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5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8/1195

  执行首轮打击任务的战斗机刚刚起飞,雅鲁藏布江河谷内的军事基地就热闹起来。
  如同每次执行飞行任务一样,骆良骥上校与地勤人员一道对座机进行了全面检查,确定战机的各个子系统都处于正常状态、电池充满了电能、弹舱内的弹药没有问题之后,才会在勤务长的维护报表上签字画押。
  检查到战机水平尾翼的时候,骆良骥摸了摸一块看上去锈迹斑斑的蒙皮。
  那不是金属蒙皮,而是复合材料蒙皮。
  “我们检查过了,结构强度完全达标,只是表面有点破损。”勤务长把维护报表拿了过来,“基地里没有配套的备件,我已经写了报告,天亮后就能拿到备件,到时候我亲自给你换上。”
  “真的没问题?”
  “绝对没问题。”
  骆良骥点了点头,没多说什么。他并不担心勤务长撒谎,因为战机出了问题,首先就得找勤务长的责任。如果确定是维护不当造成的事故,勤务长轻则丢掉饭碗、重则移交军事法庭审判,没有哪个勤务长敢拿战机的安全开玩笑。
  等骆良骥签字画押后,勤务长亲自替他打开了舱门。
  这时,祝芝龙跑了过来。
  “等下我自己来,你们去维护别的战机吧。”
  勤务长点了点头,叫上几名地勤人员离开了。一个勤务小队负责4架战机,不可能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大队长的座机上。
  “情况怎么样?”
  “最新消息,空军已经出动了,我们将在十五分钟内出发,指挥中心正在分配作战任务,很快就会送到我们手上。”
  “没有变更?”
  “没有,打击任务明确。”
  骆良骥点了点头。“终于开打了,你去招呼其他飞行员,让大家都打起精神来。”
  祝芝龙没多罗嗦,立即朝离得最近的一名飞行员跑了过去。
  看了眼偌大的洞库,骆良骥长出口气。
  该来的,终于来了。
  作为陆航部队,骆良骥这几年的感受简直可以用“沧海桑田”来形容。
  半岛战争中,骆良骥与祝芝龙搭档,驾驶WZ-15全电动武装直升机在围歼美军第1陆战师的战斗中大展神威,一场战斗就干掉了10多个装甲目标与3架直升机,创造了一个至今都没被打破的战斗纪录。可以说,那是骆良骥平生最风光得意的时候。战争结束后,骆良骥还得到项铤辉总参某长与时任元首赵润东的接见。
  后面几年,骆良骥的日子就可以用另外一个极端来形容了。
  半岛战争结束后,骆良骥参与“陆军军官培训计划”,回到学院学习了2年。对希望获得晋升的军官来说,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培训计划”的主要目的不是为军官提供深造的机会,而是强化部队的“联合作战能力”,参与培训的军官都要交叉学习,掌握其他兵种与其他军种的战术特点。按照第二次军事改革的总体方针,除了个别有特殊要求的兵种之外,所有兵种的军官必须在接受培训之后才能获得晋升。为了支持改革,陆军率先推行相关制度,骆良骥也就成了第一批收益者。
  2年的学习对骆良骥来说有好处,也与坏处。
  好处是,在这2年中,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得到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还在去年当上了父亲。坏的是,骆良骥因此错过了日本战争的机会,在他回到部队的时候,不但各作战部队已经敲定,陆航也没有分到多少任务。
  非常幸运的是,错过日本战争,没有对骆良骥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
  日本战争结束后,总参谋部总结战争经验与战争教训,陆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轻型化建设方针”,提高了陆军航空兵的地位。作为首批参加“培训计划”的陆航军官,骆良骥非常幸运的参与了“陆航力量整合”工作。
  这个经历,让骆良骥获益匪浅。
  作为陆军的“拳头部队”,陆航的改革非常深入。
  从2028年底开始,在半岛战争中表现突出的WZ-15系列武装直升机被列入“处理装备清单”(该清单内的装备都可以赠送或者出售给友好国家,属于被共和国军队淘汰或者半淘汰的二手货),由最新的QW-26A“利爪”型倾斜旋转翼武装攻击机逐步取代,骆良骥率领的大队首先换装。
  这次换装,完全可以用“鸟枪换炮”形容。
  在QZ-25B基础上发展而来的QW-26A在性能上全面超越WZ-15,其最大飞行速度每小时845千米、巡航飞行速度每小时720千米,最大气动升限8350米、最大动力升限4400米,最大转场航程4200千米、最大作战半径850千米,最大起飞质量27吨/22吨(滑行与垂直)、最大载弹量5500千克/3500千克(同前)。虽然在某些方面,QW-26A的性能不如原形机,毕竟QW-26A针对攻击任务做了很多改进,比如重新设计机身、装甲总质量增加近2倍、采用更坚固的框架式承力结构、增添大量用于对地打击的电子设备等等,但是其总体性能仍然足以傲视群雄。
  用陆航的评价来说,QW-26A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武装直升机,而是轻型攻击机。
  事实也差不多,在执行攻击任务的时候,QW-26A的打击能力不比空军的战术战斗机差多少。如果有必要,甚至可以带上战斗机常用的各类重型导弹与炸弹,对各类地面目标进行毁灭性打击。在载弹量、作战半径等方面,QW-26A丝毫不比空军的战斗机差。因为配备了更加坚固的装甲,QW-26A可以冒着敌人的防空炮火执行战场支援任务,其超低空生存能力远超空军的任何一种战斗机。
  为此,空军甚至要求取消陆航,将配备QW-26A的部队编入空军。
  当然,空军的“阴谋”没有得逞,因为从严格的意义上讲,QW-26A仍然是“武装直升机”,至少陆军这么认为。作为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倾斜旋转翼飞机,QW-26A不但能够在正规机场上像普通运输机那样滑行起飞,还能在条件更加简陋的情况下像直升机一样投入战斗。因为陆军没有“空军基地”,所以QW-26A绝大部分时候都被当作直升机使用,直接配属给一线作战部队。
  任务使用方面,QW-26A用来替换WZ-15,自然承担武装直升机的作战任务。
  只是受强大性能的影响,QW-26A的作战任务范畴远远超过了WZ-15。
  有了如此强悍的打击利器,服役不到15年的WZ-15“光荣退役”也很正常。
  作为陆航最优秀的飞行员,骆良骥全程参与了QW-26A的定型试飞工作,对QW-26A的性能非常了解。战术测试阶段,骆良骥亲自操刀,在一次出击中“破”了由他保持的战斗记录,干掉了29个地面目标与7个空中目标。定性试飞结束前,陆军还想方设法的从制造J-15系列战斗机的成都飞机制造公司搞来了还没有交付给空军的J-15C战斗机,与QW-26A进行了几轮超低空空战对抗演练。虽然陆军从未公布演练结果,但是作为参与者,骆良骥很清楚,在500米以下的“近地空间”,J-15C都不是QW-26A的对手!
  再先进的武器,也需要优秀操作人员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因为在定型试飞工作中表现优秀,为厂家提供了多项改进意见,所以骆良骥顺利战胜其他大队长,顺利获得QW-26A的优先装备权。
  奔赴前线之前,骆良骥已经在QW-26A上飞行了近800小时。
  大队里的其他飞行员也有200小时以上的飞行经验,基本上掌握了QW-26A的技术与战术特点。
  总参谋部让QW-26A在第一时间参战,一是重视QW-26A的强大性能,二是希望通过战争检验QW-26A的实际性能,为今后全面换装提供实战依据。用QW-26A替换陆航所有WZ-15,至少需要在未来10年内投入7500亿元,如果没有足够理由,国防部不见得肯用7500亿换掉还没有达到最大服役期限的WZ-15。算上海军陆战队的WZ-15,整个换装需要花费上万亿元的国防经费,国防部更会三思而后行。
  能否经受住战火考验,骆良骥没有半点担忧。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支陆军的武装直升机能够与QW-26A相提并论。即便面对半岛战争中的对手,骆良骥也有十足的信心,更别说比共和国陆军差了几个级别的印度陆军。用骆良骥的话来说,就算用WZ-15也能打垮印度陆军!
  信心来自实力,没有绝对的实力,就没有绝对的信心。
  骆良骥检查完随身装备后,基地参谋赶了过来,正式下达了作战命令。
  2点15分,骆良骥与祝芝龙率先登机。
  虽然制造QW-26A的西安飞机制造公司最初打算开发单座型号,毕竟随着自动驾驶技术越来越先进,配备第二名飞行员的必要性大大降低,但是按照陆军的要求,QW-26A最终还是弄成了双座型。不是陆军不想让祝芝龙这样的武器操作员“失业”,而是QW-26A主要在条件非常复杂的超低空活动,自动驾驶技术再先进也比不上飞行员,从确保安全、完成作战任务的角度出发,多配一名飞行员没有坏处。
  完成起飞前的检查工作后,涂有大队长座机标志的QW-26A率先滑出地下洞库。
  2点25分,骆良骥与祝芝龙率先架机升空。
  接下来的10分钟之内,另外11架QW-26A陆续升空,在漆黑的夜空中向南而去。
第三十五章
军士长
  直到QW-26A机群消失在夜空中,臧嘉裕才紧了紧胸前的武装带,朝身后的战士看去。
  一个营的空降兵,488名强悍战士。
  臧嘉裕微微一笑,朝最近的战士走了过去。
  “头……”
  臧嘉裕在战士面前停下脚步,整理了一下那名战士别在胸前的进攻手榴弹。
  作为军士长,臧嘉裕的任务就是管好每一名战士,让他们以最佳状态投入战斗、让他们在战场上鼓起勇气、让他们在战斗中英勇杀敌。军士长也是战士,不是普通的战士,而是最优秀的战士!
  逐一检查了前排每名战士的装备,臧嘉裕才停下脚步。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空降部队独具一格的精神仍然在,空降部队的傲气仍然在!
  想到这,臧嘉裕不免暗自叹息。
  士隔三秋当刮目相看,时隔三年,一切都变了。
  日本战争期间,臧嘉裕所在的空降152旅虽然参加了战斗,但是作为战役预备队,没能捞到多少机会。
  错过这次机会,彻底改变了空降152旅的命运,也改变了数千名官兵的命运。
  战争结束后,陆军对编制进行大规模调整,首先就对空降152旅的性质做了变动。作为空降15军第二个空降旅(准确说,应该是第一个空降旅,只是空降153旅获得了更多的作战机会,才把空降152旅压了下去),在陆军只保留3个空降旅的情况下,自然成为了裁减对象。
  准确地说,不是裁减,而是改编。
  攻打琉球群岛的作战行动证明,空降部队的战斗力得到很大提升,可是空降作战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各类新式运载工具陆续投产,特别是QZ-25B这类的倾斜旋转翼飞机大批量装备部队,空降作战的发挥余地越来越小,绝大部分情况下,机降作战更能适应未来战争。
  也就是说,空降152旅不再是空降旅,而是共和国的第一支机降旅。
  说得严格一点,“机降旅”这个概念很模糊,因为在很多人看来,空中突击旅就是名副其实的机降部队。
  改编空降152旅的时候,陆军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最终,空降152旅的番号保留了下来,成为第一支进行编制调整的空降旅。
  与以往的编制相比,空降152旅更加重视机降作战,除了保留空降作战能力之外,空降152的最大特点就是增加了3个“战术空运大队”(陆航中,大队相当于营级编制),在不依赖空军的情况下,能够凭借自身的力量向前线同时投送3个空降营,或者2个炮兵营,从而具备独立投送能力。
  为此,陆军用420亿元为空降152旅采购了108架QZ-25B。
  代价不算太大,因为空降152旅的战斗力提升了好几个级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8/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