那场战争,充当主力的不是靠双脚机动的步兵,而是靠轮子机动的机械化部队。在交通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部队很难在战场上发挥应有作用。
  从这也能看出,裴承毅在西线部署3个军的根本意图。
  66军是重装军,装甲力量十分强大,战斗力顶得上巴军5个装甲师。如果巴军无法在克什米尔地区取得突破,甚至被印军击溃,66军就将从战略通道进入巴基斯坦,参加克什米尔地区的地面战斗,甚至帮助巴军攻打克什米尔南部地区。以克什米尔地区的道路交通情况,为了支援66军作战,共和国必须动员200架战术运输机,并且在沿途修建多处能够供战术运输机起降的野战机场。66军打开通往印度西北地区的大门之后,再以空运的方式将2个战略反应军投入战场,实施纵深进攻。只要能够占领一条主要交通干线,比如从拉合尔到阿姆利则的铁路线,就能投入更多的地面作战部队。此时,增援部队不一定需要由陆路前往战场,可以由海路前往巴基斯坦南部港口,然后利用巴基斯坦的铁路向前线机动,从而大大降低后勤保障难度。
  3个军的兵力不算多,却足以改变战场态势。
  西北地区是印度的心脏地区,是印度人口最密集、交通最发达的地区,更是首都新德里的屏障。为了守住克什米尔南部地区,巩固首都防御圈,印军在克什米尔南部地区部署了大约30个师的地面部队、其中装甲师在10个以上,在第二道防线上部署了25个师、其中7个是装甲师。作为进攻一方,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北部地区部署了大约20个师、其中只有8个装甲师,巴基斯坦还在拉合尔地区部署了12个师、其中4个是装甲师。双方的兵力对比并不平衡,就算巴基斯坦陆军的战斗力并不差,其主战装备非常先进,比如从共和国引进的DZ-21P(P是巴基斯坦的代号,具体性能相当于DZ-21C)主战坦克就比印度的所有主战坦克都要先进。炮兵方面,巴基斯坦在2032年从共和国引进了12套轨道电磁炮系统,组建了12个远程炮兵营(与共和国陆军的轨道电磁炮系统相比,出售给巴基斯坦的轨道电磁炮的输出能量降低了30%,射程也降低到200千米以内,为其配备的电力供应装置只能同时为18门电磁炮提供电能,因此炮兵营的规模缩减了25%)。其他主战武器上,巴基斯坦更是全面领先。
  如果不是拥有装备技术上的优势,巴基斯坦不可能在克什米尔地区占据主动权。
  关键问题是,巴基斯坦陆军的主要任务是防御,而不是进攻。从综合国力上看,巴基斯坦远不如印度,即便得到了共和国的全力支持,也不大可能在全面战争中击败印度,更不可能主动发起进攻。
  按照裴承毅的估计,巴基斯坦陆军是防守有余,进攻不足。
  这也正是裴承毅最大的担忧。
  “66军现在在哪?”
  “刚刚从叶城出发,预计两天后通过红其拉甫口岸。”
  裴承毅略微思索了一下,说道:“联系蹇柄彪少将,让他军加快行军速度,争取在三十六小时内进入巴基斯坦。”
  “提前参战?”
  “我会联系巴军总参谋长,66军到达巴基斯坦后不会立即参战。”裴承毅掏出香烟,先给袁晨皓点上了一根,“我已经与巴军总参谋长说好了,巴军将在明天凌晨发起进攻。虽然巴军的准备非常充分,但是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巴军的进攻不会过于积极,甚至不会在我们完成东线进攻之前取得实质性进展。拖下去的话,对我们非常不利。西里古里的战斗最多打上二十四小时,随后我们将进军印度东部地区。东线上的战斗很有可能在一周之内完成。如果到时候巴军没有打开局面,我们就得自己动手。先让66军进入巴基斯坦,做好准备,免得浪费时间。”
  “这样的话,最好对西线进攻计划做出调整。”
  裴承毅点了点头,说道:“肯定要调整,还得让61军与62军尽快进入战斗状态。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打赢东线上的战斗,然后才能对付西线上的敌人。不管怎么说,我们不应该把希望寄托在巴军身上。”
  “还得向总参谋部报告,免得引来麻烦。”
  “等我们调整了作战计划后再说,到时候让项总帮我们处理。”
  见到裴承毅明白他的意思,袁晨皓没再多说。
  调整作战计划的最大麻烦不是来自总参谋部,而是元首府。毕竟与巴军协同作战是元首订下的战略,现在裴承毅打算抛开巴军单干,首先就得过元首那一关。裴承毅没有接这个烫手的山芋,而是把问题踢给了项铤辉,表明这个问题并不严重。说白了,元首关心的不是如何打败敌人,而是能不能打败敌人。
第六十一章
未来陆军
  裴承毅在后方排兵布阵的时候,进攻西里古里的战斗开始了。
  因为印军没有向空降场发起进攻,所以在20点左右,也就是空突151旅的第一个战斗营到达后不久,李东石把守卫登陆场的任务交给了增援部队,率领空降153旅的4个地面战斗营向西里古里方向推进。此时,运载空降153旅另外2个地面战斗营、以及快反771旅第一批作战部队的运输机还没有进入印度领空。
  虽然空降部队与空突部队有很大的差别,在短距离突击作战中,空突部队的战斗力比空降部队高得多,但是只要在地面上作战,空突部队与空降部队就差不多。因为空突151旅与第155旅的空运力量都在后方,所以到达战场上的所有作战部队都只能从地面上向西里古里推进。
  离开空降场之后,李东石先让空降1533营派出侦察兵。
  西里古里是印度东部地区的咽喉,属于最重要的战略据点。第四次印巴战争后,印军就开始加强西里古里的防御建设。藏南冲突后,印军再次提高了西里古里的防御力量。根据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在过去3年间,印军为了加固西里古里的防御力量,消耗了数百万方钢筋混凝土。对世界头号水泥与钢铁生产国来说,用掉几百万吨水泥与几百万吨钢材,根本算不了什么。
  正是如此,裴承毅才决定让77军攻打西里古里。
  李东石不是笨蛋,空降153旅再厉害,也不是擅长啃硬骨头的装甲部队。
  空降153旅的主战装备仍然是在日本战争时崭露头角的KZ-24系列空降战车,只是由当初的A型变成了C型。与初期型号相比,C型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提高。火力上,30毫米电磁炮除了能够发射穿甲弹与榴弹之外,还能发射专门用来对付坚固掩体的特种炮弹(攻打琉球岛的战斗中,KZ-24型空降战车就暴露出无法对付坚固工事的问题,很多时候不得不让步兵下车使用反坦克导弹摧毁敌人阵地上的防御工事)。防御上,专门为空降战车研制的装甲组件的防御强度比初期型号提高了50%,在配备“全方位防御组件”的情况下,战车的战斗重量达到27吨,几乎与DZ-31型主战坦克相当,防护能力也接近主战坦克的水准。机动性方面,在“裸车”的情况下,自重只有18吨,配备由低到高的3种防御组件时,自重分别为22吨、24吨与27吨,为此采用了2台输出功率为550千瓦的电动机,即便在27吨自重的情况下,战术机动性能也有足够的保证。总体来说,KZ-24C型空降战车的性能比A型提高了一大截,在必要的时候完全可以当作主战坦克使用。
  问题是,空降战车再厉害,也是空降战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战坦克。
  更重要的是,KZ-24C基础技术是20年代初的水准,即便改进再多,其根本问题也无法得到妥善解决。比如在至关重要的火力上,受车体空间(空降战车必须具备搭载空降兵作战的能力,载员舱占了很大比例)、基本结构(战车的承力结构受各舱室布局的限制,在载员舱占据车体一半以上空间的情况下,炮塔舱这能靠前设置)、作战用途(空降战车的首要任务是支援空降兵作战,而不是反装甲作战)、弹药配制(使用30毫米炮弹,能够携带600发弹药,如果配备更大口径的电磁炮,弹药基数将降低到无法忍受的地步)等多种原因的限制,KZ-24C就没有采用大口径电磁炮。虽然30毫米电磁炮发射的高速穿甲弹能够对付所有第三代主战坦克,但是对部分第四代主战坦克与所有第五代主战坦克都没有多大威胁,也就很难与主战坦克对抗。防护方面的问题也同样存在,虽然KZ-24C在采用全方位防御组件之后,对付穿甲弹的时候,正面装甲的防护能力相当于1400毫米厚的均质轧制钢板,能够对抗包括所有120毫米穿甲弹与部分140毫米穿甲弹,甚至能够对抗部分小口径电磁炮发射的穿甲弹。但是随着第四代主战坦克采用140毫米坦克炮、大量新式穿甲弹陆续问世,以及第五代采用大口径电磁炮,KZ-24C的防护能力已经不足以让其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毫无顾忌的与对手作战了。
  作为身经百战的老兵,李东石不会轻视任何一个对手。
  严格说,印度陆军的战斗力并不差,至少其装备并不差。藏南冲突后,美国倾其所有帮助印度武装军队,不但为印度提供了近2000辆M1A5(M1系列的终级改进型号),还为印度提供了1500辆M24A2(第四代主战坦克的改进型号),只是没有来得及为印度提供最新式的主战坦克。如果说M1A5与M24A2对世界上最强大的DZ-31没有多少威胁,那么对已显落后的KZ-24C就有很大的威胁。为了在火力上达到第四代主战坦克的水准,M1A5采用了140毫米电热化学滑膛坦克炮,其炮口动能达到了惊人的27兆焦(120毫米坦克炮发射穿甲弹时的炮口动能只有10兆焦),使用贫铀合金长杆穿甲弹(长径比为38)的时候,能在2000米的距离上打穿1200毫米厚的均质轧制钢板,或者在1000米的距离上打穿1500毫米厚的钢板。M24A2采用的也是140毫米坦克炮,只是能够使用更先进的高强度合金长杆穿甲弹,在2000米上的穿甲能力就有1500毫米左右。虽然KZ-24C的30毫米电磁炮能在3000米的距离上打穿M1A5的正面装甲(M1A5的防御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正面装甲对抗穿甲弹时的防弹能力在850毫米左右),但是在对付M24A2的时候却有点费力,如果M24A2披挂了附加装甲,KZ-24C最多只能在500米内将其摧毁。由此可见,与M1A5对抗的时候,KZ-24C还有很大的胜算,与M24A2对抗的时候,却没有多少胜算。
  空降战车就是空降战车,不可能顶替主战坦克。
  如果不是DZ-31的产量一直跟不上,又要优先装备装甲部队之外,恐怕3个空降军早就要求组建独立装甲旅了。
  李东石的想法很简单,尽量不与敌人正面交锋。
  向西里古里挺进的时候,李东石一直与张志骐指挥的1553营冲在最前面。他不是担心张志骐指挥不好“娘家部队”,而是想更加准确的掌握战场局势,在必要的时候,由旅部直接呼叫空中支援。
  地面上打不过,就让空中力量来干。
  呼叫空中支援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对空降兵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再说了,空降15军有自己的低打旅,只要154旅腾得出手来,就不需要向空军的战术航空兵发出请求。
  从空降场到西里古里的路程不到20千米,1533营走了1个小时。
  21点过,先头部队到达西里古里东南郊区。
  让1533营展开部署防线之后,李东石立即呼叫了空中支援与炮火支援,要求对西里古里进行第二次覆盖式火力打击。
  最先到达的仍然是炮火支援,第156旅一直在后方待命,收到请求后立即开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1/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