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6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0/1195

  国际局势扑朔迷离,表现最积极的不是与印度保持“传统友好”关系的俄罗斯,而是最希望爆发战争美国,英法则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俄罗斯在“锡金问题”上表现冷漠,并不让人觉得奇怪。
  藏南冲突之后,俄罗斯与印度的关系急转直下。
  一是俄罗斯没能从印度的扩军行动中分得任何好处。实际上,早在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俄印关系就开始走下坡路。当时印度放弃了与俄罗斯联合开发的T-50战斗机,转而向美国采购F-22I与F-35AI战斗机(印度已经为T-50投入了大约15亿美元的研制经费),导致T-50的研制计划严重受挫。无奈之下,俄罗斯把目光转向共和国,主动邀请共和国参与T-50的研制工作。虽然俄罗斯的初衷是由共和国出钱,帮助完成T-50的研制工作,而不想向共和国提供关键技术,但是在印度退出T-50计划后,俄罗斯别无选择,甚至主动提出与共和国分享T-50的所有先进技术。问题是,共和国的J-14与J-15已经走在了T-50的前面,没有任何理由在一种性能介于J-14与J-15之间的中型战斗机上投入数百亿开发经费,更没有任何理由帮俄罗斯做嫁衣裳。两番碰壁,T-50的首飞时间一拖再拖,最后到2019年才完成首飞,不但比F-22晚了20年,比J-14都晚了3年。藏南冲突之后,印度更是全面投靠美国,淘汰了所有俄制武器装备,甚至将一些俄制武器装备送给美国。比如印度空军就秘密将数架得到第二次改进的Su-30MKI战斗机送往美国,让美国工程师随心所欲的拆借,掌握战斗机的基本技术特点。既然在印度得不到多少好处,连最基本的军火利益都无法取得,俄罗斯有什么理由帮印度火中取栗?
  二是俄罗斯无暇他顾。日本战争后,俄罗斯在“东部无威胁”的情况下,把重点转向了西部地区,与欧盟拉近关系,意图建立“泛欧洲联盟”,以抗衡由美国主导的北约,削弱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为此,俄罗斯先后在格鲁吉亚、乌克兰、立陶宛、拉托维亚与爱沙尼亚发起“方向运动”,使这些原先倒向美国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回到俄罗斯的怀抱。在此情况下,俄罗斯必须有所取舍。既然印度已经倒向美国,俄罗斯没有任何理由继续与印度保持良好关系。
  三是俄罗斯不想得罪共和国。早在2020年,共和国就超越欧盟,成为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因为当时共和国的基础改革还未完成,如同可控聚变核电站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尖端技术还不具备大规模应用的能力,所以共和国仍然需要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而俄罗斯也需要共和国的电动汽车、电动飞机、高级材料等尖端产品。即便在可控聚变核电站大规模投入使用之后,共和国仍然要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木材、矿产等资源,满足国家建设与国民生活。15年间,到2034年,共和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增加了8倍,俄罗斯对共和国的贸易依存度(也就是与共和国的贸易总额占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40%,接近一半的俄罗斯劳动者与俄中贸易有关。虽然中俄两国在2021年签订了新的边境条约,俄罗斯将占领的黑瞎子岛东部地区全部归还给共和国,解决了两国所有边境问题与历史遗留问题,但是俄罗斯非常清楚,如果共和国打算翻旧账,俄罗斯将首当其冲的成为共和国的威胁对象。为了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俄罗斯没有任何理由站在印度一边,得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综合各种因素,俄罗斯的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英法的态度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就算印度是“英联邦”成员国,英国也不会把印度当回事。更别说随着阿根廷这几年一直在马岛附近海域制造麻烦,让英国不得不盯紧南大西洋。即便在欧洲,英国的日子也不好过。法德意等力主“统一欧洲”的国家早已对英国不耐烦了,法国总统已经多次在欧洲会议上要求英国尽快在“加入欧元区”、“加入政治一体化进程”等关键问题上做出答复,不能永无休止的拖延下去。受此种种因素影响,英国根本不可能把远在万里之外的印度放在心上,更不可能替印度出头。
  法国的情况与英国类似,围绕着“统一欧洲”问题,一直想当“欧洲老大”的法国不但在全面核裁军上表现积极,还最先与共和国改善关系,与俄罗斯在“泛欧洲联盟”上越走越近。日本战争已经表明,欧洲国家对共和国的影响微乎其微,反而是共和国对欧盟有很大的影响。连俄罗斯都不打算拉印度一把,法国有什么理由充当冤大头,在锡金问题上与中国翻脸呢?
  美国的积极态度正好说明了美国的险恶用心。
  虽然鲁拉贾帕尼否决了《锡金自治决议基本法》,要求国会重新审议该法具体条款,但是该法本身就针对锡金的独立问题,不管怎么改,都不可能承认锡金的独立国家地位。更重要的是,印度国会议员与美国关系密切,是否能够改出一部能够化解中印矛盾的法案,还得看美国的态度。
  战争无可避免,美国的“积极行动”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美国的积极态度反而在推动战争。随着共和国与印度进行第一次外长级磋商,谈判大门已经开启。这会让很多印度国会议员认为,如果共和国没有理由在此时发动战争,也就不会在锡金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即便共和国在磋商期间发动战争,也会让印度人认为印度是战争中正义的一方,必将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从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印度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应对战争。
  美国没有改变根本目标,只是换了种方式推动战争。
  也就在这一天,10多艘装载着足够武装10个陆军师的美制武器装备的船队到达印度孟买。虽然该项军事援助早在去年就已确定,大部分武器装备也是由美军淘汰下来的,但是美国在这个时候向印度提供武器装备,不但对紧张的南亚局势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使印度相信美国的支持将决定战争胜负。更重要的是,印度能够利用美国提供的这些武器装备立即武装10个陆军师(4个装甲师与6个机步师),因为这些部队已经在美军教官的指导下训练了大半年,差的就是美军的武器装备。
  外长级磋商能够取得什么结果,大家心里都有数。
  7月4日,裴承毅回到总参谋部。
  到机场接他的不是项铤辉,而是袁晨皓。
  “人员都已安排好了,就等你回来确定岗位。”
  “这事不急,项总那边有消息了吗?”回来前,裴承毅接到项铤辉的电话,得知元首已经采纳了总参谋长的建议,即立即进行战争部署工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项铤辉要做的不是部署进攻部队,而是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部署进攻部队,要等到完成作战计划,确定参战部队、以及各参战部队的作战任务之后才能进行。不管有哪些部队参战,作战物资都要提前运抵前线。如果等到作战计划完成之后再运送作战物资,必然会对部队的部署工作产生影响。
  “项总这几天一直在忙这件事,上午才出发去成都。”
  “有问题?”
  “没什么大问题。”
  裴承毅微微皱了下眉头,明显不太满意袁晨皓的回答。
  “只是些小问题,主要是铁路运力调配。”
  “如果只是这么点小问题,需要项总亲自去成都吗?”
  袁晨皓苦笑了一下,说道:“还有就是参战部队的事情。空军与海军的问题不归总参谋部管,主要是陆军野战军。”
  “作战计划都没订下来,参战部队就能确定?”
  “反正基层部队早就闹开了,大家都想参战,都不想当预备队。项总去成都,多半是给27军军长做思想工作。”
  “27军?”裴承毅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过来。
  论家底,27军在共和国陆军中的地位并不高,只是其表现非常抢眼。从老挝战争到半岛战争,27军立下的战功不比传统王牌军,比如38军、39军、54军少多少。日本战争爆发前,27军按照第二次军事改革的要求,跟随77军的步伐,成为共和国的第二支快速反应军。也正是如此,27军没能获得上战场的机会,只能看着77军在前线大展拳脚。随后几年间,27军一直在进行适应训练,多次与77军进行协同或者对抗演习。随着南亚局势再度紧张,27军也表现得愈发积极。裴承毅还在巴基斯坦工作的时候,27军就派了一批军官前往巴基斯坦,帮助巴军提高作战能力。
  眼看着就要真刀实枪的干了,27军肯定不想落于人后。
  当然,肯定不只是27军有问题,其他野战军也有问题。
  “项总有什么吩咐没有?”裴承毅朝坐在旁边的袁晨皓看了过去。
  “项总要明天晚上才能回来,让你替他主持总参谋部的工作。”
  裴承毅微微着了下眉头。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袁晨皓叹了口气,说道,“凌云霄昨天晚上就来了,项总没有见他。另外,还有几个军长将在今天晚上到达。虽然他们都是以接受任务的名义返回总参谋部,但是他们恐怕都有别的目的。”
  “还用说吗?”裴承毅立即笑了起来,说道,“这些将军平常不开会,三五年都不会回总参谋部。不说别的,他们的鼻子比谁都灵,只要有战事,就会出现在哪。这样也好,现在解决了,免得我们到了前线指挥部再遇到这些棘手的事情。”
  “你是说……”
  “另外几个将军什么时候到?”
  “晚上八点前。”
  “你去准备下,我们为这些远道而来的贵客接风洗尘,记得叫上凌云霄。”
  袁晨皓点了点头,表示明白裴承毅的意思。
  麻烦终究要解决,越快解决,越有利。裴承毅不是那种拖拖拉拉的人,更不希望等到前线指挥部成立之后,再出面解决遗留问题。更重要的是,现在裴承毅是总参谋部作战处处长,直接向总参谋长负责。解决军内问题,裴承毅是在替项铤辉行使职权。如果到了前线指挥部,以前线总指挥的身份解决问题,那就得靠自身的实力。
  项铤辉在这个时候选择离开总参谋部,多半是让裴承毅趁机搞好军内关系。
第十八章
军长大会
  见到凌云霄等人,裴承毅发现了这些军长身上的变化。
  最春风得意的当属77军军长凌云霄少将。虽然凌云霄先后在半岛战争与日本战争期间犯下小错误,错过了到手的晋升机会,至今仍然是陆军少将,但是77军在两场大规模地区战争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俨然成了陆军头号王牌军。凌云霄的地位自然是水涨船高,加上他与项铤辉、裴承毅的特殊关系,在陆军中的地位超过了许多比他大10岁以上的将军,成为共和国陆军的头号战将。
  与凌云霄这个数年前还默默无闻的将军一样,77军也从无到有的成了陆军王牌军。
  作为共和国陆军的第一支快速反应轻型装甲部队,77军在半岛战争后接受改革,摇身一变成为了共和国的第一支全数字信息化轻型装甲部队,赶在日本战争爆发之前完成整编与训练工作,赢得了参战机会。虽然在攻打琉球岛的作战行动中,77军的表现不如几支空降旅,但是77军的数字信息化建设在实战中得到验证,表现不佳与改革方向无关。因为没有配备新型装甲战车,所以77军在攻坚战中的表现反而不如空降兵。因为具备实时战术通信能力,所以77军在协同作战中的表现远超空降兵。这场战争既证明了数字信息化在多兵种协同作战中的重要性,也证明了新式装备的重要性。日本战争之后,77军首先更换主战装备,不但配备了由空降战车发展而来的轻型装甲战车,还配备了专门为装甲部队开发研制的新型坦克,要声一变成为了数字信息装甲部队。
  这个变化看上去并不明显,主要是新式装备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庞大。
  DB-30A型全电动步兵战车的原形就是空降部队的KZ-24型全电动空降战车,两种战车的底盘完全一样,只是DB-30A采用了全新的液压悬挂系统、总功率达到750千瓦的4台超导电动机、12级复合蓄电池(电磁炮使用的仍然是16级复合蓄电池)、具有360度防卫能力的主动防御系统、以及更厚的高强度合金装甲,全车的战斗重量也由KZ-24的16吨增加到22吨,在轻载(只携带三分之一弹药,不携带外挂装甲,全重18吨)的情况下,能够由Y-14C一次空运2辆。与KZ-24相比,DB-30A的最大特点就是增强了自持能力,具有更好的越野机动性能与更好的装甲防护性能。如果说KZ-24使空降兵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装甲力量,那么DB-30A就让快速反应部队成为了真正的装甲部队。
  相对而言,DZ-31A全电动主战坦克的重要性远不如DB-30A。
  不是说,DZ-31A不先进,而是在77军这样的“战略反应部队”中,坦克的意义本身就没有步兵战车明显。
  DZ-31A是共和国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电动主战坦克,不但采用了电动动力系统,还采用了电磁炮,除了用于自卫的同轴机枪之外,就连之前用做摆设的高射机枪都变成了一门小口径速射电磁炮。作为一种全重只有29吨的“轻型坦克”,DZ-31A配备的60毫米轨道电磁炮的炮口动能比步兵战车上的轨道电磁炮提高了8倍,发射新式合金穿甲弹时的炮口初速为每秒2400米,2000米、4000米与5500米处的最大穿甲能力分别为2200毫米、1700毫米与1200毫米,即便在6000米的距离上,仍然能够轻而易举的击穿如同“豹3”、M1A3与“勒克莱尔3”这些在2015年前服役的第四代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即便面对美国的M4A2、德国的“豹4”等“第五代主战坦克”(与共和国的DZ-21主战坦克属于同一代,在2020年之后陆续服役,只是采用传统动力系统,没有采用电动动力系统),也能在5000米以内击穿其正面装甲。
  与强大的火力相匹配的是强大的防护能力。作为“主战坦克”,DZ-31A的防护能力不但远远超过了KZ-24与DB-30A,还超过了任何一种主战坦克。与DB-30A相比,DZ-31A多出7吨重量,除了大约750千克用来加强动力系统、250千克用来加强火力系统之外,其余6000千克全都用在了防护系统上。DZ-31A的正面装甲的相对厚度(对抗穿甲弹时等同的均质轧制装甲钢板的厚度)为2400毫米,侧面与顶部装甲的相对厚度为1200毫米,后部装甲的相对厚度为600毫米。这样的防护能力有多强呢?以德国莱因特种金属有限公司开发的140毫米坦克炮为例,钨合金脱壳穿甲弹在2000米处的穿甲能力仅为850毫米、贫铀合金脱壳穿甲弹为1000毫米、特种合金穿甲弹为1200毫米。因为穿甲能力是按照50%的穿透概率计算的,所以140毫米坦克炮最多只能从侧面摧毁DZ-31A,而且交战距离必须在2000米以内。
  坦克的三大主要性能中,最容易忽视、却又最重要的是机动性能。DZ-31A在全披挂的情况下(防护能力提升50%以上)的战斗重量也只有33吨,不但能够利用现有的所有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战术机动,还能用Y-14C之类的战术运输机进行空运。如果用铁路运输,在两两对列,且炮塔向右旋转15度的情况下,能够在一节列车平台上运送2辆(以往的任何主战坦克只能运送1辆)。更重要的是,因为采用全电动动力系统,加上寿命长达5000千米的复合橡胶履带,所以在进行短途战术机动时不再需要拖车,可以自行前往目的地。较低的重量还给DZ-31A带来了更好的后勤保障能力,可以与DB-30A共用装甲维修车、弹药补给车、电力供应车等后勤保障设备,不需要单独配备。
  与采用大口径坦克炮的传统主战坦克相比,DZ-31A最大的问题就是火力单一。
  以DZ-21为例,其140毫米坦克炮能够发射射程高达10千米、甚至20千米的炮射反坦克/反直升机多用途导弹,将坦克的打击距离延伸到了坦克炮的传统打击范围之外,能够更加有效的对付视距外的目标。DZ-31A的60毫米轨道电磁炮只有三种炮弹,一是高速穿甲弹、二是榴弹、三是特种弹(分为信号弹、教练弹等多种),没有配备炮射导弹(口径太小,用不了炮射导弹),其多任务能力明显有限,打击远程目标的能力也有所欠缺。相对而言,这个问题并不明显。随着坦克的主动防护能力增强,传统的低速破甲类反装甲武器很难对坦克构成威胁,真正能够摧毁坦克只有高速穿甲弹药。坦克的首要任务就是打击敌人的坦克,对付其他目标,完全可以使用步兵战车等协同坦克作战的装甲力量。如此一来,DZ-31A就没有必要配备太多的武器。
  77军是“战略反应部队”,每个旅只有1个装甲营,配备的DZ-31A总共就100多辆。
  因为DZ-31A的大批量生产工作在2031年底开始,换装从2032年中期开始,所以除了77军之外,其他主要野战军,比如21军、24军、27军、36军、37军、38军、39军、54军、61军、62军、66军都在2035年初完成换装,其中肯定以38军、39军与54军的装备数量最多,因为这3个军是名副其实的重装甲军。
  虽然换装的时间比77军晚了一点,但是其他主力野战军都已形成了战斗力。
  从21军军长江晚承少将、24军军长罗少鹏少将,36军军长李继先少将、37军军长董承芳中将、38军军长唐应龙中将、39军军长傅卫民少将、54军军长曲茂康中将、61军军长蔡岁康中将、62军军长杜子歧少将、66军军长蹇柄彪少将的脸色上就能看出来。不管他们是否认同77军的地位,在他们眼里,自己的部队才是最厉害的部队。
  说到高傲,最过头的还是3个空降军军长。
  15军的商雪韵少将、16军的怀志刚中将、17军的王学平少将始终坐在一起,而且言行举止非常一致。说白了,空降军在陆军中的地位非常尴尬。虽然早在纪佑国推行第一次军事改革的时候,空降军就转归陆军,成为陆军的主力作战部队,但是空降军是陆军中与空军联系最紧密的作战部队,也是最特立独行的作战部队。别的不说,陆军航空兵有一半以上的作战力量编入3个空降军,就让其他军非常不满。在其他作战部队看来,空降军越强大,对其他作战部队的影响就越大。原因很简单,随着技术进步,战争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陆军航空兵在地面作战行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虽然每个主力野战军都有至少一个陆航营,有的甚至有独立的陆航旅,但是在空降军控制了大部分陆航兵力的情况下,其他作战部队很难分到更多的陆航兵力,也就难以提高战术突击能力。随着新一代垂直起降战术运输机即将开始批量生产,陆航将逐渐取代空军战术运输航空兵,成为陆军的主要战术空运力量。到时候如果陆航仍然主要为空降军服务,其他军就很难得到发展。
  矛盾归矛盾,这10多个军长专门赶到总参谋部来,目的都一样。
  宴会进行得并不轻松,裴承毅很清楚10多位军长想要什么。
  虽然论资历,就连那几个中将军长也不见得比裴承毅高多少,更别说一大帮少将军长了。问题是,裴承毅离开总参谋部好几年,前面在国防大学深造学习不说,后面几年还在巴基斯坦工作。回到总参谋部,裴承毅不但再次成为作战处处长,还被任命为前线总指挥,怎么能让这些军长服气呢?
  也不是说所有人都对裴承毅有意见,至少凌云霄与3个空降军军长就有不同的想法。
  这4个人想什么,裴承毅心里更清楚。
  凌云霄一向独来独往,除了项铤辉之外,从来不服任何人。混了这么多年,到现在还是个少将,就能说明他在军队中的人缘关系有多么糟糕。如果与裴承毅闹矛盾,恐怕首先倒霉的就是77军。要想在即将爆发的战争中捞到更多的好处,凌云霄就得拉拢裴承毅,为77军争取到更多的机会。至于他有没有想过成为中将,裴承毅就不大清楚了。在裴承毅的认识中,凌云霄一直不把军衔放在眼里。如果他想升官,就不会搞得其他部队对他满腹怨言,在半岛战争之后就获得晋升了。
  3个空降军抱成一团也很好理解。虽然空降军是对印作战的绝对主力,但是这次战争与4年前的冲突有很大区别,即便空降军能够在战争初期充当主力,能否在战争规模扩大之后打上主力都是个问题。要想保住空降军在陆军中的地位,就得抓住所有机会。要想获得晋升机会,更得尽量争取作战任务。特别是对16军的怀志刚中将来说,能否在这场战争中获得晋升,将关系到他的前程。如果在2年之内仍然当不上上将,怀志刚就将按照第二次军事改革的规定,在年满55岁之后光荣退役。
  其他几个军长中,最让裴承毅头痛的是39军军长傅卫民。
  虽然傅卫民也是少壮派将领,而且是王元庆在半岛战争之后钦点的军长,但是与其他少壮派将军不一样,傅卫民与苏劲辉等人关系密切,在苏劲辉担任39军军长时,他就是装甲391旅旅长,是苏劲辉手下的第一战将,在攻打汉城的作战行动中立下了重大战功。傅卫民能够升任39军军长,也与苏劲辉有很大关系。
  裴承毅并不担心“世家派”,因为连苏劲辉都被王元庆调到了国防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0/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