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4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9/1195

  “已经准备好了,我们去会议中心。”
  “先做军力简介,尽量说重点,简短一些。”
  项铤辉点了点头,让跟在旁边的秘书去给其他人打招呼,随即赶到王元庆的前面。
  准备就绪,会议随即开始。
  为了表示会议的重要性,王元庆首先介绍军情局获取的情报,对未来局势做了简短分析,随后让项铤辉介绍陆军的发展情况。
  “两年多来,陆军建设主要围绕机动性展开。”
  简短的开场白之后,项铤辉以半岛战争为起点,重点介绍陆军主要部队的建设情况。
  毋庸置疑,半岛战争是共和国陆军在21世纪打得最漂亮,也是最惨烈的一场战争。虽然陆军在战争中的表现非常出色,向全世界展示了“头号陆军”的风采与实力,但是共和国陆军在半岛战争中暴露出的问题不但不容忽视,还值得所有人关注。就连美国五角大楼都在2025年专门成立了“涉外战术评估办公室”,对共和国陆军在半岛战争中的作战行动进行全面分析,寻找共和国陆军的缺点与弊端。
  总体来说,共和国陆军的主要问题是各兵种的发展严重失衡。
  作为主战力量,装甲兵与炮兵绝对是陆军的骄傲,也是最强有力的战斗机器。杜奇威在2026年出版了一本专门讲述美军在半岛战争期间作战经历的书籍(该书当年卖出850万册,成为当年北美地区最畅销书籍,出版商总共向杜奇威支付了1.25亿美元的稿费),明确提到,如果美军拥有能与敌人媲美的装甲兵与炮兵,半岛战争的结局很有可能改写,至少不会在2个月内结束。书中,杜奇威以极不情愿的口吻承认,如果在同等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国家的地面部队能在任何时间与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战胜中国陆军。
  敌人的评价,往往最能说明问题。
  半岛战争中,装甲兵与炮兵是克敌制胜的支柱力量,却不是关键力量。
  在战后总结时,总参谋部不得不承认,陆军的关键力量反而不是装甲兵与炮兵,而是之前不受重视的3个兵种,即快速反应部队、陆军航空兵与空降兵。为了证明这一点,项铤辉让裴承毅前往上海,利用国家计算中心的超级计算机模拟在没有快速反应部队、陆军航空兵与空降兵的情况下,由装甲兵与炮兵主导的半岛战争。模拟结果表明,如果按照传统方式打半岛战争,至少需要半年才能赢得最后胜利。
  按照半岛战争期间的情况,别说打上半年,哪怕打上4个月,情况都会出现重大转变。
  事实上,这3种部队在半岛战争期间暴露出来的问题最为突出。
  快速反应部队拥有无与伦比的战略机动性与突击能力,但是离开公路就寸步难行。第三次战役与第四次战役中,77军数次因为无法在公路上机动,导致作战行动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名义上,快速反应部队属于“装甲兵”,实际上快速反应部队最多算得上是“准装甲兵”,其装甲实力非常有限。快速突击作战中,快速反应部队能够依靠强大的机动能力克服装甲薄弱带来的问题;阵地进攻战中,往往因为缺乏装甲实力不得不裹足不前。快速反应部队缺乏足够强大的火力,进攻持续性得不到保障,需要其他部队予以支援与配合。总体而言,受到这些问题的限制,快速反应部队独立作战能力非常糟糕,在大规模作战行动中必须与其他部队联合行动。
  陆军航空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作战半径较短,大范围运动时需要充足后勤保障;二是火力缺乏压制性与毁灭性,无法替代航空兵与炮兵;三是反应速度过慢,前线部队往往向炮兵与航空兵请求火力支援,而不是首先考虑陆军航空兵。受这3个因素的影响,陆军航空兵能够承担的作战任务非常有限,很难成为陆军真正的主要火力支援力量,更不可能取代航空兵与炮兵,成为地面部队的主要伴侣。这3个缺陷都与技术有关,只相关技术取得突破之前,陆军航空兵的作战能力难以得到实质性提高。
  空降兵的问题最为严重,一句话总结:高不成、低不就。
  说空降兵是纯步兵,却拥有火力与机动能力不比步兵战车差的空降战车;说空降兵是装甲兵,却没有足以与坦克抗衡的装甲力量。说空降兵是擅长防御的部队,在阵地战中的伤亡占到了共和国陆军总伤亡的60%;说空降兵是擅长进攻的部队,即便面对敌人的步兵都不见得能够打下来。
  空降兵的特殊性质,决定了空降兵的尴尬地位。
  纵观世界各国陆军就不难发现,除了共和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3个空降军。美国只保留了空降82师(兵力规模比空降15军略小一些),俄罗斯只保留了3个空降旅,英法德意等国则早已撤消空降兵。
  归根结底,空降兵的问题仍然与技术有关。
  没有任何国家的陆军否认空降兵的重要性,更没人否认空降兵在某些特殊战斗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就以半岛战争为例,没有空降153旅攻占五老,共和国陆军有可能歼灭2个美军陆战师吗?杜奇威都承认,美军陆战队迅速覆灭的主要原因就是五老失守、一直没能打通撤退路线。
  在以远程打击力量为主的现代战争中,空降兵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半岛战争结束后不久,美国宣布在第82师的基础上重新组建2个空降师。
  深化改革的时候,陆军将加强空降兵的作战能力放到了首位。实际上,提高空降兵作战能力的办法只有一个:为空降兵提供强大的装甲力量。
  不仅仅是改进空降战车,还应该让空降兵拥有足以与主战坦克对抗的武器。
  只要做到这一点,空降兵就将成为长了翅膀的装甲兵。一支有装甲兵的战斗力、能够跨越各种地形障碍、在数小时之内对上千千米外的敌人发动攻击的部队,恐怕是任何陆军梦寐以求的作战力量吧。
  因为特殊的目的,所以陆军不得不高度重视空降兵。
  不说别的,除了陆战队,只有空降兵能够对大海另外一边的敌人发动进攻。陆战队已经成为独立兵种,陆军不想依靠别人的支援,只能加强空降兵的建设力度。
  陆军航空兵与快速反应部队的重要性依次排在空降兵的后面。
  要想提升3种作战能力,都得解决技术上的难题。
  从2025年开始,陆军将每年军费预算的21%投入科研项目(正常比例应该在7%到10%之间)。短短3年间(包括2027年),陆军在高级别复合蓄电池、高强度合金材料的工业生产技术、先进电磁炮、大功率超导电动机、交替驱动系统、航空操作与控制系统、新式弹药等数十个军事科研项目上总计投入资金1045亿元。
  巨额投入,带来了可喜回报。
  从2026年底开始,各个军事科研项目陆续结出果实,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与生产工艺成为共和国陆军锻造世界一流进攻力量的动力源泉。
  由这些技术可以看出,陆军改革的目的性非常明确。
  几乎所有改革都与提高陆军的远程攻击能力,特别是跨海攻击能力有密切关系。毋庸置疑,目的性如此明确的军事改革肯定有极强的针对性,而且与共和国近期内的主要威胁有直接关系。
  介绍完陆军的发展情况,项铤辉做了总结性的发言。“总体来说,陆军正在按照计划推进与深化改革,除了在今年年初换装的空降153旅、空突161旅、快反771旅之外,其他各部队将在年内完成换装工作。因为培训与训练从2025年就已展开,各部队的换装情况非常理想,所以到今年年底就能完成第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改革任务。”
  因为裴承毅准备了相关资料,所以项铤辉没有说得太详细。
  在听取项铤辉汇报陆军情况的时候,王元庆一直在浏览裴承毅制订的《陆军三年发展规划报告》。这不是总结性报告,而是阶段性报告,每给1个月就会更新一次,以便领导人及时准确的掌握陆军情况。
  等项铤辉说完,王元庆合上了手上的文件。“现在该谁了?”
  项铤辉干咳两声,朝正在走神的林啸雷看了一眼。坐在林啸雷旁边的张韦昌踢了下海军司令,让林啸雷回过神来。
  林啸雷的胆子也太大了,竟然在元首主持的会议上走神!
第十章
理想海军怨
  对“海权至上论者”来说,肯定不会对陆军感兴趣。
  林啸雷就是“海权至上论者”,而且是不个折不扣的海军将领。当年报考海军学院的时候,因为高考成绩非常理想,又在报考志愿书上填了“服从本校内志愿调配”,结果被陆军相中,被国防大学装甲兵学院录取。为了进海军,林啸雷硬是在体能考试前把一根完好无损的阑尾切掉,以此“逃避”。第二年,林啸雷才如愿以偿的考入海军学院。因为小学只读了5年,所以林啸雷当时只有18岁,没有多少人知道他是“复读生”。
  张韦昌将《海军年度发展报告》交给王元庆的时候,林啸雷开始汇报海军改革情况。
  与陆军的报告不同,林啸雷更加重视海军的优势,特别是海军在半岛战争期间的作战表现,由此得出海军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重点建设。
  因为半岛战争是一场以地面为主的战争,所以海军没在战争期间暴露出明显缺陷。
  参战前,外界一直认为,共和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最有可能受到来自空中与海面下的威胁。结果海军参战的时候,韩国空军已经被共和国空军击败,美国空军则随同地面部队撤出战场。韩国海军的潜艇部队太不争气,还没挨上航母战斗群就被共和国海军最厉害的潜艇艇长消灭掉了。用林啸雷的话来说,刘海峰一个人顶得上整个韩国海军。
  虽然林啸雷的话有为海军争面子的嫌疑,但是能够准确反映海军在半岛战争中的作为。
  除了歼灭韩国南方舰队的那场海战之外,整个战争期间,海军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地打击,不分昼夜的出动舰载战斗机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依照前指下达的作战命令执行战场折断任务,安排战舰为地面部队提供炮火支援。
  对林啸雷来说,这些任务根本不需要航母战斗群去完成。
  海军在半岛战争中的表现,或多或少的说明了在对付弱小敌人的现代战争中,海军战争职能与战场角色的转变。因为弱小敌人往往没有制海能力,难以对强大对手的航母战斗群构成威胁,所以“制海”成为海军的次要任务,在更多的时候,海军扮演“前沿打击平台”的角色。
  从美国海军的发展中就能看出这一点。
  冷战结束后,美国失去了唯一的远洋敌人,海军开始全面转型,海军装备也出现重大调整。虽然性能极其先进,能在大洋深处与任何敌人对抗,但是“海狼”级攻击核潜艇仍然避免不了被大幅削减的命运,最终仅仅建造3艘。接替“海狼”的“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更加重视在近海浅水海域的作战能力。因为美国海军实在找不到足以对航母战斗群构成威胁的对手,所以能够服役到2021年,仍然非常先进的F-14D“雄猫”战斗机在21世纪初全部退役,航母上只剩下了侧重对地攻击能力的F/A-18系列战斗机。直到共和国的航母战斗群服役,美国海军才重新研制重型舰载制空战斗机。
  对正在发展壮大的共和国海军来说,肯定不能只强调对地打击能力,因为共和国海军不可能永远与弱小的敌人作战,迟早会面对美国海军这样的强大对手。
  按照这一战略理论,林啸雷在海军改革时提出“全面海军”的观点。
  很有挑战性,也很有刺激性的观点。
  别说共和国海军的敌人,连共和国陆军与空军都认为林啸雷想抢走所有人的饭碗。
  事实上,“全面海军”强调海军的全面作战能力,让海军回归本来面目,不是与陆军与空军抢饭碗。
  “制海作战”是海军最基本的任务。
  现代战争,“制海”不再是让战舰用火炮对轰,也不是派出战机向敌舰投掷炸弹与鱼雷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全面的、立体的海上作战。
  2025年底,还是海军参谋长的林啸雷在提交的《海军发展年度规划(2026)》中明确提到,航母仍然是海军的核心力量,不但是舰队里的航空作战平台,还是电子、信息与网络作战平台,是舰队的神经中枢,海军必须围绕航母建设作战力量,以航母战斗群为基础构建覆盖天空、海面、海下、电磁环境等四维空间的未来海上作战系统。
  因为林啸雷是科班出身,所以没人怀疑这份规划报告的含金量。
  从理论与实践上,林啸雷在报告中全面详细的阐述了海军力量的独立性与完整性,明确指出了海军的发展方向。
  共和国的海军改革,基本上按照林啸雷的规划进行。
  因为赵润东推行的第二轮军事改革格外强调“联合作战”,所以实施海军改革时,林啸雷加入了联合作战的内容,将海军定义为“联合作战体系中的多面手”。
  由此,林啸雷在2026年提出了海军的三大任务:制海、支援与封锁。
  “制海”是传统任务,不再多述。“支援”属于联合作战范畴,需要其他军兵种协同发展。关键就是“封锁”。
  林啸雷提出“海军三大任务”的时候,遭到包括部分海军将领在内的众多人的质疑。
  问题也就出在“封锁”上。
  按照林啸雷给出的定义,“封锁”是指对敌国在海军打击范围内的海空航运、海上资源开发、对外交流、港口活动、近海岸上交通等各种运输与生产活动进行压制与摧毁性打击的作战方式与打击手段。
  很拗口,却很明确的定义。
  这个定义,给林啸雷惹来了不少的麻烦。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建设海军,共和国海军将拥有完善的独立作战能力,成为最强大的打击力量。比如对付日本这样的岛国,海军真能像林啸雷给出的定义那样,完成“封锁”任务,需要陆军与空军吗?恐怕连陆战队都派不上用场,只要持续封锁几个月,日本就得缴械投降。
  不得不承认,林啸雷想打造一支“理想海军”。
  历史上,只有“日不落帝国”时期的英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美国才在短期内拥有过“理想海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9/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