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5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4/1195

  残酷的事实说明,主动进攻的一方总能轻而易举击败被动防御的一方。
  换句话说,再坚固的盾牌,也无法抵挡无坚不摧的利矛。
  19点刚过,FL-25导弹爆炸的硝烟还未在日本上空散去,沉默许久的共和国海军岸基航空兵到达战场。
  半岛战争后,海军借第二次军事改革的机会,对航空兵编制做了重大调整。
  岸基航空兵与舰载航空兵分别成为独立兵种,岸基航空兵逐步向空军靠拢,以执行对海打击任务与远程海上巡逻任务为主;舰载航空兵则保持海军航空兵的特色,以执行制海与制空任务为主。
  在联合指挥机制下,海军的岸基航空兵肩负起了打击海上目标的重任。
  此次,出动的海航战术战斗机联队要对付的正是“海上目标”。
  根据军情局提供的情报,“飞龙”级战略核潜艇的第二艘与第三艘、即“宇龙”号与“瑞龙”号已经下水,正在神户造船厂进行舾装。虽然要到舾装的最后阶段才会为潜艇装备潜射导弹,但是为了安全起见,必须尽快摧毁这2艘能够对共和国构成威胁的潜艇,并且摧毁港口内存放潜射巡航导弹的仓库。
  空军揽了太多的任务,海航好不容易争取到了出场的机会。
  72架战斗机中,24架J-14D(在J-14B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性能与J-14C相仿,只是根据海航的需要加强了机身与起落架结构强度,增添了防腐蚀涂层,空机质量比J-14C增加了大约500千克)执行“前进空优任务”、即在前方扫荡敌人的防空战斗机,48架J-15D(在J-15B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性能与空军的J-15C相仿,为了具备在航母上起降的能力,提高了结构强度、增加了弹射与阻拦系统,空机质量比J-15C高出大约450千克)携带专门用来对付战舰与港口目标的制导弹药执行轰炸任务。
  沿着轰炸机群开辟出来的“空中走廊”,海航机群一直飞到隐岐诸岛以南海域,才进入攻击航线,陆续向神户港内的目标投掷弹药。
  刚刚遭到轰炸的日本防空系统未能及时发现逼近的战斗机群。
  当紧急升空的日本战斗机赶来的时候,J-15D机群已经投下了弹药,只有J-14D机群还在战场空域徘徊,准备与日本战斗机交战。
  轰炸结果没有任何悬念,48架战斗机投下了96枚远程滑翔制导炸弹。
  2艘潜艇各挨了10多枚1000千克级炸弹,只需1枚炸弹就能炸沉1艘潜艇,10多枚炸弹足以将1艘航母炸得粉身碎骨,更别说排水量只有1万多吨的潜艇了。更严重的是,2艘潜艇都安装了核反应堆,而且反应堆都处于工作状态。炸弹爆炸的硝烟还未散去,放射性尘埃就笼罩住了整个神户港。虽然辐射无法像核爆炸一样,在瞬间杀死周围人员,但是神户港内的所有人员都只剩下了不到1星期的生命。随着放射性症状开始显现,绝大部分遭到辐射的人员都将在1周内完蛋,命大的也最多坚持1个月。
  空军还没有轰炸日本的核电站,海航就首先制造了“核污染”。
  当然,神户港内的很多人都没有机会活到1周之后,特别是仓库区的很多港口工作人员,都在轰炸结束前丢掉了性命。原因很简单,储存在仓库内的24枚潜射巡航导弹遭到轰炸之后,发生了猛烈殉爆,导弹里的高能液态燃料产生的高温足以融化钢铁,更别说脆弱的人体了。虽然24枚导弹均没有安装弹头,但是近百吨液态燃料足以吞没方圆数百米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烧毁所有人造设施。
  隐岐诸岛附近的空战开始时,神户港已经被烈焰吞没。
  不得不承认,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再次发挥关键作用。根据卫星拍下的照片,海航的轰炸多少有点“过分”。别说用48架战斗机,即便只出动1个中队的12架战斗机,也能确保完成轰炸任务。
  这也难怪。在空军主导轰炸的情况下,海航好不容易捞到露脸机会,能不心狠手辣吗?
  本州岛西部的空战还在进行,北部的战斗打响了。
  19点15分,空军出动4个联队的近300架作战飞机,对日本本州岛北部地区的高价值军事目标与战略民用目标进行了重点轰炸,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都在打击范围之内。可以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轰炸”。
  日本空军没有完全丧失战斗力,利用部署在本州岛南部与东部空域的预警机,及时发现了逼近的共和国战斗机群,随后组织紧急升空的战斗机前往拦截。
  “日本战争”的第一场大规模空战在此时打响。
  共和国空军投入了3个大队的72架J-14C战斗机,日本空军则投入了2个大队的48架F-22JC战斗机与3个大队的72架JF-4B“梦幻”战斗机。
  考虑到双方支援力量与综合作战能力的差距,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
  只是,日本空军的指挥官怎么也不可能想到,在这场空战的后面,毁灭性的灾难即将降临!
第七十四章
毁灭性轰炸
  打击日本核设施的轰炸行动开始后,王元庆等人来到了战术指挥中心。
  为了让王元庆等对战争不太懂行的领导人能够更加直观的掌握战斗情况,裴承毅对战术指挥中心的信息显示系统做了调整,在中央的主屏幕上显示日本全境地图、明确标出了所有核设施,在左侧的屏幕上显示参加攻击行动的作战飞机的具体情况,在右侧的屏幕上则显示战场空域图、用不同的颜色代表空军对各个区域的控制情况。
  非常直观,一目了然。
  随着第一座核设施的图标由绿色变为红色,在上面出现一个红叉,轰炸日本核设施的战斗正式开始。
  没花多少心思,王元庆就搞懂了三面屏幕上显示的信息。
  对付日本核设施,空军采用了“交叉攻击战术”。参与轰炸行动的战机每2架组成1个编队,每3个编队组成1个战斗群,其中每个编队按照主要、次要与后备顺序负责攻击3个目标,每个战斗群负责轰炸的3个目标相互交错。如果顺利突防,1架战斗机携带的4枚炸弹就能炸毁1座核设施;顺利摧毁主要目标后,如果次要目标没有被摧毁,可以由另外1架战斗机对次要目标进行补充轰炸;如果次要目标已经被摧毁,后备目标没有被摧毁,则对后备目标进行补充轰炸。由此足以保证对每个目标至少轰炸2次,某些时候还能对重要目标轰炸3次,确保了轰炸成功率。从指挥角度讲,负责轰炸支援的空中指挥所,即KZ-19B只需对每个战斗群的领队长机下达作战指令,由领队长机向其他2个编队的长机下达命令,从而降低了指挥系统的压力,提高了轰炸效率。
  每摧毁3个“关联”目标,就有1个战斗群撤离战场。
  同时轰炸200多个目标,超过了空军的作战能力。为了确保轰炸成功率,每30个目标需要投入60架执行轰炸任务的J-15C、20架执行制空任务的J-14C、8架执行防空压制任务的DJ-14C、6架执行攻击指挥任务的KZ-19B、2架执行制空指挥任务的KJ-22C、1架执行作战协调任务的KY-15B(空中指挥协调机)、10架执行支援任务的JY-15B(加油机)、6架执行电子干扰任务的DY-14C、2架执行甄别任务的ZW-26A(无人侦察机),总计投入各类作战飞机与支援飞机115架。扣除派往东南战场的作战力量、吸引日本空军的作战力量、以及部署在西南与西北地区的防卫行作战力量,空军仅能在1个波次中攻击90个目标。也就是说,出动345架作战飞机与支援飞机,在3个方向上发动进攻。
  要想摧毁所有目标,空军至少得出动2个半攻击波次,参战飞机平均执行2.5次作战任务。因为战斗机的出勤率只有90%左右、以及可能出现的战损,所以绝大部分战斗机将执行3次作战任务。
  总参谋部的命令很直接,必须在天亮之前完成轰炸行动。
  也就是说,空军的参战力量必须在10个小时内出动3次!
  半岛战争期间,在制空权争夺得最激烈的第一次战役中,共和国空军的第一支参战部队曾经创造了在10个小时内连续出动4次的作战纪录。只是对日轰炸与半岛战争不同,战斗机的作战半径由不足400千米提高到1200千米以上,仅往返战场的时间就增加了2倍以上,即便攻击任务的作战时间相对较短,平均每个架次所需的时间也将延长至少50%,从而使作战部队的作战效率降低33%。
  由此可以算出,在10个小时内出动3个架次,空军必须全力以赴。
  理论计算无法直观反映前线的惨烈战斗,却能让后方指挥官更加准确的掌握战场局势。
  王元庆第一次在总参谋部的战术指挥中心内体会战斗,感受到的冲击比其他人更加强烈。虽然左侧屏幕上由绿色变为红色与黄色的战斗机图标并不多,表明被击落或者击伤的战斗机只占少数,但是王元庆的情绪仍然有点紧张。
  似乎为了减缓气氛,裴承毅没有过度干预空军的作战行动,让参谋尽量保持安静。
  19点55分,第一轮轰炸提前5分钟完成,90个目标均遭到轰炸,其中37个目标遭到2次轰炸、13个目标遭到3次轰炸,7架J-15C在战斗中被日本战斗机或者地面防空系统击落、11架J-15C代伤返航。
  严格地说,轰炸非常成功。
  ZW-26A发回轰炸甄别信息后,90个目标遭到摧毁的预判得到确认。在没有完全夺取制空权、执行高危险性轰炸任务的情况下,战损率超过10%不足为奇。如果不是空军的战略航空兵率先轰炸了日本的战区与远程防空系统,加上众多支援部队同时发动进攻,恐怕战损率将超过20%。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因为没有考虑轰炸日本的所有核设施,所以比较仓促,按照章忠宪的话来说,空军做好了战损50%的准备!
  在准备第二轮轰炸的时候,空军司令部向总参谋部提交了轰炸报告。
  为了不对元首造成影响,裴承毅带着一批参谋军官到战术指挥中心旁边的会议室去处理空军的轰炸报告。
  半岛战争后,所有共和国军人都知道,王元庆与纪佑国一样,是一位非常重视官兵生命的元首。半岛战争期间,正是因为伤亡过于惨重,王元庆才多次以副元首的身份提出加快战争进程,减少战争伤亡的建议,并且最终让时任元首的赵润东采纳了建议,最终让数以万计的共和国军人安然返回故乡。
  在王元庆眼里,1名共和国军人比1万个敌人还要重要。
  事实上,空军的损失并不大。算上其他方向上的作战行动,1个多小时的战斗中,只有13名飞行员阵亡或者失踪,27名飞行员负伤。要知道,在半岛战争第一次战役期间,空军在一次作战行动中就有50多名飞行员阵亡与失踪!
  此时,空军基地的地勤人员正在以最快的速度为战机做起飞准备工作。
  虽然从来没有人重视这些用汗水为战争做贡献的、默默无闻的军人,但是没有优秀的地勤人员、就没有强大的空军。从战争角度讲,地勤人员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飞行员。以共和国空军为例,虽然J-14C的勤务量比J-14A降低了近50%,但是平均每架J-14C需要4名地勤人员。也就是说,地勤人员是飞行员的4倍。用空军内部的话语来说,如果没有地勤人员,飞行员根本不可能驾驶战斗机飞上天。
  后勤保障能力,就是空军的战斗力。
  从第一架战斗机着陆,到完成起飞再次执行作战任务所需的所有保障工作,仅仅花了不到30分钟!要知道,平常至少需要2个小时,即便在战争时期,维护时间也在1个小时左右。
  21点45分,第一架重新挂上弹药的J-15C从共和国东北地区的空军基地起飞。
  短短15分钟之内,执行第二轮攻击任务的J-15C全部升空。
  因为日本空军的拦截并不顽强,很多执行制空任务的J-14C没有用光弹药,所以不需要返回基地,只用在后方与加油机汇合,补充燃料后就能继续执行战斗任务。
  23点20分,第一个战斗群的J-15C到达攻击空域。
  随着炸弹再次脱离弹舱,飞向目标,第二轮轰炸行动正式开始。
  此时,双方争夺制空权的战斗也达到了白热化程度。
  意识到共和国空军开始轰炸核设施之后,日本空军全面动员,就连很多不适合执行空战任务的战斗机,比如F-2C也挂上空对空弹药升空作战。
  第一轮轰炸有一定的突然性,而第二轮轰炸就完全没有突然性可言了。
  战斗打得非常惨烈。
  王元庆注意到,左侧屏幕上变成黄色与红色的战斗机图标明显增加了许多,而且变化的频率提高了许多。这就意味着,执行攻击任务的机群遭到了日本战斗机的顽强拦截,很多战斗机都无法完成轰炸任务。
  与冗长的准备时间相比,轰炸过程非常短暂。
  23点45分,随着最后1个目标图标变成红色,第二轮轰炸行动结束。
  王元庆站了起来,朝裴承毅看了过去。
  “空军的报告还没有发过来,很快就会有消息了。”项铤辉替裴承毅做了解释。
  王元庆点了点头,没说什么,又坐了下来。
  第二轮轰炸的损失惨重得多,至少有21架战斗机与基地失去联系、还有大约29架战斗机发会了战损报告。算上第一轮轰炸损失的7架战斗机与11架受损无法及时修复的战斗机,已经有68架战斗机无法继续执行作战任务。也就是说,能够执行第三轮轰炸任务的战斗机只有112架。虽然第二轮轰炸的90个目标均被摧毁,但是还有72个目标需要轰炸。按照之前的作战出动率,至少需要144架战斗机。
  项铤辉应付王元庆的时候,裴承毅已经联系上了空军司令部。
  章忠宪的回答很肯定,112架战斗机肯定能够完成第三轮轰炸任务。为了保险起见,裴承毅没有大意,让章忠宪分出12个目标之后,他联系上了海军航空兵司令部,要求海航立即出动1个中队的J-15D执行轰炸任务。
  作为预备力量,海航能够立即投入战斗。
  刚到24日凌晨,焦魃山赶了过来。顾卫民已经到达新德里,与印度总理鲁拉贾帕尼进行了紧急会晤,有重要消息需要立即与元首商量。
  王元庆没有迟疑,让项铤辉在战斗结束后汇报情况后,离开了总参谋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4/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