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5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5/1195

  问题落到了南源本身上,作为舰队司令官,他必须做出决策。
  虽然由“赤城”号与“加贺”号为核心的日本舰队处于隐蔽状态,但是战场局势对日本舰队非常不利。
  与80多年前的太平洋战争相比,现代战争对进攻方更加有利。
  航母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以战列舰为核心的舰队决战中,态势往往对防御方有利。直到完全以进攻为作战手段的航母出现,海战才逐渐变得对进攻方有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争,既是航母取代战列舰、成为还上霸主的战争,又是航母大战雄风、登峰造极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以航母为主的海战、乃至有航母参加的夺取制海权的战争。
  不得不说,80年的历史间隔,过于漫长与悠久。
  直到第四次印巴战争,印度海军的2艘航母被共和国潜艇击沉,航母才再次登上战争舞台,而且是以非常不光彩的方式登上战争舞台。随后的东海战争中,日本海军的数艘“准航母”在海战中被共和国的岸基航空兵与潜艇击沉,航母再次成为海战的牺牲品。
  此后,在共和国与美国都出现了“航母无用论”的声音。
  直到共和国义无反顾的建造“共和国”号与“华夏”级航母,美国连续批准10余艘“福特”级航母的采购订单,“航母无用论”才逐渐销声匿迹。只是,在新时代的海战中,航母到底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由航母主导的海战战术出现了哪些变化,一直是海军强国,特别是共和国与美国海军的主要话题。
  日本也不甘落后,建成“赤城”号与“加贺”号之后,开始探索航母海战战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出现了航母被战列巡洋舰击沉的战例,太平洋战场上的航母交战也出现了很多插曲。归根结底,航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某些失常表现都与当时落后的侦察手段有直接关系。在没有远程探测能力的情况下,航母只能出动搜索范围有限的舰载侦察机,以“捉迷藏”的方式与敌人交战。航母之间的战斗,成了拼运气的战斗。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途岛海战”,日本海军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因为“利根”号巡洋舰上的一架侦察机未能按时起飞而完败给已经穷途末路的美国海军,遭受了最惨痛的失败,从此一步一步的输掉了太平洋战争。
  现代海战中,这个问题压根不存在!
  太空中有侦察卫星,空中有携带远程探测雷达的预警机、还有作战半径上千千米的远程舰载侦察机,护航战舰配备了探测距离数百千米、乃至上千千米的远程警戒雷达,海下还有能够发现方圆上百千米范围内敌舰的攻击潜艇。从太空到海下,全方位覆盖的探测信息网络笼罩住了整个战场,让舰队无处可藏。
  以作为舰队核心侦察力量的舰载预警机来说,其携带的探测雷达能够轻而易举的发现数百千米外的大型战舰。即便预警机在己方航母上空盘旋,也能为舰队提供数十分钟的预警时间。
  主动进攻方掌握了信息优势,能够轻而易举的击败被动防御方!
  人类社会在进步,战争也在进步。
  80年前的战术,现在已经不再适用。
  南源本中将面对的问题是,如果日本舰队被动防御,迟早会被找上门来的中国舰队发现,遭受灭顶之灾。如果日本舰队主动出击,肯定会暴露行踪,从而遭到中国舰队与中国轰炸机的联合围剿。
  退也不是,进也不是!
  换个角度看,日本舰队也无路可退。
  西面是冲绳群岛,如果进入东海,肯定会遭到中国空军轰炸机的打击。北面是日本本土,如果进入日本内海,也将遭到中国空军的轰炸。向东是广袤的太平洋,无法在本土附近战胜中国舰队,更不可能在没有岸基航空兵的支援与掩护下战胜中国舰队。
  要不了多久,中国舰队就能发现日本舰队。
  无路可推,只能迎战!
  接到上杉忠太郎的命令,南源本立即下达了战斗命令。
  战,也没有多少机会!
  2艘中型航母对抗3艘大型航母,没有半点胜算。日本海军早在兵棋推演中证明,中型航母与大型航母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载机数量不说,完成一次攻击只需要20到30架舰载战斗机,2艘中型航母的载机能力不是问题。关键问题是,中型航母没有办法携带固定翼舰载预警机!
  村上贞正在2024年驳回了海军建造大型航母的要求后,日本海军曾经打算从美国引进VC-22旋转翼飞机,以其做载机,开发具有垂直起降能力的固定翼舰载预警机。综合权衡之后,日本海军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VC-22的问题太多。首先是续航能力有限,只能在距离航母150千米处执行不到4个小时的巡逻任务,如果需要24小时不间断巡逻,需要为每艘航母至少配备3架。其次是改进后的最大升限不会超过6500米,无法满足预警机的战术指标。三是改进非常复杂,需要从美国引进数十项关键技术,加上VC-22的引进成本,总费用超过300亿美元,太不划算。最后是无法携带大功率探测雷达,预警能力非常有限,很难在舰队防空中起到支柱作用。
  按照日本海军的计划,将在建造大型航母的时候研制固定翼舰载预警机。
  因为大型航母迟迟没有动工,所以固定翼舰载预警机的研制工作也迟迟没有开始。
  更重要的是,“赤城”号与“加贺”号使用的弹射器功率有限,只能弹射F-35J这类质量在20吨以下的轻型战斗机,无法弹射质量超过25吨的舰载预警机,即便日本从美国采购了E-2D,也无法部署到航母上。
  没有舰载预警机,航母只能在岸基预警机的掩护范围内活动。
  日本舰队一直留在近海,也正是必须依靠岸基预警机。
  随着日本空军逐步丧失制空权,越来越多的预警机被中国空军击落,南源本不敢把希望寄托在日本空军身上。
  既然无法确保舰队防空,就只能指望在遭到打击之前干掉中国舰队!
  南源本不是赌徒,每一个日本海军军官在服役之前,都要重点学习太平洋战争的经典战例,吸取日本海军前辈的经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南源本知道,日本海军是一支不得不冒险,又承担不起风险的海军。
  海军胜,则日本兴;海军败,则日本亡!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当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决定发动太平洋战争,向美国开战之后,日本海军司令山本五十六不得不冒险偷袭珍珠港,以此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帷幕,将日本海军推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巅峰,又让日本海军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南源本不是山本五十六,也没有山本五十六那么好的运气。
  至少当年山本五十六派了4艘攻击航母去偷袭珍珠港,而南源本手里只有2艘战斗力不怎么样的中型航母。
  与山本五十六一样,南源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东京时间14点25分。判断出局势之后,南源本命令舰队转向南下,主动寻找中国舰队决战。
  此时,上杉忠太郎没有下达明确命令的用意体现了出来。
  作为专门负责海军事务的军部副总长,上杉忠太郎不可能不知道日本舰队的出路,也不可能猜不出南源本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如果由他下达主动进攻命令,则需要为舰队的作战行动负全部责任。让南源本自行决断,则不需要负主要责任。
  可怜的是,南源本并不知道自己做了上杉忠太郎的替死鬼。
  如果幕青云知道南源本主动南下,肯定会高兴得跳起来。
  不需要耐心等待,随着一颗刚刚完成变轨机动的光学卫星从日本舰队上空经过,将数千张高分辨率数字照片给位于朝鲜釜山的军情局战区信息中转中心,再传回军情局总部情报分析部门,相关情报迅速得到确认。
  15点25分,“华夏”号航母的战区通信中心收到来自军情局的最新情报。
  轮值的窦海鲲立即打电话将幕青云、华剑锋与朱荣辉3人从床上叫了起来,随后下达了战斗警备命令。
  5分钟内,3名将军先后来到舰队司令部。
  情报再明显不过,日本舰队就在北面不远处,机会终于来了。
第九十章
天罗地网
  经过技术参谋处理,战场态势出现在了司令部中央的虚拟三维显示器上。
  为了更加明显的表现出对舰队构成威胁的战场因素,三维立体战区地图没有采用固定比例,而是拉近了远在2000多千米外的日本本土,扩大了舰队与敌舰队之间的距离,明确标准了来自空中、海面与海下的威胁。
  “距离1700千米,最迟明天凌晨,我们就能发动攻击。”
  “前提条件是,日本舰队不会在此期间转向逃逸。”
  朱荣辉看了眼窦海鲲,没多说什么。
  “军情局没有明确断定日本舰队正在南下。”幕青云岔开了话题,说道,“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发现日本舰队的侦察卫星在今天中午进行变轨机动,日本舰队很有可能不知道我们已经对侦察卫星的轨道做了调整,才进入了侦察卫星视野。果真如此的话,日本舰队很有可能不会积极南下,将在某个时候调头北上,继续在本州岛南部海域活动。”
  “我们知道日本舰队的大致活动范围,为攻击奠定了基础。”
  “现在掌握的情报,还无法保证顺利完成攻击行动。”窦海鲲摇了摇头,再次与朱荣辉唱反调。“日本舰队活动海域距离本土不到五百千米,在岸基航空兵的掩护范围之内。就算我们知道日本舰队的大致位置,可以出动侦察机与预警机进行战术侦察,确定日本舰队的准确位置,但是附近肯定有日本空军的预警机,我们的侦察机在靠近日本舰队之前就将遭到日本战斗机拦截。”
  “可以出动护航战斗机。”
  窦海鲲看了眼朱荣辉,说道:“如果出动护航战斗机,我们就得对付日本空军,还有能力对付日本舰队吗?”
  朱荣辉迟疑了一下,没再多说什么。
  “老窦说得没错,攻击日本舰队之前,我们不能与日本空军交战。”幕青云支持了窦海鲲的意见,“我们的任务是对付日本舰队,不是打垮日本空军,那是空军的事情。我们可以发出作战请求,要求空军加强对日本本土的轰炸强度,迫使日本空军转移注意力。要求海航提供远程侦察支援,用远程巡逻机寻找日本舰队。”
  “风险不小,而且距离太远,远程巡逻机能够飞过来,也呆不了多久。”华剑锋到这个时候才开口,说道,“应该尽快联系海军司令部,向前方的潜艇发出侦察命令。还得联系军情局,要求军情局尽快提供第二份卫星侦察报告,确认日本舰队是否正在南下。如果情报得到确认,再做出决策。”
  幕青云点了点头,说道:“这样也好,立即联系海军司令部与军情局。”
  消息立即通过军用通信卫星发了回去,其实这多少有点多余。
  军情局的消息不但发给了舰队司令部,还同步发给了海军司令部与总参谋部。
  幕青云等人商讨攻击日本舰队的战术时,裴承毅已经向空军下达了新的作战命令,要求空军在夜间全力轰炸日本本土,迫使日本空军将主要力量转移到日本海方向,变相削弱为日本舰队提供的支援。虽然无法得知日本空军的具体损失情况,但是从26日白天的战斗来看,日本空军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仅能勉强保证要地防空,不再与共和国空军争夺次要地区的制空权。只要空军加把劲,就能彻底打垮日本!
  空军也很乐意扩大轰炸规模。
  战争爆发前,章忠宪亲自制订了空军的战时物资采购计划,专门订购了一批“特种炸弹”。为了控制成本,所有“特种炸弹”都是非制导炸弹,不具备防区外打击能力。只有在彻底夺取制空权之后,空军的战斗机与轰炸机才能使用“特种炸弹”。就算裴承毅不下达作战命令,章忠宪也会让空军全力以赴。
  海军司令部收到消息后,林啸雷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让刚刚进驻宜兰的海军岸基航空兵派遣远程海上巡逻机前往日本舰队出没的海域。为此,海航还准备了10多架加油机,为远程海上巡逻机提供支援。林啸雷的第二道命令给了海军潜艇司令部,要求立即联系在日本舰队附近活动的潜艇配合舰队作战,执行战术侦察任务。
  军情局的行动更迅速,李存勋亲自让“太空信息侦察部门”再次对侦察卫星进行调整。
  任何1颗重达数十吨的军事侦察卫星都携带了轨道发动机与数吨推进剂,用来保持轨道高度(侦察卫星的飞行高度非常低,需要定期加速,以免坠入大气层),或者进行变轨机动。因为无法为卫星补充推进剂,所以变轨机动将极大缩短卫星的在轨寿命。换算下来,每次变轨机动的成本都在数亿元左右!
  为了找到日本舰队,军情局也算是不惜血本了。
  一张无影无形、从太空到海下的天罗地网正在撒向日本舰队!
  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极大限度的简化了舰队司令官的指挥工作。
  在几乎透明的战场上,舰队司令官不再需要猜测敌人的位置,要做的只是在正确的时候下达攻击命令。
  17点55分,日落之前,一颗刚刚完成变轨机动的“鹰眼-21”光学侦察卫星从日本本州岛以南海域上空经过,再次发现了正在南下的日本舰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5/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