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5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0/1195

  各大军工厂商为了拿到军队的订单,必须降低生产成本。即便某些以出口为主的武器装备,也需要控制成本,首先获得本国军队的订单,才有可能进入国际市场,得到其他国家的订单。当初,成飞的FC-1型战斗机虽然性能并不差,价格也极为便宜,但是出口量却少得可怜,仅以合作生产等方式在巴基斯坦等几个穷国销售了不到300架。原因无二,正是因为共和国空军没有大批量采购FC-1,让很多国家对这种廉价战斗机没有多少信心。比如阿根廷在共和国大笔采购军火的时候,成飞曾经竭力推荐FC-1,阿根廷在综合权衡各种因素之后,还是选择了更加昂贵、但是共和国空军大批量装备的J-10系列战斗机,只是象征性的购买了一批FC-1。
  这些情况决定了军工企业的经营方式,为了降低成本,必须裁减人员。
  和平时期,绝大部分军工企业只会保留足以维持生产线运转的技术工人。虽然共和国在半岛战争后出台相关法律,明确要求各大军工企业必须在和平时期保留一定冗余的技术工人,以便在战时迅速提高生产能力,但是在军工企业的集体反对下,这部法律最终仅要求军工企业保留15%的人员冗余量。
  战时,多出15%的技术工人对提高产能的意义并不大。
  没有熟练的技术工人,再先进的生产线也无法正常运转。特别是在某些先进装备制造领域,技术工人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先进制造设备。仍然以J-14系列战斗机为例,虽然沈飞对生产线进行了改进,大量采用工业机器人与自动生产技术,但是包括喷涂隐身涂料、安装电子电路、调试电子设备等数十道重要工序仍然只有技术工人能够完成、或者需要技术工人进行检验与校验。
  从头培养一名技术工人,哪怕是直接招聘工科大学生,也至少需要半年。
  半年后,恐怕战争已经结束了,或者战争最激烈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各大厂商都在想办法,现在主要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培养技术工人。”叶致胜跟着王元庆干了10年,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不比宗应仁差。“简单地说,就是由反聘的退休工人带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向其传授生产经验,将培训时间由六个月缩短到三个月。只是,各大厂商仍然有很大的疑虑。”
  “什么疑虑?”王元庆知道问题的严重性,显得非常重视。
  “下午的时候,我与三大集团、十几家厂商的负责人通了电话。”叶致胜拿起放在桌上的香烟,说道,“所有负责人都问了同样的问题,即战争会持续多久。”
  “什么意思?”王元庆皱起了眉头。
  “各大厂商全力招聘技术工人,如果战争很快就结束,战后如何安排?”叶致胜看了王元庆一眼,说道,“战后,国家肯定会对经济结构做出调整,降低军工产能,大力发展民生经济,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消除战争对国民生活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产能降下去,那么多的工人将无用武之地,企业是辞退、还是降低工人福利待遇?如果到时候,国家出台法令限制国营军工企业裁减人员,那么现在谁招的人越多,在战后的发展越困难。虽然国家一直在扶持军工企业,但是国内竞争机制已经形成。沈飞的老总就在抱怨,说我们采购的J-15比J-14多得多,把蛋糕分给了成飞,沈飞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如果沈飞现在不顾一切的扩大产能,今后肯定会被搞垮!”
  王元庆苦笑了一下,表示明白叶致胜的意思。
  “解决办法不是没有,只是代价不小。”叶致胜抽了两口眼,观察了一下王元庆的神色变化,说道,“毫无疑问,各大集团都想借此机会扩大占有率,获得更多的军火订单,都不想因为盲目扩张而受到损失。虽然绝大部分军工企业都是国营,但是一碗水永远端不平,总有区别。我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加快军工企业的重组合并速度,加大竞争力度,由此激发各大军火集团的积极性。”
  “有这么简单吗?”
  叶致胜苦笑了一下,没有开口。
  “这个问题我早就考虑过,我们的军事工业体系必须改革。”王元庆长出口气,拿起香烟,说道,“前几个月,我让李存勋搜集美国与欧洲军火集团的相关资料,详细了解了西方国家的军事工业体系。二十年前,我们的最大问题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即妥善安置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人,确保大部分工人能够获得工作机会,为此我们错过了很多改革机会。纪老执政的时候,就想过对军事工业进行调整,以适应未来的需求,最终还是因为无法妥善安置大批工人,不得不暂缓改革。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已经不存在了。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劳动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主要因素。大部分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人都已退休,工人安置问题也不再是问题。”
  “元首的意思是……”
  “西方国家为什么能够在短短数百年能超越我们,成为世界统治者?”王元庆抽了两口烟,说道,“不是西方的技术有多么先进,也不是西方的文化有多么发达,要知道,在文艺复兴之前,西方世界比我们落后得多。关键就是,西方国家一直将改革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动力。改革是长远大计,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改革,而且要坚定不移的奉行改革政策。即便我们已经非常强大,即便某一天我们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改革仍然是永恒不变的主旋律。推进改革不仅是前辈领导人的职责、也不仅是我们这代领导人的指责,而是共和国每一任领导人的职责。”
  叶致胜淡淡一笑,他早就清楚王元庆的“改革观”。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战胜外界敌人,战胜外界敌人之后,我们还得推行改革。”王元庆灭掉烟头,说道,“既然局势需要,我们就从军事工业体系开始,在战争期间对军工企业进行改革,一来满足战争需要,二来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还可以借机消除改革的阻力。”
  王元庆点了点头,说道:“有时间,找蔺慕华谈谈,等我忙完了,你与她来见我。”
  “推行私有化?”
  “不是私有化,而是市场经济体制。”
  叶致胜点了点头,没多说什么。
  这时,焦魃山来到了餐厅。叶致胜没多迟疑,立即起身告辞。
  等焦魃山收拾好碗筷,王元庆带着他去了书房。
  “你与大学生代表见过面了?”
  “下午见了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代表,准备过几天见其他大学的代表。”
  “大学生的态度怎么样?”
  “都很积极,还有不少代表主动提出参军服役。”
  “参军?”王元庆笑了笑,说道,“这是国防部的事情,大学生愿意为国效劳,我们不但要积极支持,还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
  “需要找叶部长谈谈吗?”
  “过几天再说吧,现在叶致胜不但要处理战争动员的事情,还要处理军工改革的事情。”
  焦魃山点了点头,说道:“等我见完大学生代表,再安排时间由你接见他们。”
  “这事好说,等我忙完重要工作再安排。记得,让中央与北京市的民政部门做好进京大学生的安置工作,不要搞出什么乱子来。还有,跟国安部与公安部通下气,如果有人想给我们制造麻烦,百万大学生就是最好的目标。”
  “我已经跟安全部门打了招呼,卫戍司令部也接到了消息。”
  王元庆皱了下眉头,没再多说什么。
  让民众表达爱国热忱不是坏事,但是不能把好事办成坏事!
第八十三章
民族主义浪潮
  24日夜间,全球新闻媒体分成两派,分别对两起重大事件做了重点报道。
  以CNN为代表的西方新闻媒体重点报道了共和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浪潮”。
  共和国民众的积极态度,不但让王元庆有点惊讶,也让西方新闻媒体十分震惊。
  大学生进京为前线将士祈福闹得轰轰烈烈,共和国民众的实际行动更加引人瞩目。
  24日下午,蔺彦博、李成文、王远山等上百名大陆商人与台湾商人齐聚苏州,在当天晚上举行的“民族兴亡募捐晚会”上,总共筹得捐款1666亿6000万元。这笔捐款将全部捐献给共和国中央政府,专门用于战争开支!
  王元庆在晚饭后收到消息,当时他也吓了一跳。
  虽然对消耗惊人的现代战争来说,1000多亿元最多供前线作战部队消耗一周,但是共和国商人的表现足以让任何一名领导人感到震惊。
  只不过,这仅仅是个开始。
  早在23日上午,就有网民在网络上发起“爱国募捐”活动,喊出了“一人出一元,支持军队大步向前”的口号。24日上午,国内3家大型网站开通了募捐频道,在显眼位置设置募捐人名单,为网民提供募捐查询方式。
  不到12个小时,3大网站总共收到4亿5000余万网民的约5000亿捐款!
  一个叫“爱我中华”的网民捐了100亿元,一个叫“炎黄子孙9527”的网民捐了10元。
  捐款不分多少,贵在爱国之心。
  网民的募捐行动给政府制造不了小的“麻烦”,仅在24日白天,全国各地的民政部门就接到了200多万个咨询电话,很多人在咨询网上募捐是否存在欺骗行为时,纷纷表示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募捐账户,规范管理募捐活动。
  也就是说,很多人愿意捐款,却不太信任民间募捐。
  正是如此,西方媒体才高呼共和国抛起了“民族主义浪潮”。
  西方媒体大肆宣扬共和国的“民族主义”,目的无非是制造“中国威胁论”。虽然这一论调早已过时,但是仍然有一定的市场。
  共和国能够在不发出任何警告的情况下轰炸日本的民用核设施,还有什么做不出来?
  在西方媒体的评论中,当拥有14亿人口的共和国被民族主义情绪控制的话,遭罪的不仅仅是日本,而是整个世界。
  CNN邀请的特别评论员还大言不惭的提到,共和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吞并日本。
  不管这个论调的出发点是否正确,即发动战争的到底是日本、还是共和国,该论调本身就不成立。共和国拥有大约6亿老龄人口,会吞并另外一个老龄化国家吗?再说了,日本遭到严重核污染,共和国会吞并一个“垃圾国家”吗?
  当然,很多西方人不会看事实说法。
  共和国确实轰炸了日本的民用核设施,共和国确实在战争爆发后占据上风。在西方人看来,这就是共和国发起战争的证据,也是共和国打算吞并日本的证据。
  王元庆并不重视西方新闻媒体的评论,因为歪曲事实的舆论不可能改变事实。
  但是王元庆不得不考虑国内稳定。
  权衡利弊之后,王元庆给主管民政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蒋辕歆打了电话,要求各级部门做好民政工作,积极引导国民的爱国热忱,控制好各地物价,防止因战争对国内经济环境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是,王元庆明确要求蒋辕歆尽快下达中央文件,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告诉全国民众,中央政府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战争,不希望因为战争导致国民生活质量降低。
  换句话说,王元庆不鼓励民众的自发性战争募捐。
  对于已经募捐的款项,或者确实有人要募捐,王元庆也没有办法。毕竟民众有决定如何使用财富的权力,不能因此剥夺民众对自身财产的支配权。
  只是很多事情连王元庆都预料不到。
  在蒋辕歆到中央电视台接受采访、号召民众以积极工作、努力学习、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等方式为前线将士提供支援,不鼓励民众用生产生活必须资金进行募捐之后,国内的募捐活动不但没有偃旗息鼓,反而愈演愈烈。
  到10月底,各方募捐款项超过了15000亿元!
  民意可疏不可挡,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让新闻媒体积极报道社会各界募捐情况。
  捐款不分多少,爱国不分老幼!
  自发募捐的民众中,有白发苍苍、曾经在14岁参军、参加过解放战争与朝鲜战争的老战士,有拖家带口、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中年劳动者,有朝气蓬勃、还未完成大学学业的年轻人,有稚气为消、穿着校服的少年,甚至还有很多儿童捐出了零花钱!
  记者分别对这些年龄段的民众进行了采访。
  一位107岁的老人在捐出积攒40年的积蓄后对记者说道,“年轻的时候,我拿起刀枪参加保家卫国的抗日战争,老了,走不动了,只能出点钱,为我的曾孙、为那些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多买几条枪,多买几颗子弹,让他们替我教训日本鬼子!”
  后来,记者才知道,这位老人的5个曾孙都在军队服役,其中2人已经上了前线!
  一位带着还在上小学的女儿参加募捐的IT技术人员在捐出了刚刚领到的工资后,对记者说道,“读大学的时候,就一直是仇日愤青,曾经发誓不买一件日本商品。当年网络上流行买一件日本产品就为日本军队提供了多少颗子弹的说法,现在终于能够用我的一点微薄收入为共和国的军人多买几颗子弹,帮助他们战胜狗日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0/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