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3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1/1195

  明确地说,只要美国不肯承认中国的“全球大国”地位,不肯放弃“围堵”中国的行动,中美矛盾就无法得到化解。
  别说莱斯利,弗雷德里克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共和国国内媒体对莱斯利来访做了非常简要的报道,共和国的官方媒体上,只提到了“美国国务卿”,没有提到国务卿的姓氏。
  莱斯利的专机还在太平洋上空飞行,赵润东把庞兴龙与黄国巍请了过来。
  “行程安排已经确定下来了。”庞兴龙将标有“外交部”字样的文件递给了赵润东,说道:“由外长去机场迎接莱斯利,随后举行宴会招待莱斯利,正式会面安排在明天下午,首先商讨‘核裁军’问题。”
  赵润东迅速翻看了文件,说道:“安排得不错,只是莱斯利来访的目的不是这些。”
  庞兴龙叹了口气,说道:“谁都知道莱斯利突然来访的目的是什么。”
  “美国这一招玩得够狠。”赵润东呵呵一笑,说道,“除了替弗雷德里克访华做好铺垫之外,莱斯利来访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与我们商讨限制日本研制核武器的问题,甚至会主动提出与我们采取联合行动,以先发制人的方式摧毁日本的核能力。如果我的判断没有错,莱斯利的态度会比较软弱,表明美国有解决日本核问题的诚意与决心。”
  “美国不可能允许我们对日动武。”黄国巍立即说了一句。
  “这就是问题,莱斯利只是表明态度,实际行动如何,我们别抱任何希望。”赵润东冷冷一笑,说道,“莱斯利的第二个目的是试探我们的态度,看看我们是否急切希望解决日本核问题。如果我没有猜错,莱斯利搞清楚我们的意图后,弗雷德里克马上就回来访,与我们探讨实质性的问题,将我们推上去做挡箭牌。”
  庞兴龙笑着摇了摇头,说道:“白宫才发来消息,弗雷德里克下个月访问北京。”
  “这么说来,莱斯利是志在必得了。”
  “我也这么想,莱斯利肯定会让我们在日本核问题上表态。”
  “要不要表态是次要问题。”赵润东晃了晃手,“与莱斯利会面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既不能显得太急切,又不能显得无动于衷,要给对方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莱斯利来访,表明美国高度重视日本核问题,又无力、或者不甘心单独解决日本核问题,想拉我们下水,然后坐收渔翁之利。”
  “或许,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额外要求。”
  听到黄国巍的话,赵润东朝外长投去了询问的目光。
  “要想让我们出手,莱斯利不会空手而来。”黄国巍稍微迟疑了一下,“如果我们表现冷漠,会给美国留下助长日本研制核武器的口实;如果表现积极,会让美国觉得我们更加急于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趁机提出一些要求,比如解除武器禁运、消除贸易壁垒等等,然后看看美国的反应。”
  “这么做,会让美国觉得我们非常积极。”
  “不一定。”黄国巍摇了摇手,说道,“提出要求,不等于我们做出了承诺。如果莱斯利拒绝了我们的要求,或者以各种理由拖延,我们就能顺水推舟,指责美国没有解决日本核问题的诚意与决心。”
  庞兴龙愣了一下,随即叹了口气。
  “这也是个办法。”赵润东揉了揉额头,“可以这么做,态度坚决一点。”
  “如果我们不做出任何承诺,会谈不会有任何成果。”庞兴龙迟疑了一下,说道,“对我们来说,如果能够与美国联手解决日本核问题,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结果。”
  “问题是,除了战争,还有别的办法可以解决日本核问题吗?”
  听到赵润东的话,庞兴龙微微皱了下眉头,最后不得不长叹一声。
  “走到今天,任何制裁都无法解决日本核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赵润东长出了口气,说道,“弗雷德里克是笨蛋,莱斯利不是笨蛋。正是看清这一点,莱斯利才会突然来访。战争爆发后,美国会与我们齐心协力对付日本吗?肯定不可能!日本暂时还没有袭击美国本土的能力,却有打击我国本土的能力。不管结果如何,我们将承受巨大的损失,后果不堪设想。等我们把日本打趴下,美国以‘上帝’的身份出现,拯救日本于水火之中,成为日本的‘主子’,我们却必须面对日本的现实威胁与美国的全面包围。我们的敌人不是日本,而是美国。为了阻挠中华民族复兴,美国无所不用其极。从印度到东海、再到伊朗与南海,美国竭尽全力将我们堵在家里。千万别对美国抱任何指望,只要我们仍然在前进,美国就会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对付我们。”
  赵润东的情绪有点激动,呼吸都加快了不少。
  庞兴龙没再说什么。虽然赵润东的分析有点极端,但是说的都是事实。如果不是美国一味阻挠共和国崛起,根本不会发生这么多的事情。
  “既然如此,我们得在外交上做好充足准备。”
  赵润东点了点头,说道:“莱斯利几个小时后就到,你们抓紧时间准备吧。”
  送走总理与外长,赵润东的心情平静了许多。
  共和国发展到今天,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2015年的第四次印巴战争、2016年的东海战争与2019年的“中南风暴”,实际上都是在巩固共和国的“地区大国”地位。至今,共和国的“亚洲与亚太地区大国”的身份已经得到公认。能否成功解决日本核问题,决定共和国能否成为“世界大国”。日本也是地区性大国,只有世界大国才能战胜地区大国。
  接下来迈出的一步,决定共和国的未来。
  走得好,“美国独霸”的全球格局土崩瓦解,共和国成为第二个“世界大国”,拥有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国际地位。走得不好,共和国不但成不了“世界大国”,能否保住“地区大国”的地位都是个问题。
  历史赋予国家领导人的任务太沉重了,赵润东不得不小心谨慎。
  如果说纪佑国将中华民族带上了复兴之路,那么赵润东将完成纪佑国没能完成的使命,拓展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为国家与民族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开始对庞兴龙“发火”,赵润东也有点“情不自禁”。
  正如纪佑国所说,庞兴龙搞经济无可挑剔,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却非常软弱,难以成为国家领袖。当初,正是这个原因,纪佑国没有选择庞兴龙为接班人。
  在国家崛起的道路上,会不可避免的遇到诸多困难。
  国家领导人的意志,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意志,决定了国家的未来。
  幸运的是,赵润东顺利的完成了“角色转变”。
  北京时间7月3日上午8点15分,莱斯利乘坐的专机到达首都国际机场。
  因为美国没有外交部长,由国务卿负责外交事务,所以让外长黄国巍去机场迎接莱斯利,不算落了美国国务卿的面子。
  中午,庞兴龙设宴款待莱斯利。
  虽然莱斯利够不上国宴的标准,但是国务院总理的招待宴不会差到哪去。
  参加宴会的还有美国驻华使节、美国旅华人员代表、美国在华经贸界代表,国务院的相关官员,与美国有经贸往来的民间企业代表等等。
  宴会结束后,庞兴龙陪同莱斯利参观了美国微软公司在京开发总部。
  与微软中国分公司经理见面时,莱斯利鼓励美国企业扩大在华投资,推动中美两国的经济交流。
  15点30分,莱斯利随同庞兴龙返回国务院。
  第一轮正式会晤开始,讨论“核裁军”问题时,庞兴龙提出“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要求。
  莱斯利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从这一刻开始,注定中美高层4年来的首次正式会晤不会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
第二十章
军事禁运
  “对华军事禁运”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美苏冷战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为了拉拢共和国,对付红色帝国,曾经在军售方面向共和国敞开大门。20世纪80年代,共和国先后从美国引进了SH-60直升机、从英国引进了“斯贝”发动机(用在英国版F-4“鬼怪”战斗机上的涡轮风扇发动机)、与美国联合开发主战坦克,还一度准备引进包括“鹞”式战斗机在类的众多武器装备。
  红色帝国解体,美苏冷战结束,共和国失去了“利用价值”。
  西方国家随即以“人权”、“民主”等名义制裁共和国,其中“对华军事禁运”最先出台,也最为严厉。
  按照相关规定,北约与欧盟成员国禁止向共和国出售任何武器装备。
  制裁程度之严厉,甚至连1颗子弹都不能卖给共和国!
  军事制裁既给共和国带来了巨大的麻烦,迫使共和国与俄罗斯改善关系,从俄罗斯获得先进武器装备,又让共和国看清了西方国家的真实面孔。
  数十年来,即便共和国在军事技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西方国家仍然没有解除制裁。
  21世纪前几年,法国、德国、意大利、捷克等国家先后在欧盟内部提出解除“对华军事禁运”,意图打破俄罗斯在共和国高端武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分享每年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的军火贸易,结果因为英国、西班牙、荷兰等国的坚决反对,解除军事制裁的提案未能在欧盟内部获得通过。
  与欧洲国家相比,美国在“对华军事禁运”上做得更绝。
  20世纪末,共和国总结“海湾战争”的经验后,提出加快发展预警机的计划,与以色列签订合同,购买4架以“伊尔-76”作为载机的“费尔康”预警机,向以色列支付了20亿美元的采购款项。得知消息后,美国以“终止对以军事援助”的卑劣手段,要求以色列撕毁合同,不得向共和国提供预警机。以色列不得不将购买款项退给共和国,支付违约赔偿金。4架“费尔康”预警机经过改装,最终卖给了印度。
  “对华军事禁运”的同时,美国却在向共和国周边国家与地区大肆输出武器装备。
  进入21世纪,美国先后向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等国出售了包括战斗机在内的众多先进武器,向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等国提供了大量二手武器装备,俨然摆出全面封锁共和国的态势。
  庞兴龙提出“军事禁运”问题时,莱斯利的北京之行遇到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在莱斯利看来,“对华军事禁运”早已失去“限制中国军力扩张”的原先意义,沦为政客牟取政治利益的工具。
  共和国的军事实力不容置疑,军事科研能力不比美国差多少。以空军为例,J-14与J-15研制成功后,共和国的与美国的航空技术差距缩短到了10年之内;随着第五代战斗机开始研制、无人作战飞机逐渐成为主要空中力量,共和国与美国的差距还将继续缩小;不出5年,共和国在空军领域不会比美国差多少。继续施行军事禁运不但作用甚微,反而会成为阻碍中美交流与中美互信的障碍。
  问题是,政治利益能够对政客产生最大限度的影响。
  解除军事禁运,总统说了不算数,还得由国会做出决定。只要与国会扯上关系,问题就将变得更加复杂。
  军火集团会全力支持解除“对华军事禁运”,人权集团却会全力反对。
  折腾下来,没有一年半载,解除对华军事禁运的法案无法在国会获得通过。一年半载之后,世界又是另外一番模样了。
  让莱斯利没想到的是,共和国的新闻媒体对“军事禁运”问题做了大肆报道。
  共和国摆明了态度,如果不能解除对华军事禁运,一切免谈。
  大肆宣传“美国即将解除对华军事禁运”是共和国在这轮外交博弈中打出的一张狠牌。
  7月5日,法国总统在欧盟国家领导人会议上再次提出“解除对华军事禁运”,有条件、有选择的与中国进行军事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该提议得到了德国、意大利、捷克、比利时、奥地利、希腊等国的积极支持,西班牙与荷兰表达了审慎观点,认为可以在适当领域内,以适当方式与中国进行军事合作交流。仍然坚决反对的只有英国,因为共和国在前几年向阿根廷出售了大量武器装备,危害了英国的利益。按照英国的说法,如果解除对华军事禁运,中国很有可能将欧洲的军事技术应用到新的领域,在国际军火市场上排挤欧盟国家的产品,导致欧盟的军事技术流入敌对国或者不友好国家说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1/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