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5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3/1195

  可以说,打击日本本土的作战行动,成了陆军露脸与检验新式装备的舞台。LDP-1A轨道电磁炮系统在战场上的表现,足以让陆军下定为炮兵部队升级换代的决心!
第一百四十八章
技术与战术革命
  陆军借机露脸,海军则趁此机会总结经验教训。
  “四国海盆海战”对海军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海战结束后不久,林啸雷就丢下海军司令部的工作,搭乘舰载运输机赶往航母战斗群,当面向幕青云、窦海鲲、华剑锋与朱荣辉等人询问交战经过。返回海军司令部之后,林啸雷亲自起草了名为“未来海军”的发展纲要。因为还处于战争状态,所以海军的发展纲要被暂时搁置起来,没有引起总参谋长项铤辉的高度重视。
  林啸雷绝对不是那种坐等答复的人。
  总参谋部暂时没有精力照顾海军的发展纲要,海军只能自行采取行动。
  陆战队与空降兵攻占琉球群岛后,战事有所松缓,林啸雷亲自赶赴上海,利用国家计算中心的超级计算机对海军主导的几个科研项目进行了深度模拟分析,其中就包括“全频段电磁防护技术”的计算机模型。随后林啸雷用2027年海军军费的剩余款项启动了“未来电子战系统”的研究工作。
  如何在极端恶劣电磁环境下作战,成为海军的首要研究课题。
  “四国海盆海战”表明,在“电磁炸弹”大行其道的情况下,电子设备脆弱不堪,难以在未来战争中发挥应有作用。“全频段电磁防护技术”远未到成熟阶段,甚至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如果不能解决“电磁干扰”问题,所有精确制导武器与电子设备都将失去用武之地。
  难道海战将倒退到火炮时代?
  对林啸雷来说,这绝对不是好事。现代海军,从战舰到战机、再到各类弹药,没有那种武器装备没有电子设备。如果电子设备无法在战场上生存下来,不但反舰导弹将毫无用武之地,就连海军的各种主力装备都将失去实战意义。对做梦都想打造“大舰队”的林啸雷来说,这无疑是死刑宣判书。
  可以说,“四国海盆海战”之后,林啸雷的主要工作就是确定海军的发展方向。
  随着全面战略打击开始,海军承担了新的作战任务。完成对相模湾的封锁行动后,海军航母战斗群转移到骏河湾以南海域,参与对日战略打击行动。虽然舰载航空兵仍然是海军舰队的主要打击力量,但是林啸雷更重视配备DP-1B型电磁炮的护航战舰的打击能力。在他看来,这就是海军的“未来之道”。
  无法解决“电磁干扰”问题,只能想办法避免过度依赖电子设备。
  随着“电磁炸弹”全面推广使用,传统制导弹药肯定会退出战争舞台。这并不意味着战争退回到非制导时代,而是新兴制导技术必然取代传统制导技术。在所有已经开发成功与正在开发的新兴制导技术中,“闭合式制导系统”最有发展潜力,也最有可能在数年内具备实战能力。
  “闭合式制导系统”的关键技术就是以激光陀螺仪为代表的高精度惯性导航设备。
  惯性导航技术是最先用于实战、使用历史最悠久的导航技术之一。与其他导航技术相比,惯性导航的最大问题就是随着时间的偏移,导航精度将急剧降低,误差迅速扩大。虽然激光陀螺仪使惯性导航的精度提高了几个数量级,但是随着打击距离越来越远,激光陀螺仪的局限性仍然非常明显。比如在射程为1000千米的时候,激光陀螺仪的导航误差在100米左右,有的甚至超过200米,达不到精确打击的要求。为此,很多制导系统在保留激光陀螺仪的同时,加入了如同GPS/INS、激光等制导方式,以提高打击精度。相对而言,惯性导航系统的最大优势就是:不需要外界信息,完全依靠弹药自身的飞行数据确定飞行线路,完成导航工作,也就是说,能够真正做到“闭合制导”,也就能够抵抗任何类型的电子干扰与电磁攻击!
  半岛战争结束后,共和国海军就在寻求新式制导技术。
  数年间,海军在制导技术理论研究方面投入了数十亿元的经费,资助数家科研单位与大学实验室,寻找新的制导技术。
  日本战争爆发前,新一代激光陀螺仪的研制工作初步完成,精度提高到1/10000(相对弹药的射程或者平台的航程而言,即相当于每10千米偏差1米),比上一代激光陀螺仪的精度提高了一倍。战争爆发后,海军再次提供巨额资金,要求相关科研单位尽快完成新式激光陀螺仪的小型化工作,使其具备实用能力。
  “四国海盆海战”后,第一批量产型激光陀螺仪交付海军进行检验。
  林啸雷没有耽搁任何时间,一方面用配套开发的各类惯性制导弹药对新式激光陀螺仪的性能进行测试,一方面做好大批量采购的准备工作。只要验收达到计划标准,海军就将大批量采购。林啸雷如此急于让新式惯性制导弹药投入实战,一是为了证明惯导武器的作战能力,二是为了证明海军的打击能力。
  万幸的是,战争时期,一切以战争为重。
  让林啸雷没有想到的是,研制新式激光陀螺仪的“国家惯性设备实验室”(由“中重集团”资助)以及生产新式激光陀螺仪的“桂林精密设备有限公司”(“中重集团”旗下专门制造精密电子设备的子公司)不但全程参与海军的定型测试,还承诺按照海军的要求提前做好大规模生产的准备工作,并且在战后与海军结算。
  如此优越的条件,林啸雷自然不会错过。
  2027年底完成定型测试、所有指标均达到或者超过海军的要求之后,新式激光陀螺仪正式列入海军采购名单,各种新式惯导弹药开始大批量“生产”。因为采用了模块化制导技术,所以只需更换老式弹药的相关制导部件与控制软件,就能使其摇身一变、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惯性制导弹药。
  新式激光陀螺仪的造价并不高,甚至算得上非常便宜。
  海军首先改进的不是各类导弹,而是装备数量最多,且相当廉价的制导炮弹。
  受发射条件的影响,DP-1A电磁炮直到2027年初才开始配备制导炮弹,而且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确弹药,只是具备“惯性弹道修正”能力的一般炮弹。也就是说,DP-1A使用的正是惯性制导炮弹。
  改装工作从1月初开始,当月就为25万枚电磁炮弹安装了新式激光陀螺仪。
  2月上旬,海军舰队加入打击日本本土目标的战略打击行动。
  除了继续出动舰载航空兵与岸基航空兵配合空军作战之外,海军投入的主要力量就是20多艘配备了DP-1A电磁炮的巡洋舰与驱逐舰。仅在2月10日之前,海军舰队就向四国战区、大阪战区、伊势-骏河战区与关东战区投掷了15万枚炮弹,对数十座大中型城市进行了毁灭性打击。
  与陆军炮兵相比,海军战舰的最大优势就是机动灵活。
  26艘巡洋舰与驱逐舰编成了2支“打击编队”,沿着从伊豆诸岛西侧海域到四国岛土佐清水港以南大约150千米的“炮击走廊”交错航行,轮番对DP-1A炮击范围内的日本城镇进行炮火打击。
  战斗进入3月份,舰队的打击力度明显增强。
  不是参与打击行动的战舰增加了,而是2月份的新式弹药产量比1月份增长150%,海军专门调动8艘快速综合补给舰跟随2支打击舰队行动,随时为执行炮击任务的战舰提供弹药。
  3月底,新型远程炮弹开始批量生产。
  与之前使用的炮弹相比,新式炮弹的最大有效射程提高到450千米。因为配备了新式激光陀螺仪,所以在最大射程上的偏差也不过45米,如果数门DP-1A同时向一个固定目标开火,基本能够达到“精确打击”的效果。
  此时,舰队的火力已经强大到叹为观止的地步。
  因为战舰的携弹能力更强,舰炮的相应保障设施更加完备,舰炮弹药的质量远超过同口径陆炮,所以舰炮的打击威力绝对比陆炮。以实战结果来看,执行持续炮击任务时1门DP-1A在使用新式弹药的情况下,其火力投送能力相当于12门LDP-1A,1艘巡洋舰的炮火投送能力相当于一个LPD-1A炮兵营。因为同为电磁炮,所以DP-1A除了更严格的防腐蚀技术指标导致轨道价格偏高之外,其他成本与陆军的电磁炮相差不大。如果从战力组建成本的角度看,因为不需要为DP-1A配备单独的电力供应与电力传输系统,所以DP-1A的使用成本还远远低于陆军电磁炮。
  为了证明舰炮的精确打击能力,林啸雷还在总参谋部制订的打击任务之外为打击舰队安排了额外打击任务,主要对付一些点状固定目标。实战证明,只要能够提高火力密度,舰炮足以对付数百千米外的点状目标与低速运动目标,比如在海面上航行的战舰,或者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
  任何一种新技术在大规模应用之前,都需要接受实战考验。任何一种新战术在正式推广之前,都需要证明其有效性。
  海军不同于陆军。海军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与战术革命,都意味着价值巨亿的老式装备将被淘汰,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采购新式装备,而不可能像陆军那样摸着石头过河,用建立试验部队的方式证明新技术与新战术的实战能力。
  当然,技术进步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情。
  随着“电磁炸弹”这类专门对付电子设备的武器装备出现,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海军必将迎来自航母问世以来的最大一次技术与战术革命!
第一百四十九章
现实与理想
  受技术与战术影响,陆军与海军表现得再好,也无法在战略打击中替代空军。
  空军的主要打击行动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完全掌握制空权后,空军的各类作战飞机转入对地打击行动,轰炸机承担大规模战略轰炸任务,战斗机负责小规模轰炸行动与定点清除任务。相对而言,空军在2月1日到3月31日间的几次“特别轰炸行动”与“特别作战行动”更加值得关注。
  2月8日,陆军炮兵参战的当天,空军发起了代号为“增强战力支援打击行动”。
  从这个代号上就能看出,空军让支援航空兵参加了打击行动。当然,支援航空兵从未离开过战场,发挥的作用也是其他作战力量无法替代的。这里所说的,是空军动员隶属于支援航空兵的运输机部队执行轰炸任务!
  用运输机执行轰炸任务,不是什么新鲜事。
  美国研制出MBD(超级钻地炸弹)之后,因为炸弹的质量接近10吨,没有任何一种战斗机与轰炸机能够携带,所以只能由C-130运输机携带其执行轰炸任务。美军早已在战场上证明,只要获得绝对制空权,用运输机投掷炸弹不存在技术上的难关。
  空军在这个时候急着动员运输机,摆明了不想让陆军与海军出风头。
  用运输机执行轰炸任务,最大的问题不是运输机的运载能力,即便是Y-14C战术运输机,运载能力也超过了H-9B战略轰炸机,能够携带30多吨炸弹打击2500千米范围内的地面目标。最大的问题仍然是技术,运输机不是“作战飞机”,虽然具有强大的运载能力,却不具备最基本的弹药投掷能力,更不具备瞄准与引导能力。
  后者好解决,特种燃烧弹是非制导炸弹,不需要引导。如果适当降低运输机的飞行高度,或者轰炸城区内大面积目标,不用顾虑瞄准问题,以精确到米的现代导航技术、以及先进的风速风向探测仪,足以让运输机在准确的位置投下炸弹。
  如何投掷炸弹,才是真正的难题。
  与轰炸机不同,运输机没有向下开启的弹舱,只能从机身两侧的舱门、以及机身后部的舱门投掷炸弹。相对而言,因为特种燃烧弹的质量过大,无法人力搬运,所以只能从机身后部的蚌式舱门投出去。
  受形势所迫,空军找到了最理想的解决办法。
  所有运输机都有空投空降战车与物资货盘的能力,只要将炸弹装在货盘上,像空降战车一样投出机舱,就能完成轰炸任务。与轰炸机不同,因为没有配套的投弹设备,所以只能由运输机上的乘务员在投弹之前手动解除炸弹保险。
  在琉球群岛南部的宫古岛进行了10多次实战投弹试验之后,运输机正式踏上战场。
  2月8日当天,24架Y-14C与12架Y-15B分别在大阪与东京上空投下了近千吨特种燃烧弹,轰炸效果相当于近百架H-9B型战略轰炸机。
  运输机的轰炸能力得到实战证实,大规模轰炸正式开始。
  到15日,120架Y-14C与60架Y-15B参与了轰炸行动,以平均每天2架次的速度向日本本土的数十座城市投掷了近15万吨特种燃烧弹,占到同期空军总投弹量的40%,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主要打击力量。
  20日,运输机再次登场。
  中间间歇5日,不是炸弹没有了,而是用来运载炸弹的特种弹药托盘(由1.5吨级标准空投货盘改进而来)用光了,空军不得不加大特种弹药托盘的采购量。
  运输机大规模参与轰炸行动的前提条件是,其他战场上不需要太多的空运力量。
  之前,还有人在担心共和国如何使用每月生产的上百万吨弹药。随着200多架运输机陆续参加轰炸行动,现在该担心共和国的特种燃烧弹产量能否跟满足战争消耗,是否需要限制运输机的作战行动。
  当然,从成本上讲,运输机比战略轰炸机与战术战斗机更加“廉价”。原因无二,不管是Y-14C还是Y-15B都是全电动飞机,不需要使用昂贵的航空燃料,执行一次轰炸任务的成本不到战略轰炸机的千分之一,仅有战术战斗机的百分之一。虽然特种弹药托盘的价格并不低,但是在大批量生产之后能够有效降低采购价格,比起轰炸机与战斗机上的专用弹药挂架也便宜得多。
  总体而言,只要有绝对制空权,运输机不失为一种理想的大规模打击力量。
  运输机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只能算得上是对现有装备的合理利用。相对而言,空军另外一支参战力量的表现就更加引人瞩目了。
  3月3日,空军的“航空航天远征大队”参加实战,向神户投掷了数十枚炸弹。
  因为总参谋部已经取消了“试验部队”,将新式武器装备的试验测试工作交给了各军种与各独立兵种,所以空军没再笼统的建立“试验部队”,而是按照各新式装备的战术特点组建了专门的测试部队。
  “航空航天远征大队”就是共和国的第一支空天作战部队!
  严格说,空天作战部队应该隶属天兵,不在空军的编制之下。组建该部队的时候,空军以“远征大队”主要在大气层内作战,所以必须有空军参与。因为天兵刚刚组建,实力相对较弱,没有能力与空军争夺话语权,所以只能默认空军的“霸道”行为,让空军独立组建了“航空航天远征大队”。当然,天兵也不甘寂寞,在得到总参谋部授权与专门的研发经费之后,组建了类似的“空天一体化作战试验部队”。
  “空天作战部队”绝对是“新概念”。
  最早提出“空天作战”理论的不是共和国,而是美国。与空军的战术体系一样,空天作战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在夺取“制天权”,二是打击地面/海面目标。前者的实现难度最大,涉及到与敌人的空天作战部队对抗,在空天部队真正具备实战能力,且全面推广之前处于理论探索与研究阶段。后者才是空天作战部队的主要战术课题,也是共和国与美国空天部队的重点发展方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3/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