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3/1195

  受此种种因素影响,在共和国海军主动撤退时,美军并没掌握主动权。
  相对而言,在美军受到的众多影响中,最大的问题还是对战场情况的掌握能力受到了严重影响。
  不管美国当局是否承认,在中途岛攻防战期间,美国海军并没打算用战略轰炸机击沉多少共和国海军的舰船,更不可能指望部署在几千千米外的轰炸机能够扭转海洋战场上的不力局面。这一点,在美国海军的战役部署中体现得非常明确,即袭击共和国海军的两栖舰队与海上基地群的主要目的不是取得多大的战果,而是要借此逼迫共和国海军的主力,也就是作战舰队前来决战。
  从战术层面上讲,在共和国海军让两栖舰队与海上基地群主动退却的时候,美国海军的这一战役部署就产生了效果,也就是说,除非共和国海军放弃攻打中途岛的作战行动,不然就得让作战舰队前来解决问题。换个角度看,共和国海军让两栖舰队与海上基地群向西退却,也是在为作战舰队登场腾出舞台。
  到7月9日夜间,美军的处境显得非常尴尬,主要问题就是无法对中途岛附近海域保持密切监视,也就无法确定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舰队会在什么时候、以及从什么方向上投入战斗。美军面对的现实非常残酷,即必须在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冒险将作战舰队派往中途岛海域,巩固已经取得的战果。问题就在这里,如果共和国海军也将作战舰队派往中途岛海域,稳住战场局势、支持陆战队上岸,双方就将在此决战。对共和国海军来说,因为掌握了进攻的主动权与兵力优势,所以可以试探性的派1支作战舰队前往中途岛海域,并且为其提供强大的空中掩护。对美国海军来说,局势就没有这么有利了,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损失1支作战舰队与全军覆没对美军的影响完全一样,所以美国海军不可能让作战舰队单独活动。
  看得出来,美国海军肯定很矛盾。
  从前面的部署就看得出来,美国海军也希望来一次决战,只不过要的是一次能够获得胜利的决战,而不是一次失败的决战。当决战的机会到来时,美国海军却对能否取胜抱怀疑态度。
  当然,美军的这种矛盾心态完全可以理解。
  与100多年前的那场中途岛海战来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这场海上决战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虽然在后世的战史学家看来,中美的中途岛海战与日美的中途岛海战有本质性的区别,即进攻方在整体战略中是否占优势。从这个角度出发,两场中途岛海战的意义就有名下差别,即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中途岛海战不可能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更不可能成为整个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但是客观的讲,在中美双方都打算全力一击的时候,中途岛海战注定要成为太平洋战场上的决定性战役,从此确定战争的发展方向,甚至决定太平洋战争会在什么时候结束。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打赢中途岛海战的是美国、而不是共和国的话,不但会对整个战局产生重大影响,比如迫使共和国向太平洋战场上投入更多资源、从而使其他战场上的作战行动受到影响,还会使太平洋战争延长好几年,从而使交战双方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甚至有部分战史学家认为,到最后共和国很有可能像当年的美国那样,为了减少战争伤亡与损失,不得不在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也就是稳操胜券的时候不得不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迫使美国投降。
  一场如此重要的海战,共和国海军自然不会等闲视之。
  从共和国海军的部署来看,也能发现,在美军采取积极主动的反击之后,共和国海军的退却行动更像是在创造决战战场。
  毫无疑问,共和国海军不会只派1支作战舰队前去试探情况。
  7月9日夜间,共和国海军的3支主力舰队就在航空舰队的掩护下,从中途岛西南海域直接北上。与此同时,向西撤退500千米的海上基地群也派出战斗机、侦察机与巡逻机,协助作战舰队行动。
  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美国海军也只能全力一搏。当天晚上,刚刚到达夏威夷群岛海域的美军主力舰队就在航空舰队的掩护下向西航行,赶赴中途岛战场。为了掩护舰队到达作战海域,美军在上半夜出动了大批战略轰炸机与战略侦察机,重点打击共和国海军的海上基地群,并且反复搜索中途岛附近海域。
  巨大的投入,很快就收到了回报。
  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天黑之后不久,从西海岸的圣克拉门托空军基地起飞的第二批战略侦察机中的1架EC-49型电子侦察机就发现了出现在中途岛西南海域的2支共和国海军的主力舰队,随后1架RB-21型战略侦察机(由战略轰炸机改装而来)就用证实了这一发现,确认那是共和国海军的主力舰队,而且是2支以8艘第一代主力舰为核心力量的主力舰队。
  找到目标之后,美国海军并没立即展开行动,而是加大了搜索范围。
  原因很简单,对美军舰队威胁最大的第三主力舰队还没有找到!
  在接下来的数个小时内,美军侦察机数次证实了那2支主力舰队的身份,并且发现了跟在后面大约350千米处的航空舰队。更重要的是,通过确定舰队的几个航行点,就能大致推测出,这支规模庞大的联合舰队正在驶往中途岛北面海域,而那边也正好是美军作战舰队的目的地。也就是说,共和国海军舰队正在赶往战场,而且知道美军舰队也在赶往同一个战场。问题是,整个上半夜,美军派出的侦察机都没有能够发现至关重要的第三主力舰队,甚至没有能够找到一点线索。
  快到下半夜的时候,美军调整了侦察部署。
  在美军指挥官看来,第三主力舰队很有可能没有与另外两支主力舰队一同行动,而是从其他方向赶往战场,或者是早已到达战场。也就是说,共和国海军在中途岛西面的大举行动并不是去与美军舰队决战,而是在麻痹对手,让美军指挥官认为这支只有3支作战舰队的联合舰队更好消灭,从而为第三主力舰队创造歼敌机会。如此一来,第三主力舰队就不会在联合舰队里面,而是在中途岛南面、或者西北方向上,因为只有在这两个方向上,才能对正在与联合舰队作战的美军主力舰队实施致命打击。受此影响,美军把侦察力量重点部署在了中途岛南面与西北方向上,等着第三主力舰队出现。
  在7月10日凌晨1点左右,美军的侦察机确实发现了1支行踪可疑的舰队。
  因为每次都是电子侦察机率先发现目标,每当携带了对海搜索雷达的战略侦察机赶过去的时候,那支舰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所以在3次接触中,美军都没有能够确定那支舰队的具体身份。
  面对如此复杂的战场环境,美军指挥官丝毫不敢大意,立即向中途岛西北方向,也就是那支可疑舰队出现的方向派遣了更多的侦察机,并且根据3次接触,对该舰队的活动情况做了大致判断,在可能出现的海域部署了更多的侦察与监视力量。
  按照美军的作战记录,当时美军指挥官已经考虑到,第三主力舰队是一支完全由新式战舰组成的舰队,美国海军不但对“汉”级主力舰的性能不太了解,对“兴凯湖”级巡洋舰与“长白山”级驱逐舰的性能也不大清楚,所以侦察机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第三主力舰队,也没有能够确定那是否是第三主力舰队。
  很明显,美军指挥官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如果第三主力舰队能够在美军侦察机的眼皮子底下自由活动,也就能够出现在战场的任何一个方向上,而不可能那么巧合的出现在了美军猜测的方向上。也就是说,在中途岛西北方向上活动的那支舰队很有可能不是第三主力舰队。说得透彻一点,如果美军一下就猜中了,那么这场海战也太简单了。
  当时,第三主力舰队确实没有在中途岛西北方向上活动,而是在美军最想不到的地方。
  根据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记录,第三主力舰队一直与第二主力舰队在一起,而且是中途岛海战的绝对主力。也就是说,从中途岛西面北上的2支主力舰队中的一支就是第三主力舰队,而第一主力舰队早就提前加速北上,即到达中途岛西北海域的是第一主力舰队。由此可见,担任佯动任务的是第一主力舰队,而为了避免过早暴露,第一主力舰队没有过分靠近中途岛,而是在预警机、远程侦察机等等兵力的协助与配合下,失踪在美军战略侦察机的搜索区域边缘活动。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即第三主力舰队如何骗过了美军的侦察机?
  与“秦”级主力舰一样,“汉”级主力舰在设计的时候就非常注重被动隐身能力。问题是,在先进的探测手段面前,被动隐身很难做到十全十美,也就无法确保万无一失。更重要的是,被动隐身只是降低了被发现的可能性,而无法改变战舰本身的电磁信号辐射特征,也就无法隐藏战舰的身份。针对这个问题,“汉”级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要与其他的主力舰、甚至是其他的战舰具有相似的电磁反射特征。为此,“汉”级的上层建筑与“秦”级非常相识,而“秦”级的上层建筑实际上是个四面体,因此“汉”级上层建筑的顶部与“秦”级的基本上一模一样。也就是说,如果能够设法增大“汉”级的吃水深度,就能使10多万吨的大型战舰在雷达屏幕上变成一艘几万吨的主力舰。达到这一目的不需要先进技术,只要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周全一点,加上一些巧妙的方法就能实现,即在必要的时候,通过向隔舱注水来增大战舰的吃水深度,让海水淹没部分上层建筑,就能让战舰的雷达发射信号减弱许多,从而被认为是“秦”级主力舰。
  相对而言,真正的问题在护航战舰上。
  因为要承担舰队防空、反潜与部分远程攻击任务,所以巡洋舰与驱逐舰上需要配备大量的探测设备,哪怕大部分电子设备、特别是主动雷达等会散发出电磁辐射的电子设备的使用率非常低,一般只能在战斗中派上用场,但是这些电子设备对巡洋舰与驱逐舰的外形设计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即很难做到绝对平整与绝对密闭,也就无法像主力舰那样,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将半个舰体没入海中。“兴凯湖”级与“长白山”级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并且通过采用新的武器系统来减少电子设备的数量,从而使得战舰上层建筑的整体平整性与密闭性有了实质性的提高。拿“兴凯湖”级来说,通过采用“梅杜沙”系统,可以适当削弱战舰的区域防空能力,即减少火控照射雷达的数量,并且使用天线更小的远程探测雷达来缩小电子设备天线的总面积。综合这些办法,“兴凯湖”级的电子设备天线仅有以往巡洋舰的三分之一。正是如此,从外观上看,“兴凯湖”级更像是一艘缩小了的主力舰。受此影响,在与第二主力舰队一同北上的时候,第三主力舰队里的8艘“兴凯湖”级巡洋舰不得不对外观进行修改,让其看上去更像是以往的巡洋舰。
  当然,藏匿行踪也有代价,即舰队的最大速度由70节降到45节。
  正是如此,在第二主力舰队与第三主力舰队以45节的速度奔赴战场的时候,担任佯攻的第一主力舰队才能以70节的速度全速北上。
  由此可见,战场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共和国海军的手中。
  从几支作战舰队的行动就看得出来,共和国海军肯定掌握了美军舰队的活动情况,不然不可能如此大胆的让舰队分散行动,更不可能如此有针对性的将美军的注意力引到错误的方向上去。
  根据战后获取的一些资料,早在7月7日,共和国的情报机构就警告了海军,美国海军的作战舰队很有可能在夏威夷群岛以东海域北上,然后向西开赴中途岛海域,并且在中途岛歼灭来犯舰队。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当时军情局等情报机构收到了可靠情报,或者说海军的潜艇发现了航渡中的美军舰队,但是从这一警告看得出来,应该是情报部门有所收获,只是不大可能,所以只是发出警告,而不是让海军调整作战部署。重要的是,对海军来说,警告已经足够了。以美军舰队的航行速度推算,最快也要到7月9日夜间才能到达中途岛附近海域。美军舰队开赴中途岛的目的就是与共和国海军决战,而要想在决战中获得主动权,美军就得抓紧时间,提前到达战场,选择有利的作战海域。由此可见,不管美军舰队是否前往中途岛海域决战,让正在待命的作战舰队在7月9日夜间到达决战海域肯定没错,由此也就不难搞明白其他的作战部署了。
  可以说,从一开始,战场主动权就掌握在共和国海军手中。
  在主动权、兵力优势与战斗力优势均在共和国海军手里的时候,即便指挥舰队作战的是一名很平庸的指挥官,只要有一批足够出色的参谋,这场海战都不会有太大的悬念。张雪峰在离开舰队的时候,并没有带走舰队的参谋团队。
  根据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记录,7月9日23点左右,由海上基地群派出的战略侦察机与远程海上巡逻机就先后发现了出现在中途岛东北方向上,正在全速向西航行的美军舰队,而且断定有2支主力舰队。大约30分钟后,侦察机发现了跟在后方大约500千米处的美军航空舰队,并且遭到了美军战斗机的拦截。进入10日凌晨之前,战略侦察机取得了第三个重要发现,即美军正在增强夏威夷群岛东部岛屿上的航空部署,大批从美国本土西海岸赶来的战斗机已经到达,并且正在为起飞做准备。
  7月10日凌晨1点30分,共和国军队率先发起进攻。
  首先登场的不是海军舰队,也不是海军航空兵,而在专程赶来支援的战略轰炸机。根据海军提出的要求,分成3个批次的300架战略轰炸机在“女娲”号海上基地转场后,用远程巡航导弹攻击了夏威夷群岛东部岛屿上的美军基地,特别是那些刚刚修复的野战机场,以及大部分战斗机临时停放地点。因为主要打击对象是美军的战斗机,特别是那些停在机场上随时准备起飞的战斗机,所以巡航导弹主要使用了集束子母弹头,而且大部分都是专门用来破坏机场设施的子弹药。
  在支持轰炸机的时候,海上基地群里的其他几座海上基地则在为海军航空兵提供服务。
  2点过,执行对海攻击任务的战斗机就陆续开始起飞了。
  几乎同时,第四航空舰队派出了大批护航战斗机,开始重点清理主力舰队附近数百千米范围内的空中目标,即美军的侦察机与巡逻机。
  3点15分,从海上基地群出发的海军战斗机率先攻击了美军舰队。
  虽然持续进行了5轮的空中打击没有取得多大效果,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美国海军的“长岛”级肯定配备了输出功率更大的动力系统、以及更加厉害的防御系统,不然不可能在区域防空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顶住5轮攻击。当然,这5轮攻击的最大效果,应该是让第二主力舰队与第三主力舰队获得了逼近美军舰队的机会。
  空中打击结束的时候,已经是凌晨4点50分左右了。
  在此期间,美国海军不但用航空舰队的战斗机掩护了主力舰队,还组织起残存的岸基战斗机,对共和国海军舰队发起了反击。虽然有证据证明,在4点30分左右,也就是美国海军岸基战斗机的第一轮反击之后,美国海军航空兵就发现了“第一主力舰队”里的“梅杜沙”系统要比想像得多得多,而且强大得多,但是根据美军的作战报告,直到这个时候,美军仍然认为第三主力舰队在战场西面,而不是西南面。受此影响,美军仍然将大批侦察机派往西面,并且让部署在本土的战略轰炸机按兵不动。
  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直到4点55分,也就是共和国海军的第二主力舰队与第三主力舰队到达美军第51主力舰队与第53主力舰队西南大约1400千米处,让护航战舰投射“侦察炮弹”的时候,美军指挥官才反应过来,意识到遭遇的不是2支以第一代主力舰为核心的主力舰队,而是第三主力舰队,以及以8艘“唐”级主力舰为核心的第二主力舰队,也就是共和国海军最强大的2支主力舰队。
  毫无疑问,这个时候才回过神来,肯定太晚了。
  虽然美军指挥官在短短1分钟内就下达了好几道命令,比如让舰队进入战斗状态,向敌舰队投射“侦察炮弹”,将战术情报发给后方司令部。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部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让部署在本土西海岸地区的战略轰炸机紧急起飞,前去攻击共和国海军的主力舰队。但是这确实太晚了,“汉”级主力舰第一次登上海战舞台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强大的制海作战能力。
  可以说,“汉”级最强大的就是其6门改进型1000千克级电磁炮。
  因为交战距离只有1300多千米,所以没有体现出新型电磁炮的射程优势。在这场激烈而且短促的海战中,新型电磁炮体现出的最大优势就是射速。根据作战记录,新型电磁炮能够以每分钟30发的速度持续开火5分钟以上(因为在持续开火3到5分钟之后,加速器的温度就已达到顶点,所以能够持续开火5分钟,就证明能够以该速度持续开火)。由此可以大致估算出,在极限情况下,能够在10秒钟内投射10枚炮弹、或者在30秒内投射20枚炮弹。由此可见,新型电磁炮的射速提高了1倍左右。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情况下,“汉”级主力舰的制海作战能力基本上是“秦”级的两倍。
  抢先发起进攻之后,接下来的战斗就没什么悬念了。
  炮击总共进行5轮,第二主力舰队的8艘“唐”级只参加前3轮炮击,后2轮炮击由第三主力舰队单独进行。由此可见,“汉”级的持续作战能力确实超过了第一代主力舰,而且强了许多。
  战斗在5点15分之前结束,准确地说,应该是主力舰队之间的战斗。
  5点20分,第二主力舰队与第三主力舰队在确认了炮击结果之后,就在第四航空舰队派来的战斗机的掩护下转向撤出战场。
  5点35分,共和国海军的战斗机攻击了主动撤退的第52航空舰队。
  天亮的时候,美军的战略轰炸机赶到,攻击了已经向西南方向航行了大约200千米的共和国海军舰队,只是在数百架J-22的阻击下,美军的战略轰炸机群不但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反而折损了数十架轰炸机。
  虽然在7月10日上午,共和国海军恢复了对中途岛的轰炸行动,并且在当天晚上让火力支援舰队炮击了中途岛,陆战队则在11日上午登上了中途岛,但是争夺制海权的战斗在10日天亮前就结束了。
  太平洋上的决定性战役也在7月10日天亮的时候结束了。
第一百零二章
大踏步前进
  中途岛海战之后,太平洋战场上的局势完全明朗。
  虽然受进攻斐济群岛的影响,共和国海军将攻打夏威夷群岛东部主要岛屿的作战行动一再推迟,但是从整个战局来看,共和国海军在什么时候向东推进,对太平洋战场上的局势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说得确切一点,当共和国海军以中途岛为基地,向东太平洋派遣了大量攻击潜艇,并且让舰队南下打通了前往斐济群岛的海上航路的情况下,就算美军能够再度向太平洋派遣主力舰队,也很难扭转战局。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影响海军进军美洲大陆的不是斐济群岛战役。
  前面提到过,斐济群岛战役是太平洋战场上打得最惨烈、也是持续时间最漫长的一场岛屿争夺战,其惨烈程度完全可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瓜岛争夺战相提并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问题是,到2060年下半年,特别是在中途岛海战之后,斐济群岛战役对整个太平洋战场上的作战行动的影响已经不那么明显了。比如陆战队在斐济群岛投入相当于11个陆战旅的近20万兵力,而当时共和国陆战队拥有60个陆战旅,总兵力超过100万,剩余的兵力中,就算扣除轮番休整与驻守各地的部队,也能动员规模相当于30个陆战旅的50万官兵,而攻打夏威夷群岛东部岛屿最多需要20万。其他军兵种的情况也差不多,比如海航放在斐济群岛方向上的兵力只有参战兵力的10%(相当于作战兵力的15%)。由此可见,在攻打夏威夷群岛东部主要岛屿的问题上,关键不是兵力不够。
  以当时的情况,主要还是战略选择。
  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攻打斐济群岛的时候,在西南太平洋的另外一个方向上,共和国天军的战略轰炸行动也进入了高潮。根据前几个月取得的战果,在2060年8月底,共和国天军就制订了一份非常详细的战争计划,预计在2060年12月底基本完成轰炸任务,最迟在2061年第一季度末结束轰炸行动。为此,天军对支援与保障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就提到要在年底获得第二座第五代海上基地。问题是,按照海军的建造计划,“神农”号(第三座第五代海上基地)要到2061年第一季度末才能服役。受此影响,2060年9月份,海军就将“女娲”号、“库叶岛”号、“长兴岛”号与“永兴岛”号海上基地一同派往西南太平洋,组成了两个规模庞大的海上基地群,为天军提供支持。也就是说,陆战队占领中途岛后,中太平洋上就没有第五代海上基地了。
  缺少海上基地,等于缺少了可靠的支撑点。
  与之相比,共和国当局对战略物资的分配与调动产生的影响更加重大。按照共和国天军的作战记录,到2060年第三季度末,也就是9月底,已经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消耗掉了近5亿吨各类作战物资,其中包括大约32000万吨弹药。按照天军的作战计划,到战略轰炸结束的时候,还将消耗掉5亿吨物资。
  如此惊人的物资消耗量,让共和国当局不得不调整战略部署。
  当然,这几亿吨弹药并没完全用在地面战场上。根据共和国当局在战后公布的一系列数据,西南太平洋的战略大轰炸中,共和国天军投下的弹药只有不到四成落在地面上,其余的都是用在了海洋战场上,特别是海上封锁行动。比如为了让悉尼丧失港口功能,共和国天军除了向港口与市区投掷了大约150万吨炸弹之外,还在港口内与港口外的主要航道上撒布了近30万枚水雷,其中近一成是智能水雷,而这些水雷的总吨位就高达45万吨(包括撒布设备)。除了悉尼,在澳大利亚的其他港口城市,比如汤斯维尔(位于澳大利亚东北)、罗克汉普顿(在汤斯维尔与布里斯班之间)、布里斯班、纽卡斯尔、戈斯福德(与纽卡斯尔均在悉尼北面)、伍仑贡(在悉尼南面)、墨尔本、吉朗(在墨尔本西南)、阿德莱德、奥古斯塔港(在斯潘塞湾北端)、奥尔巴尼(澳大利亚西南,在珀斯南面)、珀斯、杰拉尔顿(澳大利亚西部,珀斯北面)、黑德兰港(澳大利亚西北)与达尔文,以及新西兰的主要港口,比如惠灵顿与克莱斯特彻奇(南岛上最大的城市),撒布了数以百万计的水雷(具体数量在1亿5000万枚到2亿枚之间,而到底是多少,恐怕连共和国当局也搞不清楚),且部分是具有识别能力的智能水雷。
  不可否认,如此疯狂的布雷行动在战争行动之后,为成千上万的军人找到了养家糊口的工作机会。根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大约20年内,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当局总共聘请了10万多名职业军人来扫除港口内外的水雷,光是转用扫雷舰就购买与建造了上百艘,花费数万亿元。
  更加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非常原始的战略封锁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战争损失与伤亡。
  虽然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共和国战略轰炸机布设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近海的水雷炸沉了上万艘大大小小的船只(九成以上是排水量不到500吨的近海船只),造成了数万名海员伤亡,以及难以估量的物资损失,但是由此换来的,则是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当局在战略抵抗上的妥协与让步,共和国天军由此降低了轰炸强度,最终通过战略封锁,让这两个美国的铁杆盟国先后宣布战败。
  即便在战后,也有不少西方战史学家认为,如果不是高强度的战略封锁,让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丧失了抵抗能力与抵抗意志,那么到2061年底,也就是共和国扫荡了太平洋的其他地区,将战火烧上美洲大陆的时候,肯定会出兵攻占澳大利亚与新西兰,解决潜藏在战线后方的隐患。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共和国陆军已经在中东战场上大获全胜,而且沿着北非将战线推进到了北大西洋东岸,加上共和国海军在南印度洋与南大西洋上的胜利,共和国陆军有足够的能力向西南太平洋派遣数以百万计的官兵,不但能够轻而易举的扫荡澳大利亚与新西兰,还能给这两个国家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战略封锁在摧毁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抵抗意志的同时,也让这两个国家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3/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