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92/1195

  当然,出兵攻占阿拉斯加,也演练了新的战术,即在敌人不抵抗、或者仅有微弱抵抗的情况下,如果快速有效的占领美国本土。
  有了这次较为成功的进军行动,攻占美国本土的时机也成熟了。
  只不过,共和国军队在阿拉斯加的行动已经引起欧洲当局的高度关注,加上美国代表前往共和国确定投降事宜,让欧洲当局不得不铤而走险。
  要让美国军人做不要命的抵抗,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准确地说,让几个死心眼拼死抵抗并不难,可是要让几千万美国大兵不要命的抵抗,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
  相对而言,让这些美国人相信,将一个完整的美国留给敌人,只会让敌人变得更加强大,让美国永远失去复兴的机会,那就容易得多了!
第一百三十六章
割裂
  按照共和国新闻媒体的报道,美国发生的以军人为主的暴动来得非常突然,没有任何征兆。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早在9月底,即美国当局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共和国最高统帅部就命令天军立即发射一批军事侦察卫星,并且出动高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监视美国全境。虽然共和国此举的目的是要掌握美国本土的军事部署情况,以及美军的动向,为接下来占领美国本土做准备,但是当成千上万的美军脱下军服,带着武器装备离开军营,开始大肆破坏民用设施的时候,这一部署肯定返回了应有的作用。
  很显然,以当时的情况,共和国没有办法采取任何干预行动。
  最先出现动荡的就是美国东部沿海地区、费城以南的几座主要城市,即巴尔的摩、华盛顿、弗吉尼亚比奇、诺福克等地。
  这也很好理解,因为这一地区是美国军事力量部署最集中,且与欧洲最近的地区。
  根据战后公布的调查结果,当时部署在该地区的美军接到了一个代号为“黑色末日”的行动命令,要求所有军人在10月5日带着武器走出军营,破坏所有基础设施,防止共和国军队利用这些设施来对付美国人。虽然这道命令没有出处,很多军人甚至不知道有没有下达过这样的命令,但是在10月5日当天,驻扎在该地区的近400万美军中,仍然有半数以上离开军营,进入市区与城镇,开始肆无忌惮的破坏公共基础设施。当然,这其中免不了一些恶性事件,也有不少兵痞趁此机会抢劫平民财物,甚至有不少美军官兵在暴动之后没有返回军营,而是当了逃兵。
  暴动首先出现在切萨皮克湾周边地区,绝对不是偶然。
  前面提到过,早在共和国陆战队登上美国本土之前,甚至在大规模战略打击全面展开之前,为了打垮美国海军、以及美国的抵抗意志,共和国海军就对切萨皮克湾的美国海军基地与附近的大小城镇进行了一次战略打击,并且用掉了数十万吨的弹药。而这此打击,不但摧毁了该地区的大部分军事目标,也破坏了民用基础设施,迫使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与弗吉尼亚比奇的大部分市民背井离乡。到2063年10月,除了已经被共和国陆战队占领的费城之外,其他几座大城市已经是十室九空,留下来的平民仅有战前的十分之一,即大约只有300万到350万人,而当时部署在该地区的美军多达400万。也就是说,在切萨皮克湾周边地区,美军人数超过了平民人数。从某种意义上讲,该地区已经完全军事化,是彻底的军事区域。也就是说,在进行破坏的时候,美军几乎不用顾虑对平民产生的影响。留下来的那十分之一的平民,也早就习惯了废墟中的生活,没有了自来水、没有了电力、没有天然气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必须提到,这里是除了东南部地区之外,距离美国临时首都最远的地区,即美国当局对该地区的美军控制力量最弱。因为通信受到干扰,所以早在美国当局迁都丹佛之前,美国总统就任命了一位元帅级别的战区指挥官,而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七位元帅,美国当局在这场战争中册封的第五名元帅。如此一来,在要不要投降,以及什么时候投降的问题上,是由战区司令决定,受总统的影响并不大。
  更重要的是,该地区是美国白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美国与欧洲关系最为密切的地区之一。除了新英格兰地区的英格兰后裔之外,还有很多爱尔兰后裔、荷兰后裔与德国后裔,甚至有不少犹太人。毋庸置疑,这些人对美国当局做出的无条件投降非常不满,至少在白人上层社会中,几乎没人愿意投降,甚至有不少白人认为,与其在战后遭到奴役,还不如在战场上拼死战斗。当然,这些叫嚣着要死战到底的白人中,没有几个真正的死战到底,他们只是希望那些因为家景贫寒而不得不参军服役的美国大兵战斗到底,而且是为他们的利益战斗到底。
  最后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共和国陆战队已经占领了费城,到巴尔的摩也就是几个小时的事情,即便是进军弗吉尼亚比奇也花不了一天时间。也就是说,如果美军再不采取行动,随着共和国陆战队的百万大军从费城南下,再也没有机会采取行动了,到时候美国最繁荣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就会成为奴役美国人的工具。
  问题是,这种没有组织的行动很快就变成了暴动。
  对于早已对战争失去希望的美国大兵来说,如果在战争结束之前捞上一票,免得在战后过上悲惨日子远比尽到军人职责,为一个即将成为历史的政府服务更加重要。事实上,当时参与行动的美国军人中,几乎所有人都怀有这样的想法,即在战争结束之前捞点好处,好度过战后的艰难时光。
  根据战后调查,仅在10月5日一天,就有数千名平民死于暴动,大部分与劫掠有关。
  这还仅仅是个开始!
  10月7日,以底特率为核心的五大湖地区的美军发生暴动。冲出军营的近300万美军不但破坏了没有在战争中被炸毁的公共基础设施,还炸毁了在战略打击期间分散安置的各种工业设施,甚至该地区的绝大部分桥梁。
  可以说,美军的破坏行动非常彻底!
  在此期间,发生了更为严重的抢劫。因为共和国陆军的先头部队还在布法罗与加拿大的多伦多,距离底特率、芝加哥与密尔沃基好几百千米,所以美国当局出动了宪兵与军事警察进行镇压,只是镇压行动很快就变成了巷战。
  这场由美军对美军的战斗一直持续到10月11日,直到暴动的美军耗光弹药与食物才宣告结束。虽然美国当局没有承认在战争期间处置过暴动军人,但是根据战后调查,在集约集团占领军到达之前,美军至少处决了2万名参与暴动的官兵,其中主要是基层军官。只不过与参与暴动的军人总量比起来,这点人就算不了什么了。更重要的是,2万名被处决的官兵中大都在镇压的过程中,而不是在镇压之后。
  事实上,包括之前发生在切萨皮克湾周边地区的暴动,以及之后发生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区、佛罗里达半岛、得克萨斯州等地的暴动中,真正遭到惩罚的美军官兵并不多,更别说因为参与暴动而被处决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参与暴动的美军太多了,根本不可能全部镇压,更不可能全部处决。可以说,到底有多少么美军参与了暴动,恐怕谁也说不清楚。战后,共和国当局公布了一份不太准确的调查报告,到10月25日,也就是共和国陆军与陆战队按照计划,开始大规模进驻美国本土的军事基地,成建制的整编美军之前,在大约3500万美国军人中,至少有3000万参与或者间接参与了暴动,其中半数以上在暴动中获得了好处。非常可惜的是,共和国当局无权处理这些参与了暴动的美国军人,因为拿不出确凿证据,战后成立的美国联邦政府也无权处理这些暴徒。事实上,因为在战争期间丧失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壮年劳动力,美国的战后重建工作急需退役军人,所以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惩罚这些参与过暴动的军人。
  不管怎么说,在战争结束之前,发生在美国的这些暴动是不折不扣的悲剧。
  从美国自身的角度出发,这种全国性的暴动没有任何意义。首先得承认,在已经战败的情况下,被胜利者占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要知道,100多年前,美国也以同样的方式占领了日本。既然必然会被占领,那么破坏自己领土上的基础设施对占领者造成的麻烦就远远比不上自身的损失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大战结束之后,因为国内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几乎所有在战火中保存下来的工业设施都被摧毁,还有作为国家基础的公共设施遭到全面破坏,就算美国仍然有数亿人口,而且附着在国民之上的文化与知识并没被战火摧毁,美国的复兴也变得困难重重,甚至遥不可及。要知道,大战结束后的第二年,因为极度的贫困、以及粮食减产带来的饥荒,美国爆发了战后第一次国内动荡。2066年,大战结束后的第三年,美国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霍乱,至少有一百多万人因为得不到干净的饮用水与及时的医疗救助而被疾病夺去生命。虽然对于拥有6亿人(2065年的统计数据)的美国来说,这点人不算什么,可是对于美国社会来说,这却是无法愈合的伤口。事实上,正是这些动荡,以及因为战争期间肆无忌惮的破坏行动的后遗症,让美国社会割裂。2083年底,大战结束后的20年,在美国的全民公决中,占美国人口总量70%的非裔、拉裔与亚裔都做出了独立选择,即按照民族聚居划分,将美国分割成七个完全独立的国家,再在这七个国家的基础之上成立一个类似于俄罗斯邦联的松散联合体。
  毫无疑问,作为幕后策划者,欧洲也没有能够获得多少好处。
  不可否认,最初的时候,暴动给共和国当局制造了很大的麻烦。别的不说,原本计划在10月10日开始的占领行动,被迫一再推迟,最终在25日才全面开始,因此到10月31日的时候,即正式签署投降书的时候,美国仍然没有完全被共和国军队占领。直到11月15日,共和国军队才完成占领行动,因此11月15日成为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正式全面结束的纪念日。这一影响,最显著的地方就是让共和国多支出了大约2000亿元的战争开支,并且因为仓促的占领行动,而导致数百名官兵伤亡。当然,这也让执行占领任务的共和国军人不得不在地球另外一边多呆上半个月到一个月。
  关键问题是,从长远来看,这些影响微乎其微。要知道,因为动荡而导致美国社会割裂,最终使美国分裂成七个国家,最大的受害者不是美国人,至少不是全部美国人,而是大西洋对岸的欧洲。原因很简单,在美国基础上诞生的七个国家中,只有在新英格兰地区建立的“白美”与欧洲保持着密切关系,以及在切萨皮克湾以南地区的“泛美”、在五大湖地区的“内美”与欧洲还算友好,其他四个国家,即密西西比河下游的“黑美”、从得克萨斯州往西的“墨美”、以俄勒冈州与华盛顿州为基础的“西美”、以及以阿拉斯加为主的“北美”都与欧洲没有太大的关系,甚至没有任何往来。更重要的是,即便如此,欧洲也没有获得进入“白美”的机会,以共和国为主的集约集团仍然是北美洲大陆的主宰者,是新的世界秩序的主宰者。也就是说,最终的结果与欧洲当局最初策划暴动,用美国人的手来破坏美国的基础设施,给共和国制造麻烦所要达到的目的截然相反。
  问题就在与,共和国当局为什么没有阻止美国军队的暴动?
  按照共和国当局给出的理由,不是不想阻止,而是没有能力阻止。
  显然,这种说法很值得商榷,或者说只是台面之词。
  要知道,共和国当局计划在10月10日出兵占领美国本土。不管怎么说,美国军队暴动不会对共和国的军事准备产生影响。即便有影响,共和国当局也可以命令部署在大西洋上的海军,以及天军采取行动,帮助美国当局镇压暴动的美军。也就是说,共和国当局实际上没有理由把出兵占领美国的时间延迟半个月。
  由此可见,共和国当局不是不能阻止,而是不想阻止。
  从前面的分析就看得出来,美国军队暴动,从长远来看,对共和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此共和国当局没有理由加以阻止。关键就在后事的发展上,即共和国当局利用美国军队暴动造成的影响,最终达到了用美国人的选票来肢解美国的目的。要知道,共和国早已承诺不已军事手段占领与肢解美国,却没有承诺不让美国人做出选择。事实上,也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美国人自行决定国家的未来,即没有任何国家能够阻止美国公民对国家未来进行的公决。
  当然,美军暴动的后继影响也有共和国的因素。
  拿发生在2064年春季的饥荒来说,这完全可以避免。要知道,早在2060年,共和国当局就意识到,战争造成的严重破坏,会使美国在战后爆发饥荒,所以早就向世界上最大的产粮国印度订购了足以让8亿美国人消耗半年的粮食。如此一来,随着夏粮与秋粮收获,美国将在2064年冬季之前解决粮荒问题。更重要的是,在2063年底,共和国就已经把上亿吨粮食送到了古巴,就等装船运往美国了。结果是,在粮食危机爆发的时候,共和国当局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延迟运送粮食,或者没有按计划运送全部粮食。结果就是,这场严重的粮荒导致数亿万计的美国人饿死街头,并且使美国的社会秩序全面崩溃,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为了填饱肚皮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暂且不说美国国内的犯罪率到底有多高,这场粮荒至少让数十万美国人飘洋过海,远走他乡,到大西洋与太平洋对岸的欧洲与共和国谋生,其中不少是年轻妇女!
  与之类似的,还是2066年的瘟疫。当时共和国也绝对有能力帮助美国人渡过难关,只是在美国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共和国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准确地说,是没有向所有美国人伸出援助之手,只是帮助部分美国人度过了难关,还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让欧洲无法援助新英格兰地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白人。
  这些因素结合到一起,产生的影响就是美国社会永久性的以种群割裂开了。
  不管怎么说,共和国最终达到了目的。
  当然,共和国的这些举措,也在战后饱受非议。
  在很多人看来,共和国想方设法的肢解俄罗斯还比较容易理解,毕竟俄罗斯是共和国最大的邻国,也是对共和国本土威胁最大的国家。从保护共和国自身利益出发,只有肢解才能消除俄罗斯带来的全部威胁。正是如此,在共和国执意要将俄罗斯又联邦变成邦联的情况下,欧洲也束手无策。
  问题就是,共和国有必要肢解美国吗?
  如果说没有必要,肯定没人相信。
  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肢解美国,共和国才算真正打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世界
  在有没有必要肢解美国的问题上,共和国当局肯定进行过广泛讨论。
  事实上,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从大战爆发前10年开始,持续到大战结束后20年,整整争论了30多年,直到美国人在2083年年底的全民公决中,用超过三分二的绝对多数票通过了将美国分割成七个独立国家的表决之后才宣告结束。
  要不要肢解美国并不重要,共和国能否从中获得好处才最为重要。
  反对者的观点很明确,即前两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没有以肢解战败国的方式来获取战争利益,而且也不可能从肢解战败国中获取利益。事实也确实如此,除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沙俄爆发红色革命而分裂、奥匈帝国因为内部原因而崩溃、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因为内部原因而崩溃之外,作为前两次世界大战主战国的德国都没被肢解(二战后,东西两德并立,却都宣称自己才是德国,对方只是自己的一部分),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与太平洋战争策源国的日本也没有在战后被肢解。
  问题是,这具有可参考性吗?
  拿德国来说,输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虽然没有遭到肢解,但是最重要的阿尔萨斯与洛林地区落入了法国手中,而且一度被法国出并占领鲁尔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更是丢掉了容克贵族发源的东普鲁士(主要就是后来的加里宁格勒),并且将柏林以东的很大一块土地割让给了波兰(主要就是苏联不肯让出在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时占领的波兰东部地区,所以将部分德国领土割让给波兰,作为对波兰的补偿)。也就是说,德国没有遭到肢解,却割让了很多领土。要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是欧洲大陆上,除了沙俄之外面积最大的国家,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的国土面积已经落到了挪威、瑞典、法国与西班牙的后面。显然,这种遭遇,比肢解还要糟糕。
  当然,日本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虽然除了北方四岛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没年有丢掉多少原本就属于日本的土地,但是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日本却必须遵守占领者制订的宪法,因此美军驻日司令成了日本的太上皇。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后的数十年间,日本都没有获得一个主权国家所必须拥有的权利,始终得看占领者,也就是当年的战胜国的脸色行事。这种待遇,比起德国都要糟糕得多。
  关键还是,日本与德国具有可比性吗?
  答案很明确,日本与德国都不具有可比性。
  毫无疑问,不管日本发展到什么程度,作为一个岛国,除非能够像数百年前的英国那样,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发一场能够彻底改变人类文明面貌的技术革命,不然永远都没有成为世界大国的可能性。非常可惜的是,在电力革命中,日本不但没有能够走在世界的前列,反而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结果就是,在巨大的野心的驱使下,日本不顾一切的冲向世界霸主的宝座,最终倒在了半路上。同样的道理,德国受国土面积、地理位置、人口数量、资源结构等等方面,都不具备成为世界大国的基础,不然也不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放弃单独挑战世界的基本战略,通过欧盟联系法国、意大利等传统盟国,甚至是传统敌国,集中整个欧洲的力量,一同向世界大国的宝座前进。
  也就是说,要做比较,也应该拿欧洲跟美国比,而不是拿德国与美国比。
  再来看美国与共和国对待欧盟的态度,也就不难明白,虽然没有以战争的方式来毁灭欧洲人的梦想,但是这两个超级大国一直在用类似与肢解的方法来限制欧洲,使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的欧盟始终无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始终都是两个超级大国舞台上的配角。
  当然,真要比较,还可以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英国与苏联作为对象。
  虽然按照比较广泛的说法,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就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宝座,不但被美国超过,还很快被复兴的德国超过,并且被崛起的苏联超过,在工业产值上,仅仅相当于一个二流国家,但是作为一个庞大的帝国,英国真正离开世界舞台的中央,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准确的说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独立浪潮。在这波席卷了亚非拉殖民地的浪潮中,英国绝对是最大的受害者,短短几年之间,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就土崩瓦解、烟消云散,成为了教科书中的历史。虽然在此之后,英国当局通过建立“英联邦”,与广大的前殖民地地区维持着联系,但是英国的国际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世界霸主成了美国,而唯一有能力挑战美国的是依靠意识形态而向全世界进行扩张的红色帝国。从某种意义上讲,英国也遭到了肢解,而且是在遭到肢解之后才离开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从此永久性的沦落为二流国家,失去了成为世界大国的一切可能。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导致英国的殖民地体系分崩离析的主要原因在苏联,即苏联输出的意识形态成为了殖民地进行独立斗争的基础,但是换个角度看的话就能发现,如果仅仅只有苏联输出的意识形态,殖民地的斗争会持续几十年,甚至到苏联解体的时候都不会结束。起到推波助澜的正是美国在战后推行的霸权主义,即为了巩固世界霸主的地位,对苏联实施的战略围剿而引发的几场局部战争。在美国输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革命等等地区性战争与革命的时候,英国也输掉了海外殖民地,输掉了作为世界大国的资本。
  相对而言,苏联的结局更加悲惨。虽然美苏冷战没有演变成热战,但是接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最终以苏联解体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讲,苏联解体主要是内部原因,可是与美国施加的压力不无关系。说得直接一点,如果不是两个超级大国间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实力本身就不如美国,而且基本体制上存在问题的苏联就不会把几乎全部的国家资源用在军事建设上,也就不会在短短45年间累积下那么多的社会矛盾,最终因为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而轰然倒塌,落得个支离破碎的下场。也就是说,正是美国的一系列对抗措施最终支解了苏联。
  由此可见,不管是在对付日本、德国这样的小国,还是在对付英国、苏联这样的大国,作为胜利者的一方,都会想方设法的肢解对手,以确保对手再也无法崛起。即便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肢解对手,也得让对手失去复兴的可能。
  换了共和国作为胜利者,自然不会有第二种选择。
  从长远考虑,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美国,仍然是共和国最大的威胁。虽然在大战结束之后,共和国的头号敌人是统一起来的欧洲(2065年,欧盟的20多个成员国就在布鲁塞尔发表了《统一宣言》,宣布在20多个成员国的基础上成立一个统一的、以联邦制为基础的大欧洲,以列支敦士登的瓦杜兹为行政首都,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为立法首都,卢森堡的卢森堡市为司法首都。在欧洲联邦中,每个联邦成员都拥有3个上议院议席,并且按照人口数量获得下议院议席,最低不的少于1个。欧洲总统仅为联邦名义上的最高领袖,联邦行政权由议会选举出的总理掌握,司法权归属于由13名最高大法官组成的最高法院,其中法、德、意各推选2名最高大法官,西、荷、波、英各推选1名最高大法官,其他3名最高大法官由其他联邦成员轮流推选。最高立法权则归属于联邦议会,即上议院与下议员,其中上议院向联邦总统负责,并且负责推选联邦总统,下议院向内阁总理负责,并且负责推选内阁总理,联邦立法均要获得上下议院的批准。各联邦成员有独立立法权、司法权与行政权,只是不得与联邦法律冲突。由此可见,统一后的欧洲,充分吸取了美国政治体制的有效部分,并且对弊端加以改进,比如限制了总统的权力,增设了内阁总理,并且以议会来控制总理,大大降低了国家领导人的影响力),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美国。要知道,美国在战争中遭到的破坏,别说用20年,就算再用20年,也很难完全恢复。但是在具体的对外政策上,共和国当局仍然将美国当成了头号对手,并且始终认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美国能在20年到50年之后再次成为共和国的头号敌人。
  如果美国再度崛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就白打了!
  更重要的是,到50年之后,也就是22世纪初,即便共和国仍然掌握着电力方面的先进技术,甚至扩大了技术优势,但是以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到时候很有可能爆发新的科技革命。也就是说,如果复兴的美国在下一轮技术革命中拔得头筹,那么在第四次世界大战中笑到最后的就不是共和国!
  毫无疑问,这种可能性并不小,至少一个统一的美国要比欧洲更有能力在科技、发明与创新上超越共和国。更何况,共和国必须集中力量应付统一之后的欧洲,避免欧洲的影响力扩散到欧洲大陆之外的地方,哪有更多的精力来对付美国呢?
  事实上,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下一次技术革命的端倪已经冒了出来。
  这就是由量子理论实用化带来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可以说是比电力革命更加彻底的技术革命。
  归根结底,电力革命实际上只是在传统能源开发与利用基础上发展扩大,除了常温超导技术之外,真正的创新并不大,更没有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说得更直接一点,电力革命只是将从北京到巴黎的旅途飞行时间由原来的10个小时缩短到了2个小时,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空间距离对人类文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事实上,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依靠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收尾阶段出现的量子技术。
  量子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速度上的质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92/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