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6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1/1195

  “在此之前,鲁拉贾帕尼还有选择的余地。在此之后,鲁拉贾帕尼必须下定决心。”
  韦斯特伍德沉思一阵,说道:“你说得没错,鲁拉贾帕尼已经被中国逼到死角。他在此时向中国妥协,不是说心甘情愿的放弃了六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承认了中国在南亚地区的统治地位,而是在为印度争取下一次机会。”
  “正是如此。”
  “看来,我们都低估了鲁拉贾帕尼。”
  “不是低估了鲁拉贾帕尼,而是鲁拉贾帕尼超过了我们的预料。”
  韦斯特伍德微微一笑,说道:“照你的意见,我们应该立即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
  “不仅仅是军事援助,还有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援助。印度在冲突中遭受损失,如果不能在其他方面得到补偿,鲁拉贾帕尼的位置肯定保不住。除了援助,我们还得想方设法的提高印度的国际地位,让印度尽快走出战败阴影,使印度国民恢复大国野心,利用民意迫使鲁拉贾帕尼就范。”
  “如何提高印度的国际地位?”
  “全面核裁军谈判。”
  韦斯特伍德微微皱了下眉头,朝布鲁德林看了过去。
  “目前看来,这是印度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影响力的最佳办法。”
  “让印度让步?”
  “不,应该让印度代替我们说话。”
  韦斯特伍德再次朝布鲁德林投去了疑惑的目光。
  “中国一直在推动全面核裁军,虽然随着技术进步,核武器很快就会成为摆设,但是在短期内,核武器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达成全面核裁军协议,我们受到的影响不比印度差多少,至少得让我们想方设法的迫使以色列放弃核武器,从而对我们的中东政策造成影响。既然如此,还不如让印度给中国制造麻烦。只要印度在前面挡着,不但能够提高印度的国际声望,还能替我们牵制中国。”
  “看来,你早就想好了。”
  “印度战败只是迟早的事情,我们早就应该想到这个结果。”
  韦斯特伍德笑了笑,说道:“过几天,你在去新德里一趟,除了承诺为印度提供全面军事援助与技术援助之外,还要向鲁拉贾帕尼摊牌,明确无误的告诉他,如果印度还在向左走与向右走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我们将不得不重新考虑之前签订的意向协议。只要鲁拉贾帕尼还有点野心,他就得听从我们的吩咐。”
  “不能太急,要一步一步的来,最好让印度国会向鲁拉贾帕尼施压。”
  韦斯特伍德点了点头,说道:“你看着办,鲁拉贾帕尼是聪明人,不会不清楚目前的局势。”
  “我们先提援助,等印度国内舆论转向,再提其他的事情。”
  “也好,至少不用我们亲自出面,为今后与鲁拉贾帕尼周旋留下了余地。”
  见到总统态度已决,布鲁德林没再说什么。
  这时候,秘书进来通报,杜奇威与汤马驷已经来到白宫。
第五十一章
轮回
  布鲁德林替韦斯特伍德解决了最大的麻烦,杜奇威与汤马驷则带来了新麻烦。
  根据由国防部控制的侦察卫星(美国的侦察卫星属于不同的部门,比如CIA、NSA、国防情报局等)搜集到的战场信息,中国军队不但控制了整个藏南地区,还正在将俘虏的印度军人与迁入该地区的印度人转移到邦迪拉以南的某处军事基地。按照杜奇威的分析,中国将在近期遣返印军战俘与印度移民。
  韦斯特伍德似乎想在这个问题上做手脚。
  战俘不是问题,冲突结束后遣返战俘再正常不过,真正的问题是移民。
  20世纪60年代的边境冲突之后,印度一直在设法增加藏南地区的印度人数量,想借此永久霸占藏南地区。虽然中国从未承认藏南地区属于印度,也从未承认移民是藏南地区的原住民,但是几十年过去了,移民问题变得格外复杂。
  简单地说,谁也无法界定谁是移民,谁是原住民!
  按照国际惯例,50年是界定移民与原住民的主要指标。也就是说,如果移民在移居地点生活了50年,就能享受原住民的待遇。从1962年到2031年,69年间,大约有6万印度人在藏南地区定居,其中大约15000人的定居时间超过50年,如果算上这些人的后代,大约有5万移民应该被当作藏南地区的原住民对待。
  界定移民只是一个问题,还有很多其他问题。比如如何对待与原住民通婚的移民、移民在藏南地区的财产怎么计算等等。任何一个问题解决不好,都会使中国强行迁出移民的举措变成非法行动。
  事实上,中国不可能真正解决所有与移民相关的问题。
  最终,布鲁德林只用一句话就打消了韦斯特伍德的想法,那就是印度的稳定。
  移民问题解决不了,鲁拉贾帕尼与中国秘密停火的协议就将受到质疑,即便美国不从中作梗,印度国会也不会放过鲁拉贾帕尼。如果处理不好,印度甚至有可能像第四次印巴战争期间那样,爆发大规模动乱。
  从维护印度的稳定来看,绝不能在移民问题上做文章。
  对此,美国只能睁一眼闭一眼,还得想方设法的帮助鲁拉贾帕尼渡过难关。
  相对而言,汤马驷带来的问题更加严峻。
  王元庆没有死,还活得好好的!
  “情报基本上可以确定,遭到刺杀的是王元庆的替身。”汤马驷叹了口气,说道,“根据我们获得的最新情报,王元庆很有可能在此之前有所察觉,没有去总参谋部。虽然无法肯定王元庆是否提前采取了平叛措施,但是纪佑国、赵润东等人突然返回北京,以及中国政府的迅速反应都能证明,王元庆很有可能早有预防。”
  “也就是说,早就掌握了颠覆行动?”
  虽然很不情愿,汤马驷还是点了点头,承认了总统的说法。
  韦斯特伍德咬了咬牙,朝布鲁德林看了过去。
  “果真如此的话,我们不得不承认,王元庆的魄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像,而且他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人。”说到“中国人”的时候,布鲁德林特别看了汤马驷一眼,苦笑了一下,他才接着说道,“既然王元庆早已知道有人密谋叛乱,中印冲突就不是偶发事件,而是早有预谋的军事行动。”
  汤马驷避开了布鲁德林的目光。
  杜奇威暗自苦笑了一下,也朝汤马驷看了过去。
  “王元庆策划战争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付叛国集团,为叛国集团发动叛乱制造机会。这是主动出击,不是被动防御,非常符合王元庆的性格。”布鲁德林拿起香烟,点燃抽了两口,说道,“显然,王元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领导人,如果按照汤马驷局长在此之前做出的分析,王元庆就应该直接对付叛国集团,而不是等到叛国集团发动叛乱的证据确凿之后才采取行动。事实上,我们早就应该有所察觉。王元庆推行政治改革,目的就是要建立民主、法制的政治体制。以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为了推动政治改革,绝不会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对抗法律,也就不会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以独裁的方式惩治叛国份子。可以说,王元庆用心良苦。由此也能看出,王元庆不但是铁腕领袖,还是非常有魄力、非常有胆量、非常有原则的人。”
  “还非常有战略眼光。”杜奇威补充了一句。
  “趁机收复藏南地区,确实有战略眼光,但是王元庆不见得一开始就想到了这个结果。”
  杜奇威微微皱了下眉头,似乎没有听懂布鲁德林的话。
  “通过战争对付叛国集团,风险太大了,以王元庆的性格,他肯定有所保留。”布鲁德林抽了两口烟,说道,“日本战争证明,王元庆不是那种喜欢冒险的领导人,至少不会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冒险。从已经获得的情报来看,王元庆在日本战争爆发之前,至少准备了好几套备用方案,而不是一意孤行。以王元庆的处境来看,他也不可能在中国还不具备足以保证国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的政治体制之前拿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冒险。由此可以断定,王元庆肯定没有打算在平定叛乱之前收复藏南地区。中国投入的军事力量也能证明这一点。如果王元庆早就有所准备,应该投入更多作战部队,确保在平叛行动遇到麻烦时能够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是输掉一场不应该输掉的战争。王元庆承担不起这个风险,中国也承担不起这个风险。当然,王元庆很有可能在战争爆发后才意识到,中国有可能在此时收复藏南地区。一是叛国集团的准备严重不足,无法对他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威胁。二是中国的情报机构掌握了足够准确的情报,挫败叛乱不是什么难事。三是印度迅速退让,让中国能够用有限兵力收复藏南地区。正是如此,王元庆才在遭到刺杀后,本应该立即出面稳定国内局势的情况下让顾卫民主持大局。此举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叛国集团的漏网之鱼蠢蠢欲动,认为已经除掉王元庆,为彻底铲除叛国集团提供帮助;二是迷惑鲁拉贾帕尼,让印度总理认为中国会借元首遇刺的事情向印度发难,从而迫使印度做出最大限度的让步,为顺利收复藏南地区打下基础。”
  听布鲁德林说完,杜奇威心悦诚服的点了点头。
  “果真如此的话,王元庆就太恐怖了。”韦斯特伍德也大为感叹。
  汤马驷看了总统一眼,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
  不得不承认,布鲁德林的眼光非常独到,他的分析基本上准确无误。这番分析,足以证明布鲁德林的价值。虽然绝大部分时候,韦斯特伍德的决策能力足以帮助美国应付中国的挑战,但是在关键时刻,布鲁德林的价值超过了总统。
  “如果王元庆早就有所准备,他接下来会做什么?”
  布鲁德林点燃了第二根香烟,说道:“王元庆会想方设法的搞垮鲁拉贾帕尼,让印度遭遇十多年来规模最大的政治动乱,让印度再也没有能力对中国构成威胁。如果可能,王元庆还会想方设法的扶持一个亲华的印度总理。”
  “可能吗?”
  “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布鲁德林回答得非常干脆,“虽然印度在冲突中遭受惨败,对印度民众的情绪有很大影响,但是从根本上讲,这场冲突证明了一个问题,即印度不是中国的对手,即便得到我们的支持,也不是中国的对手。不可否认,绝大部分印度人,特别是印度军人不会承认这个观点,但是同样不可否认,部分印度人,特别是那些在这些年间从中国市场获得了好处的印度人会赞同这个观点。即便这部分印度人只占少数,但他们掌握了印度的大部分财富,也因为他们代表了印度的新兴权贵阶层,所以他们在印度政坛有很大的影响力,也就能够对印度政治局势造成影响。”
  韦斯特伍德点了点头,问道:“我们该怎么办?”
  “扶持新的权贵阶层,或者说,使印度原来的权贵阶层重新站起来。”布鲁德林回答得非常果断,似乎早就想好了。“印度的经济能够飞速发展,靠的是低投入、低利润的初级产业,决定了从中获益的是那些获得了知识、开拓了眼界、接受了新思想的印度平民,而不是包陈守旧的婆罗门贵族。事实也确实如此,十多年来,印度的种姓制度遭到了新兴阶层的全面挑战。有人反对,自然有人支持。如果能够让没落的婆罗门贵族站起来,让他们支持鲁拉贾帕尼,就能稳住印度政局。”
  听到这,杜奇威迅速反应了过来,露出了不敢相信的神色。
  韦斯特伍德也明白了布鲁德林的意思,同样感到异常震惊。
  “没什么好惊讶的,我们也不需要做太多的事情,只要在援助政策上有所偏袒,就能达到目的。”布鲁德林说得非常轻松,仿佛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事实上,这也正好符合印度现在的国情。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婆罗门贵族再破落,也有雄厚的家底。印度经济发展到现在,要想继续前进,必须摆脱之前的发展模式,在高投入、高利润的中高级产业中站稳脚跟。印度的新兴阶层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而婆罗门贵族正好拥有这样的实力。只要我们向印度开放高技术,帮助印度进行产业升级,就能打垮新兴阶层的经济地位,让婆罗门贵族成为印度的主导力量。”
  韦斯特伍德沉思了一阵,微微点了点头。
  杜奇威本来想发表意见,见到总统已经点头表态,也就闭上了嘴。
  这是一个宏伟的计划,更是一个从根本上违背了美国价值观的计划!
第五十二章
虚惊一场
  美国总统忙着修改国家战略的时候,王元庆正在为“复出”忙碌。
  虽然王元庆坚决反对对涉嫌叛乱人员进行秘密审讯,但是王元庆并不反对按照司法程序对嫌疑犯进行审问。名义上审问工作由顾卫民领导的全体代表大会司法委员会负责,实际上工作则由军情局具体操作。当然,前提条件是,所有审问工作都在司法委员会与专门安排的律师的见证下进行。
  无法动用酷刑,并未对审问工作造成太大的麻烦。
  参与叛乱的嫌疑犯都是“聪明人”,被特种兵带上直升机或者塞进汽车的时候就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并不是所有参与叛乱的嫌疑犯都存心与国家作对,至少部分“从犯”并不想把国家搞垮,更不想为此赔上身家性命。在“抗拒从严、坦白从宽”的选择中,绝大部分“从犯”都选择了后者。拿到“从犯”的“供词”,再去单独审问“主犯”,难度就小得多了。
  为了尽快查清叛国集团的来龙去脉,李存勋亲自主持了审问工作。
  军情局安排了数十名擅长“说服工作”的高级特工与高级间谍参与审问,李存勋则亲自“招待”最重要的几名“主犯”。当然,李存勋没有忘记“心理战”。审问中,审问人员不但“开诚布公”的宣布了针对叛国份子的处置方法,还让由顾卫民钦点的律师与委员向嫌疑犯讲解了相关法律,让嫌疑犯知道什么样的罪名才会被判处死刑、什么样的罪名可以获得宽大处理。
  谁都不想死,策划叛乱的人更不想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1/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