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2/1195

  假设共和国当局丢掉了中东地区,而且不打算打回来,会如何使用战斗力强大的数百完地面部队呢?答案很明确,那就是让陆军继续向西前进,越过喀尔巴阡山脉,横扫整个欧洲大陆。
  由此可见,共和国当局放弃中东战场,把兵力集中放在俄罗斯,绝对不是想早点与欧洲军团会师,而是要进军欧洲。
  可以说,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不需要美国总统特使解释,欧洲的政治家就能明白。
  站在杜奇威的立场上,这自然是件好事。
  只不过,美国总统设法让法德意等国领导人回心转意的时候,心里也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裴承毅会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吗?如果说美国海军的存在,压缩了欧盟国家的生存空间,让后起的欧洲诸国难以向外拓展,那么逼到跟前的共和国陆军,给欧盟国家带来的就不仅仅是生存空间的问题,而是生存的问题。要知道,早在100多年前,前苏联陆军的数万辆坦克就让欧洲国家战战兢兢过了几十年。面对比前苏联陆军强大千百被的共和国陆军,仍然各自为阵的欧洲大陆国家就更加没有胜算了。
  客观的讲,以共和国陆军在大陆战场上的表现,扫荡欧洲大陆的难度微乎其微。
  当然,不管怎么说,如果能够拉拢欧洲国家,对美国来说就是天大的好事。
  在与美国国务卿会晤的时候,法德意等国领导人也对共和国军队在大陆战场上的行动表达出了高度担忧,并且暗示美国国务卿,欧洲集体安全组织与共和国签署的安全协议并没有实质性的约束力。
  总而言之,欧洲大陆国家已经高度不安,而且不想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受此影响,杜奇威没再耽搁宝贵的时间,毕竟乌克兰平原上的夏粮就快成熟了(主要是小麦,因为纬度较高,加上近几年天气特别恶劣,所以乌克兰小麦的成熟时间要比纬度低得多的共和国晚2到3个月),再不采取行动,共和国军队就会抢先发起进攻。
  8月8日,在杜奇威签署命令之后,美军的战略进攻开始了。
  虽然策划期间美军的行动很隐秘,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就没有多少秘密可言了。
  按照杜奇威的部署,首先是俄罗斯战场上的美军向沃罗涅日发起反击,同时在北方战线上向被第十战斗单位控制的喀山发起进攻(这边为佯攻,主要任务是牵制住战斗力最强悍的第十战斗单位,以及让南面萨马拉的第七战斗单位不敢贸然南下)。为了配合美军,俄军基洛夫方面军、乌里扬诺夫斯克方面军、坦波夫方面军、奥廖尔方面军(与坦波夫方面军一样,在第二轮进攻战役之后才由集团军提升为方面军)与乌克兰方面军各出动了一个集团军的兵力,在整条战线上发起反击。
  单从规模上看,这次反击肯定创下了纪录。
  根据战后获取的资料,美军投入的兵力在40万左右(其中地面部队大约30万),俄军投入的兵力不会低于100万(按照5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20个师、每个师12000人计算的话,总共为120万。因为俄军多为战争爆发后组建的部队,而且很多部队都不满员,所以实际兵力肯定没有120万,只能大致估计为100万)。
  问题是,兵力多,不等于战斗力强大。
  除了声势浩大之外,美俄军队的战略反击取得的战果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根据共和国陆军的作战记录,到8月10日,也就是美俄军队反击开始后40多个小时,也没有能够突破共和国陆军的防线。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袁晨皓与苏劲辉都在着手组织进攻。
  也就是说,裴承毅批准了袁晨皓与苏劲辉的作战计划,利用美俄军队主动进攻,战线上出现漏洞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共和国军队机动能力强大的特点,以进攻对进攻,趁此机会发动第三轮进攻战役。
  8月10日夜间,共和国陆军在大陆战场上的第三轮进攻战役打响。
  与之前提到的一样,俄罗斯战场上的共和国军队几乎全线出动,在短短数个小时之内就让之前还信心满满的美俄军队尝到了苦头。
  问题是,杜奇威并没立即在中东战场上出手。
  以当时的情况,杜奇威肯定还在担心,即裴承毅并没有打算放弃中东,而是想打一场规模庞大的战役,而裴承毅的目的只有一个,即重点消耗美军的有生力量,为全面胜利打下基础。
  直到8月13日,即大陆战场上的共和国陆军主力部队几乎全部投入战斗之后,杜奇威才下定决心,给中东战场上的施泰德上将、以及大陆战场上的阿尔梅尔上将同时下达了总统令。
  在阿尔梅尔与施泰德分别搭乘专机飞赴目的地的时候,中东战场上的20万美军也进入了进攻阵地,而是上万千米的美国本土东海岸地区,数百艘运输船与快速运输舰已经在港口内做好了出发准备。
  不得不承认,杜奇威很有心机。
  问题是,裴承毅会给杜奇威这样的大好机会吗?
第八十三章
中东攻略
  作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二场地面战争,中东战争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
  有意思的是,因为在大陆战场上,交战双方投入200多万兵力(美俄联军140万,集约集团联军约70万)的第三轮进攻战役,即由代号“卡马洪流”的北部战役(流经彼尔姆的卡马河是伏尔加河的主要支流)与代号“普里皮亚季”的南部战役(普里皮亚季河是第耶伯河的主要支流,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就在这条河上)组成的大规模战略进攻行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所以中东战争打响的时候并未受到高度关注。
  当然,这与中东战争的重要程度没有任何实质性关系。
  以当时的战局,中东战争到底有多重要呢?因为中东地区相对狭窄,而且战场北面是多山的小亚细亚、南面又是宣布永久中立的约旦,适合大兵团作战的战场面积不到100万平方千米,所以能够容纳的地面部队非常有限,也就不能以双方动用的兵力来衡量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客观的讲,双方在中东战场上的指挥官就能证明这场战争的重要性。美军的指挥官不是性格暴躁的施泰德,而是智勇双全的阿尔梅尔。根据美国陆军的人事档案,在中东战争爆发之前,一直是由阿尔梅尔在莫斯科负责中东战区的作战部署,施泰德则在土耳其继续指挥俄罗斯战场上的美军,即杜奇威让阿尔梅尔去莫斯科,只是疑兵之计。与美国陆军怕见天日的做法比起来,共和国陆军就要直接得多,从始至终在中东战场上指挥共和国军队作战的都是陆军上将李东石。
  李东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将军,前面做了很多介绍,也就不再累述。南亚战区分家的时候,即成立中东战区的时候,时任共和国副元首的裴承毅没有启用像苏劲辉这类资历更老的将军,而是让年仅55岁的李东石以陆军中将的身份出任战区司令(不久之后就晋升为陆军上将),主要就是李东石是他这一代将军(在2000年前后出身)中最稳重的一个,而且临危决断能力最出色。
  从双方任命的战区司令就看得出来,在中东战场上,双方的底线都是不败。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优先保证不失败,再考虑如何取得胜利。
  这一指导思想决定了中东战争的基本局面。
  从双方的攻防态势来看,中东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站在共和国的立场上,就是以美以土联军积极进攻的“战略防御阶段”,双方为争夺主动权而频繁发起以消耗对方有生兵力的小规模战役的“战略僵持阶段”,以及集约集团联军掌握主动权后积极发起进攻的“战略反攻阶段”。
  毫无疑问,2058年处于第一个阶段。
  客观的讲,西约集团联军(土耳其在战争爆发前加入西约集团,以色列则在中东战争爆发后宣布加入西约集团)投入的兵力并不少。根据战后获取的资料,战争爆发时,已经到达或者即将到达中东战场的美军多达42万,地面部队的兵力在32万到35万之间(主要是一些由国民警卫队改编而来的作战部队的具体兵力不太明确,有的超员、有的则连八成兵力都不到);以色列国防军的总兵力在30万左右,其中地面部队不会低于24万;土耳其国民军的总兵力在80万以上,其中地面部队接近70万。即便除掉本土防御部队,西约集团联军也能投入100多万地面部队,总兵力则在120万左右(马耳他的军事力量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当然,进攻开始后,西约集团联军的兵力就不止120万了。即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到西约集团联军停止大规模进攻的时候,美国、以色列与土耳其投入的作战部队分别为275万、87万与546万,总兵力超过900万。
  同样的,集约集团联军投入的兵力也非常惊人。
  中东战争爆发的时候,共和国中东战区的总兵力为24万,其中地面部队15万(3个主力战斗单位与3个预备战斗单位,且全部满员),伊朗国防军的总兵力为240万、伊拉克国防军的总兵力在110万到130万之间(伊拉克在年初就向俄罗斯与美国宣战,并且进行全国军事动员,只是动员效率并不高)、叙利亚国防军的总兵力在70万到75万之间(叙利亚没有像伊拉克那样在大战爆发后就以共和国盟国的身份参战,因此只针对新增的安全威胁,适当动员了部分预备役官兵)、库尔德斯坦解放军总兵力在110万左右,即便考虑到伊朗与伊拉克都已向俄罗斯战场派兵,留在国内的军队不会很多,而且库尔德斯坦解放军的大部分部队都是武装民兵,集约集团联军在该方向上的兵力也在350万到400万之间。战争期间,除了共和国向中东战场大局增兵之外,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与库尔德斯坦均进行了全面军事动员,根据相关资料,进入战略僵持阶段之前,共和国分数次向中东战场增兵180多万,几个盟国总共动员了500万以上的作战人员,加上其他盟国的援军,因此集约集团联军在中东战场的作战部队高达1100余万。
  在一块面积不到100万平方千米的战场上,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了2000万!
  这是个什么概念?
  要知道,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上,双方投入的总兵力也就2000多万(不包括在战争初期被德军歼灭的数百万苏军,以及双方动员的敌后武装力量),而苏德战场的总面积将近600万平方千米。
  更重要的是,这只是双方在中东战争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几个月之内投入的作战部队。
  相对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持续了将近4年。如果按照单位时间在单位面积内投入的作战人员来衡量的话,中东战争第一阶段的兵力密度是苏德战争的20倍,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兵力密度最大的一场战争。
  当然,实际情况没有这么“糟糕”。
  在巨大的兵力投入背后,是同样巨大的前后兵力对比,即前线作战部队与后方勤务部队的兵力比。即便按照比较夸张的估计,西约集团联军的这个数据在0.2左右,即大约5名勤务人员支持1名战斗人员。由此可以算出,西约集团联军投入的900万大军中,至少有750万后勤人员。即便考虑到前线部队的伤亡率远远高于后勤保障部队,即150万作战部队不可能同时在战线上作战,因此巅峰时期的参战人员不可能达到900万,西约集团联军后勤保障部队的兵力也在650万到700万之间。
  因为西约集团联军背靠地中海作战,即地面后勤线相对较短,而海运效率远远超过了陆运,加上大部分海运船只的船员都是平民,而不是军人,所以在前后兵力对比上,西约集团联军占了大便宜。
  可以说,这也是集约集团联军的总兵力要比西约集团联军多出200多万的原因。
  受漫长的地面后勤线影响,集约集团联军的前后兵力对比肯定在0.1以下,在某些局部战场,比如北方的库尔德斯坦战场上,这一比例甚至在0.05左右。保守估计,参战的1100多万官兵中,在前线作战的不会超过150万,而且任何时候的前线作战部队总兵力都不会超过100万。这一点,从共和国陆军投入的兵力就看得出来。虽然在中东战争的第一阶段战斗中,共和国陆军投入了200万大军,但是除掉各战斗单位的后勤保障部队、增强的支援部队之后,实际作战兵力仅有120万,而这些兵力是陆续到达战场的,因此在任何时候,共和国陆军在前线的作战部队都不会超过100万,甚至不到80万。算上几个盟国的主力部队,前线主战部队在100万到150万之间是个比较可信的估计数据。
  照此计算的话,中东战场上的兵力密度并没有大到连转圜空间都没有的地步。
  对比16年前的中东战争,虽然交战双方投入的前线作战部队多了近2倍,但是考虑到战争的强度、战线的长度、波及的范围、以及同时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开打,兵力密度随之增加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双方都是在战役期间陆续增兵,而不是从一开始就投入这么多部队。
  可以说,这也正是中东战争的最大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战役开始的时候,美军投入(包括已经从美国出发、正在赶往前线的增援部队)的地面部队在32万到35万之间,而共和国的前线作战部队大约15万,算上各自盟国的主力作战部队,双方在战役开始时投入的地面部队总量不会超过100万。与2041年的中东战争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重点有所不同。
  当年,在裴承毅的巧妙应用下,北方战线成为主战场(这也是美军惨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地理环境相对优越的南方战线反而受到冷落。
  吸取教训之后,杜奇威从一开始就将南方战线定为主战场,即把主力放在以色列与戈兰高地,集中优势兵力打垮叙利亚与伊拉克这两个共和国的铁杆盟国,并且从黎巴嫩北上扫荡地中海东部沿海地区,解除东地中海航线受到的威胁,将南北战线连为一片。北方战线上则以积极主动的战术进攻稳住战线,利用小亚细亚的复杂地形、以及在过去10多年间构建的战略防线,挡住共和国军队西进的步伐。按照杜奇威的计划,在顺利击败叙利亚与伊拉克之后,美以联军还将向伊朗进军,并且让海湾地区的几个亲华国家改变立场。此举的根本意图是实现战略大迂回,即通过伊朗北上高加索,再与土耳其联合北上进入黑海,迫使共和国放弃乌克兰方向上的进攻行动,把重点放在高加索与黑海防线上。从战略局势看,只要美军能够把战线推进到两河流域的东面,共和国就别无选择,只能让大陆战场上的南部集团向高加索方向转移。因为裴承毅将大陆战场分成了南北两个集团,所以有人认为,在中东战争打响之前,共和国元首就做好了输的思想准备。
  果真如此的话,那就太小看裴承毅了。
  在不对称战争理论大行其道的当下,战争绝对不是在某个战场上与敌人对着干,而是从对自身有利的角度出发,在自己选择的战场上作战。可以说,这种不对称的作战思想使战争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不对称的战争思想也正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最大特色。
  如同美军希望在叙利亚沙漠中纵横驰骋一样,共和国军队的首要目的是打败土耳其。
  从共和国的角度出发,只要能够守住库尔德斯坦,用叙利亚与伊拉克交换土耳其都是非常划算的买卖。原因很简单,占领土耳其,等于获得了前往希腊的地面交通线,而丢掉叙利亚与伊拉克之后,东边还有伊朗。事实证明,美军就算进攻伊朗,也很难在短期内击败这个曾经战胜过美军的国家。如果考虑到阿拉伯国家与伊斯兰世界对在场战争的态度,即美国拉拢以色列攻打叙利亚与伊拉克,对阿拉伯国家与伊斯兰世界造成的影响,共和国更有理由把主战场选在北面,即在伊斯兰世界将美国当成头号敌人的时候,以相对低调的办法占领同样主要信封伊斯兰教的土耳其。
  由此可见,共和国选择了北攻南守的战略。
  虽然俗话说有多少米做多少饭,也就是量力而为,但是在世界大战中,只要没有超过国家的承受能力,往往是反过来的,即在订下目标之后,再决定需要投入多少力量。对于两个已经发动起来的超级大国,打一场规模浩大的中东战争肯定没有超过国力。考虑到在中东地区,两个超级大国都有盟国,而且是实力不算太弱的盟国,所以两个超级大国更有理由先定目标,再做计划。
  从双方的目标来看双方的投入,就能发现问题在哪了。
  这次首先说共和国。根据战后获取的资料,以及共和国当局在中东地区的部署,均可证明,裴承毅早就做出了让叙利亚与伊拉克承受大部分战争损失的决策(这也对战后的世界局势,特别是阿拉伯世界与共和国的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即用叙利亚与伊拉克作为挡箭牌,让西约集团联军在跨越上千千米的战线之后,还得应付这两个阿拉伯国家数千万国民的奋起反抗。别忘了,30多年前,美军还占领着伊拉克,所有年纪在40岁以上的伊拉克人都不会忘记那段屈辱历史。
  为了推行这一战略,早在2042年,共和国当局就以帮助伊拉克建设独立自主的国防力量为由,以合资的方式,在伊拉克开办了多家军火企业,扶持了一大批伊拉克军火商。经过10年发展,伊拉克的军火产业已经大有起色,而伊拉克的军火商也成为最有影响的利益集团。2052年底,伊拉克国民议会就批准了一项旨在加强国家战略安全的法令,其中明确规定,不但各地方政府要按照统一标准组建民兵,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在申请获得批准之后都有权以民兵身份持有枪械,也就是让民众拥有枪支半合法化。
  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20多年前,那还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在美军撤走的时候,伊拉克民间武装力量多如牛毛,流散在民间的枪支更是多得难以计数,保守估计基本上人手一枪,持枪率不低于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民间拥有枪支最多的国家)。可是到5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努力,伊拉克当局已经收缴了大部分流散在民间的枪支(多数都是一些在半个实际前、甚至20世纪80年代制造的AK系列步枪)。
  由此可见,伊拉克当局解除禁枪令,就是在为大战做准备。
  当然,这也可以看成是共和国长远谋划的结果。
  受此影响,共和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布局就非常明显了。不可否认,即便裴承毅打算牺牲叙利亚与伊拉克,也不可能无休止的退让,所以在库尔德斯坦以南地区,共和国采取了大纵深的防御部署,即把主力部队放在战线后方,前线防御的重任丢给叙利亚国防军,后勤保障的重任则由伊拉克国防军负责,共和国军队的任务只是机动防御。更重要的是,两河流域是共和国军队在中东战区的“最后防线”,即不管西边打成什么样子,共和国军队肯定会死守两河流域,挡住美军的前进步伐。正是如此,在过去数年间,共和国军队在两河流域兴建了大量军事设施,重新勘察地形,甚至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提前修建了防御阵地,做好了在这里打一场恶仗的准备工作。
  在这一战略之下,共和国只需要在该方向上投入2个战斗单位,大约5万地面部队。
  虽然没有办法证实在袁晨皓制订的战争计划、或者由李东石制订的作战计划中,对两河防线的具体部署情况,即打算用多少地面部队在这块有着数千年文明、滋润了多个民族的大地上挡住美军的前进步伐,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中东战争打响前,部署在两河流域的共和国陆军作战部队就是2个战斗单位,即第二战斗单位与第20战斗单位,其中第二战斗单位是在年初的时候从印度调派过来的,而第20战斗单位则是该地区的常驻作战部队。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共和国在中东地区部署的军队多到可以立即发起进攻。
  不管怎么说,两河地区是战略大后方,两河防线也是战略防线。战争打响的时候,共和国陆军还在叙利亚部署了2个战斗单位,另外2个战斗单位部署在库尔德斯坦(因为伊朗将共和国援助伊拉克与叙利亚、帮助库尔德斯坦建国看成威胁,所以在2045年之前就把共和国的军队全部赶了出来,不再为共和国提供军事基地)。从这一部署就看得出来,在兵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能够守住战线就是奇迹中的奇迹了,根本不可能在防御都很吃力的情况下抽调兵力发起进攻,甚至连进行战术反击都非常困难。再看得深入一点就能发现,李东石将三分之二的地面部队放在了南方战线上,预示着在战争初期,即在遏制住西约集团联军的进攻之前,不会在北方战线上发起进攻。原因很简单,部署在库尔德斯坦的2个战斗单位总共也就5万官兵,需要守卫的战线却接近2000千米!
  再回到目的上,也就不难明白,共和国军队为什么要在战争初期以防御为主了。
  当然,在订下防御战略的时候,15万地面部队,加上盟国的上百万作战部队,以及陆续到达的增援部队,守住战线的问题应该不是很大。即便在西约集团联军的进攻初期,很难在外围战线上站稳脚跟,也能用空间换时间,稳步撤退到两河防线上。只要充分利用叙利亚与伊拉克的战略纵深,再加上适当动员叙伊两国的民众,在两伊防线上坚守到援军到达,并且守住这条防线的问题不会太大。
  也就是说,共和国没有在战争爆发前向中东地区增兵,问题不是很明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2/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