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5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8/1195

  “狗日的是不是给我们摆了个迷魂阵?”
  “迷魂阵?”刘海峰立即笑了起来,“你又不是美女,给你摆迷魂阵做什么?”
  张雪峰愣了一下,随即也笑了起来。
  “日本舰队的编队情况足以说明,狗日的信心不足!”刘海峰坐到了椅子上,“毫无疑问,狗日的知道我们的航母战斗群就在南面某个地方,只是暂时不清楚具体位置。狗日的还知道附近有我们的潜艇,只是不知道潜伏在哪。关键是,狗日的知道战斗即将打向,根本逃不了,只能硬拼,却没有死战到底的决心与勇气。说简单点,日本舰队指挥官清楚目前的局势,却犹豫不决。不是没有勇气与我们的舰队决战,而是担心遭到潜艇偷袭。”
  “刘哥,你也太臭美了吧?”
  “臭美?”
  “你还不如明说,就是害怕遭到‘江豚’号偷袭。”
  刘海峰瞪了搭档一眼,随即笑着摇了摇头。
  “其实我觉得,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张雪峰不再开玩笑,说道,“你说得没错,狗日的很清楚战场局势,但是有一点不正确,狗日的没有犹豫,而是早就下定了决心,不然不会主动南下迎战。”
  “可是……”
  “日本舰队的编队确实很奇怪,这也反映出了狗日的矛盾心态。”张雪峰在火控面板上操作一番,将日本舰队的图标放大了许多,“日本舰队指挥官知道南下的结果就是与幕青云将军指挥的航母战斗群决战,还知道前方有我们的潜艇伏击圈。摆出这个阵势,一是为了在第一时间派出舰载战斗机、攻击我们的航母战斗群,二是尽量扩大反潜搜索范围、防止遭到潜艇伏击,三是加强舰队防空强度、做好挨打准备。”
  张雪峰说得简要明了,刘海峰也深表赞同。
  “这么说,我们是什么机会都没有了?”军械长在旁边听了半天,终于冒了一句出来。
  “不是没有机会,是机会还没到。”张雪峰嘿嘿一笑,说道,“狗日的做好了挨炸弹的准备,却没做好挨鱼雷的准备。按照我的猜测,日本舰队指挥官肯定认为我们会在进入伏击阵位之后立即下手,抢在日本舰队发动攻击之前击沉航母。如此一来,日本舰队在发动攻击之前,将集中力量对付海面下的潜艇。战斗开始后,日本舰队必须集中力量发动攻击。我们的航母战斗群有三艘大型航母,日本舰队只有两艘中型航母。为了确保攻击成功,日本舰队里的两艘航母必须以最大效率出动舰载战斗机。机群起飞时间在十到十五分钟之间,甚至有可能长达二十分钟。在此期间,航母必须逆风全速航行,而且得直线航行,没有任何防卫能力。为了避免发生意外碰撞事故,护航战舰与航母的距离必须保持在十千米以上,中间有很多空隙。我们在此时进入,争取将攻击距离缩短到十千米以内。别说两艘航母,就算是三艘航母,也得死翘翘。”
  刘海峰点了点头,说道:“如此一来,必须猜出日本舰队出动舰载战斗机的时间。”
  “不用猜,可以根据已知情况做出推断。”张雪峰从计算机里调出了下午收到的战场信息,“下午三点左右,我们的航母战斗群在南面一千六百千米之外,J-15D战斗机携带4枚反舰导弹时的最大攻击半径为一千三百千米。日本舰队沿Z字型航线南下,而我们的航母战斗群得到了攻击潜艇的掩护,能以最大巡航速度直接北上。由此可以算出,幕青云将军将在凌晨一点左右派出攻击机群。只要日本舰队指挥官稍微有点头脑,就会向南派遣侦察机或者巡逻机,大概在凌晨零点到凌晨一点之间发现我们的航母战斗群。日本航母搭载的F-35CJ战斗机在携带四枚反舰导弹的情况下,最大攻击半径也在一千三百千米左右。也就是说,战斗将在凌晨一点左右开始。”
  刘海峰沉思一阵,说道:“也许会提前。”
  “提前?”张雪峰看了眼搭档,笑着说道,“如果日本舰队准备‘玉碎’,确实有可能在战斗机的打击半径之外发动攻击,用数十架战斗机交换我们的航母战斗群,只是幕青云将军不会拿飞行员的生命开玩笑,肯定不会在一点之前发动攻击。”
  “幕青云不一定要亲自出手。”
  张雪峰愣了一下,说道:“难道让我们先动手?”
  刘海峰摇了摇头,说道:“不是我们,是岸基航空兵。”
  “岸基航空兵?”
  “我们收到了远程海上巡逻机发出的战场信息。”刘海峰摸了摸口袋,只掏出了一只空烟盒。张雪峰立即掏出香烟,递到了艇长面前。刘海峰摇了摇手,他不是想抽烟,只是烟瘾犯了。这一情况表明,刘海峰已经进入状态。“虽然这边距离我们最近的航空兵基地也有数千千米,绕行航程肯定在五千千米以上,但是依靠空中加油支援,远程海上巡逻机能够到这边来执行巡逻侦察任务。问题是,幕青云为什么要让远程海上巡逻机寻找日本舰队,而不是出动舰载侦察机与预警机?”
  张雪峰收起烟盒,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很简单,幕青云不想暴露舰队行踪。只要距离保持在一千千米以上,日本的被动探测设备就无法发现我们的航母战斗群。如果我没猜错,幕青云将军想以突然打击的方式干掉日本舰队。”刘海峰沉思一阵,说道,“凭舰队自身的实力,幕青云可以说是十拿九稳。关键是,我们不能承受损失,必须依靠岸基航空兵。远程海上巡逻机能够飞过来,重型轰炸机肯定能够飞过来。如果我是幕青云,就会首先要求海航与空军出动重型轰炸机,对日本舰队发动第一轮轰炸,然后再用舰载战斗机收拾残余的日本战舰。”
  张雪峰微微点了点头,说道:“如果舰载战斗机在凌晨一点出动,轰炸机肯定会在凌晨一点之前攻击日本舰队,攻击间隔时间最好控制在三十分钟以上,以确保两支攻击力量不会相互影响,为第二轮攻击留下足够的甄别时间,最大限度的利用攻击力量。”
  “正是如此,轰炸机很有可能在凌晨零点三十分到凌晨一点之间到达。”刘海峰长出口气,说道,“幕青云肯定会派出舰载侦察机执行战场甄别任务,确定第二轮打击的强度,分配攻击目标。因此,轰炸机的攻击时间将提前至少一个小时,甚至一个半小时。由此可以大致推断出战斗开始的时间。”
  “我们还有不到两个小时。”
  “立即调整航线,争取在轰炸机到达的时候进入伏击阵位。”
  张雪峰没多说什么,立即着手设定新的航线。
  伏击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战术,而是潜艇各种战术中最复杂、最棘手的战术。
  “江豚”号转向南下的时候,西南方向上,另外一艘潜艇正在向东航行。
  不是别人,正是杜兴华指挥的“刺豚”号攻击潜艇。
  与刘海峰一样,完成“战略任务”、逃离日本反潜巡逻机的攻击范围之后,杜兴华没有下达返航命令,而是转为执行“自由猎杀”任务。按照潜艇部队的规矩,只要潜艇司令部没有下达返航命令、潜艇上还有足够的给养物资(拥有无限续航能力的混合动力攻击潜艇不存在续航能力的问题),艇长可以在完成主要任务之后,自行决定返航,还是留下来执行其他作战任务。
  “刺豚”号的航迹不像“江豚”号那么曲折,只是运气也不比“江豚”号好多少。
  直到26日上午,“刺豚”号才用拖拽式声纳发现了100多千米外的日本舰队,随后转向前往伏击地点,准备偷袭日本舰队。
  因为静音性能过于出色,所以“刺豚”号与“江豚”号都没有发现对方!
  2艘攻击潜艇按照各自的战术攻击计划,悄悄逼近目标。
第九十四章
死亡竞赛
  两艘潜艇悄悄逼近日本舰队的时候,海军航空兵的远程轰炸机已经起飞。
  第二次军事改革期间,海军航空兵的远程轰炸机部队差点被空军“抢走”。当时海军陆战队“吞并”了陆军的两栖部队、成为拥有预算权的独立兵种,海军大批采购大型战舰、打造“一流舰队”,使得预算变得非常紧张,海军内部也出现了是否需要“远程空中打击力量”的质疑。趁此机会,空军提出应该将海航的远程战略航空兵划给空军,统一共和国的战略空中打击力量,节约经费,承诺在作战行动中为海军提供远程空中支援。如果不是林啸雷的“舰队扩建计划”遭遇挫折,新型航母的建造申请迟迟没有得到批准,舰队无法独立承担远洋作战任务,恐怕海军航空兵将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的“损失”。
  海军航空兵的远程轰炸机被保留了下来,只是规模大大缩小。
  鼎盛时期,海军航空兵拥有数百架轰炸机,即便在半岛战争之后,也拥有20多架H-6系列轰炸机与20多架H-9系列轰炸机。按照第二次军事改革的方案进行调整后,海军航空兵只剩下了一个联队的24架H-9BH型轰炸机。
  与空军的H-9B型轰炸机相比,H-9BH型秉承海军传统,格外重视对海打击能力。
  虽然H-9B也能携带远程反舰巡航导弹,但是海军出资研制的C-609重型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只能由H-9BH携带,无法由H-9B使用。满载情况下,H-9BH能够在弹舱与机翼下各携带6枚重达3吨的C-609。在得到加油机的支持下,H-9BH的最大打击半径超过6000千米(5000千米的作战半径加1000千米的导弹攻击距离),能从共和国东部沿海机场起飞,攻击中途岛以西海域内的目标。即便按照标准载弹模式起飞,只在弹舱内携带反舰导弹,24架H-9BH也能在一次攻击中投射144枚反舰导弹,对拥有3艘航母的大型航母战斗群构成致命威胁。
  由此可见,海军远程轰炸机的攻击能力非常强大。
  因为此次攻击半径只有2500千米,即便全程低空飞行,也只需要在返航的时候进行一次空中加油,所以24架H-9BH全部按照最大载弹量配制弹药,总共携带288枚C-609高超音速反舰导弹。
  H-9BH的强大对海攻击能力,多半来自C-609反舰导弹。
  这种只能由重型轰炸机携带的反舰导弹全重3025千克,弹长6.42米(H-9BH的弹舱长度为6.5米,比H-9B长0.5米)、弹径654毫米(从第三级混合动力攻击潜艇开始,共和国的潜艇才配备了66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大飞行速度8马赫/25000米、4马赫/150米,最大射程1000千米,采用惯性/指令中程制导加末端主/被动雷达与红外/紫外复合制导技术,飞行员能够为导弹设定攻击路线与多达12种的攻击模式。
  与其他众多反舰导弹相比,C-609的最大特色还是其独特的战斗部配制。
  C-609总共有5种战斗部可以选择,一是常规的半穿甲战斗部,二是用来对付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战斗部,三是用来对付雷达的反辐射战斗部,四是用来对付战舰上层建筑的预制破片战斗部,五是水下战斗部。
  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水下战斗部”。
  所谓的“水下战斗部”,就是1条全重550千克、航速高达75节、射程10千米、装药250千克的鱼雷。
  因为各国战舰都配备了性能先进、射程在5千米以内的末段拦截系统,常规反舰导弹在突破舰队外围防空圈之后,还需要对付末段拦截系统。随着各种能量武器与电磁速射炮逐步取代以往的导弹与机关炮,末段拦截系统的作战能力愈发强大。以美国海军的“海激光”MK11拦截系统为例,能在15秒内拦截从同一方向上(水平射角120度,垂直射角85度)来袭的5个目标,拦截率高达99%。共和国海军的“战术激光反导拦截器”的交战能力与“海激光”MK11相当。如果1艘战舰配备2套拦截系统(航母等大型战舰往往配备3套、甚至更多的拦截系统),至少需要11枚导弹才能将其摧毁。1支舰队有10余艘战舰,总共需要的导弹数量将非常惊人。
  与强大的末段拦截系统相比,战舰对付鱼雷的手段却非常单一。
  虽然美国海军在2020年试验了一种专门用来拦截鱼雷的“小型反鱼雷鱼雷”,但是试验结果并不理想,主要是精度不够高,很难达到直接摧毁的效果。各国战舰在遭到鱼雷攻击时,仍然以干扰为主要防御手段。
  毫无疑问,鱼雷对战舰的威胁更大。
  早在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就做过同样的努力,用鱼雷充当导弹的战斗部,攻击时由导弹将鱼雷送到战舰附近,再由鱼雷完成最后的攻击。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前苏联的“雷弹”并不成功,主要就是鱼雷质量太大,导弹也必须做得很大,降低了导弹的机动性能,削弱了导弹的突防能力。
  高性能电动鱼雷的出现,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技术条件。
  C-609的水下战斗部与常规战斗部质量相当,只是作战过程有所差别。突防时,仍然首先抛掉冲压发动机,启动末端火箭发动机,提高导弹的机动性能;距离目标大约5千米的时候,战斗部与火箭发动机脱离,减速火箭发动机启动,将速度降低到音速以下,再由阻力伞减速,最终入水。接下来的攻击战术,与自导鱼雷的攻击战术相仿。
  为反舰导弹配备各种各样的战斗部,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实战中,配备5种战斗部的C-609往往混合使用。首先由携带电磁干扰战斗部的导弹打击敌舰电子系统,随后由携带反辐射战斗部的导弹攻击敌舰雷达,再由携带预制破片战斗部的导弹攻击敌舰上层建筑,最后才轮到携带半穿甲战斗部与水下战斗部的导弹对敌舰发动致命打击。
  因为突防速度非常高,所以C-609的突防能力非常强大。
  定型试验中,C-609曾经轻而易举的突破了共和国航母战斗群的外围防空网,迫使共和国海军不得不下大力气研制更先进的远程防空/反导导弹,对付速度超过8马赫的高超音速反舰导弹。
  C-609在2026年研制成功之后,美国也加快了新式舰队防空系统的研制进度。
  谁都知道,任何战舰都承受不起这种超重型导弹的攻击。
  按照C-609的设计时订下的毁伤标准,1枚就能击沉1艘万吨级驱逐舰或者瘫痪1艘大型巡洋舰,2枚就能击沉1艘大型巡洋舰或者瘫痪1艘中小型航母,3枚就能击沉1艘中小型航母或者瘫痪1艘大型航母,4枚就能击沉1艘大型航母,5枚就能击沉1艘10万吨级的超级航母。
  以饱和攻击的方式打击舰队,只需要80枚C-609就能干掉1支航母战斗群!
  面对这样的海战“利器”,哪个国家的舰队都会畏惧三分。
  也正是C-609的出色打击能力,海军才将H-9BH的采购数量压缩到了24架,用原本计划采购另外24架的经费订购了更多的C-609。
  当然,对轰炸机飞行员来说,使用什么导弹都没有关系。
  轰炸机不是战斗机,不会轻易逼近敌舰队,只需要在距离敌舰队数百千米、乃至上千千米处发射携带的反舰导弹,就能转向返航了。
  一般情况下,舰队的外围防空圈不会超过550千米,截击距离也在1000千米左右。
  为了确保轰炸机群的安全,海军航空兵还出动了1个大队的24架J-14D战斗机。
  24架战斗机都按照“空优标准”携带弹药,还额外携带了4具超大型副油箱。即便如此,所有战斗机仍然得在完成护航任务,返航途中与加油机会合,至少为油箱补充三分之一的航空燃料,才能返回宜兰基地。
  为了配合作战行动,海航还得出动1架KJ-22C预警机、1架KY-15B指挥协调机、2架DY-14C电子干扰机与18架JY-15B空中加油机。算上为这些支援飞机提供掩护的24架J-14D战斗机,海航需要出动作战飞机72架、支援飞机22架。如果算上负责后勤支援保障的运输机,总共需要调动各类飞机150架!
  由此可见,空中打击是高度重视配合的作战行动。
  除了24架担任攻击任务的轰炸机之外,其余100多架飞机都担负支援与掩护任务。平均下来,1架担负攻击任务的战机需要5到6架其他飞机提供支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8/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