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81/1195

  按照美国海军的作战记录,当时美军的设想是在佛罗里达海峡西端与共和国海军的主力舰队决战。如果能够大获全胜,美军舰队将转向东行,拖住另外一支舰队群。如果遭受重大损失,美军舰队则将继续向西航行,进入墨西哥湾。当然,如果美军舰队全军覆没,什么计划都派不上用场了。
  当然,关键还是弄清楚共和国海军舰队的动向。
  因为牙买加与古巴之间的海域非常狭窄,即便开曼海沟的平均深度在3000米以上,是加勒比海最适合潜艇活动的海域之一,美军也没有向该海域派遣潜艇。为了弄清楚共和国海军舰队的行踪,美军不得不在收到潜艇警报之后,让部署在关塔那摩与大小伊纳瓜岛上的侦察机全部起飞。
  万幸的是,发现一支由上百艘大型战舰组成的舰队群不是什么难事。
  在如此狭窄的海域内找到两支这样的舰队群,更加不是难事。
  事实上,美军侦察机不但发现了两支主力舰队群,还发现了出现在牙买加南面的航空舰队群,以及从海上基地起飞的大批大型飞机。
  这些发现坚定了美军的判断,即共和国海军的目的不仅仅是夺取制海权。
  问题是,这一判断没有能够起到任何作用。
  打击到来得非常突然,美军一点准备都没有!
  根据美国海军的作战记录,收到侦察机发回来的情报后不到15分钟,也就是共和国海军的主力舰队还在将近1800千米外的时候,位于奥兰治岛南面海域的美军第21舰队首先遭到轰炸。
  记录确凿无疑,是轰炸,而不是炮击。
  轰炸强度并不高,却非常精准。
  根据部分幸存者回忆,战斗警报响起来的时候,舰队立即进入防空状态。因为舰队在进入佛罗里达海峡之后就有可能遭到轰炸,所以各种由计算机控制的防空系统早已开启,处于工作状态。可惜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轰炸,能够击落以20马赫的速度飞行的高超音速反舰导弹、以及拦截大口径电磁炮炮弹的防空系统成了摆设,根本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更要命的是,美军战舰上的防空火力控制系统甚至没有来得及算出来袭目标的飞行弹道。一些最先登上救生艇的美军官兵有幸目睹了轰炸最后时的场面。
  用一位美国海军军官的话来说,仿佛天空被闪电撕裂了一般,笔直的光束瞬间笼罩住了海面上的战舰,随即就发生了天崩地裂般的爆炸。硝烟散去的时候,海面上只剩下了正在沉没的舰体、以及等待营救的官兵。
  甚至有很多美军官兵认为,打击他们的不是共和国海军,而是无所不能的上帝。
  毫无疑问,这种猜疑引起了很大的恐慌。
  必须承认,美国海军官兵并不是胆小鬼。作为一个由海盗、流放犯、探险家建立的国家,美国拥有深厚的海洋文化,而这也是美国能够取代英国,成为全球霸主的根本原因。不管是在独立战争时期、在南北战争时期、在美西战争时期、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从来都不缺乏优秀的海军官兵。如果不是遇到完全无法理解的情况,美国海军官兵不会有这样荒唐的想法。
  事实上,直到丧失出海能力,美国海军都没搞懂是什么力量打垮了“最后的舰队”。
  第21舰队遭到攻击后的20分钟之内,第二舰队的另外3支主力舰队,以及第六舰队的2支主力舰队均遭到了全面轰炸。
  因为战斗爆发的时候是2062年12月25日,而美国东部时间还是24日夜间,所以这场海战又被称为“圣诞节海战”或者“平安夜海战”。毫无疑问,对美国海军来说,2062年的平安夜绝对不平安,因为这个晚上的战斗,为美国海军划上了一个不算圆满,甚至是用耻辱铸成的休止符号。
  短短20分钟,美国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6支主力舰队中,拥有44艘主力舰(第六舰队的2支主力舰队各有6艘主力舰,第二舰队的4支主力舰队则各有8艘主力舰),48艘巡洋舰(各8艘),88艘驱逐舰(第二舰队的4支主力舰队各16艘,第61舰队有14艘,第63舰队有10艘),另外还拥有36艘辅助舰船。
  这些战舰,无一例外的都遭到了轰炸。
  轰炸结束的时候,37艘主力舰、44艘巡洋舰、76艘驱逐舰与31艘辅助舰船已经沉入大海,剩余的20多艘舰船在海面上漂浮了数个小时到数天不等。直到12月30日,随着美国海军放弃了拯救“奥兰多”号综合补给舰的行动,让这艘挨了一枚炸弹、已经在海上漂浮了近6天的舰艇自生自灭之后大约4个小时,战舰在弹药库爆炸,这场海战的最后一艘战舰才沉入大海。
  虽然美国海军损失的只是主力舰队,航空舰队没有参战,但是在没有搞清楚主力舰队全军覆没的原因之前,美国海军不敢让留在诺福克海军基地的航空舰队轻举妄动,甚至不得不在2063年初,让几支航空舰队北上前往波士顿避难。也就是说,随着这场海战结束,除了正常的调动之外,美国海军终止了大型战舰的任务行动。
  很快,美军就知道,共和国海军的目的确实不仅仅是夺取制海权。
  “圣诞节海战”结束后不到4个小时,佛罗里达州卡拉维拉尔角航天发射中心遭到了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的猛烈炮击!
  根据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记录,参与炮击的是第二主力舰队群的4支主力舰队,总共有32艘主力舰、32艘巡洋舰与64艘多用途驱逐舰参与了炮击行动,在30分钟内向1000多千米外的航天中心投掷了近10万吨炮弹!
  毫无疑问,这场炮击足以用“恐惧”来形容。
  因为炮击过于猛烈,而且没有特定的主要打击目标,完全是反复覆盖,直到把战舰弹药库里的弹药全部打光为止,所以炮击结束的时候,不但航天发射中心的所有地面设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连地面多被削去了近3米。更重要的是,东面的海堤也遭到炮击,海水迅速淹没了整个发射场。也就是说,这场炮击之后,就算美国当局有能力修复航天发射场的基础设施,也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抽光数亿吨海水。不管美国当局是否愿意承认,卡拉维拉尔角航天发射中心从此成为历史。
  对美国来说,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打击。
  虽然从地理位置上看,卡拉维拉尔角航天发射中心不比得克萨斯州的休斯顿优越,主要是面向大西洋,即便发射失败,火箭与航天飞机的残骸也会掉进大西洋,不会对附近的城镇构成威胁,但是这也注定让卡拉维拉尔角无法成为美国的主要航天发射基地,也就永远不可能超越休斯顿。
  事实上,到21世纪60年代,地面航天发射中心的地位已经远不如前了。
  要知道,在能够建造总体排水量超过1000万吨的海上基地的时代,任何地面设施都能搬到海上去,甚至能在海上打造移动城市。毫无疑问,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不但可以避免很多地面航天发射中心的问题,还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要知道,单纯从理论上讲,最理想的航天发射点在赤道上,而共和国与美国都是北半球国家,都没有位于赤道上的国土,也就不可能在赤道上建立航天发射中心。
  更重要的是,海上发射中心的军事价值明显超过了地面发射中心。
  受此影响,早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共和国与美国就将主要的航天发射活动转移到了海上,并且专门建造了好几座海上航天发射中心。大战爆发之后,随着大批海上基地服役,海上航天发射更是占了绝大部分份额。如果有必要的话,任何一座第三代及其以上规模的海上基地都能承担航天发射任务。
  正是如此,卡拉维拉尔角已经很少承担航天发射任务,已经由航天发射中心转变为航天控制中心,即航天活动的地面控制站。只是受历史影响(这里曾经是美国规模最大的航天飞机发射基地),仍然被称为航天发射中心,而不是航天控制中心。
  当然,美国当局肯定不能忽视这一影响。
  共和国海军首先炮击卡拉维拉尔角,已经暴露了共和国的基本战略,那就是在即将进攻美国本土的时候,优先夺取制天权,即让美国丧失航天能力!
  这一判断,很快得到了印证。
  12月26日,共和国海军故伎重演,用将近10万吨炮弹将休斯顿航天发射中心变成了废墟。
  虽然与卡拉维拉尔角一样,休斯顿航天发射中心也早就不再承担航天发射工作,而是航天活动的地面控制与指挥中心,但是这轮炮击仍然让美国当局非常震惊,因为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弹药落在了市区,对拥有数百万人口的休斯顿市造成了严重破坏,并且导致该市与几座邻近城市的上千万人涌向郊区。
  战略轰炸还没开始,战略打击的影响就显现了出来。
  大概是尝到了甜头,接下来的几天内,在尤卡坦海峡南面海域活动的第一主力舰队群以非常有规律的方式,即每24小时一次的向墨西哥湾地区的美国大中城市倾洒炮弹,而且每次的弹药投掷量都在10万吨左右。
  毫无疑问,这中集中打击在美国国内造成了极大的恐慌。
  只不过,这才是个开始!
第一百二十一章
天军登场
  主力舰队丢光之后,丧失制海权只是迟早的事情。
  在共和国海军首先打击卡拉维拉尔角与休斯顿的情况下,美国当局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转移保护墨西哥湾沿岸城市,而是如何保住航天发射能力,即如何保住与共和国争夺制天权的能力。
  这个时候,共和国当局也面对着一个艰难的决策。
  要不要尽快实施战略打击?
  海军已经用行动证明,高强度的火力投送能够对美国本土的战略目标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且炮击效果不见得比战略轰炸差。虽然美国国土面积全球第四,但是本土不到800万平方千米,内陆城镇到海岸线的直线距离不超过2500千米。如果炮艇从加拿大的多伦多河逆流而上进入五大湖区的话,到美国内陆任何一座城镇的距离都不会超过1500千米。也就是说,即便不依靠天军,海军也有能力单独完成战略打击。
  受此影响,2062年的最后一天,海军提交了一份详细的战略打击计划。
  如果这份计划得到最高统帅部的支持,那就意味着天军被排除在了战略打击行动之外,至少不再是战略打击行动的主宰力量。
  毫无疑问,天军绝对不会让此成为事实。
  2063年1月1日,共和国天军就在准备不算太充分的情况下,对美国本土的战略目标进行了第一次有规模的战略轰炸。
  更重要的是,天军出动的也是最新式的武器:第一代意识遥控空天轰炸机。
  “空天轰炸机”这个概念早就出现了,算不上新鲜。问题是,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算起,在近百年之内,空天轰炸机始终停留在理论阶段,直到21世纪40年代才进行了试飞,而且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打了好几年的情况下都没有得到全面推广,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飞行员的身体过于柔弱。
  暂且不考虑作战行动,即便是正常发射,宇航员都要承受巨大的过载!
  为了让宇航员顺利进入太空,在发射阶段,不但要穿着笨重的抗荷服,还要固定在座椅上,某些情况下甚至需要采用加压的方式来提高抗荷能力。显然,这些手段应用到军事上都不太现实。作为一种能够在大气层内外自由飞行,并且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完成作战任务的武器平台,即便要将飞行员绑在座椅上,也得让飞行员拥有操控能力,而不是像宇航员那样,把一切工作都交给计算机。
  如此一来,就要求使用意识控制。
  问题是,在过高的过载下,意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根本高不到哪里去。
  这个问题,成了空天轰炸机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当然,早就有人想过用遥控的方式来控制轰炸机。问题是,在只能使用电磁通信设备的情况下,即便不考虑战场上的电磁干扰,也得考虑电离层对无线电波的干扰,因此在没有更加理想的通信设备的情况下,遥控操作的空天轰炸机也不现实。
  正是如此,在2063年之前投入实战的空天轰炸机,实际上都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空天轰炸机,至少算不上是全空域作战飞机。这些空天轰炸机往往只能在大气层外作战,进入大气层后,作战性能甚至比不上20年前的轰炸机,更别说与J-22这类“终极”战斗机过招了。受此影响,空天轰炸机在战场上的贡献非常有限,往往依靠几乎无限的续航力,从本土起飞,打击敌国境内的重要目标,而且主要在大气层外投掷动能弹药,很少在目标上空进入大气层内活动。因为作战使用非常有限,所以共和国天军与美国天军都把重点放在了开发新一代控制系统上,而没有大批量制造不太成熟的空天轰炸机,甚至没有对空天轰炸机的性能做太高的要求。受此影响,在2063年之前投入使用的空天轰炸机更像是重量级的空天战斗机,即载弹能力相对有限,只能对重要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出动一次所能打击的目标非常有限,远远比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轰炸机。
  从某种意义上讲,量子通信技术能在2062年广泛应用,头号功臣就是共和国天军。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开发量子通信技术方面,天军提供了70%的经费,并且承担了80%的基础开发工作,海军只提供了25%的经费、承担了15%的开发工作(另外5%的经费与5%的开发工作由陆军与陆战队共同承担)。因为开发难度非常巨大,特别是在最基础的层面上,连续失败沉重打击了科研团队的士气,甚至一度有人认为,量子技术很难走出实验室,所以对量子技术需求较低的海军一度打算终止开发,将已经取得的科研成功转为技术储备,把宝贵的资源用在其他领域,比如开发威力更大的电磁炮(当时共和国海军已经着手开发2000千克级电磁炮,甚至提出了5000千克级与10000千克级电磁炮的开发设想。为了使这些疯狂的计划得到最高统帅部的支持,海军还在螺旋加速器领域投入巨资,提出了用螺旋电磁加速器取代火箭,用来发射航天器。从理论上讲,用电磁炮发射航天设备,能够将航天发射的效率提高几十倍,并且将航天发射成本降低九成以上)。如果不是天军坚持,甚至一度以终止全部合作开发项目的方式威胁海军,恐怕量子通信技术的开发工作早就结束,也不可能在大战期间开发出具有实用价值的量子通信设备了。
  同样的,配套的相关技术也由天军与海军共同开发。
  因为量子通信不受空间距离,甚至不受任何自然环境影响,所以量子通信设备用在遥控战斗机上与用在空天轰炸机上没有任何区别。同样的道理,意识遥控系统只是一种代替四肢的操控系统,与被操控的对象没有太大的关系。说得简单一点,将用在遥控战斗机上的意识遥控系统用在空天轰炸机上,只需要调整控制软件,对硬件几乎没有特别要求,也不需要做特别调整。
  问题是,谁也没有想到,共和国海军能在2063年初把战线推进到墨西哥湾!
  受此影响,在海军的强烈要求下,最高统帅部做出了优先保证海军供应的决定,而直接结果就是遥控战斗机在2062年量产,并且在“圣诞节海战”中取得重大战果,在主力舰一炮未放的情况下,全歼美国海军6支主力舰队,取得了自开战以来,战果最为丰硕、也是最后一场海上决战的胜利。当然,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共和国天军的第一种具备全空域作战能力的空天轰炸机在2062年的第四季度才正式量产。这还是天军竭力争取的结果,如果按照最初的生产安排,要到2063年的第二季度,才会批量生产空天轰炸机!
  正是如此,到2063年初,共和国天军接收的空天轰炸机不到100架,且其中半数还在进行调试,不具备作战能力!
  为了展示天军的实力,特别是战略轰炸的实力,天军必须采取行动。
  不到50架轰炸机,能够做的,也只有重点轰炸。
  因为海军首先打击了美国的航天发射中心,而夺取制天权是天军的任务,而不是海军的任务,所以天军别无选择,只能把目标锁定为美国本土的航天控制中心。
  毫无疑问,战略轰炸文明得多。
  根据天军的作战记录,参与轰炸行动的46架空天轰炸机有44架顺利到达目标上空(另外2架在飞行途中因为故障而提前返航),投下各类弹药1100余枚,总投弹量不到1000吨,仅为海军炮击弹药消耗量的百分之一。与之相对应的,44架空天轰炸机总共打击了120个战略目标,并且全部摧毁!
  从弹药使用效率来看,无疑远远超过了海军的炮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81/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