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4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5/1195

  “岩崎信川事件”与随后的“未遂政变”,让村上贞正不得不有所提防。
  除了军人,村上贞正甚至不太信任内阁官员。为此,村上贞正增设14名首席秘书,分别负责防卫、情报、安全、经济、外交等重大事务。外界把14名首席秘书组成的“首相府特别顾问团”称为日本的“小内阁”或者“影子内阁”,很多人认为,“影子内阁”已经取代内阁,成为日本的最高决策机构。
  是否如此,谷树良平心里非常有数。
  14名“影子内阁”成员与村上贞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4人是“村上家族”成员、5人是村上贞正早年同学或同事、4人来自由“村上家族”控制的大企业、最后1人的身份连谷树良平都不清楚。正在做情报简介的村上阪塬来自“村上家族”,是村上贞正的远房侄子。
  虽然村上贞正才是真正的领袖,但是首相做出的所有重大决策都与“影子内阁”有关。
  谷树良平并未认真听取报告,村上阪塬介绍的东西都是他亲手提供的。
  进入决策核心圈之后,谷树良平才知道,村上贞正一直在秘密促进“日印同盟”。目的非常明确:利用印度牵制中国。
  虽然日本有55%的出口产品与65%的进口物资需要经过印度洋,但是日本与印度没有直接利益冲突。相反,日本与印度有共同的敌人——中国。遵从“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的联盟原则,日本与印度拥有理想的同盟基础。
  当初小泽政府积极促进“日印同盟”,也是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
  只是此时的日本已经不是小泽时期的日本,此时的印度也不是桑托斯时期的印度。
  如果说日本是一个“积极抗争”的民族,那么印度就是一个“逆来顺受”的民族。
  第四次印巴战争后的几年,印度表现得非常积极,给人一种“奋发图强”的感觉,甚至让很多人认为,印度将迅速崛起,在10年之内再次挑战中国,成为南亚、乃至亚洲地区的头号强国。东海战争后不久,桑托斯遭到暗杀,印度对外政策悄然转变,通过边境划界谈判,主动与中国改善关系。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大萧条时代到来,印度的生存环境愈发恶劣,对外政策才再次出现转变。在“促进发展、扩大影响、积极合作”的指导方针下,印度提出“非暴力生存扩张”理论,展开积极主动的外交活动,力求获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支持与帮助。
  半岛战争,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印度的对外政策。
  对于没有遭到战火摧残的国家来说,半岛战争带来了难以衡量的好处。
  2025年4月份,数家国际机构预测,大萧条将在2025年底结束,半数国家的经济将在2025年的第四季度开始强劲复苏,世界将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事实确实如此,中国经济在2025年2季度的增长率突破7%。3季度,美国经济恢复正增长,达到惊人的3.7%,环比增长近5%。欧洲地区的经济也在4季度恢复正增长,达到2.1%。更有参考意义的各国工业生产增长率均在4季度翻红,国际机构纷纷预测2026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超过4%,正式告别持续了8年的大萧条时期。
  世界经济在半岛战争结束之后恢复正常,完全在经济学家的预料之中。
  在这场持续2个月的大规模地区战争中,中国消耗各类物资2500万吨、战争开支超过25万亿元,美国消耗各类物资1800万吨、战争开支超过8万亿美元,朝鲜战后重建需要资金15万亿元。巨大的消耗不但掏空了中国与美国的仓库,还让中美两国的工厂开足马力生产。中美两国经济率先复苏,世界经济随之反弹。
  别的不说,半岛战争期间,国际原油价格暴涨150%。
  排除炒作成分,国际原油价格至少上涨了50%。导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除了战争消耗之外,与国际投资家担心战争结束之后中美经济倒挂,美元与人民币汇率发生大幅度波动,以套现保值有密切关系。
  因为战争消耗的不仅仅是军事物资,军事物资的生产需要大量资源,所以在战后由资源生产带动经济复苏,刺激市场增长、扩大消费能力,最终使全球经济走出低谷,摆脱大萧条的影响,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中美两国经济复苏直接表现为国内消费大幅度增长。受内需增长影响,中美两国率先降低贸易壁垒,允许他国产品进入,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在中美两国的带动下,贸易大战逐渐销声匿迹,国际贸易逐渐恢复正常,最终对其他国家与地区产生影响,带动全球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时期。
  以印度为代表的“次生经济体”成为最大收益者。
  所谓“次生经济体”,指的是依附某个、或者某几个主要经济体,为其他经济体提供初级阶段产品,处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国家或地区。
  到2026年,印度不但超越中国成为人口最多的国家,还是最大的“次生经济体”。
  按照印度政府的统计报告,印度经济对外依存度(指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72%,其最大的5个贸易伙伴依次为中国、美国、欧盟、日本与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占到印度贸易总量的27%,排在第二位的美国只占13%,不及中国的一半。如果按照贸易收入计算,印度最大的5个贸易伙伴依次为中国、日本、欧盟、美国与沙特阿拉伯。与中国的贸易顺差占印度外汇收入的35%,排第二位的日本只占17%,依然不及中国的一半。
  很难想像,短短10年,印度就将自己绑在了中国的身上。
  按照民间的说法,如果中国对10亿元的印度产品实施贸易制裁,将导致5万印度人失业,2万个印度家庭失去生活来源!
  作为“次生经济体”,印度主要向中国出口低附加值的初级工业产品。
  如果不是在野党阻挠,印度甚至会在2026年成为“中国-南亚经济共同体”的第7个成员。
  在此情况下,印度处于一种非常矛盾的状态之中。
  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印度不得不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在次要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迅速壮大的国家实力,又让印度燃起了称霸印度洋的梦想,不得不对中国保持警惕。
  受政治体制影响,执政党总是想方设法与中国合作,在野党总会破坏与中国的关系。
  印度会与日本同盟,共同对付中国吗?
  谷树良平都有点搞不明白,印度一边喊着以发展经济、改善国民生活水平为重,一边又大力发展军备、妄图重振昔日雄风。
  拿海军来说,除了在2018年与2022年从英国购进2艘航母之外,印度还打算在2030年之前采购第三艘航母,打造印度洋地区最强大的海军。印度疯狂扩充海军,即便不会让中国产生反感,也会让巴基斯坦提高警惕,从而导致中国修改其南亚政策,向巴基斯坦提供更多的军事援助,甚至因此与印度交恶。
  印度的这种矛盾心态,更多的时候表现在印度人的思想上。
  在20到35岁的印度人群体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与中国改善关系是保证印度长久发展的关键因素,又认为获得大国地位是维护印度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任何一个世界性大国,都不会容许身边出现一个地区性强国。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时候,首先对付崛起的俄罗斯、然后邀约众多国家围剿拿破伦统治下的法国,最后不惜倾全国之力对付统一之后的德国。美国成为世界大国之前,通过战争打垮了南面的墨西哥,击败了老朽的西班牙,成为美洲霸主。
  中国也不会例外,在成为世界性大国的道路上,肯定不会允许出现一个强大的印度。
  利用这一点,村上贞正一直在努力说服印度与日本同盟,共同对付中国。印度的国家领袖也明白这一点,要不了多久,印度将再次成为中国的打击目标。关键问题是,印度有没有必要搭上“日本号”战车?简单地说,就是在与中国对抗的时机上,印度要不要与日本采取同样的步伐?
  这个问题成为了日印同盟的最大障碍。
  按照绝大部分人都认同的观点,印度暂时不会与中国交恶,至少在印度解决经济发展必须仰仗中国的问题之前,不会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更不会冒着与中国开战的危险与日本结成同盟关系。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在与日本同盟的问题上,印度一直不热不冷。
  既不与日本走得太近,又不与日本过分疏远,才能最有效的利用日本,让中国不得不通过经济手段拉拢印度,不给日本可乘之机,印度也才能从中获得最多的利益。
  这与当初印度在美苏冷战中采取的策略完全相同。
  在此情况下,日本的对印政策显得尤其重要。
  谷树良平不得不佩服村上贞正的眼界与能力,因为村上贞正采取的对印政策看上去不大现实,实际上对日本最为有利!
第四章
有与没有
  在普通人,乃至一些自诩精通国际关系的媒体评论员看来,日本要与印度结盟,就得让印度在经济上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取代中国成为印度的最大贸易伙伴,使印度更加重视与日本的关系,有足够的勇气与中国对抗。
  这是最浅显的道理,也是最不可能达到的目的。
  日本与印度一样,属于“外向型”经济体,既严重依赖进口资源,又迫切需要出口市场。要想取代中国,就得消化印度的初级工业产品,对日本来说,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首先日本拥有规模庞大的初级工业,如果大量进口印度产品,将导致数以百万计的日本工人失业;其次日本的市场规模与国内消费能力远不如中国,能够消化的进口产品非常有限;第三日本无法取代中国在印度外贸体系中的地位,无法向印度提供包括电动汽车、电动飞机等电动商品在内的高端工业产品。
  受这3个因素影响,日本永远不可能在经济领域取代中国。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就会发现,印度在经济上依赖中国市场,实际上是在技术与产业结构上存在的严重缺,陷导致印度在经济上必须依赖某个“市场经济体”,不得不在经济上与中国合作,从而在政治上避免与中国对抗。
  回顾中国与日本的发展过程就能发现,这种情况几乎在每个国家都存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完全依附美国,除了日本是战败国、被美军占领之外,与日本在战后的产业结构缺陷存在密切关系。直到20世纪90年代,建立起完善的国家工业体系,在高端领域拥有足够强大的实力之后,日本经济才从根本上摆脱美国,获得了相对独立与重要的国际地位。
  中国也不例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之前,中国一直避免与美国直接对抗,往往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回避态度,甚至容忍美国在周边地区建立战略封锁网。直到“电力革命”爆发、利用领先其他国家的电力技术进入国际高端制造业领域、打破西方国家对高端制造业的垄断之后,中国才真正登上大国舞台。
  作为拥有17亿人口的国家,印度缺乏市场吗?
  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只要印度经济实力得到提高,印度肯定会在未来某个时候取代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市场国。
  问题是,在此之前,印度需要足够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发展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数十年的发展中,印度需要进口资源与高端工业产品,自然需要出口商品,至少在贸易上保持收支平衡,才不至于使国家破产。因为印度只能出口只有劳动力附加值的初级工业产品,所以需要一个庞大的海外市场。
  对印度来说,中国是不可替代的。
  反过来,对中国来说,印度却是可以替代的。
  没有印度提供的廉价产品,中国还能从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朝鲜等国进口同样廉价的初级工业产品,这些国家也非常乐意取代印度,占领中国的初级消费品市场。
  在此情况下,印度有胆量跟中国对抗吗?
  很明显,印度需要的不是市场,而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技术,特别是生产高端工业产品所需的先进技术。
  能够为印度提供先进技术的只有中国、美国与欧盟(2025年底,法国与德国联合成立的“欧洲电力技术实验室”在先进蓄电池开发项目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制出了第一块性能达到4级复合蓄电池的先进蓄电池,欧盟也因此成为中国与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生产先进蓄电池的实体)。
  中国肯定不会为印度提供先进技术,甚至不打算为印度提供相关的制造工艺。
  美国出于更加长远的考虑,一直在出售先进技术上有所保留。印度主动与中国改善关系之后,美国提高了对印度的防范。
  欧盟则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没有向其他经济体提供先进技术的打算。
  依靠自身实力,印度能否在20年内研制出复合蓄电池都是个问题。
  当然,日本也存在这个问题。
  虽然早在2019年,东京大学“电力实验室”制造出了第一块2级复合蓄电池,但是在随后的研究中,日本科研人员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直到2026年,1名在“欧洲电力技术实验室”工作了5年的日侨回国,日本的科学家才发现,国家情报厅在数年前提供的绝密资料存在严重错误。
  重重困难并没有吓倒日本历史上最伟大的首相。
  早在2021年,村上贞正第一次正式访问印度,就与印度签署了几份重要协议,以转让方式向印度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重要技术,每年为15000名印度学生提供留学奖学金,资助印度国内的科研机构。
  经过4年多的“准备”,半岛战争后,村上贞正加大了“公关”力度。
  延迟4年,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基础工业过于薄弱,即便日本在2021年向印度提供先进工业技术,比如高精度数控车床、先进冶金工业、电子工业等先进技术,印度也无法将其转变为实际的工业生产能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5/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