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84/1195

  虽然在2月份,共和国天军先后两次对西雅图进行了补充轰炸,但是这两次轰炸的主要任务都是继续散布传感器炸弹,增强轰炸效果。
  当然,这几次轰炸绝不仅仅是夺走了100多万美国人的生命那么简单。
  大战爆发前,西雅图的常住人口超过700万,算上居住在周围小城镇,在市区上班的移动人口,总量超过1200万,是美国的第七大城市,也是美国现代化工业最健全、最发达的城市。因为在2062年初,随着美国海军丧失太平洋的制海权,美国当局颁布了第一道战争疏散令,将包括西雅图在内的西部沿海大城市的工厂向内陆城市转移,并且劝告有能力的市民离开大城市,所以到战略打击开始的时候,西雅图的居民数量降低了许多,保守估计在400万到500万之间。
  即便按照400万计算,这也意味着有将近300万人失去家园,沦为战争难民。
  不管在哪个国家,300万战争难民都足以导致一场人道主义灾难,更别说是在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自由持枪的国家。要知道,大战爆发前,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明确规定公民有持枪权,而且各级政府不得强制收缴公民枪支的国家。事实上,正是这一情况,让共和国当局在考虑是否要攻上美国本土的时候,不得不三思而行。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美国成年人都是准军人,而且任何一个美国人都有可能拿起武器与进入他们家园的敌人作战。
  问题是,这个“敌人”并不一定是共和国军队,也许就是美国人,或者美国军队。
  当300万名拥有枪支的西雅图市民被迫离开家园,前去寻找新的栖息地的时候,需要感到害怕的不是共和国领导人,而是美国的领导人。要知道,即便以美国的国力,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收容这么多的战争难民。因为准备不够充分,没有料到共和国军队会以如此极端的方式摧毁西雅图,美国当局根本没有做好应对准备,甚至无法为难民提供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所以为了生存下去的300万美国人冲出西雅图的时候,也就是邻近城镇遭殃的时候,也是美国社会动荡开始的时候。
  这一情况,很快就引起了共和国天军的高度重视。
  如果需要打垮美国,那么让美国人打垮美国自然是最理想的选择。
  为了“巩固”战果,从1月18日开始,共和国天军开始有计划、有安排的轰炸西雅图周边方圆200千米范围内的城镇,用专门对付人员的传感器炸弹将华盛顿州西北地区变成了无人区。虽然为此消耗了数以亿计的弹药,但是结果却非常显著,即该地区的大约1500万人不得不被迫向内陆转移。
  到这个时候,共和国天军总算找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战略打击手段。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
  将居民赶出城市,使依托城市的工厂变成摆设,只能削弱美国的战争潜力,而不能彻底打垮美国,毕竟早在1年前,美国就开始疏散工业设施,并且将主要工厂全都转移到了内陆地区,如果以轰炸的方式来摧毁这些工厂,代价将极为巨大。更重要的是,随着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涌向内陆城市,完成搬迁的工厂很快就能复工,美国的战争机器仍然会以极高的效率运转。
  要想打垮美国,不但要摧毁美国的物质基础,还要摧毁精神支柱。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得让美国人知道,共和国天军的轰炸机不但能够把成百上千的城镇变成无人区,还能将美国大地变成地狱。
  也就是说,得搞点大动静出来。
  2月4日,也就是共和国陆战队登上古巴的第二天,共和国天军发起了一次极为特殊的轰炸行动。
  这次轰炸行动,只出动了2架战略轰炸机,只投下了4枚炸弹。
  显然,关键不在轰炸机数量与投弹的规模,而是轰炸目标。
  遭到轰炸的不是城镇,也不是军事设施,更不是交通枢纽,而是真正的无人区,即西雅图南面的圣海伦斯火山!
  这是一座处于休眠状态的活火山,而且是美国西北地区最为活跃的火山。
  轰炸的目的就是要让这座火山苏醒过来!
  显然,投下的绝对不是普通炸弹,而是4枚爆炸当量相当于2000吨TNT的第五代战术核武器。因为共和国当局早就在《伦敦条约》与《斯德哥尔摩协议》中承诺不会首先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这两份国际条约都将第五代战术核武器归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以共和国当局一直没有承认在大战期间使用过第五代战术核武器,只是宣布投向圣海伦斯火山的是一种新式炸弹。因为这4枚炸弹的威力确实足够巨大,引发的地震连远在10000多千米外的巴西与欧洲的地震台都发现了,所以有人认为,共和国已经在大战期间开发出了第六代核武器,也就是传说中的反物质炸弹。
  不管是第五代还是第六代,结果都一样。
  轰炸,让火山醒了过来。
  仅仅数个小时之后,圣海伦斯火山就发生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喷发,将数亿吨火山灰送入空中,进入平流层的火山灰甚至飘洋过海,散落到了数千千米外的南美洲大陆与亚洲大陆上。当然,更恐怖的还是喷发而出的岩浆。因为轰炸点在火山的南面,且至少有2枚炸弹落在了火山的半山腰上,所以喷涌而出的岩浆向南流动,在24小时之后就进入哥伦比亚河主河道,将这条美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河流彻底堵死。
  遭灾的不是西雅图,而是位于哥伦比亚河边的波特兰。
  火山喷发的第三天,波特兰被迫进行全城疏散。
  2月9日,由岩浆预赛形成的堰塞湖溃坝,搞达30米的洪水在半个小时之内就席卷了已经被厚达半米的火山灰盖住的波特兰,将这座原本拥有200多万人口的城市彻底淹没。洪水退去之后,随着洪水而来的淤泥,以及与洪水混杂在一起的火山灰并没退去,而是将出了几十栋高度在100米以上的高楼大厦之外的整个城市全部淹没,波特兰也从此成为了一座只存在于历史上的、如同古罗马帝国的庞贝那样的城市。
  必须承认,波特兰的最后一任市长是最大的英雄,他拯救了200多万市民。
  问题是,战略打击的威力已经显现了出来,其毁灭性的破坏力量,足以让任何一个活着的美国人考虑要不要继续战斗下去。
  可惜的是,有权做出投降决定的不是每一个美国人。
  波特兰成为历史之后,美国当局并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毕竟那只是一座西北地区的城市,离华盛顿有好几千千米。
  美国没有投降,轰炸就得继续。
  只不过,战略打击的毁灭性力量已经显现了出来。要知道,当时承担战略打击重任的不仅仅有共和国天军,还有火力投送能力更加强大的共和国海军,而海军的毁灭性打击能力绝对超过了天军。
  受此影响,就算美国当局仍然认为有机会为美国争取到更加有利的投降方式,也必须考虑投降了。
  2月21日,美国当局率先通过瑞士向共和国传递了停战谈判的意向。
  当然,美国当局没有多少诚意,所以共和国当局不但没有理会这个信号,反而让天军与海军加强了打击力度。在接下来的5天内,天军与海军将打击强度提高了一倍不止,几乎是用尽一切办法来摧毁美国西部地区的城镇。
  2月27日,美国当局再次通过瑞士转达了停战谈判意向。
  不同的是,这次美国当局还通过巴西与南非转达了同样的意向。
  显然,到这一步,就不再是美国有没有诚意,而是共和国有没有诚意了。
  2月28日夜间,共和国当局通过瑞士、巴西与南非向美国传达了非公开停火24小时,便于进行停战谈判的意向。
  停火时间从3月1日0点整开始,到23点59分。
  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在这个期限内就停战达成初步协议,战争将继续进行。
  显然,没有任何一场战争的停战谈判能够在24小时之内取得结果。
第一百二十五章
毁灭炮击
  真正将美国赶上谈判桌的不是天军,而是海军。
  战后,很多人在评价共和国海军的时候,都会提到一点,即在对美作战中,包括华剑锋在内的共和国海军高层都有一种病态的观念,那就是只有将美国送回石器时代,才能彻底消除美国产生的威胁。
  这中观念,对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行动,以及整场战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事实上,这也很好理解。
  大战期间,与美国交战的主力就是共和国海军,别说天军,就连陆军都没有机会插手太平洋战争。受此影响,共和国海军将领非常清楚美国的战争潜力,也非常清楚美国对共和国构成的威胁,所以才会产生如此极端的想法。有一点足以证明这个观点,即共和国海军陆战队也有着类似的想法,即认为只有攻占美国本土,才算得上是彻底打败美国,所以积极主张登陆美国的是陆战队,而不是陆军。
  当这种观念变得根深蒂固,自然会对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行动产生影响。
  可以说,大战期间,共和国海军作战的第一原则就是把美国海军赶尽杀绝,不留任何余地。在对美国本土进行战略打击的时候,也用上了这一原则。也就是说,当时积极主张对美国进行战略打击的是海军!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早在2060年,共和国海军就向最高统帅部提交了一份绝密作战计划,其中明确提到,在夺取了太平洋的制海权之后,用已有的大口径电磁炮、以及正在开发的2000千克级电磁炮向美国本土的主要城市、工业中心与军事基地投掷核弹头,用一场全面的战略核打击来摧毁美国,迫使美国政府投降。为了证明该计划具有可行性,海军还提交了一份详细的战斗统计报告,即在之前的战斗中,还没有任何一种防御系统对电磁炮投射的炮弹进行了有效拦截。更重要的是,因为电磁炮的投送能力是其他投送手段的几十、甚至几百倍,所以就算美国拥有能够拦截炮弹的防御系统,也可以通过增大弹药投送量的方式来提高突防率。
  万幸的是,这一作战方案被最高统帅部否决了。
  虽然当时共和国有足够的核弹库存,甚至可以说,只要共和国当局愿意,用核弹头将美国从地球上抹掉都不成问题,但是核战争违背了共和国的基本利益,而且一场毁灭性的核战争不会有赢家。因为欧洲已经参战,而且是以共和国盟国的身份参战,加上还有大量国家保持中立,所以就算是一场规模有限的,以迫使美国当局投降的核战争,也会使共和国失去本应取得的胜利。
  当然,共和国海军也没有因此放弃。
  到2062年底之前,共和国海军向最高统帅部提交了好几份旨在将美国彻底打回石器时代的战争计划,甚至联合陆战队提交了一份非常详细的地面战争计划。按照这份计划,海军夺取制海权之后,将用3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对美国本土沿海地区的重要城镇与军事基地进行全面打击,削弱美国的本土防御能力,然后让陆战队在美国东部、东北或者墨西哥湾地区登陆,以攻占华盛顿、纽约为最终目的。
  为了说服最高统帅部,海军在这份计划中提到了两个要点。
  一是在地面战争发动之后,并不急于向内陆推进,以此控制地面战争的规模,并且降低作战伤亡与作战消耗。攻占华盛顿之后,如果美国当局不肯投降,而是按照战略计划将首都转移到丹佛,继续负隅顽抗的话,则在美国西海岸地区打一场规模有限的地面战争,占领洛杉矶,并且出兵五大湖区,控制芝加哥与底特率,彻底控制美国的工业区,让美国丧失继续战斗下去的基础力量。到这个时候,如果美国当局仍然不肯投降,就以战略轰炸的方式摧毁美国中西部地区的所有城镇,再出兵占领。
  当然,这么宏大的战争计划,肯定得有理论依据。
  海军的依据就是,只有这样,才能在尽量减少无辜人员伤亡的情况下,以最小的代价击败美国。当然,这只是放在台面上的理由,而真正的理由,应该是海军为此提出的第二个要点。
  这就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战后肢解美国!
  从根本上讲,一心想要肢解美国的不仅是海军,还有陆战队。
  如果以在对美作战中的伤亡与损失计算,共和国陆战队肯定超过了海军,因此陆战队官兵对美国态度更加极端。可以说,在共和国最高统帅部已经放出风来,不打算在美国本土打一场地面战争的情况下,陆战队仍然三番五次的提出地面战争计划,摆明了就是不想放弃打地面战争的想法。
  陆战队的这种想法得到了海军的全力支持。
  在第二个要点中,海军就提到,从保证共和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只有在占领美国的情况下,才能阻止美国东山再起,也才能确保共和国的战后利益。为此,共和国当局非常有必要考虑在战后将美国肢解成数个小国家,也就得做好打一场地面战争的准备。
  事实上,在这个问题上,陆军也持支持态度。
  暂且不说陆军在地面战争中的重要性,当时在大西洋对岸虎视眈眈的欧洲就足以让陆军高层支持用代价换时间的战略决策。用袁晨皓的话来说,如果久拖不决,到最后不得不打一场地面战争的情况下,欧洲肯定会找借口参战,而且共和国也没有理由与办法阻止欧洲军团登上北美大陆。与其如此,还不如积极主动一些,赶在欧洲做好战争准备之前,趁欧洲没有能力把部队送到大西洋对岸的有利时机,用一场持续半年到一年的地面战争获取胜利。虽然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仍然有可能趁火打劫,比如以支持为由,出兵参与地面战争,但是只要共和国军队在地面战场上掌握了主动权,而且共和国当局合理利用外交手段,就能让欧洲军团呆在大西洋对岸。
  如此一来,不支持打地面战争的只有天军。
  必须承认,裴承毅绝对是一个很有魄力的领导人。在四分之三的军人都人为应该打一场地面战争的情况下,作为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以及共和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裴承毅竟然无动于衷,硬是没有批准相关的战争计划。
  打不成地面战争,就只能在战略打击上下狠功夫。
  显然,这也是裴承毅让华剑锋留下来继续负责海军作战的原因。如果换了别的人,不见得会把元首的战略决策放在心里。
  当然,在战略打击上,海军肯定不会手软。
  2月份之前,海军的主要想法就是赶在天军的战略轰炸机部署到位之前,把美国东部地区与墨西哥湾地区的主要城镇与军事基地变成废墟,然后让天军去收拾残局。为此,海军不但非常积极的夺取了制海权,还在兵力分配上更加注重打击效率更高的主力舰队,没有急着向大西洋增派航空舰队与海上基地。甚至可以说,为了提高海军在战略打击中的地位,海军高层一再延迟了进军古巴的时间。直到2月初,陆战队早已准备就绪,再也不需要向波多黎各增派作战部队之后,华剑锋才不得不批准进军古巴的军事行动,用一场非常漂亮的快速突击控制了古巴,也保住了古巴。
  事实上,到这个时候,海军高层也不得不考虑调整作战计划了。
  在最高统帅部插手战略打击行动之后,海军必须接受领导,即按照最高统帅部的部署行动。
  2月5日,海军的2支主力舰队群进入墨西哥湾,并且在当天下午炮击了洛杉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84/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