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6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1/1195

  说完,布兰迪诺喝了几口咖啡。
  杜奇威也暗暗惊叹。总统这番分析条理清晰,逻辑明确,而且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王元庆如此殚精竭虑的推行政治改革,目的是什么呢?”布兰迪诺笑了笑,说道,“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能搞清楚王元庆的根本目的。在我看来,王元庆的最终目的不是通过战争实现统一、也不是通过战争收复失地、更不是通过战争击败最有威胁的邻国,而是在为中国未来数十年的发展打下基础。”
  “可是……”杜奇威把说到嘴边的话吞了回去。总统难得如此有“雅兴”,何必在总统面前班门弄斧呢?
  “如果我的猜测没有错,那么王元庆就是中国建国后最有战略眼光的元首。”布兰迪诺苦笑了一下,说道,“也是我们遇到的最难以对付的对手。可以说,自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始,中国创造了一个足以令历史上所有强国汗颜的奇迹,仅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完成了从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到最强大的发达国家的历史转变,要知道,英国完成这一转变用了三百年,我们用了近两百年。这个奇迹还能延续下去吗?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到了中国未来数十年的命运。对中国来说,继续前进不但要在经济上做文章,还要在政治上做文章,因为中国面临的诸多难题,不是仅用经济手段就能解决的。这其中,最值得关注,也最应该重视的就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杜奇威着起了眉头,似乎有点不太明白总统的意思。
  “二十年前,中国的人口达到顶点;十年前,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时期。”布兰迪诺长出口气,说道,“对中国来说,最幸运的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了一位最重要的领导人,纪佑国发起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十年之内使中国完成了最关键的跨越,让中国在进入老龄化时期之前成为了富裕国家。如果没有这一步,中国此时不但不是我们的对手,也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发达国家,而是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知道,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成为发达国家。很多国家,比如日本、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即便在成为发达国家之后才进入老龄化时期,也都步入了衰退期。由此可见,中国的最大敌人不是心怀叵测的邻国,甚至不是我们,而是老龄化问题。”
  “这么说,王元庆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中国的老龄化问题。”
  布兰迪诺点了点头,说道:“这肯定是王元庆的目的,而且是根本目的。按照最乐观的预测,中国的老龄化时期要持续到2070年左右。从2025年到2070年,近半个世纪,如果中国无法顺利度过这半个世纪的老龄化时期,永远也别想战胜我们,成为世界霸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战胜我们,成为世界霸主的根本动力也是解决老龄化问题。”
  “这……”杜奇威更加迷惑了。
  “解决老龄化问题只有两种办法:一是优化国内生产力结构,用有限的生产力生产出足以满足全民需要的物资;二是拓展海外市场与资源产地,利用海外市场带动经济发展,利用海外资源满足国内建设。只有这两个办法同时实施,而且取得最大成效,中国才有可能顺利度过老龄化时期。”布兰迪诺喝了几口咖啡,接着说道,“前者,王元庆采取的办法就是政治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不是中国人的创造力、也不是勤奋的劳动者,因为中国人不缺乏创造力、中国更不缺乏勤奋的劳动者。王元庆要做的,就是释放民间的创造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中国人的创造力。制约中国创造力的关键因素不是经济,而是政治。只有消除政治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中国的经济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王元庆只能发起政治改革,而且必须发起政治改革。不得不承认,纪佑国最先看到这个问题,而且最先采取行动,为王元庆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杜奇威微微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总统的分析。
  这些年来,杜奇威一直在关注中国,了解中国。中国曾经利用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特别是在国家处于原始积累阶段,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最大限度的集中国家力量,完成基础建设。随着中国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进入新的时期,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已经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时,集权政府对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由贡献变成了制约。到此时,只有政府让出权力,充分利用民间资本与民间力量,才能更有效的推动经济发展。
  “第二个方面,王元庆的办法就更简单了。”
  “发起战争?”
  布兰迪诺点了点头,说道:“准确地说,这个办法不是王元庆想到的,而是纪佑国最先发明的。看看自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中国在海外市场、特别是周边市场上的收获吧。现在除了印度、以及半死不活的日本之外,中国周边地区有几个国家没有融入以中国为核心的经济圈?中国能够顶住大萧条,其周边市场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因为中国有十几亿人需要过上富足的生活,所以通过盘剥拥有近十亿人的周边地区还远远不够。印度有十七亿人,这个庞大的市场足以使中国动心。如果中国能够再次霸占印度市场,并且驯服印度,那么中国就有足够的资本平稳度过老龄化时期。可以说,王元庆的忧患意识非常强烈。虽然我们没有在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上做文章,但是王元庆相信,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死穴,把中国打回原始形态。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这么做,其他不想看到中国称霸世界的国家与地区也在这么做。随着‘经济地区化’日益加重,中国迟早要丢掉发达国家的市场。能够帮助中国渡过难关的,也只有俯首帖耳的印度。”
  杜奇威微微迟疑了一下,说道:“果真如此的话,发起战争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却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布兰迪诺笑了笑,说道,“如果有选择,王元庆肯定不会在这个时候发动战争。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做得非常不错了,不但占领了印度的高端市场,还用经济绑架了印度。只是我们做得更好,利用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中印矛盾,成功拉拢印度。也许你会认为,王元庆应该在边境问题上做出让步。关键是,如果中国政府在中印边境争端中做出让步,承认藏南地区为印度所有,肯定会失去存在的合法性。王元庆不能冒这个险,中国政府也不会冒这个险。只要中印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王元庆就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通过战争驯服印度。”
  “应该是征服印度。”
  “不管是驯服还是征服,结果都一样,印度将再次投入中国的怀抱,心甘情愿的充当中国的附庸。”布兰迪诺叹了口气,说道,“由此可以断定,这场战争的规模将非常惊人。只是有一点让我想不通,王元庆将用什么办法让一个拥有十七亿人口,国土面积近三百万平方千米、而且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俯首帖耳呢?现在不是奉行领土扩张的19世纪,中国也没有能力彻底占领印度,更不应该为此付出远超过获得的代价。”
  “或许,中国会肢解印度。”
  布兰迪诺与杜奇威都愣了一下,朝史塔克看了过去。
  上校也吓了一跳,没想到总统与国防部长的反应这么强烈。
  “上校,你的意思是……”
  “我是突然想到的,还没有……”
  “随便说说吧,我们需要更多的意见。”
  杜奇威朝史塔克点了点头,让他大胆说出来。
  上校迟疑了一下,说道:“虽然印度有广袤的国土、众多的人口,但是与中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印度没有一个占绝对多数的主体民族,而且占人口总量大约百分之四十五的印度斯坦族主要集中在恒河流域,其他约三分之二的国土都是少数民族地区。印度国内的民族矛盾一直非常尖锐,谋求独立与自治的民族运动从未停息过。王元庆敢于在这个时候发起战争,肯定看到了印度的死穴,自然会在这个问题上下手。”
  杜奇威微微点了点头,把目光转向了布兰迪诺。
  “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就得为印度祈祷了。”
  “总统……”
  史塔克刚开口,杜奇威就踢了他一脚。
  虽然总统只是感叹了一句,但是这句话中包含了最基本的观念。
  “将军,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做?”布兰迪诺把目光转向了国防部长。
  “如果上校的分析没有错,我们只有两个极端可以选择,一是撒手不管,二是全面介入。”杜奇威点燃了第三根香烟,“以中国目前的军事实力,任何折中的办法都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投入太少,起不到多大作用;投入太多,则难以承担。如果撒手不管,我们可以趁此机会缩短与中国的差距。如果全面介入,则要考虑该如何收场。”
  “只有这两种选择?”
  杜奇威点了点头,同时皱起了眉头。
  “中国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布兰迪诺微微一笑,说道,“王元庆正在朝他的目的前进,而我们要做的,只是让他无法达到目的。如果我们撒手不管,印度将迅速战败,自然无法阻止王元庆达到目的。如果我们全面介入,必然与中国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到时候两败俱伤,中国的目的落空,我们也没有什么好下场。我认为,真正应该采取的就是折中办法,绝不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又要让中国在印度付出足够惨重的代价,才能彻底击败中国。”
  “总统的意思是……”
  “这两年来,我们一直对印度不温不火,既然战争就要爆发了,我们也该做点实事。”
  杜奇威迟疑了一下,说道:“现在帮助印度,是不是太晚了?”
  “不算晚,至少印度有了一些基础。”布兰迪诺看了眼国防部长,说道,“将军,你不会舍不得那些即将被淘汰的老旧装备吧?前几天我看过国防部的报告,其中提到中国的航母战斗群配备了某种非常先进的干扰设备,能够使我们的军事侦察卫星失去作用。藏南冲突结束前,中国在战场上使用了大量新式装备。虽然我不是军人,在军队服役那几年也没有上过战场,但是我相信,这场战争将是新一轮军事变革的开端。不管我们的发展如何,所有在最近几年诞生的军事技术都将受到考验。论实战经验,中国军队超过了我们。既然中国想通过战争推动军事变革,我们也要抓住机会,证明我们的发展道路是否正确。我们不能参战,只能让印度替我们证明。”
  杜奇威长出口气,说道:“这样的话,得尽快向国会申请,同时做好运输准备。”
  “国会那边由我负责,运输工作由你负责。”布兰迪诺看了眼手表,说道,“还有,记得派人前往新德里。我们必须掌握最准确的战斗信息,才能知道发展方向是否正确。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印度军人身上,只能由我们自己做。”
  杜奇威点了点头,叫上史塔克起身告辞。
  离开白宫,杜奇威才松了口气。
  “将军,总统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无知。”
  “无知?”杜奇威看了眼史塔克,说道,“如果你认为总统无知,那就大错特错了。我敢肯定,见到我们之前,总统已经想到了所有事情,只是在我们提起之后,才对我们做了全面分析。如果布兰迪诺真像外界评价的那么厉害,他在上任之前就已想到了现在的局势,并且做了两年的准备。”
  “你是说……”
  “总统不是说过,世界上任何事都有因果关系吗?”
  史塔克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
  “总统仅用了几个小时就做出决策,不可能没有内在的原因吧?”
  “既然如此,我们……”
  “你马上回去收拾行李,前往新德里。”杜奇威看了眼上校,说道,“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我们必须在第一时间掌握准确信息。我会与费尔南德斯联系,让他在新德里为你提供一切便利,知道该做什么吗?”
  史塔克立即点了点头,没多说什么。
  杜奇威长出口气,也没再多说什么。
  总统肯定早就做好了准备,不然不会在这个时候召见国防部长,更不会在与国防部长商讨之后做出如此重大的决策。
  美国将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什么角色,不由杜奇威决定!
第三十章
两手都硬
  7月29日,史塔克到达新德里。
  这位五角大楼的“新星”乘坐的专机还没到达甘地-尼赫鲁国际机场,军情局就收到了消息,李存勋立即赶往元首府,向王元庆汇报情况。
  密切监视美国高层的一举一动,是王元庆亲口向李存勋下达的命令。
  虽然史塔克离“高层”还差那么一点,但是他与杜奇威的关系非同一般,而且在此之前与杜奇威一同前往白宫,其新德里之行的意义肯定非同凡响。
  “史塔克?”王元庆听完基本情况介绍,皱起眉头说道,“他不过是个上校军官,就算与杜奇威有密切关系,也不能说明什么吧?”
  李存勋笑了笑,没有急着开口。
  “局势发展到这一步,美国关注印度的情况也是理所当然。”王元庆拿起放在茶几上的香烟,给了李存勋一根,再给自己点上,说道,“事到如今,如果美国仍然无动于衷,我们才应该担心。”
  “不同的是,史塔克临行前去了白宫。”李存勋点上香烟,说道,“更重要的是,与杜奇威、史塔克会面之后,布兰迪诺开始游说国会议员。具体的情况还不太清楚,要过几天才能收到更确切的消息。只是这些事情同时到来,肯定不寻常。”
  “你是说……”
  “布兰迪诺很有可能做出了某个决定。”
  王元庆点了点头,说道:“这是肯定的,关键是,他到底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
  李存勋暗自叹了口气,这也是他心里的疑问。
  布兰迪诺住进白宫之后,美印关系明升暗降,虽然其某些政策被美国的政客说成“卖国行为”,但是包括王元庆在内的共和国高层非常重视这个纽约州的“民主党野小子”,认为布兰迪诺不但修正了前面数任政府犯下的错误,还为美国找到了全新的发展方式。布兰迪诺就职的时候,王元庆就吩咐军情局,一定要重视这个让民主党在大选中起死回生、获得半数以上选民支持的总统。当时王元庆就预测,布兰迪诺将在2年内改变美国的基本政策,兑现大选承诺。事实证明,王元庆的预测非常准确。2年下来,布兰迪诺不但兑现了承诺,还赢得了广泛支持。
  布兰迪诺表现得越优秀,王元庆越重视。
  2年前,也就是布兰迪诺住进白宫不到半年,王元庆就让李存勋提供了美国新任总统的全部资料,花了一周的时间仔细研究。2033年底,王元庆在高层大会上否决了提高复合蓄电池出口级别与扩大“清洁能源国际合作组织”(在“技术换产品一揽子框架协议”的基础上成立的以共和国输出可控聚变核电站的国际合作组织)的提议,明确要求加强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因为这样做等于让共和国从战略扩张走向战略收缩。
  仅仅过了1年,当布兰迪诺再次向国会申请数万以美元的基础建设经费,重点建设国家基础电网的时候,包括李存勋在内的众多共和国官员才明白元首为什么要对美国实施技术封锁。新一代电网所需的基础技术与复合蓄电池、可控聚变核电站一样,都以具有常温超导性能的催化金属氢为主要材质。虽然美国在复合蓄电池与可控聚变核电站上取得突破,但是其催化金属氢的生产技术非常落后,其第一代可控聚变核电站甚至使用了只有在109K(大约零下164摄氏度)才具备超导性能的导电材料。共和国对美国进行技术封锁,不是害怕来自美国的竞争,毕竟市场上广泛使用的4到8级复合蓄电池除了共和国能够生产之外,美国与欧洲(法德意三国)都能生产,俄罗斯也开发出了4级复合蓄电池,民用级别的超导技术已经不存在多少秘密。王元庆要做的,就是消耗美国的国力,让美国在国家基础建设上付出更大的代价,从而削弱美国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
  这么做的意义有多大,外界不清楚,李存勋却非常清楚。
  因为催化金属氢的生产技术不成熟,所以美国在建设国家基础电网的时候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使用相对落后的高温超导材料,二是扩大催化金属氢的生产规模。前者能够有效降低基础建设的成本,但是存在“重复建设”的弊端,等到美国在10年或者20年后掌握了催化金属氢的生产工艺,还得重新建设国家基础电网。后者能够一次到位,但是投入的资金将非常惊人,按照军情局估计,如果建设规模与共和国的国家基础电网相当,美国投入的资金将是共和国的10倍以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1/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