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1/1195

  显然,这是2个问题,而不是1个问题。
  首先是伤亡有多大。按照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的估计,攻打夏威夷群岛的兵力损失不会低于马里亚纳群岛,而按照之前的伤亡比例,即伤残官兵为阵亡的3到4倍,那就意味着在战争期间需要久治20万到30万伤员。这里就涉及到了第二个问题,即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的前线救援能力。要知道,在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的时候,大部分伤员都是通过战术运输机直接送往琉球与日本的军事基地,接受更加全面的医疗救助,只有一些急需稳住伤势的重伤员,以及一些经过简单处理后就能康复的轻伤员才被送到附近的医疗船上。即便如此,在塞班岛攻防战期间,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各投入的1艘医疗船都人满为患,根本没有办法救治成千上万的伤员。可以说,如果不是有大批战术运输机可以调动,而且这些向前线运送物资的运输机都可以在返航的时候带走伤员,不然肯定有很多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还会有更多的伤员因此而永久性残废。
  与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相比,攻打夏威夷群岛的麻烦更加突出。
  说得直接一点,就算按照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模式,将一些暂时没有危险,却又无法迅速恢复战斗力的重伤员用向前线运送物资的运输机送往后方,因为距离后方太远,飞行时间过于漫长,而且得在中途停留一次,所以这些伤员都难以得到及时救治,伤势很有可能在运输途中加重。果真如此的话,那代价就过于巨大了。要知道,从理性的角度讲,任何国家与军队都会在大规模战争期间尽量减少伤残军人、特别是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伤残军人的数量。
  当然,最应该指望的就是大型海上医疗中心,即常说的医疗船。
  问题是,即便在战争时期,海军与陆战队也不会建造太多的医疗船。原因很简单,只有在极少数的战斗才会导致大量伤亡,而在绝大部分时候,伤员的数量都不会很多。虽然根据马里亚纳群岛攻防战的经验教训,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联合开发了一种医疗模块,即可以用该模块在任何一种标准化运输船上搭建海上医疗中心,但是这只是医疗中心,即只负责抢救伤员,而不负责伤员的康复护理工作,而且也没有多少伤员愿意在船上呆到痊愈。如此一来,在大战的时候,必须为几十万伤员提供康复理疗中心。考虑到部分伤员的康复周期不会过于漫长,而且还有一些心理创伤性伤员,所以很有必要在距离前线比较近的地方,设置专门的伤员康复中心。
  显然,这个中心不需要太大,能够容纳万儿八千人就行了。
  毋庸置疑,威克岛与中途岛都是比较理想的地点,只不过其中一处需要用来支持战术运输机,所以只能选其中一处。
  受此影响,海军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就决定攻占中途岛。
  按照海军制订的作战计划,在占领中途岛之前,威克岛主要为战术运输机服务,而在占领中途岛之后,战术运输机到中途岛中转,威克岛则负责安置伤员。如此一来,在作为战术运输机中转中心的时候,陆战队的工程兵就得在岛上修建临时康复中心,至少得为即将到来的伤员搭建好营房,铺设好水管与电线,清理岛上的危险物资。因为攻打威克岛在前,进军中途岛在后,所以也正好为工程部队留下了施工时间。
  如此一来,攻打中途岛的时间也就确定了下来。
  现在就剩下了最后一个问题,即如何攻打中途岛。
  共和国海军攻占威克岛,没有引起美国海军的反应,并不意味着,攻打中途岛也不会引起美国海军的重视。
  不管怎么说,中途岛的夏威夷群岛的门户,而夏威夷群岛是美国本土的门户,就算美国海军知道不是共和国海军的对手,也不可能对共和国海军攻打中途岛的行动不闻不问,更不会坐以待毙。
  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共和国海军就明确了一点,即攻打中途岛,将是夺取制海权的标志性行动。也就是说,在攻打中途岛的时候,海军舰队就得夺取制海权。准确地说,是在攻打中途岛之前就得夺取制海权,确保陆战队顺利上岸。
  6月23日,在以“女娲”号海上基地为核心,由“冲绳岛”号、“尼科巴岛”号、“索科特拉岛”号与“塞班岛”号等4座第四代改进型海上基地(主要改进之处就是将模块船的数量由44艘减少到38艘,将动力模块船的数量增加了2艘,并且各模块船的标准排水量都有所提高,总吨位超过900万吨),以及“长兴岛”号、“永兴岛”号与“新兴岛”号等3艘第三代海上基地组成的海上基地群到达中途岛以西大约1800千米处,并且正式投入作战使用的时候,共和国海军的3支主力舰队在掩护火力支援舰队对中途岛进行了长达8个小时的高强度炮击后,在当天晚上就到达约翰斯顿岛北面,到达攻击瓦胡岛的海域。只不过,这支规模庞大的舰队群并没炮击瓦胡岛上的珍珠港,以及附近几座岛屿上的美军基地,而是耐心的搜索着美军舰队。
  24日天亮之前,原本还在威克岛附近为航空兵提供支持的航空舰队也到达了约翰斯顿岛西面,担负起了为3支主力舰队提供空中掩护的重任。
  在这4支舰队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第三主力舰队与航空舰队。
  作为在6月份才正式成军的最新的主力舰队,除了拥有8艘全新的“汉”级主力舰之外,就连护航战舰也焕然一新。
  在此之前,已经对“汉”级主力舰做过简单介绍,即这种在大战期间设计,完全按照战时标准建造的主力舰不大将排水量提高到了10万吨以上,还采用了全新研制的大口径电磁炮,并且增设了更加先进的防御系统与更加厚重的装甲,使得战斗力与生存力都有了本质性的提高。用战后的评价来说,与“秦”级相比,“汉”级在标准排水量增加不60%的情况下,综合作战能力提高了1倍多,若按作战效率计算,“汉”级不但是大战期间数一数二的主力舰,还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战舰。在众多性能提升中,最显著、也是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持续作战能力。由此可见,共和国海军对“秦”级的作战能力基本满意,唯一需要改进的就是增加弹药携带量,提高持续作战能力,让主力舰摆脱“制海舰”的身份,成为具有全面作战能力的“海上控制舰”。
  “汉”级主力舰是一大亮点,舰队里的巡洋舰与驱逐舰也是亮点。
  被命名为“兴凯湖”级(用来纪念共和国收回兴凯湖)、在大战期间设计与建造的新一代防空巡洋舰除了增强舰队区域防空能力,增添巡洋舰版的“梅杜沙”系统(主要是巡洋舰的电力供应能力远远比不上主力舰,也就只能采用输出功率小得多的主激光器,从而使得拦截能力大打折扣,只能通过优化火力控制程序来提高拦截效率)之外,最大的变数就是配备了专门为大型战舰开发的新一代450千克级电磁炮。
  可以说,这种新式电磁炮还差点让包括“兴凯湖”级在内的好几种大型战舰成为泡影。
  从战术需求上讲,450千克级电磁炮几乎能够应付几乎所有作战行动,如果能够提高射程、配备新式弹药,甚至能够用来对付大型海面战舰。在之前的海战中,用来发射“侦察炮弹”就足以证明450千克级电磁炮的改进潜力与作战能力。受此影响,共和国海军将新式电磁炮的开发重点放在了900千克级上。直到大战爆发前不久,一条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情报才让共和国海军决定开发新一代450千克级电磁炮,而这份情报的主要内容就是,美国海军很有可能在大战初期开发出射程超过1500千米的1000磅级电磁炮(事实证明,美国海军的2000磅级电磁炮的射程也就这个样)。在雅浦海战之前,共和国海军在新一代450千克级电磁炮的开发工作上非常卖力。随着雅浦海战打响,证明美国海军的1000磅级电磁炮的有最大程仍然在800千米以内,共和国海军顿时对开发新一代450千克级电磁炮失去兴趣,而各种在大战爆发后才进行详细设计的大型战舰也就因此受到影响。按照当时的情况,如果没有新一代450千克级电磁炮,哪怕需要配备“梅杜沙”系统,也只需要在原有的巡洋舰与驱逐舰上配备更加紧凑、也就是输出功率更大的动力系统,完全没有必要按照新的标准建造新的战舰。因为改装与按照原设计建造战舰,不但更加省钱,还更加省时,即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舰队的战斗力,所以对海军有着更大的吸引力。万幸的是,“汉”级的开发与设计工作对新一代450千克级电磁炮的开发与设计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诺福克海战终于让海军相信,在必要的情况下,射程更远的450千克级电磁炮能够对海战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第一主力舰队里的护航战舰能够投入战斗,即用450千克级电磁炮轰击美军第三舰队,就能收获更大的战果,让美国海军无法在斐济群岛攻防战中出动那么多战舰,甚至能够削弱美军第五舰队的实力)。在得到海军的追加拨款之后,新一代450千克级电磁炮的开发工作在2060年4月底完成,并且赶在5月底交付第一批60门,从而让第三主力舰队的护航战舰顺利服役。
  同样采用了新一代450千克级电磁炮的还有被称为“长白山”级的多用途驱逐舰。与“兴凯湖”级巡洋舰相比,“长白山”级多用途驱逐舰的最大区别就是只有2门主炮、没有“梅杜沙”系统,而且拥有更加完善与强大的反潜系统。
  正是因为“长白山”级拥有非常出色的反潜能力(综合反潜能力甚至超过了上一代反潜驱逐舰),所以共和国海军没有为第三主力舰队配备反潜驱逐舰,而是将多用途驱逐舰的数量增加到了16艘,并且为舰队提供了更多的攻击潜艇(具体数量根据作战情况决定,一般为4到8艘)。
  也就是说,在第三主力舰队里面,还有好几艘具有反潜作战能力的大型攻击潜艇。
  单从制海作战能力来看,第三主力舰队相当于第一主力舰队与第二主力舰队总和的两倍,其中主要因素就是24艘护航战舰上的56门450千克级电磁炮能够在海战中成为非常有效的辅助打击手段。从舰队防空能力上看,第三主力舰队的拦截能力相当于第一主力舰队与第二主力舰队的总和,主要就是8艘巡洋舰上的“梅杜沙”系统能够为主力舰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护。即便在反潜方面,第三主力舰队也不会比第一主力舰队或者第二主力舰队差,因为第三主力舰队更加重要,所以还应该稍微强一点。
  毫无疑问,这支刚刚成军的舰队绝对是主力中的主力。
  与之相比,航空舰队也是面貌一新。
  所谓的航空舰队,实际上就是之前的第三航空舰队。因为在诺福克海战后,海军决定为每个战区配备一支航空舰队,所以对舰队的名称做了调整,这里的航空舰队,全称应该是“太平洋战区航空舰队”。
  与之前相比,航空舰队的最大区别就是用3艘“重庆”级替换了2艘“上海”级,使得舰队里的航母数量由4艘增加到5艘,舰载战斗机的数量则增加到了600架,即整整一个战术航空队,而舰载战斗机的出动率更是提高了100%,做到在一个作战批次中最多能够出动450架战斗机!
  当然,新补充的3艘“重庆”级航母,都是在大战期间建造的。
  大战爆发前,受《斯德哥尔摩协议》限制,共和国海军没有建造更多的航母,只是在主力舰的制海能力得到证明之前,并没放弃新式航母的开发与设计工作。大战爆发后,共和国海军就以最快的速度下达了2个批次、总计18艘的航母订单。当然,这样的订单肯定不可能一下子完成。在雅浦海战之前,第一批订单的6艘“重庆”级均已开建,只是受模块产能限制,建造进度都不够理想。主力舰的制海作战能力得到证明后,海军做出了优先确保主力舰建造工作的战略决定,航母的建造工作被放在了次要位置上(到2059年底甚至比不上巡洋舰与驱逐舰)。当时,正好有2艘在马里亚纳海战中遭到重创的“重庆”级航母需要进行大修,所以海军当机立断,将两艘还在船台上施工的“重庆”级航母拆除,用零部件来维修受创的航母,建造进度最慢的一艘则完全拆解,所有模块都留着备用,只有建造进度最快的3艘,也就是即将完成船台建造的3艘才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在2060年初完工,随即加入海军战斗序列。
  与战前建造的3艘“重庆”级相比,这3艘“重庆”级的变动并不大,主要就是换上了性能更加先进的中央计算机(只有1艘完全按照舰队旗舰的标准建造,另外2所都在舾装过程中省去了旗舰模块,只保留了增添旗舰模块的接口),使用强度更高的飞行甲板,以及更加合理的弹药输送通道。
  这也是很好理解的事情,毕竟在大战中,优先保证的是产量。再说了,“重庆”级的性能不算落后,而且在第二批建造的时候,其主要缺点还没有暴露出来,加上为“秦”级开发的“梅杜沙”系统还没有得到实战检验,所以海军在这3艘“重庆”级的设计与建造上非常保守。
  事实也证明,共和国海军这么做并没错。
  作为航空舰队,首要用途就是作为战术航空队的海上活动平台,即躲在主力舰队的身后,用搭载的战斗机为主力舰队提供防空掩护。一般情况下,除了敌人会首先攻击冲锋陷阵的主力舰队之外,航空舰队还不会轻易进入敌人空中力量的打击范围,特别是战术航空兵的打击范围,也就没有必要过分担心航空舰队的安全。
  看得出来,正是航空舰队的作战能力得到提高,共和国海军才将3支主力舰队编在一起,一同杀向瓦胡岛。如果航空舰队的最大出动能力仍然是300架,为了给主力舰队提供足够的空中掩护,共和国海军最多只会派出2支主力舰队。
  很明显,如此一来,就算把第三主力舰队顶上去,共和国海军也没有兵力优势。
  原因很简单,美国海军的第二代主力舰,即标准排水量同样超过10万吨,而且完全按照共和国海军的发展思路、即没有配备除大口径电磁炮以外的远程打击武器、也没有配备舰队区域防空系统的“长岛”级主力舰已经问世,在6月底就有8艘加入战斗序列,预计将在7月初到达太平洋。
  按照军情局的说法,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长岛”级上肯定有与“梅杜沙”系统相似的末段拦截系统,就算没有,“长岛”级的拦截能力都是“长滩”级的好几倍,战场生存能力比“长滩”级高得多,不然增加的几万吨排水量拿去做什么了?更重要的是,“长岛”级肯定具备更加强大的持续作战能力,甚至拥有次口径主炮,即配备了1000磅级电磁炮(这一点从“长岛”级的主炮配制方式就看得出来)。如此一来的话,还有理由相信,“长岛”级能够在不动用2000磅级主炮的情况下,用1000磅级主炮投射“侦察炮弹”,从而避免作战能力受到影响。
  总而言之,在军情局看来,“长岛”级是足以与“汉”级媲美的主力舰。
  不管是否承认军情局的说法,至少共和国海军不会低估由8艘“长岛”级充当主力的美军舰队。
  正是如此,在战斗开始之后,共和国海军舰队并没急着打击瓦胡岛。
  肯定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急着攻打中途岛?
  当然,共和国海军不是对击败美军舰队没有信心,毕竟在以往的战斗中,共和国海军还没有遭受过失败,更加没有理由相信,在实力占优的情况下会败给已经溃不成军、甚至连斗志都很缺乏的美国海军。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共和国海军在6月下旬攻打中途岛,而不是等大哦美国海军的主力舰队到达太平洋之后,也就是7月初才发起进攻,主要原因就是以攻打中途岛的方式收紧勒在美国海军脖子上的绞索,让美国海军无法充分准备,不得不在新编主力舰队完全形成战斗力之前增援太平洋。如此一来,共和国海军就能在更加有利的情况下打完这场海上决战。更加重要的是,等到7月初,美军主力舰队进入太平洋,共和国海军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优势,即提前部署到位的战斗舰队,以最简单、也是美军最难以应付的方式来掌握海上决战的主动权。
  说得简单一点,只要共和国海军的主力舰队炮击瓦胡岛,就能按照自己选择的时间在自己选择的海域与美军舰队决战,而美国海军为了阻止瓦胡岛沦陷,或者避免让瓦胡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从而丧失作为军事基地的基础条件,将别无选择的前来决战,即以夺取制海权为根本目的与共和国海军舰队交战。
  从前面的战斗看得出来,掌握主动权是胜利的开端,甚至算得上是半个胜利。
  当然,为了使效果最大化,共和国海军还要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比如在美国海军犹豫着是否应该派遣舰队死守瓦胡岛的时候,向瓦胡岛施加更大的压力,并且让美国海军认识到,仅用岸基航空兵无法击溃共和国舰队,而在得到舰队配合、准确地说,是舰队在岸基航空兵的支持与配合下,有很大的把握击溃共和国舰队。
  为此,在6月份的最后几天,共和国海军就得在夏威夷群岛东部海域好好表现一下。
  比如,在6月25日上午,3支主力舰队就拿约翰斯顿岛上的美军无线电信号测量站发泄了怒火,惊走了在这座小岛上栖身的几十万只海鸟。随后3天,共和国海军舰队与美国潜艇在这一海域爆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潜艇战”。根据双方作战记录,在这3天的战斗中,美国海军损失了大约30艘攻击潜艇,共和国海军也损失了10来艘潜艇,双方还各损失了不少的作战飞机。6月29日,共和国舰队首次炮击瓦胡岛,只是炮击开始后不久,紧急出动的上千架美军战斗机就迫使3支主力舰队主动撤退,随后双方在瓦胡岛西南方向上的大洋上空爆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空战。在空战结束之前,美军部署在本土西部地区的战略轰炸机还赶来捧场,用数千枚反舰导弹检验了“梅杜沙”系统的作战能力,并且让美国海军坚信,只要攻击力度足够大,就能击穿这种传说中只要看一眼就能让反舰导弹变成石头的拦截系统。7月的第一天,整军再战的共和国主力舰队再次炮击了夏威夷群岛东部地区的美军基地,只是这次炮击的目标不是瓦胡岛上的珍珠港,而是夏威夷岛与考爱岛上的美国海军航空站与陆战队兵营。最主要的是,这次炮击仅仅持续了15分钟,在美国海军的岸基航空兵赶到的时候,3支主力舰队都撤走了。接下来2天,共和国海军主力舰队又以偷袭的方式炮击了群岛东部几座主要岛屿上的美军基地。直到7月4日,即美军新编主力舰队通过巴拿马运河,之前退缩到圣迭戈的第51主力舰队与第52航空舰队(美国海军对航母为核心的舰队的正式称呼就是舰队,加上“航空”二字是方便辨认)也起锚出港的时候,共和国海军主力舰队的炮击行动才告一段落。
  毋庸置疑,在要不要与共和国海军决战的问题上,美国海军非常矛盾。
  如果说,美国海军高层看不出共和国海军的这点伎俩,那肯定是骗人的。问题是,就算看穿了,美国海军又能怎么样?暂且不说美国海军高层是否担心这是计中计,即共和国海军大张旗鼓的引诱美国海军出动主力舰队前去决战,主要目的就是希望美国海军认为这是设置好的陷阱,从而放弃决战机会,让共和国海军获得占领中途岛,并且从中途岛出发攻打瓦胡岛的绝佳机会。果真如此的话,等到美国海军醒悟过来,打算与共和国海军决战,恐怕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就从实际情况出发,如果美国海军主力舰队不去决战,共和国海军肯定会一鼓作气的拿下中途岛,并且在攻打中途岛的时候,用炮弹与炸弹将瓦胡岛等东部主要岛屿上的美军基地变成废墟。到时候,就算共和国陆战队不登陆瓦胡岛,也能让美国海军退守西海岸。在失去珍珠港之后,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还有什么?
  对美国海军来说,就算前面是个火坑,也只能闭着眼睛往里面跳。
  正是如此,美国海军才会在7月初,就让刚刚完成了基础训练的第53主力舰队(在进入太平洋之后才获得这一番号)进入太平洋。万幸的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帮助下,海战对普通官兵的素质要求已经降低了许多,至少不需要人力装填炮弹,也不需要人工瞄准,更不需要人去操控防空系统与拦截系统,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由计算机控制作战。当然,这并不表示人不再重要。从之前的海战来看,在指挥决策中,人的因素得到了加强,即在进入战术实施阶段之前,准确的决策与及时的判断,将对战斗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这些都是只有人才能完成的工作。
  不管怎么说,美国海军不缺乏优秀将领,也不缺乏参谋团队。
  站在美国海军的立场上,在决定了与共和国海军决战之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如何抓住主动权,并且在具体行动中,将主动权转换为胜利。当然,从顺序上讲,首先就得抓住战斗的主动权,而不是在敌人选定的时间到敌人选择的战场上决战,更不是在战斗开支之前就被敌人牵着鼻子走。
  受此影响,第53主力舰队没有直接开赴夏威夷群岛。
  同样的道理,从圣迭戈出发的第51主力舰队与第52航空舰队也没有向珍珠港前进。
  在战场局势难以揣摩的情况下,美国海军选择了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战术,让3支战斗舰队会合,然后再由实际情况决定具体战术。
  当然,仅仅24小时之后,美国海军就注意到,第51主力舰队进入太平洋之后,共和国海军的主力舰队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甚至没有进入美军潜艇的监视海域。显然,这是非常反常的现象,当即就引起了美国海军高层的高度关注。
第一百章
僵局
  发生在夏威夷群岛海域的这场海战,从一开始就扣人心弦。
  虽然从兵力与战斗力上看,共和国海军拥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在主力舰队方面,三比二是兵力比、以及将近二比一的战力比,让共和国海军掌握着战场主动权,但是双方都拥有一击必杀的攻击力量,能够在一次占据战术优势的攻击中打垮对方、甚至歼灭对方,因此任何性质是失误与错误都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受此影响,还未接触,双方的舰队指挥官就显得格外小心谨慎,不但没有冒险突进,还离开了对方侦察力量的监视范围,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之中。
  相对而言,实力稍弱的美国海军更加谨慎。
  第53主力舰队进入太平洋之后,美国海军没有按照以往的方法,即让各战斗舰队在珍珠港会合,再开赴战场,也没有让第53主力舰队前往圣迭戈,毕竟这座美国西海岸地区规模最大的海军基地过于醒目,外面肯定有不少共和国海军的攻击潜艇。从安全出发,美国海军将舰队会合地点选在了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南面600千米处的雷维亚希赫多群岛,并且提前向该海域部署了执行侦察与监视任务的攻击潜艇。
  问题是,美国海军将舰队会合海域选在雷维亚希赫多群岛,根本算不上隐秘。
  众所周知,太平洋上的岛屿分布情况是西密东疏,尤其在西南与东北两个方向上呈显著反差,即西南太平洋上岛屿密集、东北太平洋上则没有几座岛屿。从岛屿分布来看,以波利尼西亚(主要包括夏威夷群岛、莱恩群岛、土阿莫土群岛、土布艾群岛、以及部分零星分布的岛屿)为界,西面岛屿密集、东面岛屿则屈指可数。由此可见,在夏威夷群岛与北美大陆之间,也就只有那么几座岛屿,其中瓜达卢佩岛距离圣迭戈太近,不太适合供舰队临时锚泊,只有雷维亚希赫多群岛距离合适,即没有在共和国海军潜艇的监视范围之内,又离北美大陆比较近,在美军的控制之中。
  也许有人会问,舰队一定要在岛屿附近会合吗?
  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战术问题,即舰队会合的目的是什么?
  在有特定目的的情况下,舰队就不需要在岛屿附近海域会合,甚至没有必要在参战之前会合,完全可以通过制订严格的作战计划,让参战舰队在同一时间到达战场,同时投入战斗,即在战场上会合。比如在突袭某一固定目标的时候,就可以将参战舰队分散部署在不同的港口与海军基地,以免引起敌人注意,然后以严格的作战计划来约束舰队的行动,使参战舰队同时发起进攻,具有典型意义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与攻打中途岛。从两场典型海战就看得出来,这种有特定目的的作战行动在海洋战场上非常少见,而且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作战结果受关键因素影响,更加倾向于两个极端,即胜则大胜、败则完败。
  事实上,这种有特定目的的情况在海战中非常少见。
  海战的主要目的是夺取制海权,而夺取制海权的主要力量是舰队,所以海战往往是双方舰队之间的战斗,而舰队又是活动目标、且战术机动性与战略机动性都非常出色,因此舰队间的战斗基本上没有特定目的,也就不可能用一份战术计划来约束舰队行动,让舰队在战场上会合。
  受此影响,舰队往往要在战场外会合。因为无法确定会合的具体时间,也无法确定各舰队的具体情况,所以会合地点往往选择在岛屿附近,而且大都选择能够让舰队临时锚泊的珊瑚环礁、或者大型岛屿的天然海湾。
  这次,美国海军面对的就是这么一种情况。除了无法肯定共和国海军舰队的具体行踪之外,美国海军甚至无法准确掌握第53主力舰队到达会合海域的时间。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雷维亚希赫多群岛位于从巴拿马运河到美国西海岸地区的航线之间,共和国海军在进军夏威夷群岛之前就向东太平洋派遣了数十艘攻击潜艇(根据共和国海军的记载,到2060年7月初,在东太平洋活动的攻击潜艇多达120艘,其中半数都在巴拿马运河到美国西海岸的航线上寻找机会),虽然美国海军早就在墨西哥南部的特万特佩克地区部署了数百架反潜巡逻机,并且在这条仅有5500千米(从巴拿马城到洛杉矶)的航线上部署了12支区域性护航舰队,专门负责各海域的反潜搜索与攻击任务(区域性护航舰队不伴随船队活动,而是专门执行搜潜与猎潜任务),但是这些防御性部署的意义仍然非常有限,并未阻止共和国海军的攻击潜艇在这条航线上猎杀成百上千的美国舰船(到2060年6月30日,在这条航线上被击沉的商船超过1200艘,总吨位高达7000万吨),也无法阻止共和国海军的潜艇监视从大西洋增援太平洋的美军舰队。
  受此影响,美国海军在策划这次作战行动的时候,不得不让舰队在雷维亚希赫多群岛会合,并且在制订战术计划的时候非常小心谨慎。
  说直接一点,就是更加趋于保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1/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