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3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5/1195

  美国东有大西洋、西有太平洋,南北两端的邻国都没有威胁,除了有能力到美国近海发射导弹的战略核潜艇之外,任何国家的战略武器都要飞行数千、甚至上万千米才能打击美国本土目标。
  共和国没有这个优势,身边就有好几个“恶邻”。
  不管是对付日本、还是提防朝鲜、警惕印度、防范俄罗斯,共和国都得把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重点放在“初始阶段”,也就是在敌国发射导弹之后立即进行拦截,而不是等到导弹进入外太空、到达共和国本土上空之后再进行拦截。以此为目标,空基激光拦截系统成为首选,其次是海基导弹拦截系统,最后才是陆基导弹拦截系统。
  介绍完已经取得的成果,以及发展目标,顾卫民提出了新的建设方案。
  除了加大空基激光拦截系统的研制投入、提前采购8到16架载机、力争在2024年初完成样机实验、在2024年底制造出8到16套系统、在共和国东北与东面两个战略防御方向上完成基础建设之外,必须提高对海基导弹拦截系统的投入,力争在2024年之前让8艘巡洋舰与驱逐舰具备导弹拦截能力,在日本海与东海北部海域各部署4艘战舰,填补空基激光拦截系统的漏洞。
  因为主要针对来自日本的威胁,所以陆基导弹拦截系统的发展速度可以适当放缓。
  “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在2024年之前完成初步建设工作。”赵润东敲了敲桌子,把目光投向了潘云生。
  “我们搜集了相关资料。”潘云生介绍情况的时候,刘晓宾将准备好的资料分发给了参会人员。“空基激光拦截系统的能源供应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去年年初进行的地面试验成功摧毁了报废遥感卫星上的光学设备。该实验也证明了目标搜索与跟踪技术的可靠性,今年底将进行一次难度更大的实验,以确定搜索与跟踪系统的性能。亟待解决的是目标甄别与瞄准系统上存在的问题。前者需要高分辨率红外与紫外成相系统,还需要相关的计算机数学模型与分析软件;后者需要解决激光在大气层内传输时受到的干扰,以及持续跟踪目标所需的相关技术。”
  “具体情况如何?”彭茂邦问了一句。
  “比我们预期的理想一点,只是难度不容低估。”潘云生拿起了放在桌上的香烟,“即便加大投入,因为难以在找到更多的相关科研人员,研制进度也有可能滞后。以我的判断,能在2024年底完成测试就非常不错了。”
  “也就是说,要到2025年下半年才能形成实战能力?”
  潘云生点了点头,没再多说什么。
  对于潘云生的分析,没人持怀疑态度。军情局是军事科研工作的主管部门之一,一直负责掌握最高级别的军事技术。潘云生在这一行干了几十年,就算不是学技术出身,也算得上是军事技术界的权威。
  “果真如此,我们就得想办法解决问题。”赵润东揉了揉额头,说道,“日本有足够的能力在三年内完成导弹与弹头小型化工作,生产数百枚核弹头与上百件运载工具,甚至有能力建成战略核潜艇。如果我们不能在三年内初步建成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在东北亚地区与亚太地区的活动将受到巨大限制,甚至不得不承认日本的大国地位。”
  “如果解决不了呢?”顾卫民问了一句。
  赵润东苦笑了一下,朝潘云生看了过去。
  “只能想方设法的争取足够的时间。”潘云生猛抽了两口烟,“一是积极主动的在日本展开活动,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共同制裁日本,减缓日本核军备的建设速度。二是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完成载机等其他方面的研制与制造工作,尽量压缩空基激光拦截系统从完成试验到形成战斗力的间隔时间。除此之外,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后者完全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前者则得看美国的态度。”
  “或许,我们可以在美国身上做文章。”
  李存勋突然冒了一句出来,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见到潘云生投来的支持目光后,李存勋说道:“日本加快核军备的建设速度,美国的日子也不好过。不管怎么样,美国不希望日本在这条道路上走得太远。能够与美国一同对付日本的只有我们,如果我们提出要求,美国应该会做出让步。”
  “你是说,让美国为我们提供相关技术?”
  李存勋点了点头。“肯定不是公开行动,而是秘密合作。当然,我们必须做出对等的承诺,必须以技术换技术。”
  “问题是,我们能够拿什么技术与美国进行交换?”
  “如果进行技术交换,会不会损害国家利益?”
  “战略防御系统是国家的安全基石,美国的防御系统就是针对我们的,美国凭什么帮助我们进行武装?”
  “即便是对等技术交换,恐怕美国也不会做出让步。”
  “还得提防上当受骗,美国很有可能提供虚假技术。”
  ……
  李存勋的一番话激起千层浪,讨论顿时激烈了起来。
  潘云生暗自苦笑。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只有李存勋这种刚刚参加决策级会议的年轻人才敢提出如此大胆的想法。
  讨论了一阵,赵润东搁置了这个话题。
  让其他人按照会议精神进行准备后,赵润东将3位军情局的同志留了下来。
  显然,赵润东对李存勋提出的想法很有兴趣。
第二十六章
秘密交易
  赵润东送客出门,潘云生与李存勋用眼神交流了一番。
  李存勋的提议不但具有可行性,还很有现实意义。情报界,因为国家利益需要,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达到目的,所以不得不采用秘密行动或者秘密交易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当年的“伊朗门事件”。
  这类行动有一个共同点:必须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首肯或者默认。
  因为用来交易的是与国家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最高机密”,所以情报部门没有擅做主张的权力,必须获得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授权。
  赵润东回到书房,潘云生重新泡上了几杯茶。
  “小潘,你还挺不客气的嘛。”
  “老赵,在你这,我需要客气吗?”潘云生呵呵一笑,说道,“我考虑了一下,小李提的建议值得我们探讨。”
  赵润东在沙发上坐了下来。“我也这么认为,所以把你们单独留了下来。”
  刘晓宾碰了下搭档,李存勋一点都不兴奋。关键不是提出建议,而是采取行动。
  “我大概考虑了一下,觉得具有可操作性。”赵润东端起茶杯,沉思一阵,说道,“关键有两点,一是美国是否愿意与我们交换技术,二是拿什么技术跟美国交换。这两个问题铺开,又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进入实质谈判阶段后,美国会提出什么样的要求;谈判结束后,用什么方式交换;怎样才能保证在拿到美国技术的同时,我们的技术又不落入美国手中等等。”
  “这正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潘云生拿起香烟,呵呵一笑,把烟放了下来,“第一个问题不需要考虑,只要我们拿出美国没有、又急切需要的关键技术,美国肯定会与我们交易。第二个问题非常复杂,美国很有可能要我们提供复合蓄电池的详细技术资料。因为美国已经掌握复合蓄电池的生产技术,虽然比我们落后得多,工艺也复杂得多,但是美国有了基础,所以我们不能像欺骗日本那样欺骗美国。说得严重一点,即便我们提供最简单的生产技术,以美国的科技实力,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复合蓄电池的产量与质量。因为复合蓄电池的生产技术与金属氢催化剂密切相关,所以美国会将我们提供的技术用在其他领域。一窍通百窍通,风险比我们能够想到的大得多。”
  赵润东长出口气,沉思起来。
  “能不能在交换的时候做手脚?”
  潘云生看了刘晓宾一眼,随即笑着摇了摇头。
  “在交易中做手脚的可能性为零。”李存勋抬起头来,说道,“如此重要的交易,不管是我们、还是美国,首先考虑安全。肯定不会采用电子储存方式,不用考虑在电子设备上做手脚。交换前双方都要验货,美国有足够的技术实力查证我们提供的是否是真实技术,无法用假技术蒙骗CIA。”
  “那就只能在CIA的人员带着技术回国的途中下手。”
  “风险太大,但不是没有可行性。”李存勋沉思了一阵,说道,“首先得设置信息障碍,使CIA无法通过其他渠道把得到的技术传回去。其次得查清楚CIA人员的回国路线,安排相关的行动人员。最后得设计适当的拦截手段,不能惹火烧身。”
  “还有我们的安全问题。”
  潘云生压了压手,说道:“这些都是行动上的细节问题,肯定有解决办法。关键是,谁去接头?”
  李存勋与刘晓宾同时一愣,随即苦笑了起来。
  赵润东迟疑了一下,朝两位军情局的“新秀”看了过去。
  “他俩不行。”潘云生叹了口气,说道,“小李与小刘是CIA通缉的‘要犯’,抓到他俩比获得任何关键技术的意义都要重大。”
  “其他人员呢?”
  “外勤特工肯定不行,级别太低。高级间谍也不行,与CIA接头就会暴露身份。”潘云生沉思一阵,说道,“如此重要的事情,只有我出面。”
  赵润东暗暗一惊,说道:“你出面,风险太大了。”
  “风险是对等的,既然由我出面,肯定要求与CIA局长进行交易。”潘云生淡淡一笑,说道,“现在八字还没一撇,不用把问题考虑得太严重。正式交易之前,还得与CIA秘密接触,确定所有细节问题。没有几个月,根本搞不定。如果风险实在太大,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范围,交易随时可以终止。”
  赵润东沉思一阵,说道:“不能表现得太积极。”
  “这是当然,对等交易是你情我愿的事情,既不能强迫,又不能乞求。”
  讨论到此结束,具体的工作由军情局全权负责。
  此时,弗雷德里克回到华盛顿,立即召见了莱斯利与特雷杜伊。
  “情况比日本公布的消息糟糕得多。”特雷杜伊首先做了情报介绍,“X-1的射程在三千五百千米以上,如果将弹头质量降低一半,安装第三级发动机,射程将突破五千千米,成为洲际弹道导弹。”
  按照国际标准,射程超过5000千米的导弹为洲际导弹。
  弗雷德里克皱起眉头,等特雷杜伊继续说下去。
  “X-1采用的是固体燃料发动机,小型化工作做得非常好,运载能力在一千千克以内,可以大致断定日本在弹头小型化技术上已经取得突破。虽然试射的X-1只有一枚弹头,但是我们不能据此断定日本没有掌握分导技术。一般情况下,第一次试射的目标都比较低,主要检验关键技术是否过关。以日本的航天技术,在短期内掌握最基本的集束式分导技术的难度并不大。”
  “还有别的分导技术?”
  特雷杜伊点了点头,说道:“弹道导弹的分导技术主要有两种,集束式分导技术与多目标分导技术。前者相对简单,主要用来弥补弹头威力不足、精度不高产生的缺陷,实战意义不是很大。后者复杂得多,需要在导航、制导、变轨、弹体分离等方面有足够的技术积累。以日本的技术基础,三到五年内很难掌握多目标分导技术。”
  弗雷德里克点了点头,朝莱斯利看了过去。
  “X-1只是开始,不是结束。”莱斯利首先提出观点,“以日本的科技实力,研制弹道导弹、即便是洲际弹道导弹不存在任何难度。关键是,日本与英国一样,属于没有战略纵深的岛屿型国家。从X-1较高的技术起点来看,日本肯定打算建造战略核潜艇,将潜射弹道导弹作为基本战略威慑力量。日本还会开发巡航导弹、特别是空射巡航导弹,弥补战略核潜艇的不足。短期内,日本还将进行多次导弹试射,很有可能在年内进行第一次核试验。弹头小型化工作也将在年内、最迟明年年初完成。到明年年初,日本有足够的能力制造至少二十枚核弹头。”
  “这不足以构成战略威慑能力。”
  莱斯利点了点头,说道:“以日本所处的情况,要想具备战略威慑能力,至少需要保有一百五十枚核弹头,并且拥有至少一艘战略核潜艇。按照CIA提供的相关情报,日本在三年内建成战略核潜艇的可能性超过了百分之八十。战略核潜艇要想具备威慑能力,还得依靠潜射弹道导弹。以日本的技术实力,在三到五年内突破潜射弹道导弹的技术难题没有多大难度。关键是,日本第一代战略核潜艇的性能是否先进到不被我国、或者中国的攻击核潜艇发现与击沉。”
  “关键还得看中国的态度。”
  弗雷德里克看了眼特雷杜伊,说道:“中国的态度肯定会出现转变。X-1的性能不足以对我们构成威胁,却能对中国构成致命的威胁。虽然中国正在努力发展国家战略防御系统,期望拥有足够的战略防御能力,但是建设进度明显滞后。如果中国发现无法在日本具备足够的战略威慑能力之前完成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建设工作,很有可能提前出手,摧毁日本发展核武器与弹道导弹的基础设施。”
  “我们可以在这个问题上给中国提供一点动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5/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