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3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7/1195

  “这也正是善后工作的重点。”李存勋思考了一阵,说道,“最有效的办法是逮捕日本国家情报厅的高级官员,将其移交给CIA,由CIA自行审讯。我们的两名高级间谍正在东京活动,已经掌握了高野那智的行踪。”
  “高野那智?”
  “日本国家情报厅的掌门人。”
  “你的意思是,秘密逮捕高野那智?”
  李存勋点了点头。
  赵润东皱起眉头,沉思了好一阵,说道:“你不觉得这么做,显得过于做作了吗?”
  听到元首的话,李存勋皱起了眉头。
  “身为日本国家情报厅长官,高野那智是与小潘同一级别的情报总管。暂且不说有多少特工保护他,就算我们的间谍有能力秘密逮捕高野那智,也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总得侦察、策划、部署,最后再展开行动,期间肯定有一段漫长的过程。如果立即逮住高野那智,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我们早有准备!”
  赵润东点了点头,说道:“这就叫此地无银三百两。没有充足的理由,我们凭什么早有准备?这只能说明,我们早就知道日本国家情报厅的行动,因此早就有所准备。如此一来,就算让小潘‘殉国’,恐怕CIA也不会相信我们与发生在泰国曼谷的事情毫无关系吧?”
  李存勋长出了口气,说道:“还是元首考虑得周到,我们忽视了这个问题。”
  “不是周到不周到的问题,而是你们身在局中,而我是局外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赵润东呵呵一笑,说道,“不过,高野那智确实是个重要人物,等到时机成熟,可以考虑对他下手。当然,肯定不是现在。”
  李存勋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如此,我立即调整部署。”
  “还有,别忘了日本的事情。”
  李存勋愣了一下,立即点了点头。
  返回军情局总部,李存勋联系了张孝珑与陈良云,让他们立即取消行动。
  收到消息,陈良云很是不敢相信。
  “什么消息?”见到陈良云的惊讶神色,张孝珑问了一句。
  “让我们立即取消行动。”陈良云将手机拆成了零部件,“大师兄发来的,好像还是上面的意思。”
  “上面?”张孝珑愣了一下。军情局嘴里的“上面”指的是元首,因为军情局只对元首负责。
  陈良云点了点头。“上面肯定有新的安排,我们白忙活了。”
  “算不上白忙活。”张孝珑淡淡一笑,发动了轿车,“别想那么多了,既然让我们取消行动,我们就回去睡大觉吧。这段时间,日本的局势肯定会发生重大变化,我们最好少出来抛头露面。”
  “也对,最好让我们离开日本。”
  “可能吗?”张孝珑看了眼搭档,将车拐上了离开市区的方向,“这次的行动都没有让我们插手,表明老潘准备让我们在日本长期潜伏。如果我猜得没错,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与日本干上一场,到时候才会让我们上场。”
  “多久?”
  “几个月,或许几年。”
  “我看,应该先有场热身运动,然后才是主角登场。”
  “差不多,反正我们安心在日本吃喝玩乐,该我们出面,自然会让我们出面。”
  “听说,银座有很多不错的日本小妞,有兴趣没?”
  “早就有兴趣了,只是一直找不到空闲时间。”
  两人前往落脚点的时候,第一批军情局特工搭乘外交专机离开了曼谷。
  因为要制造潘云生已经“殉国”的假象,所以潘云生在离开领事馆之前,必须伪装易容,还得找一条更加隐秘的途径。
  按照李存勋的吩咐,刘晓宾留下来亲自负责潘云生的撤退工作。
  什么事都可以马虎,潘云生的安全工作绝对不能马虎。
  当天夜间,泰国情报机构拿出了第一份检验报告,确认被击毙的“匪徒”中,除了一小部分不明身份外籍人员之外,大部分都是“克伦分裂恐怖组织”的成员。DNA检验需要花上几天的时间,那些不明身份外籍人员的确证工作也要花上好几天。
  随后,泰国政府发表声明,称发生在曼谷的爆炸事件与枪战是分裂恐怖组织所为。
  与泰国政府的声明完全不同的是,泰国情报部门将3份极为重要的物证转交给了美国大使馆的情报参赞。一份是枪战现场附近的交通监控录象拷贝,一份是不明身份外籍人员的DNA样本,最后一份是在第一次爆炸现场收集到的2名遇害者的DNA样本。
  当然,这3份物证都做了手脚。
  因为泰国与共和国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这3份物证没有太大的说服力。
  美国东部时间2日23点15分,伪装成回国日本侨民的CIA特工登上了从洛杉矶飞往东京的国际航班。
  在总统亲自下达命令的情况下,桑得罗不敢有丝毫耽搁。
  如果不出意外,桑得罗将在半年后成为CIA的新任局长。前提条件是,必须赢得弗雷德里克的绝对信任。
第四十章
窗户纸
  连续数日,世界各大新闻媒体连番报道曼谷的“恐怖袭击”事件。虽然某些“消息灵通”的新闻媒体依据没有任何一个有制造恐怖袭击动机的泰国反政府武装与分裂武装声明对“曼谷爆炸案”负责、遭袭击的是“中国游客”与“美国商会考察团”、以及“美国商会考察团”得到数十名训练有素的武装人员保护,猜测发生在曼谷的爆炸案与枪战并非“恐怖袭击”,而是中美两国情报机构“火并”、或者遭到第三国情报机构的突然袭击,但是泰国政府坚持“恐怖袭击”的说法,共和国政府与美国政府除了谴责“恐怖份子”针对游客与平民、表示提供一切必要手段帮助泰国缉拿凶犯之外,均未发表任何与“情报机构火并”或者“遭到第三国情报机构偷袭”的说法,不承认有情报人员在曼谷遇害。
  情报界的秘密行动,没人会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
  不管CIA信不信泰国情报机构提供的“物证”,是否觉得吃了大亏,有再多的苦水也只能往肚子里吞,绝不能透露一丁点消息。原因很简单,CIA与军情局交换军事技术,违背了美国法律,如果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不但CIA吃不了兜着走,连授权CIA采取行动的弗雷德里克也将面临弹劾风险。
  “伊朗门事件”,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军情局也一样,哪怕潘云生真被炸死,也只能自认倒霉,绝不会向外界透露任何消息。
  10月5日,CIA局长特雷杜伊家里发生火灾,消防人员赶到时大火已经吞没了整栋房屋,最终仅找到被烧焦的尸体。
  此事在美国引起悍然大波,很多美国人在这个时候才知道CIA局长的真实身份。
  在国会民主党议员的强烈要求下,不但FBI介入调查,众议院与参议院的司法委员会还邀请国内新闻媒体联合成立了由18人组成的独立调查小组。
  年底前,FBI与独立调查小组先后公布了调查结果。
  埋在地下室内的液化气储存灌泄露导致火灾,特雷杜伊当场被烧死,DNA检验结果完全正常。因为特雷杜伊与妻子分居,父母住在芝加哥,子女均已独立成家,所以当时家里只有特雷杜伊一个人。周围的“邻居”还证明,特雷杜伊在夜间11点左右回到家中,大概6个小时后发生火灾。以此推断,火灾发生时特雷杜伊已经上床休息。
  美国闹得沸沸扬扬,共和国“清静”得多。
  10月7日,宫本健太郎的葬礼在西安举行。除了宫本健太郎的子女与前妻之外,参加葬礼的不到10人,而且都是从军情局培训学校抽调的“临时演员”。潘云生没有去、李存勋与刘晓宾也没有去,不是他们不想去,而是不能去。
  按照赵润东的吩咐,军情局追授宫本健太郎“特级特勤荣誉勋章”。
  宫本健太郎成了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录入“军事情报局功勋名录”的日裔间谍,在“军事情报局功勋陈列室”拥有了一席之地,只是到数十年之后,宫本健太郎的“存在”才得到军情局承认,陈列室的相片也换上了一条新的标签。
  为了保守秘密,军情局没有给予宫本健太郎的子女“经济补偿”。
  除了参加葬礼的人员与看墓人之外,没人知道当天发生在西安郊区公墓里的事情。
  在军情局,宫本健太郎的葬礼不算“冷清”。当年,李存勋父亲的葬礼更加简单。虽然军情局会为所有“殉国”人员追授荣誉勋章,但是在相关机密文件解密之前,军情局如同世界上的所有情报机构一样,不会公开“殉国”人员的真实身份。
  所有在情报战线上立志为国效忠的情报人员都会接受这样的结局。
  10月9日,潘云生的“葬礼”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与宫本健太郎的葬礼相比,潘云生的“葬礼”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参加葬礼的不但有共和国元首赵润东、国务院总理庞兴龙、总参谋部总参谋长彭茂邦等国家领导人,还有前元首纪佑国、军情局退任局长等重要人物。
  虽然没有邀请记者前来采访,共和国的新闻媒体没做任何报道,但是为潘云生举行如此高规格的“葬礼”,摆明了做给CIA看。
  潘云生自然不能参加自己的“葬礼”。
  李存勋即将被任命为军情局局长、刘晓宾即将被任命为军情局副局长,两人不能在公共场合里面,也没有参加潘云生的“葬礼”。
  赵润东在“葬礼”上“悲痛追悼”为国奋斗数十年、为共和国情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战友时,潘云生、李存勋与刘晓宾在位于密云水库附近的一栋别墅内消磨时光,等待“葬礼”结束。
  共和国领导人中,知道潘云生活着的只有赵润东。
  不得不说,赵润东演得太逼真了,不但“单纯”的彭茂邦被骗得掉了几滴眼泪,连“细心”的庞兴龙也被蒙在鼓里。“葬礼”上,纪佑国虽然没有彭茂邦那么激动,但是神色一直非常严肃,没人知道他的想法。
  “葬礼”结束,赵润东一行人先去了元首府,随后赶往密云水库。
  “老赵,我跟你说,这事肯定没完。今天老纪也在,我把话挑明了。不管你同意还是不同意,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动员命令已经准备好了,马上就能下达。别跟我说其他的,你想阻止我,马上解除我的职务,不然我……”
  听到这话,潘云生立即笑了起来。能说出如此狠话的人,只有彭茂邦。
  “老彭,你都几十岁的人了,怎么还是这脾气?”
  “什么脾气,我是有脾气,总比……”
  彭茂邦的话戛然而止,因为他看到了坐在客厅沙发上的潘云生。
  跟着进来的庞兴龙也吓了一跳,还揉了揉眼睛,那神色就像见到鬼一样。
  纪佑国不但没有感到惊讶,反而露出了一丝心领神会的笑容。
  “小潘,你别吓我,你……你是人是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7/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