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6/1195

  这个时候,就得考虑开辟新的战场。
  可以说,这才是裴承毅愿意听取袁晨皓的提议,并且拿到决策会议上讨论的真正原因。
  如果不考虑客观因素,最值得开辟的肯定是南美战场。原因很简单,南美洲是美国的后院。
  与共和国一样,美国也得依靠海外资源。虽然美国没有共和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总人口超过7亿(仅比共和国少了1亿),社会劳动力与共和国相当,因为没有严重的养老问题,所以美国的社会剩余劳动力明显比共和国多,也就可以适当提高一些低效率产业的比例。事实上,美国本土并不缺乏资源,其资源总体保有量与共和国旗鼓相当。但是在战争爆发前,美国采取的国家发展战略与共和国相当,即通过庞大的海外市场,而且是人口众多的欠发达市场来支撑本国的高科技产业链条,从而使本国经济发展得到保障。共和国控制了拥有17亿人口的印度(大战爆发时,印度人口已经超过23亿),而美国控制下的拉美国家的人口总量也在15亿以上。由此可见,美国根本没有必要开采国内资源,完全可以用海外资源来支撑起战争消耗。
  设想一下,如果共和国军队能够打到南美洲,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别的不敢肯定,至少能够让那些仍然对胜利抱有一丝希望的美国人彻底绝望。
  问题是,在太平洋上取得胜利之前,共和国只能从南大西洋方向上进军南美洲,而要进军南大西洋,首先就得控制非洲大陆南端的南非。也就是说,要想开辟南美战场,首先就得在南部非洲做文章。
  到此,问题已经非常明显了。
  虽然在马尔代夫海战之后,南非就宣布严守中立,仅与交战双方保持民间往来,但是南非的这种中立态度明显对美国有利,也就是说,南非仍然偏袒美国。这也很好理解,在美国仍然控制着澳大利亚,并且掌握着除尼日利亚的整个西部非洲,还控制着除阿根廷之外的整个拉美,就算共和国通过控制塞舌尔与马达加斯加,获得了进军南非的通道,对南非构成的威胁也比不上美国。俗话说得好,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受到两个超级大国威胁时,南非别无选择,只能见机行事。
  问题就在这里,如何才能让南非回心转意?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在西南太平洋上决出胜负。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在非洲大陆上采取适当的行动,比如出兵乍得,打通从苏丹前往尼日利亚的地面通道,并且以此向尼日利亚部署一支精锐地面部队,瓦解美国对尼日利亚的围剿行动。总而言之,关键不在非洲大陆上,而是在印度洋对面的澳大利亚。
  这下,问题回到了原点上,即在西南太平洋上取胜之前,别的都免提。
  问题是,150万陆军官兵的安置问题却不能长期搁置。
  俄罗斯战争已经结束,就算李东石在中东战场上立即发起战略进攻,也吸收不了那么多军队,而在非洲大陆战场上,一条由公路线、而且是低等级的公路线支撑起来的横跨非洲大陆的后勤保障线最多支撑1个战斗单位。由此可见,在西南太平洋上取胜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正是如此,裴承毅才只给了海军1个月。
  虽然放弃登陆澳大利亚会对西南太平洋上的胜利产生影响,但是众所周知,在海洋战场上,制海权决定一切,只要共和国海军能够夺得制海权,就能封锁澳大利亚,也就能阻止美国海军从澳大利亚进入印度洋,从而让南非感受到压力,再加上共和国陆军在中东与非洲大陆战场上的战略进攻行动,以及共和国外交部门的努力,足以让南非相信,共和国不但会赢得最后的胜利,而且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如果南非仍然在立场上偏袒美国,别说从战争中获得好处,不在战后被边缘化就算是万幸的了。
  事实上,在1月中旬,也就是俄罗斯宣布战败后,共和国外交部就在南非展开了行动。
  当时,南非当局的态度已经有所动摇。
  别的不说,1月23日,南非当局破例同意一支运送粮食、药品、帐篷等人道主义救援物资的船队进入伊丽莎白港,并且派遣军舰在领海与专属经济区内提供护航掩护。而该船队就来自共和国,目的地就是尼日利亚。在运送的物资中,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人道主义救援物资之外,还有不少是专门提供给尼日利亚军队的军事物资。事实上,像食物与药品这样的物资,也属于军事物资。更重要的是,南非当局并没向媒体透露,还有2艘专门为这支慢速船队护航的共和国海军的攻击潜艇进入南非海域,在伊丽莎白港外面带了24小时,随后跟随船队一同北上。虽然南非没有向这2艘潜艇提供帮助,但是允许交战国舰艇进入领海,并且为军事行动提供便利条件,已经破坏了南非的中立性。
  对于南非的行为,美国当局发表了强烈抗议。问题是,美国也就只能抗议。在连澳大利亚都快要保不住的情况下,美国当局根本没有办法压制南非,更不可能为了这个遥远的国家而大动干戈。
  总而言之,到2060年初的时候,虽然战场上的总体局势对共和国非常有利,共和国不但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还在俄罗斯投降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是在取得胜利之前,还有很多路要走,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的挑战。对共和国当局来说,最紧迫的无非是如何充分利用已经动员起来的国家战争力量,让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战争机器能够正常运转。对共和国军队来说,最重要的无非是打开局面,将原先相对孤立的战场联系起来,将战略上的优势与主动权逐步转化为胜利果实。
  为此,2060年2月1日,在新喀里多尼亚西北的珊瑚海东部海域游弋了20多天的共和国海军第一主力舰队、第二主力舰队与第三舰队组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群,在清晨曙光的照应下,从诺亚蒂群岛东面南下,航线直指新西兰。与此同时,在跟北面活动的4座海上基地也分散南下,跟在舰队身后驶往塔斯曼海。
  南面的大海上,美国海军第三舰队拉响了战斗警报。
  大战爆发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即将爆发!
第九十五章
眼高手低
  进入战役实施阶段,双方都得面临严峻的现实问题。
  对美军来说,有三个主要问题。
  首先就是非常不利的战略局面。
  早在1月27日,共和国天军的战略轰炸机就对布里斯班进行了第一次战略轰炸。虽然受新喀里多尼亚的机场容纳能力影响,即轰炸布里斯班的轰炸机是从冲绳岛起飞,完成轰炸任务之后再返回冲绳岛,总航程超过将近2万千米(主要是为了避开美军设在新几内亚与所罗门群岛上的防空阵地,必须借道马里亚纳群岛,再从密克罗尼西亚东部南下,经瓦努阿图到新喀里多尼亚西面的珊瑚海海域上空投射远程巡航导弹,因此绕飞了数千千米),从而导致轰炸机的出勤效率大大降低,平均2天才能执行1次轰炸任务。但是27日这天的轰炸行动成为了共和国天军对澳大利亚进行战略轰炸的开幕式。更重要的是,随着新喀里多尼亚的航空兵基地与综合营地逐步完工,以及专门为天军开发的第五代海上基地顺利服役,针对澳大利亚的战略轰炸将在3月底或者4月初全面展开。到时候,就不是2天一次,也不是每次只动用百十架轰炸机,而是每天好几次,每次动用数百架、甚至上千架轰炸机,投下成千上万的导弹与炸弹!
  可以说,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第五代海上基地。
  如果说第四代海上基地是“海上巨无霸”的话,那么第五代海上基地在百分之百组装的情况下,就算得上是一座货真价实的“人工浮岛”了。除了量级上的差别之外,第五代海上基地与之前的几代海上基地的最大差别还是在基本设计理念、也就是基本用途上。众所周知,第三代海上基地的主要用途是支持航空兵作战,并且以航空支援的方式,在登陆作战行动中为陆战队服务。与第三代海上基地相比,第四代海上基地的设计理念变化不大,主要就是通过增大规模来提高具体使用能力,特别是独立作战能力。也就是说,这两种在大战初期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被证明是有效的作战平台的海上基地,最根本的用途就是为陆战队提供支撑点。与之相比,第五代海上基地在保留了协助陆战队作战的支援能力的基础上,扩大了支援范围,即能够支持天军作战。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战术要求。
  虽然从理论上讲,支援天军作战不会比支持海军航空兵作战难多少,比如天军的战略轰炸机都具备有限的垂直降落能力(空载),即便需要滑行起飞,1500米长的跑道也能足够了。但是军事技术的进步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在大战期间,新式装备层出不穷,天军的轰炸机也不例外。可以说,为了支持新式轰炸机,特别是空天轰炸机,海军就得重新设计与建造海上基地。
  受此影响,天军也参与了第五代海上基地的设计与开发工作。
  当时,根据天军正在开发的空天轰炸机的战术性能指标,新一代海上基地除了要将跑道长度提高到2500米、宽度扩大到70米之外,还得拥有更加完备的海上支持能力与后勤保障性。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得拥有让空天轰炸机执行作战任务的所有支持与保障能力,比如需要达到天军标准的无尘车间、采用磁悬浮技术的静止平台、全自动喷涂系统等等。暂且不说这些专门为空天轰炸机服务的设施与设备,仅仅是升降机的尺寸与运载能力,就能淘汰之前所有的海上基地。
  得益于高度发达的模块化设计技术,第五代海上基地从2055年立项到2057年进入细节设计阶段,再到2058年初动工,2059年底开始组装,仅仅只花了4年时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第一座第五代海上基地将在2060年第一季度末投入使用。
  从架构上讲,与之前的海上基地相比,第五代海上基地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开放式架构,即可以按照需要,随时扩大与缩小海上基地的规模,以此来控制海上基地的作战能力与作战效率。
  当然,与其他海上基地一样,第五代海上基地也有核心组件。
  第五代海上基地的核心组件是3种9艘功能模块船,其中5艘是用来组建飞行跑道的长500米、宽75米、标准排水量高达25万吨的快速运输船,2艘为配备主动力系统与中央操控系统的动力控制模块(长300米、宽55米、标准排水量15万吨),2艘为五向多功能接驳模块(长500米、宽60米、标准排水量20万吨)。关键就在2艘五向多功能接驳模块上。说得直接点,这就是2艘用来与其他平台连接的模块船,除了能在水平面的3个方向(某一舷与动力控制模块或者平台模块接驳)与其他模块船接驳之外,还能在平台中央下方的专用泊位上与潜艇对接,并且在露天平台上与垂直起降运输机提供起飞与降落平台。更重要的是,接驳模块船内部拥有完善的运输与交通系统,能够以最高的效率将其他平台上的物资或者装备送入平台模块或者动力控制模块。说简单点,接驳模块船实际上就是海上基地用来扩展用途的万向接头。更重要的是,从理论上讲,每座第五代海上基地最多可以支持6艘接驳模块船,而且接驳模块船还能相互对接,由此能够将海上基地的规模扩大好几倍。按照共和国海军做的理论推算,在不影响作战使用效率的情况下,最多可以由120艘模块船组成一座排水量超过2000万吨的庞然大物!
  毫无疑问,这样的海上基地肯定是战略平台,而不是战术平台。
  正是如此,除了强大的适应能力之外,第五代海上基地的其他战术指标,比如航行速度就比之前的海上基地差多了。在百分之百组装,即由120艘模块船拼装起来的情况下,第五代海上基地的最大航行速度只有24节,甚至比很多商船还要慢得多。
  很显然,没有那位海军指挥官愿意带着这么醒目的“战舰”去执行战术任务。
  这正好说明了第五代海上基地的主要用途,即在缺乏设施完善的战略基地的海域,由其充当共和国军队的战略基地。
  设想一下,如果共和国海军将这样一座海上基地放到缺乏大型战略基地的西南太平洋上,不需要进入珊瑚海,只需要部署在岛礁密布的新喀里多尼亚或者瓦努阿图,在其航行区域附近设置严密的反潜网,别说共和国天军能够利用新喀里多尼亚的军事基地,就算法国没有把新喀里多尼亚借给共和国,天军也能用轰炸机将澳大利亚炸回原始时代。
  事实上,西南太平洋上的美国海军更需要考虑的是战术威胁,而不是战略威胁。
  不管怎么说,等到共和国天军用光了弹药库里的远程巡航导弹,不得不让轰炸机载着射程只有几百千米的远程导弹与炸弹执行轰炸任务的时候,就得为轰炸付出沉重代价,而且这种程度的轰炸只能对付非军事目标。
  在共和国天军进行战略轰炸之前,共和国海军航空兵就在西南太平洋上展开了行动。
  到1月的最后一天,部署在新喀里多尼亚与几座海上基地上的战斗机就出动了2万多架次,除了与美军争夺制空权之外,还袭击了在塔斯曼海上活动的美军舰船,甚至轰炸了豪勋爵岛上的美军基地。
  虽然共和国海军航空兵针对豪勋爵岛的战术轰炸行动没有取得任何战果,不但战斗机投下的导弹与炸弹均被岛上的防御系统击落,还在空战中损失了几十架战斗机,但是这几次战术轰炸行动,足以让美国海军感到惊心动魄。说得直接一点,共和国海军能够出动小批战斗机轰炸豪勋爵岛,就能出动几百架、甚至上千架战斗机袭击附近的美军舰队,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支持陆战队攻打豪勋爵岛。
  问题是,对豪勋爵岛构成威胁的,不仅仅是共和国海军航空兵的战斗机。
  在共和国海军舰队进入塔斯曼海的前一天,也就是1月31日,美国情报部门就警告了美国海军,让美国海军密切监视共和国海军在新喀里多尼亚的活动,并且在发现异常情况之后对包括努美阿在内的重要地区进行打击。美国情报部门在这个时候发出警告,并且建议美国海军袭击努美阿,与一份情报有关。
  众所周知,共和国海军的打击力量从来就不限于某一种。
  单纯以火力投送能力来讲的话,最强大的打击力量不是主力舰、不是航空兵,而是火力舰。这种单纯为了投射炮火而生的舰船拥有远远超过主力舰的火力,以及能让任何一种战舰相形见绌的持续作战能力。虽然在海洋战场上,火力舰从来不会冲锋陷阵,也没有冲锋陷阵的资本,但是在战线后方,这种强大的舰船却是陆战队最可靠的伙伴,甚至可以说是陆战队最重要的伙伴。在马里亚纳群岛争夺战种,火力舰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不但支持陆战队登上了塞班岛,还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充当了准战略武器的角色,即在2059年4月份之前对关岛进行了长达数个月的炮击。正是这场战斗,让共和国海军发现,如果能够提高火力舰的作战距离,这将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战略武器。当然,办法很简单,那就是为火力舰提供采用了900千克级大口径电磁炮的火力模块。
  更换火力模块不是什么难事,因为火力舰是按照民用船只的标准建造的,所以就算重新建造几艘火力舰也不是什么难事。问题是,900千克级电磁炮的造价非常昂贵,而且得优先满足主力舰。受此影响,直到2059年下半年,海军才批准建造新型火力模块,并且让排水量最大的几艘火力舰返回造船厂换装新的火力模块。
  要知道,即便使用普通炮弹,即850千克级的高爆弹,新型电磁炮的最大射程也能达到惊人的1500千米。如果对电磁炮进行改进,或者使用增程弹,将最大射程提高到2000千米肯定不是问题。事实上,1500千米的最大射程已经足够了,因为从努美阿到豪勋爵岛的直线距离也就1300千米,停泊在港口内的火力舰就能轰击豪勋爵岛。美军可以用拦截系统对付来袭的导弹与炸弹,却没有任何防御系统能够拦截成千上万枚炮弹。更何况,在对付那些暴露在地面上的固定目标、特别是较为脆弱的固定目标时,可以使用基本上无法拦截的集束子母弹。
  由此可见,共和国海军不是没有打击豪勋爵岛的能力,而是没有展开行动。
  当然,与不利的战略局面比起来,美国海军的兵力更成问题。
  单从战舰吨位来看,美国海军放在西南太平洋上战舰的总吨位不比共和国海军派来的舰队差,甚至还要高一些。问题是,美国海军只有8艘主力舰。更要名的是,以这8艘主力舰为核心的第34舰队还在新西兰,没有冒险前往澳大利亚。也就是说,在战斗力严重不如对手的情况下,美国海军还存在兵力分散的致命问题。
  事实上,在2月1日之前,第34舰队有足够的时间赶往澳大利亚。
  也就是说,美军第三舰队兵分两路,要么是战术部署,要么就是由内部分歧导致的人为过失。
  显然,后者的可能性大得多。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有理由相信,在1月底之前,准确的说是在1月23日之后,即南非让共和国的船队进入伊丽莎白港之后,美国海军就在要不要跟共和国海军在西南太平洋上决战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而且是非常严重的分歧。
  从战略上看,虽然共和国在几个战场上都夺得了优势,还在大陆战场上取胜,但是在某些方面,美国仍然有优势。别的不说,在南半球美国的优势就非常明显。更重要的是,通过澳大利亚、南非、南美,美国仍然维持着对共和国的战略包围态势。说得直接一点,在占领澳大利亚、或者控制南非、或者进军南美洲之前,共和国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改变大战爆发前的极端不利格局,消除美国独霸世界上百年所产生的影响。
  在这些战略环节中,南非与澳大利亚的地位基本上一样。
  也就是说,如果共和国控制了南非,除了获得进入南大西洋的通道、以及启动阿根廷这枚定时炸弹的基础条件之外,最大的影响就是让美国在南半球的战略包围圈瓦解,而美国继续控制澳大利亚的意义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不从战略出发,从战术出发,美军在澳大利亚的行动都没有多少意义。
  原因前面提到过,共和国海军很有可能放弃澳大利亚,转而进军新西兰。因为美国在南太平洋上,除了新西兰之外,就没有像样的大型战略根据地,甚至没有像样的大型战略海军基地,所以在共和国决心夺取新西兰的情况下,美国完全应该以新西兰为核心,争取在保卫新西兰的战斗中消耗共和国海军的战斗力。从战术上讲,就是放弃澳大利亚,全面退守新西兰,并且以新西兰为根据地,在附近与共和国海军决战。如此一来,美国海军就应该主动撤离澳大利亚,到塔斯曼海东部海域集结,而不是呆在以豪勋爵岛为核心的西部海域,等着共和国舰队找上门来。
  显然,对美国来说,放弃澳大利亚,绝对是一件非常艰难与痛苦的事情。
  仅从情感上讲,上到总统、下到平民,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将澳大利亚当成了美国的第五十一个州(拥有同样殊荣的还有加拿大,新西兰因为过于弱小,还不为美国民众熟悉,墨西哥则因为贫穷与动乱,让很多美国人反感,英国受历史影响,也很难被美国人认同),要在需要同舟共济渡过难关的时候抛弃澳大利亚,在美国人看来,这绝对是连上帝都不会宽恕的背信弃义的行为。
  问题是,不放弃澳大利亚的话,就得让第三舰队陪葬。
  不管美国当局与美国海军是否承认,以2060年初的战场态势,就算第三舰队背靠澳大利亚,能够得到4000架战斗机的支持与掩护,在共和国海军大举南下,同样投入了4000架战斗机的情况下,第三舰队击败共和国海军西太平洋战区舰队群的机会几乎为零,没有半点胜算可言。
  受此影响,在到底应该怎么打这场海战的问题上,美国海军产生了明显的分歧。
  关键就在第34舰队的行动上,即第34舰队有没有必要前往澳大利亚,与另外3支舰队会合,并且在另外3支舰队的支持下与共和国海军决战。
  如果在以往,肯定会为此争论,甚至会对作战计划做出调整。
  在先进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帮助下,美军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即把第34舰队派往澳大利亚,第三舰队获胜的概率也不会增加多少,反而会让美国海军仅有的一支主力舰队受到致命威胁。
  正是如此,第34舰队留在了新西兰。
  问题是,这一部署,并没给美国海军带来多少好处。
  这里就涉及到了美国海军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即战术上没有任何主动权可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6/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