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39/1195

  从某种意义上讲,袁晨皓让巴基斯坦军团强攻伏尔加格勒,也是让俄军将领深信共和国陆军将进军莫斯科的主要原因之一。不管怎么说,在北方的大地刚刚解冻,道路泥泞不堪的情况下,共和国陆军更愿意从南面向北挺进,从而可以始终在较为有利的天气下作战,不用过分担心天气对进攻产生的影响。
  当然,袁晨皓这么做,也确实有点不过厚道。
  战后,很多巴基斯坦的军事学家与战争史学家在评价这场战役的时候,都认为巴基斯坦军团做出了最大的贡献,甚至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数以万计的巴基斯坦军人前仆后继的冲向伏尔加河,共和国军队就不可能如此轻松的占领内高加索地区。
  总而言之,袁晨皓本着共和国陆军上将的身份,把最艰难的任务丢给了盟国军队。
  当然,重点肯定在南面。
  5月24日清晨,第90战斗单位就从阿斯特拉罕出发,沿着第91战斗单位的行军路线到达埃利斯塔后,转向南下,直接杀奔高加索山区。与此同时,第93战斗单位将阿斯特拉罕的防御任务交给了赶来的第80战斗单位后,沿里海西岸南下,到达马哈奇卡拉后,转向西进,杀奔格罗兹尼。
  到这个时候,已经是5月25日了。
  也就是这个时候,俄军高层才反应过来,共和国陆军并没有北上的打算,而是想在罗斯托夫与伏尔加格勒缠住俄军主力,然后集中兵力扫荡内高加索地区的俄军部队。因为俄军确实把主力部署在了罗斯托夫与伏尔加格勒,内高加索地区不但兵力分散,而且大部分都是战争爆发后组建的部队,所以面对同样是在战争爆发后组建的共和国军队,俄军不但没有战斗力上的优势,也很难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取得局部兵力优势。说得贴切一点,在无法进行主动防御的情况下,内高加索地区的百万俄军就是被困在一座座城镇里的孤军,与被关在圈里的绵羊没有区别。
  认识到问题,并不等于解决了问题。
  严格地说,到5月25日,俄军已经没有办法改变战局了。
  根据俄军的战斗记录,到5月24日夜间,原本计划前往罗斯托夫的2个美军师改道前往伏尔加格勒,而原本计划前往沃罗涅日的2个美军师也兼程赶往伏尔加格勒。这也很好理解,按照俄军之前的判断,共和国陆军正在为北上做准备,而要阻止共和国陆军北上,就得死守伏尔加格勒。虽然在伏尔加格勒地区有不少俄军部队,别的不说,民兵就有200万,但是这些俄军战斗力低下不说,连士气都不足。更重要的是,共和国陆军在“天上作战”,对于没有多少防空能力的俄军来说,只能望空兴叹。毫无疑问,具备完整战斗力,士气高昂的美军肯定不会有半点畏惧,加上强大的防空能力,至少不会在面对共和国军队的时候,连怎么打都不知道吧。
  等到俄军打算调整部署的时候,已经有2个美军师到达伏尔加格勒。
  虽然以当时的情况,俄军高层可以让还没有到达伏尔加格勒的2个美军师转道前往罗斯托夫,协助巴泰斯克方面军击溃第九战斗单位,但是按照美国与俄罗斯达成的协议,美军只听从俄军的调遣,却不接受俄军的战术指挥。即俄军高层只能给美军下达作战任务,而不能让美军做这做那。更重要的是,美军指挥官不是笨蛋,眼看着到达伏尔加格勒的2个师陷入了泥潭,不去救援己方部队,反而去南面打酱油,肯定对美军不利。说简单点,共和国陆军摆明了要吃下内高加索地区,美军还赶过去,那与送死有什么差别?更何况,美军兵力本来就不够多,再分散行动,更是等于自露破绽,给共和国陆军各个击破的机会。暂且不说美军指挥官有没有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明摆着是自投死路的情况下,美军高层与美国高层也不会让几万大兵去冒险。
  如此一来,4个美军师都去了伏尔加格勒。
  因为援军迟迟不到,实际上已经是永远不可能到来,所以守卫罗斯托夫的巴泰斯克集团军坚持到5月25日夜间,就在弹尽粮绝(根据找到的俄军档案,在向第九战斗单位投降之前,巴泰斯克集团军至少引爆了10多万吨弹药,并且将大约5万吨面粉、大米、食用油等粮食投入亚速海),伤亡惨重(据战后调查,巴泰斯克集团军的总兵力为23万,其中18万是正规军,另外5万为战时招募的民兵,而第九战斗单位在移防的时候,交给前来接防的伊朗军团的俄军战俘是14万人,另外还有大约2万名俄军官兵在罗斯托夫陷落后,从亚速海逃到乌克兰,因此在不到4天的战斗中,巴泰斯克集团军损失了大约7万官兵,其中正规军不会超过4万)的情况下,向第九战斗单位缴械投降了。
  罗斯托夫的守军如此软弱,最高兴的莫过于第九战斗单位。
  当然,战役还没结束,第九战斗单位还没到休整的时候。
  在支援旅到达之后,第九战斗单位的战斗旅在5月27日上午,沿铁路线向北面的米列罗沃进发。虽然在很多人看来,第九战斗单位的目的地是伏尔加格勒,任务是与第91战斗单位一道,协助巴基斯坦军团攻占伏尔加格勒。如果算上留在阿斯特拉罕的第80战斗单位与第八战斗单位,袁晨皓手里还有4个战斗单位,加上巴基斯坦军团的4个师,攻打伏尔加格勒的难度不会太大。更重要的是,不管袁晨皓是否打算在这个时候北上,只要他想击败俄罗斯,就得进军莫斯科,也就得占领进军莫斯科的必经之地。实际情况是,第九战斗单位在5月27日傍晚到达米列罗沃之后,并没向伏尔加格勒挺进,而是沿着铁路线继续北上,兵锋直指沃罗涅日。
  这下,俄军高层与美军指挥官都手忙脚乱了。
  在此之前,美军将沃罗涅日列为4个主要防御地区之一,绝对不是随心所为。从俄军的部署来看,沃罗涅日的重要性甚至不在伏尔加格勒之下,因为这里是俄军伏尔加格勒方面军与乌克兰方面军的结合部,还是乌克兰方面军与乌里扬诺夫斯克方面军的结合部。也就是说,沃罗涅日实际是俄军3个主要方面军防线上的漏洞!虽然在4月份的时候,俄军就采纳了美军的建议,向沃罗涅日增派了1个军的兵力(包括1个装甲师与2个步兵师),还在当地招募了10多万民兵,但是受失去制空权影响,加上距离前线不到500千米,俄军无法向当地增派更多的防御部队。也就是说,直到第二轮进攻战役打响,沃罗涅日的防御都非常薄弱,是俄军战略防线上最脆弱的部分。正是如此,美军才不惜冒分兵的风险,将2个师的兵力派往沃罗涅日。
  即便沃罗涅日不是俄军结合部,也是战略要地,对伏尔加格勒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沃罗涅日是俄罗斯南部地区主要交通枢纽中心之一。从这里出发,沿铁路线西行可以到达库尔斯克、奥廖尔与布良斯克,北上则能到达利佩茨克、梁赞与图拉、向东前进则是坦波夫、奔萨、萨拉托夫与乌里扬诺夫斯克。暂且不说伏尔加格勒的美俄军队会不会因为沃罗涅日失守而被围歼,从共和国陆军下一步进军行动来讲,以沃罗涅日为出发阵地也要比从伏尔加格勒出发好得多。
  稍微有点军事头脑的人都看得出来,打到这个时候,袁晨皓已经虚晃了两枪。
  攻打伏尔加格勒是假,扫荡南面的内高加索地区也是假,共和国陆军的真正目的很有可能是占领沃罗涅日,然后北上。要知道,打到这个时候,袁晨皓才动用6个战斗单位,即便在中部战线与北方战线上各牵制了2个战斗单位,加上围攻伏尔加格勒还需要投入2个战斗单位,他手上还有6个战斗单位可以调动。如果能够用伊朗军团代替在内高加索地区作战的几个战斗单位,加上适当动用盟国军队,袁晨皓甚至有能力投入10个战斗单位,从沃罗涅日北上!
  问题是,这一定是袁晨皓的真实目的吗?
  谁也无法保证,攻打沃罗涅日只是袁晨皓的第三次佯攻。
  可以说,美俄军队面临着战役开始以来最艰难的抉择。更要命的是,第九战斗单位的突击速度非常快,最迟能在5月29日清晨到达沃罗涅日,并且在当天发起进攻。以沃罗涅日守军的战斗力,就算不缴械投降,在全军覆没之前也最多坚持48小时。由此可知,要想在沃罗涅日挡住第九战斗单位的前进步伐,并且击退第九战斗单位,美俄军队必须在31日清晨前增援沃罗涅日。
  问题就在这里,美俄军队拿什么增援沃罗涅日?
  虽然距离沃罗涅日最近的俄军主力部队就在北面100千米处的利佩茨克,最近的美军则在伏尔加格勒,但是第九战斗单位的支援旅已经进驻罗斯托夫,而且所有垂直起降运输机都不再协助进攻部队,而是担负起了运送作战物资的任务。近600架垂直起降运输机每天能够向前线运送大约5万吨物资,除了完全满足战斗旅的作战消耗之外,还能为驻扎在罗斯托夫的400架低空攻击机提供充足的弹药。毋庸置疑,面对如此强大的低空打击力量,就算不考虑正在向伏尔加斯基运动的炮兵旅,美俄的增援部队也别想带着重装备到达沃罗涅日,而没有重装备,增援沃罗涅日就毫无意义。
  打到这个地步,美俄军队可以说是束手无策。
  可以说,这也正是袁晨皓能力出众的地方,而且也是最像裴承毅的地方,即在战场上不给对手任何机会,最终以无可争议的方式取得胜利。
  5月29日凌晨,第九战斗单位开始攻打沃罗涅日,比美俄估计的提前了几个小时。
  因为沿途的俄军没有抵抗,所以美俄军队高层也不敢指望沃罗涅日的守军能够战斗到最后一刻。
  在沃罗涅日注定要沦陷的情况下,美俄军队的指挥官开始考虑撤退了。
  不管怎么说,守不住沃罗涅日,守住伏尔加格勒也没有任何意义。前面提到过,占领沃罗涅日之后,共和国军队可以绕过伏尔加格勒,与中线上的友军围攻乌里扬诺夫斯克,甚至直接与北线上的友军进行大纵深战略穿插,包围基洛夫以南的所有俄军。总而言之,继续守卫伏尔加格勒的意义已经没有了。
  在此情况下,突围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当天上午,到达伏尔加格勒没有几天的美军就沿着伏尔加河左岸北上,向萨拉托夫方向撤退。按照约定,将由俄军断后,即首先保证美军撤退。不管怎么说,在困难面前,俄军表现得非常仗义,没有让远道而来的盟军留在后面等死。当然,俄罗斯当局在宣传“伏尔加格勒精神”的时候并没提到,为了维持军纪,俄军宪兵在29日当天至少枪决了500多名擅离职守的官兵。
  事实上,这个时候谁先撤并没有多大意义。
  在美军的先头部队离开伏尔加格勒之前,萨拉托夫已经遭到攻击,而且攻打萨拉托夫的就是被留下来充当预备队的第八战斗单位。因为进攻来得非常突然,在第八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搭乘垂直起降运输机到达萨拉托夫之前,共和国天军的战略轰炸机就用远程巡航导弹炸掉了该城的俄军指挥中心(为了确定萨拉托夫俄军指挥中心的确切位置,共和国的情报部门与电子侦察部队忙活了好几个月),在战斗开始后,配合行动的电子部队对全城进行了压制性电子干扰,而提前渡河的特种部队则切断了地下通信光纤与电缆(为了确定这些地下通信设施的具体部署情况,军情局不但策反了几名俄罗斯的高级通信工程师,还让潜伏在俄罗斯的谍报人员绑架了萨拉托夫市通信公司的负责人,获取了通信基础设施工程图),所以在遭到攻击之后,萨拉托夫的守军没能发出战斗警报,伏尔加格勒的美俄军队也就不知道萨拉托夫遭到攻击,而且即将沦陷。
  可想而知,美俄军队在这个时候向萨拉托夫撤退,等于自投罗网。
  可以说,共和国军队如此重视萨拉托夫(为此甚至牺牲了2名潜伏在俄罗斯联邦政府的高级谍报人员),就是希望美俄军队向萨拉托夫撤退。要知道,即便第九战斗单位能够顺利占领沃罗涅日,美俄军队也可以向坦波夫撤退,而不必前往萨拉托夫。再退一步,因为在本土作战,俄军甚至可以就地解散,让正规军变为敌后游击队。虽然美军撤退艰难得多,但是也不会没有退路。
  也就是说,只有美俄军队主动送上门来,才能避免在伏尔加格勒那块过于狭窄的战场上与几十万敌军作战,也才能充分利用共和国军队的火力优势,更能让共和国军队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
  这就是裴承毅说的,以正规打法,给美军一点颜色看看。
  当然,纸肯定包不住火,更何况是一座人口近百万,还有好几万驻军的大城市。
  到30日天亮,美军就在距离萨拉托夫还有大约200千米的卡梅申停了下来。不是美军发现萨拉托夫正在遭到攻击,而是派出去的侦察部队像泥牛入海,不但没有发回消息,还失去了联系。这也可以理解,在占领萨拉托夫之前,共和国军队的电子干扰一直没有停止,自然会让美军的通信受到影响。事实上,美军也早就察觉到异常,只是在此之前,共和国军队一直在进行电子干扰,而且在战役期间,对相关地区进行压制干扰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俄军早就建立起了地下有线通信网络,即便遭到干扰,也能与外界联系,所以美军没有想到萨拉托夫正遭到攻击。
  可以说,这个疏忽,让美军浪费了极为宝贵的几个小时。
  以当时的情况,即便到30日清晨,美军也有足够的时间改变行军方向,从坦波夫撤离战场,而不是继续向萨拉托夫前进,更不是留在卡梅申。因为萨拉托夫的俄军坚持得比预料得久得多,即第八战斗单位没有能够按计划在30日12点之前占领萨拉托夫,所以只要美军赶在这个时间之前转向,就能避开第八战斗单位,并且赶在第九战斗单位占领沃罗涅日,向坦波夫进军之前到达这座至关重要的城市,逃出包围圈。
  非常可惜的是,美军为了等待侦察部队的消息,竟然在卡梅申一直等到14点30分。
  虽然这个时候,第八战斗单位仍然没有完全占领萨拉托夫,但是袁晨皓已经根据战局的变化,让第九战斗单位抽调一支部队向东突击,即提前收拢口袋。更重要的是,美军距离坦波夫还有接近400千米,加上2个主力战斗单位的低空攻击机群正在调整部署,所以美军已经失去了突围的希望。
  比较有意思的是,让美军发现危险的是一群从萨拉托夫向南突围的俄军散兵游勇。
  更有意思的是,抓住这批俄军逃兵之后,美军指挥官还差点下令将他们就地枪决,因为美军指挥官认为他们是共和国军队派来的细作。
  面对这一情况,美军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全速北上,争取在萨拉托夫失守之前赶到,避免被共和国军队包围。
  这个时候,袁晨皓谨慎的一面体现了出来。
  虽然当时他手里还有足足4个战斗单位在战场外,但是他没有调动这些原计划中的战役预备队(因为战役目的降低,所以这些部队也没有编入预备队),而是让最靠近前线,也最熟悉战局的第80战斗单位火速驰援第八战斗单位,协助第八战斗单位阻击美军,并且防止美军强渡伏尔加河。
  可以说,袁晨皓的这一部署不但果断,还非常及时。
  要知道,美军有足足4个师,兵力没有10万都有8万,加上后有大约30万俄军正在从伏尔加格勒突围,第八战斗单位在没有打下萨拉托夫,也就是必须两面作战,肯定挡不住这么多敌人。第80战斗单位火速北上的重大意义不在帮助第八战斗单位巩固防线,而在于让美俄军队在北上的时候必须提防右翼,从而减缓了美俄军队的突击速度,让第八战斗单位有时间占领萨拉托夫,更有时间构筑防御阵地。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及时占领萨拉托夫。
  5月31日夜间,在经过长达60个小时的战斗后,第八战斗单位终于歼灭了萨拉托夫的最后一股俄军。
  此时,美军先头部队距离萨拉托夫已经不到20千米了。
  时隔16年,世界上最强大的两支军队即将再次遭遇!
第八十一章
化危为机
  关于萨拉托夫战役的记载有很多,大多强调中美两国陆军在这场战役中的作用,没有多少人给予俄军正面评价,甚至有很多人认为,俄军拖了美军的后腿。客观的讲,谁也不能忽视30万俄军,更没有理由认为留下来断后的俄军拖了美军的后腿。从共和国陆军战史对这场战役的评价就看得出来,如果没有30万俄军,美军不但照样会战败,还将败得更加彻底。
  从参与时间、投入兵力、作战消耗、战斗伤亡等等数据来看,在萨拉托夫战役中与共和国陆军较量的主力是俄罗斯陆军,而不是美国陆军。当然,这不能否认萨拉托夫战役的主要面,即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专门针对美军的作战行动。
  可以说,萨拉托夫战役也是“厄尔布鲁士”作战行动的高潮。
  让人觉得难以置信的是,这场几乎让美国陆军彻底绝望的战役,在扣出了第八战斗单位攻打萨拉托夫、以及俄军前来解围之后,共和国军队与美军的交战时间总共只有30个小时。也就是说,在这30个小时内,世界上最强大的两支军队的地面部队,在一块陌生的土地上再次碰撞。
  时间变了,地点变了,部队也变了,而唯一没变的就是结果。
  因为与这30个小时有关的资料太多,所以没有必要详细介绍。
  按照美国陆军记录的交战情况,在最后一股美军撤出战场的时候,参战的4个美军师中:第4师阵亡官兵6000余人、伤残7000余人、失踪与被俘4000余人,还丢弃了所有重装备,算得上是全军覆没(该师的军旗被第八战斗单位缴获,并且成为了共和国军事博物馆中第7面美国陆军师级部队的军旗);第7师阵亡官兵4000余人、伤残5000余人、失踪与被俘近5000人,丢弃了大部分重装备,基本上全面瘫痪(直到1年后,第7师才再次开上战场);第2师阵亡官兵3000余人、伤残5000余人、失踪与被俘近3000人,丢弃大部分重装备,基本丧失战斗力(该师被撤到后方休整,在年底再次参战);第8师阵亡官兵2000余人、伤残6000余人、失踪与被俘5000余人,丢弃大部分重装备,基本丧失战斗力(该师与第2师一样,直到年底才再次开上战场)。
  由此可见,在这短短的30个小时内,4个美军师阵亡官兵超过15000人、伤残23000余人、还有大约17000人被俘,平均下来,每个小时就损失近2000名官兵,战斗的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事实上,如果不是美国陆军拥有比较完备的战地急救设施与战术运输手段,还得到了俄军的全力支持与协助,阵亡数字肯定不是15000,还得加上三分之二的伤残人员。即便在战争结束之后,战史学家也高度评价了美军的战地急救设施,认为这种美国当局应国会的要求投资开发、并且为每个旅级单位都配备了一套的先进医疗系统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美军,也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美国家庭。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正是这套集美国科学技术大成的战地急救设备,让战争延长了1年以上。理由很简单,在战争中残废的美国军人中,大约半数都在回国后投入到社会生产,成为产业工人,为美国军队生产出了大批武器装备,其中不少还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美军武器的设计与开发工作,有的则继续在军队服役,以教官的身份培养新兵。
  不管怎么说,谁也不能否认,美军败了,而且败得很惨。
  因为失败与胜利都是相对的,所以美军败没败,还得看交战对手的情况。
  当然,考虑到对手的情况后,只能说美军败得更惨。
  暂且不说共和国军队在这30个小时里的伤亡与损失,仅仅提到一点,就能明白美军败得有多惨:在这30个小时里,在正面战场上与美军作战的,就只有占领了萨拉托夫的第八战斗单位!
  也就是说,4个美军师面对1个战斗单位。
  单从兵力上讲,就算第八战斗单位全军覆没,伤亡也不会比美军多。更重要的是,当时在萨拉托夫作战的,只有第八战斗单位的战斗旅与半个支援旅(支援旅的低空突击营与低空打击营都部署在后方,而且这些部队都不适合地面作战),即参与萨拉托夫阵地防御战的官兵不到10000人。
  即便除掉非战斗人员,4个美军师投入的战斗人员也在4万到5万之间,即用4到5倍的兵力攻打萨拉托夫,还遭受如此惨败,双方战斗力的差距可想而知。
  当然,这些数据上的东西,很难真实反映战场情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39/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