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6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1/1195

  12架QW-26A最先赶到,用炸弹与炮弹在印军前面编制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火线。
  5分钟之后,12架J-15C与12架J-14C战斗机先后到达,用重磅炸弹与燃烧弹挡住了正在赶往火线的印军增援部队,让印军的反击成为强弩之末。
  强度惊人的空中打击从根本上瓦解了印军的抵抗意志。
  要知道,直到这个时候,印度空军的战机还未出现在战场上呢!
  随着运载空降1533营的Y-14C机群到达空军基地上空,臧嘉裕带着几名战士从火线上撤了下来,引导运输机着陆。
  增援部队到达,印军的反击再也无法构成威胁。
第三十八章
快节奏
  战争节奏加快,给指挥系统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海量战场信息,对指挥官来说,如何在海量战场信息中抓住重点、合理分配作战力量、迅速调整作战部署、及时下达作战命令都至关重要,对战斗结果有决定性影响。
  虽然越来越先进的计算机能够很大程度降低指挥官的工作强度,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计算机不可能代替人,不可能像人一样分析战场形式、判断战局走向,也就不可能代替指挥官向作战部队下达作战命令。计算机只是工具,不是决策者。如此一来,参谋的编制规模越来越大,参谋的职务划分越来越细,参谋的指挥权限越来越高,不但不足为奇,还是军事指挥体系发展的必然方向。因为参谋也不是决策者,必须根据指挥官的决策指挥作战,最能体现指挥官决策的就是作战计划,所以现代战争的作战计划越来越详细、越来越繁杂,一套完善的作战计划往往分成数个阶段,每个阶段针对不同的作战目的与作战任务,有数套、甚至数十套备用计划。参谋在实施指挥权的时候,必须知道在什么时候用什么作战计划,因此战争对参谋的要求越来越高。
  严格地说,裴承毅也是参谋,深知当参谋的苦楚。与项铤辉不同(项铤辉来自作战部队,在进入总参谋部之前,没有当过参谋),裴承毅虽然对参谋的要求非常严格,但是从不给参谋施加太大的压力,因为他知道,参谋只有在精神放松的情况下才能完成使命,情绪越紧张,参谋越容易出错。
  作为战役最高指挥官,绝大部分时候,裴承毅都在判断战局走向。
  指挥工作基本上由参谋负责,只要作战计划不做根本性变动,参谋就能在早已制订好的各种作战计划中找到最适合当前战局的一套计划,及时对部队的作战行动做出调整,有效发挥部队的战斗力。
  裴承毅没有事无巨细的统统过问,也是不想制造过于紧张的气氛。
  “将军,空降1533营到达古瓦哈蒂。”
  裴承毅点了点头,让参谋把图像放到“显示平台”上。
  第一架Y-14C已经进入着陆航道。首先着陆的,肯定是机群领队长机,因为第一个“吃螃蟹”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只要第一架Y-14C成功着陆,后面的Y-14C就能沿着长机的航道顺利着陆。如果不出意外,空降1533营的营长就在领队长机上。
  运输机的主轮落在跑道上,随即弹了起来。飞行员立即启动反向推力装置,强迫运输机落在跑道上。印军反击部队就在跑道前端,如果着陆失败,Y-14C必须从印军头顶上空飞过去,难免不遭到机枪与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攻击。运输机不是战斗机,别说导弹,重机枪就能将其击落。飞行员不能冒险,必须一次成功!随着主轮再次触地,飞行员启动了紧急刹车系统,强行让运输机减速。跑道太短了,不到800米。虽然Y-14C的标称着陆长度为550米,但那是海平面的数据,在海拔接近3000米的古瓦哈蒂空军基地,Y-14C能在800米内停下来就非常不错了。在速度降下来之前使用紧急刹车,很容易使运输机翻滚摔毁。万幸的是,飞行员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没有想过在着陆失败后拉起来复飞,因此在着陆前将速度降到了最低限度。Y-14C在跑道上滑行的时候,前起落架已经压缩到了极限。如果速度再快一点,肯定会机鼻触地,使运输机翻滚摔毁。
  “显示平台”上出现运输机平稳降落的信号时,裴承毅才长出了口气。
  数千千米外,李东石中校带着第一批空降兵战士冲出了运输机。向赶来的臧嘉裕军士长了解了战场情况之后,李东石接过指挥权,命令营部警卫排立即前往东部防线,帮助突击部队击溃反击的印军。
  虽然只有2辆空降战车,但是对正在平衡点上摇摆的战局来说,有着决定胜负的价值。
  接下来的15分钟之内,另外11架Y-14C顺利着陆,送来了22辆空降战车与22个空降步兵班。
  因为跑道太短,周围的战斗还没结束,所以另外12架Y-14C必须等到之前着陆的运输机起飞之后才能着陆,将另外24个空降步兵班送入战场。
  不管怎么说,决定战斗胜负的力量已经到达。
  “调整轰炸计划,重点清除外围印军残余部队,为空降兵占领基地提供支持。”
  裴承毅下达作战命令之后,参谋立即调整作战行动。
  此时,另外两个地点的战斗已经进入尾声。因为地理条件相对较好,突击部队顺利到达战场,所以在空降兵到达之前,突击部队已经占领了防线。
  收到新的战报后,裴承毅看了眼手表,3点40分。
  从第一枚反辐射导弹击中印军防空警戒雷达到空降兵夺取3个最重要的军事目标,还不到1个小时。
  不算糟糕,也谈不上理想。
  按照总参谋部制订的作战计划,第一阶段进攻行动就是1个小时。
  “将军,空降1533营全部到达古瓦哈蒂。”
  裴承毅点了点头,说道:“第一阶段行动结束,开始第二阶段作战行动。”
  等参谋忙起来之后,裴承毅将负责统计战斗损失与战斗伤亡的参谋叫了过来,让他尽快拿出统计结果。
  第二阶段作战行动开始前,裴承毅端着咖啡杯离开了战术指挥中心。
  最麻烦的是第一阶段作战行动,只要打好前1个小时的战斗,后面的战斗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按照总参谋部制订的作战计划,第二阶段作战行动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由空军主导、陆航协助的全面空中打击。在此阶段,空军将出动近200架战斗机对战区范围内的印军战略性目标进行重点轰炸,包括战区指挥中心、师旅级指挥中心、通信中心、防空指挥中心、大型军营、远程炮兵阵地、交通结点等等。完成这轮打击之后,驻扎在印度东部地区的印军将失去战场机动能力,无法形成统一的战略防线,也就不可能集中优势兵力对付同样分散作战的空降兵。
  二是完成战役空运任务。除了向前线运送更多的空降部队与空降军的炮兵之外,必须在天亮之前向前线运送工程部队与工程物资设备,增强古瓦哈蒂与库奇比哈尔的空运吞吐能力,为接下来运送作战物资、重型武器装备,建立前线航空兵基地、支持空军与陆航向前线部署空中打击力量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只有在增强空运吞吐能力之后,才能让空降兵扩大进攻范围,拔除印军设置在藏南地区的军事据点。
  如果说裴承毅可以放心大胆的去睡大觉了,肯定不对。
  至少有一点让裴承毅放不下心,那就是还没参战的印度空军。
  战斗打响1个小时了,印度空军还未做出反应,确实让裴承毅有点惊讶。
  按照战前估计,印度空军应该在开战后15分钟之内参加战斗,为此空军才让至少3个大队的数十架J-14C战斗机携带对空弹药执行制空作战任务(如果早知道,这几十架战斗机能够为地面部队提供更多的支援)。
  印度空军迟迟没有发动反击,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印度空军司令部确实反应迟钝,没能及时向各级作战部队下达作战命令。二是印度空军司令部已经做出反应,正在策划大规模的反击行动。
  裴承毅情愿相信后者,也不愿意相信前者。
  10多年来,印度最重视的就是空军。有了第四次印巴战争的惨痛教训,印度不但从美国引进了大量先进战斗机,还建立起了更加高效的战争指挥体制。即便在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前,印度空军的反应时间也不会长达1个小时。
  如果印度空军正在策划大规模反击,空军投入的制空战斗机是不是太少了一点?
  端着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回到作战指挥中心的时候,裴承毅打消了这个疑虑。
  为了配合这次作战行动,空军出动数架大型预警机,在从中印西部边境到东部边境的宽达2000多千米空域上空执行警戒巡逻任务。预警机能够探测到600千米外的战斗机,几乎覆盖了整个恒河流域。只要印度空军的战斗机从机场起飞,就会被发现。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正在斯里兰卡南部海域活动的“华夏”号航母战斗群出动了4架预警机,分别在孟加拉湾与阿拉伯海上空巡逻,监视印度南部地区。只要部署在该地区的印度战斗机起飞,就会被发现。不在监视范围内的,只有印度中部博帕尔与贾巴尔普尔附近的2座空军基地,部署在2地的战斗机不会超过50架,而且都是比较落后的俄制Su-30MKI型战斗机,几乎无法对共和国空军构成威胁。
  天罗地网已经撒下,就等印度空军的战斗机自投罗网。
  确实没有什么好担心的,空军投入的1个大队的制空战斗机足以顶住印度空军的第一轮反击,随后投入更多的制空战斗机打垮印度空军的抵抗意志。
  不怕敌人搞突然袭击,只怕敌人不找上门来!
  当然,裴承毅并不知道,他的猜测并不完全准确。
第三十九章
正中下怀
  鲁拉贾帕尼在睡梦中被警卫从床上拉了起来,赶往郊区战略指挥中心的时候才知道战争已经爆发了。见到同样急匆匆赶来的几位部长时,鲁拉贾帕尼还穿着丝质睡衣。总理没有感到尴尬,因为那几个部长也穿着睡衣。
  局势非常混乱,让鲁拉贾帕尼非常愤怒。
  战争爆发,印度三军总参谋部与三军司令部均没有在第一时间报告战斗情况!
  更让鲁拉贾帕尼干扰气愤的是,竟然没有人知道战斗的具体方向。虽然东部战区司令部最先发出遭到轰炸的消息,但是在鲁拉贾帕尼到达战略指挥中心的时候,仍然没有与西部战区司令部取得联系,也就无法得知西部地区是否遭到打击。
  鲁拉贾帕尼的愤怒完全可以理解。
  在最需要总理做出战略决策的时候,竟然不清楚这是一场由中国单独发起的战争,还是一场由中国与巴基斯坦联合发起的战争。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是中国单独发起战争,那么中国的目的肯定非常有限,并不打算打一场大规模地区战争,不然中国肯定会与巴基斯坦联合行动。如果只是一场局部冲突,印度还有转圜余地,最多在军事占领成为事实之后做出让步,用不着与中国拼个你死我活。如果是一场大规模地区战争,印度就得拼出所有老本,而且越快越好。
  消息陆续送来,而且混乱不堪。
  先是西隆附近的战区防空中心报告遭到轰炸,随后通信联络中断,无法得知轰炸的具体情况。接着迪布鲁格尔军营、古瓦哈蒂空军基地与库奇比哈尔陆军营地先后报告遭到空中打击,通信联络再次中断,三处军事基地的情况没人能够搞清楚。
  战争打到这个份上,别说鲁拉贾帕尼,就连印军将领都不抱任何希望。
  中国的军事优势非常明显,即便印度全力反抗,也只会遭到更大的损失,让大批花费巨资从国外引进的武器装备变成废铜烂铁,让成千上万的印度军人变成枯骨,制造成千上万的寡妇与孤儿。
  这仗没办法打!
  3点15分,鲁拉贾帕尼才收到第一份准确报告,只是这不是一条好消息。
  中国海军的舰载预警机出现在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上空,虽然没有进入印度领空,但是足以监视印度南部地区的所有军事基地。
  仅仅是监视?
  鲁拉贾帕尼一万个不相信。
  4架预警机,意味着中国海军的3支航母战斗群、甚至是4支航母战斗群都已进入印度洋,而且就在印度附近徘徊。因为按照一般情况,1艘载有4架预警机的航母最多派遣1架预警机执行远程监视任务,必须留下足够的预警机执行舰队防空任务。
  慌乱之中,鲁拉贾帕尼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黄帝”号与“炎帝”号航母战斗群一直在南海活动,24小时前,美国还向印度提供了相关情报。即便2艘航母都是核动力,能够以最快速度持续航行好几天,也不可能在24小时之内通过马六甲海峡或者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再说了,美军的潜艇一直在马六甲海峡与巽他海峡活动,还有一支美军的航母战斗群在阿南巴斯群岛海域活动,中国的航母战斗群从南海南下,肯定会被美军发现,印度能够提前获得消息。
  让鲁拉贾帕尼惊慌失措的原因很简单:4支航母战斗群有着毁灭性的打击力量。
  即便按照正常情况配制舰载战斗机,3艘“华夏”级航母能够携带216架战斗机,加上“共和国”号的48架战斗机,总共有264架战斗机。这支打击力量,能够轻而易举的摧毁印度的防空体系,击败印度空军,消灭印度海军!
  中国将4支航母战斗群派入印度洋,还有更加重大目的:夺取制海权。
  只要中国夺取制海权,就能对印度实施战略封锁。
  战略封锁开始,战争全面爆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1/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