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90/1195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正是这一行动,导致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欧洲红十字会在战后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该报告声称,在纽约攻防战结束的时候,大纽约地区仍然有不少幸存者,总量有数百万之多(一些人甚至认为有上千万之巨,而这一点也得到了部分共和国陆战队官兵的承认,即在部队撤出大纽约地区的时候,很多平民仍然留在已经变成废墟的家里,打算靠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而没有接受共和国陆战队的帮助或者前往难民营)。为了防止瘟疫,共和国陆战队投洒的高浓度消毒水肯定对人有害,并且污染了水源。更要命的是,当留下来的平民发现再也无法生存下去的时候,共和国陆战队已经在外围构筑了一道长达1200千米,宽度超过20米的“战壕”,用河水挡住了平民的逃生之路。当时,已经是9月底,共和国陆战队担心幸存者已经染上疾病,而且没有足够的人力来控制这些平民,所以用传感器炸弹设置了一道隔离带,堵死了难民的最后一点希望。共和国海军则在海面上设置了封锁地带,阻止难民涌如其他地区。
  毫无疑问,果真如此的话,这绝对是惨无人道的举措。
  事实上,也确实有证据支持这一观点,即在战争结束数十年之后,仍然有人在大纽约地区附近发现那些专门用来对付人员的传感器炸弹,而且还有人发现了几处很有可能是用来存放传感器炸弹的秘密仓库。
  不管怎么说,纽约彻底变成了废墟。
  可以说,在这场战斗结束的时候,纽约就不存在了。
  对美国的政治家来说,在这场战斗开始的时候,纽约就注定要成为历史。说得不好听一点,共和国最高统帅部批准了进攻纽约的作战行动,或者说命令陆战队攻打纽约,就是要用一场毁灭来迫使美国当局投降。由此可以相信,不管是不是有意的,大纽约地区的灾难都是人为。
  对美国人来说,这确实是一场灾难。
  前面提到过,在美国人心目中,这座最初由荷兰人建立的,被称为新阿姆斯特丹,后来被英国人占领,改名为新约克(纽约是新约克的音译)的城市,才是美国的象征,才是美国繁荣强盛的标志。要知道,在美国如日中天的时候,纽约不但是世界上最大与最繁华的城市,还是世界的经济中心与金融中心。比如在21世纪初,华尔街就是世界上金融企业最集中的地方,而且控制着全球金融体系。直到30年代末,全世界六成的黄金仍然躺在位于曼哈顿岛的联邦储备银行的地下金库内。
  纽约变成废墟,彻底成为死城,标志着美国的抵抗意志全面崩溃。
  9月初,美国当局就通过瑞士政府,再次向共和国发出了停战谈判的请求,并且希望共和国能够在进行谈判接触的时候停火。
  当然,共和国的态度仍然没有改变,即在美国当局做出决定性让步之前,可以就停战谈判进行接触,但是不会在接触期间进行持久性停火。如果美国当局需要向民众解释,共和国可以宣布临时性的、比如仅持续24小时的停火。
  显然,这是共和国在向美国施压。
  在美国当局考虑要不要做出决定性让步的时候,共和国陆战队并没停下脚步,而是向费城方向运动。要知道,当时陆战队总共有3支作战部队,可以轮番上阵。如果有必要,可以在不经准备的情况下攻打费城!
  如果费城成为第二个纽约,美国将成为历史!
  要知道,费城不但是美国最初的首都,还是《独立宣言》签署与发表的地方!
  到这一步,美国当局已别无选择。
  继续抵抗,除了让更多的美国军民变成炮灰之外,还会使美国永久性的丧失成为世界大国的机会。虽然作为战败者,美国当局没有理由考虑战后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不管是杜奇威,还是那些一直利用国家大权牟利的政客,都会尽量保存作为一个完整国家的基础,保存一丝希望。
  9月13日,美国当局再次通过瑞士向共和国发出外交照会,正式答应在无条件投降的基础上进行停战谈判。准确地说,是投降谈判。
  到此,和平才露出一线曙光。
  “无条件投降”只是一种称呼,并不是说战败者没有条件开出投降要求。既然是投降,就表明战败者还有一定的抵抗力量,也就有资格要求获得与之对应的权利与利益,不然的话就不需要投降,而是战斗到被彻底击败。由此可见,共和国当局坚持要美国无条件投降,实际上是要美国在合理的范围内开出投降条件,而不是仗着还有一些资本,提出过分的要求,从而使共和国的利益受到损害。
  当然,这些条件,肯定有个标准。
  按照国际上公认的标准,在无条件投降的情况下,投降方只能提出与人道主义、国家基本主权有关的要求,而不能在战犯、占领区、政权等等方面提出要求。也就是说,美国可以要求共和国确保美国公民的基本权力,即自由活动的权力、人生与财产安全保障与自由的社会地位等等,也可以要求共和国确保美国是一个统一的、独立的、而且由一个中央政府管理的国家。
  事实上,这也正是美国提出的主要条件。
  除此之外,美国还提出了一个条件,即由愿意出兵的战胜国承担占领任务,而不是仅仅由共和国承担占领任务。
  显然,这才是关键!
  要知道,欧洲也是战胜国,而且肯定愿意承担占领任务,所以只要共和国当局同意了这个条件,就等于让欧洲获得了出兵美国的理由,也等于让美国、或者说西方世界获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毫无疑问,共和国当局绝对不会接受这样的要求。
  按照共和国当局开出的条件,除了基本权利之外,共和国最多只能在战犯问题上做出适当让步,即组建国际战争法庭来审判战犯,而不是由共和国单方面审判战犯。当然,共和国也得保证战犯的基本人权。至于占领美国的任务,共和国提出的基本原则是量力而行,即有有能力的国家承担占领任务,而没有能力的国家只能靠边。因为共和国海军掌握着大西洋上的制海权,还控制着美国的海岸线,所以就算欧洲有办法把部队送过来,也没有办法让部队登上美国的海滩。
  显然,这一要求也无法让美国当局接受!
  接触失败后,共和国最高统帅部批准了攻打费城的作战行动,并且命令陆战队最迟不得晚于9月底发起进攻。
  事实上,这等于给美国当局提供了大约半个月的决策时间!
第一百三十三章
假投降
  2063年9月26日,共和国陆战队计划向费城发起进攻前的第三天,美国当局正式发表公开声明,宣布接受集约集团提出的无条件投降要求,并且命令美军停止一切行动,即暂时停火。
  按照常理,第三次世界大战在这一天结束了。
  可惜的是,共和国代表的集约集团并没有把美国的“投降声明”当成一回事,即没有向前线部队下达停火命令。
  战争仍然在继续!
  原因只有一个,美国当局发表的“投降声明”中即没有提到向谁投降,也没有提到在什么时候投降,更没有命令前线部队想最近的集约集团军队缴械。更重要的是,美国当局没有就签署投降协议的问题发表任何态度。
  也就是说,美国的“投降声明”只是一份声明,是缓兵之计。
  因为并不具备投降声明所必须具备的必要条件,所以以共和国为首的集约集团并没接受美国的投降行动。
  当时,美国当局确实需要时间,即让欧洲介入的时间。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美国当局宣布投降声明之后数个小时,白宫与五角大楼就先后下达了命令,让在海外作战的美军向最近的欧洲集体安全组织成员国的军队缴械投降,等待安置遣散。
  显然,这份命令可以说是无足轻重。
  在美军最高统帅下达这一命令的时候,只有部署在南美洲圭亚那的几万美军能向驻扎在法属圭亚那的法军投降,驻扎在秘鲁、厄瓜多尔、巴拉圭与乌拉圭的美军只能向集约集团成员国的军队投降,而困在太平洋岛屿上的美军则只能向共和国军队投降。虽然当时美国基本上丧失了海外基地,分布在海外的军队也多半是因为没有办法撤回本土而被迫滞留,但是在这些军队的问题上,美国当局都不肯松口,即不打算向共和国与集约集团成员国投降,更别说美国当局有没有诚意了。
  问题是,屠刀已经举起,如果美国当局还不拿出诚意,费城就将变成第二个纽约!
  打到这个时候,共和国当局的战争决心已经非常明白,即美国当局不肯投降的话,共和国将在攻占了华盛顿之后,成立一个新政权,并且借此机会组建一支新的美军,利用美国人来打美国人。
  对此,共和国早已放出风来,并且在9月初就在战争难民营里招集志愿人员。
  真要发展到这一步,损失最大的就是美国!
  毫无疑问,美国当局肯定会选择投降,不然也不会发表“投降声明”,只是美国当局不能立即向共和国投降!
  当天夜间,驻扎在法属圭亚那的法军越过边境线,控制了圭亚那境内的美军基地。随后,法国当局以参展国的身份,借道委内瑞拉,以空中机动的方式进军哥伦比亚、秘鲁与厄瓜多尔。到27日下午,法军的空中机动部队已经进入玻利维亚,并且控制了巴拉圭与乌拉圭境内的美军基地。如果不是法军战术运输机的航程有限,恐怕在这24小时之内,还将控制太平洋上众多由美军控制的岛屿。
  毫无疑问,法军的行动,以象征性为主。
  要知道,在美国宣布投降的时候,驻扎在法属圭亚那的法军不到1万人,而且半数以上都是文职人员,另外还有1000多人负责库鲁航天控制中心的安全(这是欧洲航天局唯一的航天发射与控制中心),能够调动的作战人员不会超过3000人。正是如此,共和国当局才没有意识到,这支法军能够如此迅速的控制近相当于四分之一个南美洲的美军占领区,等到共和国当局反应过来的时候,法军在南美洲地区的占领行动已经变成事实,除非共和国当局打算与欧洲翻脸,不然就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对共和国当局来说,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欧洲军团实力仍然非常有限,经验更加有限。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欧洲军团协调到位的话,恐怕不等共和国当局做出反应,欧洲军团就登上了北美洲大陆,站在了渥太华与华盛顿的街头。虽然以欧洲各国的实力,送往美国与加拿大的占领军肯定无法超过共和国,甚至比不上绝大部分集约集团成员国,但是只要欧洲军人出现在华盛顿街头,共和国当局就得接受既成事实,即欧洲已经是美国的占领国,在战后的美国有欧洲的位置。显然,这正是共和国当局在竭力避免出现的局面,不然战争早就在一年多前结束了。
  事实上,不是欧洲军团的配合不到位,而是共和国军队的反应更快。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9月26日,美国当局发表“投降声明”后不到4个小时,欧洲军团的100多架运输机就从英国起飞,打算横渡大西洋,降落在加拿大与美国的机场,然后控制包括渥太华与华盛顿在内的加美主要城市。不管是不是巧合,这批从英国起飞的运输机没有安装最新的敌我应答识别软件,结果在到达亚速尔群岛上空、经过共和国海军的防空识别区的时候,没有能够发出正确的敌我识别信号。虽然当时在亚速尔群岛以东已经没有敌对国家,而且这些运输机的特征非常明显,能够通过雷达确定其身份,但是共和国海军并没收到放行的指示,因此派出战斗机前去拦截。即便双方没有交火,可是在遭到战斗机拦截的情况下,欧洲军团的指挥官不敢托大,下达了返航命令。
  不管是共和国当局,还是欧洲当局,都没有把这件事情闹大。
  有理由相信,共和国高层当即就收到了消息,欧洲国家的领导人也当即收到了运输机群遭到拦截,并且不得不在大西洋中部返航的消息。更有理由相信,为了防止事态扩大,双方高层都采取了隐忍态度,并且在欧洲军团的运输机群返航之后通了热线电话,对这件事情交换了态度。根据一些经历了这件事情的共和国人员回忆,当时法德意等几个欧洲主要国家的领导人都宣称运输机上运载的是一些滞留在英国境内的加拿大人与美国人,因为英国已经宣布投降,所以这些人都不受欢迎,需要遣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平民,不是军人,欧洲又没有设置战争难民营,所以无法收容他们。为了确保平民的安全,欧洲国家只能调动运输机将其送回去。对于欧洲国家的狡辩,共和国当局的回答也非常直接干脆,即共和国的战争难民营可以收容这些加拿大人与美国人,并且愿意承担遣散工作。如果欧洲需要将其遣返回国的话,可以等到战争结束之后再做安排。
  当然,欧洲国家领导人立即以战争期间交通不便、不想增添共和国的战争负担等等理由,谢绝了共和国领导人的好意。
  毫无疑问,这还没完。
  双边领导人通了热线电话之后,欧洲军团就将防空巡逻区扩大到了大西洋中线。虽然战争还没有结束,欧洲国家有理由扩大防空巡逻区,如果不是战斗机作战半径有限,甚至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大西洋西部海域,但是当时就只剩下美国与加拿大两个敌对国,在没有参与北美洲大陆作战行动的情况下,欧洲国家没有理由拓展防空巡逻区。由此可见,欧洲各国此举是醉翁之意,根本目的还是想迫使共和国将部署在亚速尔群岛的舰队撤走,然后用运输机将地面部队送到加拿大与美国,赶在共和国军队之前占领渥太华与华盛顿,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权。
  针对欧洲国家此举,共和国当局只做了一个安排,就是向大西洋中部地区部署更多的舰队!
  当然,只是航空舰队,而不是主力舰队。
  对于那些能够以70节的速度持续航行上万海里,而且就在北大西洋西部海域活动的航空舰队来说,只需要二十来个小时就能让舰载战斗机前往亚速尔群岛海域上空,加强在大西洋中部的航空兵力。
  毫无疑问,共和国海军不会如此好对付。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共和国最高统帅部下达给海军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欧洲军团越过大西洋。虽然在任何资料中都没有提到,共和国海军可以抢先开火,但是有理由相信,如果欧洲军团的运输机群越过了大西洋中线,在到达北美洲大陆之前,共和国海军的战斗机就会开火。因为欧洲军团无法为运输机群提供全程护航,甚至无法用除了充电机与轰炸机之外的其他飞机伴随机群飞越大西洋,所以在共和国海军战斗机的威胁下,欧洲军团一直没有等到用运输机将部队送到大西洋对岸的时机。
  问题是,除了空运,还有别的办法可以横渡大西洋。
  要知道,到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共和国已经用航速高达70节、能够伴随主力舰队与航空舰队作战的快速综合补给舰取代了之前那些最高航速只有45节的辅助舰艇,并且为两栖舰队也建造了一批这样的辅助舰艇。当时欧洲各国、特别是法国与意大利各有一支规模不算太小的舰队,法国舰队有三艘航母,因此法国也有好几艘这种航行速度达到70节的辅助舰艇。更重要的是,英国投降之后,欧洲大陆国家不费任何力气的得到了半支皇家海军。虽然皇家海军的大型战舰要么在之前的战斗中被击沉,要么在英国当局投降之前前往美国,欧洲各国得到的只是一些中小型舰艇与非战斗舰艇,但是就在这些非战斗舰艇中,有十多艘航速高达70节、专门用来在大西洋上运送贵重军事物资的综合补给舰。
  毫无疑问,这些快速舰艇均能用来运载作战部队,一艘运载能力达到5万吨的快速综合补给舰至少能够运载一个步兵旅。更重要的是,这些快速舰艇能以70节的航行速度,在50个小时内横渡北大西洋,将欧洲军团的地面部队送上北美洲大陆。共和国海军可以用战斗机去威胁与阻拦欧洲军团的运输机群,在面对欧洲军团的快速舰艇时,除了撞击之外,就只能使用炮弹与导弹了!真要发展到这一步,别说开火,就算是用战舰撞上去,也意味着与欧洲决裂。
  共和国当局不想让事态发展到这一步,共和国海军也知道不能让事态发展到这一步。
  作为应对对策,共和国海军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那就是像欧洲军团扩大防空巡逻区一样,扩大反潜巡逻区,以此来限制欧洲军团的海上活动。更重要的是,共和国海军做得非常绝,直接宣布整个北大西洋都是反潜巡逻区。要知道,按照集约集团的规定,为了确保运输船队的安全,共和国海军有理由向所有在反潜巡逻区、也就是敌国潜艇频繁出没的海域向其他国家的舰船下达命令,而其他国家的舰船都得无条件的服从共和国海军的命令,不然将视为抗命,共和国海军有权扣押舰船、并且有权在遭到抵抗的情况下,使用致命威力维持秩序。
  事实上,这等于给了共和国海军生杀大权,或者说承认了共和国的海上霸权。
  当然,最初的时候,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确保海上航行的安全,毕竟在大战期间,美国潜艇非常猖獗,集约集团损失的物资装备中,大约四成是美国潜艇的杰作,而且这对集约集团的作战行动造成了严重影响。毫无疑问,欧洲也是受害国,比如在俄罗斯战败之后,共和国就一度以海上航行不安全为由,拒绝兑现欧洲参战前许下的诺言,即没有把欧洲各国需要的武器装备送过去。等到“海上安全”得到解决,共和国决定兑现承诺的时候,欧洲各国已经不需要共和国的武器装备了。
  问题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共和国海军的意图肯定是阻止欧洲国家以海运的方式将部队送往北美洲大陆。
  当然,这还不能完全堵死欧洲军团的渡海途径。
  要知道,大战爆发前,法国拥有世界上排名第四的海军(前三位分别是美国、共和国与英国),意大利海军则排名第六(次于俄罗斯),德国海军也在前十,加上荷兰、波兰、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都拥有规模不算太差的海军,加上悠久的海洋传统,所以欧洲的海军不算太差。到2063年,算上收编的英国皇家海军,欧洲军团拥有4支舰队。虽然其中只有一支主力舰队,另外3支航空舰队的规模也不是很大,战斗力更是远远比不上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舰队,但是舰队与船队并不一样,至少在反潜巡逻区内,任何国家的战舰都不需要听从共和国海军的指挥,有自由通航权。也就是说,在无法出动船队的情况下,欧洲军团可以用战舰将地面部队送上北美洲大陆。
  针对这个问题,共和国海军的选择是邀请欧洲军团进行联合反潜训练。
  为了配合海军的行动,共和国当局还在这个时候照会德国与荷兰政府,表示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转让两国之前提出的海军技术,帮助两国完善海军,并且让两国获得仅次于共和国的现代化造舰技术。因为共和国当局没有向法国与意大利发出照会,所以很多欧洲人都认为这是共和国当局在故意分裂欧洲。要知道,除了英国之外,法国是欧洲的传统海上强国,意大利的海军实力也不弱、且一直梦想着称霸地中海。虽然德国也有过辉煌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不但是欧洲最强大的工业国,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还拥有全球仅次于英国的海军,但是在此之后,即便在德国的装甲部队横扫欧洲大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都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德国更加不可能拥有一支像样的海军。可以说,如果没有来自红色帝国的威胁,德国甚至不可能拥有正规海军。问题是,德国也从来没有放弃成为海上强国的梦想。共和国在这个时候以向德国与荷兰(虽然荷兰拥有辉煌的海上历史,曾经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但是荷兰地薄人少,根本没有成为海上强国的资本,只是拿来应景的)提供先进的造舰技术,以及主要用在海军建设上的军事技术,明显就是在欧洲内部制造矛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90/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