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32/1195

  为此,只要共和国当局有进军莫斯科的打算,美国就得给予高度重视。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国当局肯定是两端为难。如果把重点放在太平洋,大陆战场的局面就将变得对俄罗斯极端不利。如果把重点放在俄罗斯,太平洋战场上的局势就将变得对美国极端不利。
  可以说,美国已经失去了战争主动权。
  根据美国当局的一些资料,杜奇威在这个时候非常矛盾,甚至有理由相信,面对这个两难的局面,杜奇威肯定想到了之前与裴承毅交战的场景。要知道,这个离击败裴承毅最近的人还从来没有在与裴承毅的较量中获得过主动权。更重要的是,杜奇威肯定不会忘记,如果让裴承毅决定战争走向,谁也不可能在他面前取胜。说得更直接一点,在掌握了主动权的战争中,裴承毅还没有失败过,甚至连失败的边都沾不上!
  当然,杜奇威也不是没有机会。
  4月27日,也就是共和国天军出动上百架轰炸机,对马里亚纳群岛上的美军基地进行了第一次全面轰炸的那一天,杜奇威与俄罗斯总统契力亚科夫在热线电话中达成了一份非常重要的协议,即美国陆军出兵俄罗斯,协助俄军作战。
  事实上,早在战争爆发前,双方就在进行相关谈判。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战争爆发前,俄罗斯当局就提出,在乌拉尔防线失守之后,美军应该出兵大陆战场,协助俄军作战。俄罗斯当局提出的理由也很简单,即共和国陆军能够突破乌拉尔防线,那么打到莫斯科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为此,美国的回答也很简单,可以出兵,只是需要平等的指挥权,即美军不听从俄罗斯将军的指挥。
  显然,美国的答复等于没有答复。
  在指挥权的问题上,争论一直持续到战争爆发之后。俄罗斯当局的态度很强硬,即没有指挥权的话,就不会让美国大兵踏足俄罗斯。这也很好理解,俄罗斯要的是援助,而不是一群趾高气扬的大兵。
  杜奇威在这个时候与契力亚科夫达成协议,肯定在指挥权的问题上做出了让步。
  不管以何种标准衡量,这都是一个对第三次世界大战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影响到了战争最终结果的重大决策。
  显然,这些影响不是一下就能显现出来的。
  看得近一点,美国的这一决策,肯定会改变大陆战场上的局势。别的不说,在第一支运载着2个美国陆军作战部队的快速运输舰队到达摩尔曼斯克的当天,即5月8日,袁晨皓就跟裴承毅通了电话,随后就将第二轮进攻战役的发起时间由5月10日延迟到了5月15日,最终推迟到5月22日。与之对应的,则是参战部队由最初确定的8个战斗单位一路增加到了18个战斗单位与盟国的18个师,总兵力由30万增加到了68万(参战的美军也多达8个师)。
  可以想见,原本应该比较轻松的第二轮进攻战役,在美国卷进来后,变得非常惨烈。
  后来,袁晨皓在他的回忆录中也承认,虽然在此之前,他与裴承毅都料到,美国会在危急时刻向俄罗斯伸出援手,即派兵参加大陆战争,但是他们都没有想到,在战争爆发还不到半年,共和国军队离莫斯科还有近2000千米的时候,杜奇威就把美军派了过去,而且从一开始就使出了全力。可以说,就是这一战略判断上的失误,让原本计划在1年之内打完的大陆战争变得更加漫长,也让共和国军队多付出了数十万官兵伤亡的巨大代价。
  当然,对共和国来说,这也不全是坏事。
  不管怎么说,美国的战争潜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战争初期,连共和国都没有能够发动全部战争力量,美国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说得直接一点,在杜奇威以无比的真诚向俄罗斯伸出援手之后,美军在其他方向上的作战行动肯定会受到影响。虽然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作战行动受到的影响并不大,毕竟主导太平洋战争的是美国海军、以及在战时听从海军指挥的陆战队,即便西南太平洋上的主力是美国陆军,杜奇威也不会让部署在澳大利亚的美国陆军绕过大半个地球去俄罗斯作战。但是在其他重要方向上,特别是美国陆军正在积极策划的中东战场上,杜奇威这一举措的影响就非常明显了。要知道,中东战场的重要性丝毫不在大陆战场之下。如果考虑到中东地区与北非地区的关系,还有中东地区对欧洲国家产生的影响,可以说,中东战场还更加重要。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美国陆军没有出兵俄罗斯,最迟6月底,美军就能联合以色列与土耳其,在中东战场上向共和国发难。因为共和国已经是两线作战,而且到时候肯定会在马里亚纳群岛与美军激战、在大陆战场上也发起了第三轮进攻战役,所以肯定难以在中东战场上投入重兵。另外,伊朗也已出兵俄罗斯,所以也难以在中东战场上发挥太大作用。如此一来,在中东战场上打主力的将是伊拉克、叙利亚与库尔德斯坦的军队,而这三个国家的军队肯定不是美以土联军的对手。
  即便保守估计,共和国也只能在中东战场上以守代攻。
  事实上,从裴承毅给李东石的命令来看,在2059年之前,中东战区的主要任务都是顶住敌人的进攻,避免全线溃退。也就是说,在积极防御的前提下,可以在必要的时候主动收缩防线,也就是为了保存兵力而主动退缩。
  因为出兵俄罗斯,所以美军肯定不可能在6月底发动中东战争。
  以当时的情况,就算美军强行发动中东战争,也会因为兵力投入不足,而使原本应该雷霆万钧的进攻变得软弱无力。很明显,没有威胁的进攻,肯定无法达到战役目的。不管怎么说,镇守中东战区的是空降兵出身的李东石上将,而这位从农黑、五老、兰契一路提升起来的将军恐怕是共和国陆军中最擅长打防御战的将领了。可以说,当年裴承毅把李东石留在了中东战区,就是希望在必要的时候,充分发挥这位“小强上将”那永远也打不死、打不垮的特殊才能吧。
  美军在中东战场上无所作为,肯定会对全局产生严重影响。
  别的不说,在“中东无威胁”的情况下,共和国当局可以适当降低北印度洋上那根已经甭得太紧的神经,比如抽调部分运输力量去太平洋,加强在太平洋上的攻势。同牙样的道理,共和国当局还可以充分发挥在东部非洲地区的影响力,在不动用主力部队的情况下,稳步南下,对态度暧昧的南非施加压力。如果能够让南非回心转意,共和国海军就能将几大战区连成一片,不但能够顺利进军南大西洋,甚至能够北上前往尼日利亚,然后从这里出动攻击潜艇,对北大西洋上的美俄航线构成威胁。
  当然,最大的影响,还是在欧盟。
  美国死守以色列与土耳其的主要目的不是与共和国争夺中东地区,或者说,与共和国争夺中东地区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中东地区本身,而是希望借此影响欧盟,让欧盟不至于完全投靠共和国。
  这也很好理解,如果共和国有能力进军地中海,别说像埃及这样的北非国家会立即做出最明智的选择,在被刺刀顶住背心的情况下,欧盟也会软下来。更重要的是,共和国进军地中海,等于挑战美国在北大西洋上的霸权,而美国忙着应付共和国的挑战,也就无力弹压欧盟,所以欧盟可以趁此机会选择对自身最有利的一方。
  由此可见,从全局、也就是整场战争的高度来看,如果说袁晨皓没有想到美国会积极出兵俄罗斯还有人相信的话,那么说裴承毅没有想到这一点,那就值得商榷了。从前面的分析来看,美国出兵俄罗斯的意义非常有限,不但没有帮助俄罗斯摆脱威胁,反而让共和国盘活了战局,特别是让共和国在战略方向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作为一名战略才华出众的军事统帅,裴承毅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也就是说,在必要的情况下,他甚至会以积极主动的行动来迫使美国提前出兵俄罗斯。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提前出兵有巨大好处的话,杜奇威就应该在年初把美国大兵送上俄罗斯的战场,而不是等到俄罗斯快要坚持不住,连莫斯科都受到威胁时候,才让美国陆军远涉重洋,到冰天雪地的东欧大平原上与共和国陆军一决高下。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杜奇威的第一选择仍然是中东,而不是俄罗斯。
  由此可见,出兵俄罗斯,绝对是杜奇威在最不情愿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因此有理由相信,杜奇威也知道裴承毅的企图,只是在两害相权之后,选择了危害较轻的一个,即以最小的代价来稳住战局。
  这也很好理解,要知道,如果美国不出兵俄罗斯,大陆战争很有可能在2058年的冬季到来之前就以莫斯科沦陷而宣告结束。到这个时候,即便不向中东增兵,只要李东石合理利用中东战区的地面部队,也能坚持下来。也就是说,美军还没有在中东战场上取胜,共和国军队就已经在大陆战场上取胜了。随着共和国陆军的主力翻过高加索山脉,杀入中东,美军也别想在中东战场上取胜。打到这一步,太平洋不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唯一的战场,而在没有协助的情况下,美国打赢太平洋战争的可能性为零。
  显然,出兵俄罗斯,绝对不是积极调整,而是被动应变。
  也就是说,主动权仍然在裴承毅的手里,杜奇威此举只是延缓了失败到来的时间。
  当然,从现实情况出发,杜奇威此举确实对共和国军队的作战行动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甚至迫使袁晨皓一再延迟发起进攻的时间。虽然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陆军出兵俄罗斯的影响微乎其微,但是在全局有变的情况下,共和国海军不得不加快行动步伐。不管怎么说,在必须向大陆战场增兵以应付美军威胁的情况下,共和国海军都应该更加积极主动,迫使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投入更多的力量。
  到这个时候,攻打马里亚纳群岛就不再是一次战役行动,而是关系到全局的战略行动。
  从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来看,正是受此影响,在5月初,裴承毅将元首的大部分行政工作交给了焦魃山之后,亲自接过指挥棒,指挥共和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作战行动,实际上只是指挥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行动。
  显然,对美国海军来说,这也许算不上什么好事。
  不管怎么说,连杜奇威都不想与裴承毅交手,其他美军将领更加不可能在裴承毅面前占到便宜!
第七十五章
一拥而上
  也许与裴承毅亲自指挥与关,轰炸马里亚纳群岛的行动并未受到美国向俄罗斯派遣地面部队影响。从4月27日开始到5月7日结束,整整11天内,天军轰炸机部队出动68批次、8242架次,消耗巡航导弹10万余枚,摧毁目标5000余个,损失轰炸机11架,伤亡飞行员17人。
  如果光从损失与战果来看,这11天的轰炸行动非常圆满。
  事实上,在这组统计数据中,最值得关注的还是攻击效率,即消耗弹药与摧毁目标的比值。毫无疑问,5%的攻击效率,不但算不上高,还低得吓人。要知道,在以往的所有局部战争中,包括与美国直接对抗的中东战争,战略轰炸机部队的攻击效率都是这个数据的好几倍,至少都在20%以上。即便局部战争的强度有限,对提高攻击效率有帮助,但是在前面的作战行动中,即在大陆战场上的轰炸行动中,攻击效率也从来没有低于10%,基本上都保持在25%以上。也许有人会说,大陆战场上面对的是俄罗斯、太平洋战场上面对的是美国,攻击效率低一点也很正常,可是低到5%,20枚导弹才能摧毁1个目标,那就很不正常了。
  以当时的情况,美军完善的防空与拦截系统确实起到了作用。
  问题是,导致攻击效率如此低下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共和国军队自身。
  根据战后公布的一些消息,大陆战场上的作战消耗远远超过了之前预期,原本计划能够使用半年的弹药储备,结果在前4个月就消耗一空。要知道,这里的“弹药储备”包括共和国军火企业在此期间生产的弹药。也就是说,到4月底的时候,共和国军火库里的巡航导弹就将告罄。当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消耗速度超过预期,所以在2058年初,国防部就调整了弹药生产计划,要求军火企业提高产能。问题是,在生产能力无法迅速提高的情况下,即新建造的厂房还没有竣工、新订购的生产线还没有投产,而已有生产线已经24小时不间断的运转,要想提高产能,唯一的办法就是简化生产程序。如此一来,肯定会降低弹药的技术指标,即降低弹药的性能。
  正是如此,在太平洋战场上,轰炸机使用的巡航导弹实际上是“简化版”的巡航导弹。
  按照共和国国防部在战后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早在战争爆发前,共和国天军就针对战争期间,各类精密弹药(即精确制导弹药,天军是精确制导弹药的最大买家)的消耗量将超过战前预期、库存不足、产能不够等特殊情况,制订了一份秘密备用方案,而该方案的核心就是通过降低战术指标来简化精密弹药的生产程序,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提高弹药产能,满足战争需求。
  就拿专门供战略轰炸机使用的重型巡航导弹来说,在不配备核弹头,也就是不以战略打击为主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降低部分不必要的战术指标,比如可以将复合闭路制导系统简化成最基本的控制系统,即利用一个电磁场强度过载断路器,让制导系统在受到强制电磁干扰的情况下自动关闭,导弹则按照固定弹道飞完最后几十千米,从而省去了复杂、而且昂贵的闭路制导系统,大大简化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问题是,简化了制导系统,导弹的攻击精度肯定会受到影响。
  更重要的是,先进的制导系统还对提高突防率有很大的帮助。仍然以重型巡航导弹来说,在突防阶段,即便遇到强制电磁干扰,导弹上的一套光学传感器还是会继续工作,接收到高能激光照射的时候会让导弹进行规避,并且在规避之后让导弹回到原来的弹道上,从而使导弹具备应付激光拦截系统的能力。简化了制导系统之后,这些功能都不存在了,或者被弱化了,从而使导弹在拦截系统面前的突防效率大打折扣。
  这一点,美军的战斗记录就能佐证。
  根据战后收集到的相关证据,在2058年4月27日到5月7日,马里亚纳群岛的美军防空部队与防御系统击落与拦截各类目标近6万个,其中拦截系统拦截的超过5万个。即便这一战果有些水分(共和国天军在战后只承认不到20%的巡航导弹被美军拦截,而当时能够进入美军防御系统拦截范围的只有战略轰炸机投射的巡航导弹),减半计算的话,也足以证明简化后的巡航导弹确实存在严重的性能缺陷。
  问题是,在战争期间,保证产量永远比保证质量重要得多。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生产的“黑豹”坦克被共认为最优秀的中型坦克,性能远远超过了苏联的T-34,可是其产量却比T-34低得多,即便不考虑因为过于精密导致较高的故障率,1辆“黑豹”都要面对近10辆T-34,这样的数量差距,足以让任何性能优势变得荡然无存。
  当然,性能上的缺陷也不能回避。
  由此可见,战争期间,共和国陆续淘汰了巡航导弹,用使用相对简单的非制导弹药与动能弹药的空天轰炸机取代了战略轰炸机,也与巡航导弹本身的缺陷、特别是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难以大幅度提高产能有很大的关系吧。
  只不过,谁也不能否认,这11天的轰炸取得了决定性的战果。
  别看只轰炸了5000多个目标,而且其中半数以上都是移动目标,即车辆、舰艇,而不是基础设施。可是千万别忘了,轰炸范围就那么大,即便算上所有岛屿,马里亚纳群岛的陆地面积也就只有1000平方千米出头,与一座拥有500万人口的城市的城区面积差不多,而在这么一座城市内,真正值得轰炸的军事目标与重要基础设施肯定不到5000个,甚至不会超过500个。
  从共和国天军公布的轰炸结果来看,在这11天的轰炸之后,马里亚纳群岛上的美军军事基地基本上全面瘫痪。说得准确一点,是暴露在地面上的基础设施全部被摧毁,或者失去了修复价值。也就是说,天军按照计划完成了轰炸任务。虽然以当时的情况,共和国的情报系统肯定掌握了部分美军地下设施的情报,而且天军也有对付地下设施的弹药,但是从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来看,天军并没轰炸岛上的地下设施。
  可以说,这算得上是个比较大的失误。
  要知道,对登陆部队来说,真正的威胁肯定不是来自地面,而是来自地下。
  从战术上分析,登陆之前,共和国海军肯定得夺取制海权,至少要在登陆期间掌握制海权,不然运送登陆部队的两栖舰队的安全得不到保障,陆战队上岸之后的进攻行动也得不到保证。以共和国海军、以及陆战队的火力,能够发起登陆战役,就有足够的能力摧毁岛上的军事设施,准确地说,是地面军事设施。别的不说,只要有一支航母战斗群的护航战舰在登陆场附近活动,就能用舰炮摧毁马里亚纳群岛中任何一座岛屿上的地面军事设施。相对而言,美军的地下设施都很坚固,不是海军与陆战队的战术武器所能对付的,肯定得使用大威力武器,而这也正是战略轰炸机的强项。
  事实上,陆战队上岸后,最大的威胁就来自地面以下。
  后来为了这件事情,天军还处理了几个专门负责战术规划的高级参谋。
  不管怎么说,这个失误让海军与陆战队都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在轰炸机全力出动的时候,海军的太平洋第一舰队与第三舰队也已开赴战场,第一舰队在马里亚纳群岛西部海域活动,第三舰队则在北面的火山群岛海域活动。如此一来,相对较弱的第三舰队就能得到岸基航空兵的掩护,而第一舰队则担负起了夺取制海权、以及支援陆战队上岸的重任,同时还得在战役开始前,为两栖舰队与运输船队清除航线上的威胁,确保登陆部队到达战场。
  让人有点无法理解的是,美国海军并没采取相应行动。
  直到5月7日,美军太平洋舰队的第三舰队、第五舰队与第七舰队都没有出现在马里亚纳群岛海域,其中第三舰队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之间的南太平洋上掩护运输船队,第五舰队在北太平洋上保护正在阿留申群岛上施工作业的工程部队,第七舰队则退到珍珠港、整编刚刚动员起来的预备役官兵。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美军没有出动舰队,与共和国海军争夺制海权的意思。
  当然,这并不表示美国会放弃马里亚纳群岛。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军没有派舰队过去,与战况有直接关系,即在共和国天军轰炸机部队的威胁下,美国海军不敢让舰队贸然靠近马里亚纳群岛。不管怎么说,如果100多架轰炸机同时出动,再加上几艘神出鬼没的潜艇,任何舰队都很难抵挡来自天上与海下的联合袭击。
  事实上,轰炸期间,美军一直在向马里亚纳群岛增派作战力量。
  4月30日,美军就在密克罗尼西亚的波纳佩岛附近海域部署了一座由40艘模块船组成的超级海上基地,然后出动200多架垂直起降运输机,昼夜不停的向1000多千米外的关岛运送作战物资、武器装备与军事设备。根据美军的记录,在5月7日之前,就向马里亚纳群岛运送了至少4000枚区域防空导弹(都是以集装箱的形式封装好了的,运到发射阵地上与火控系统对码之后就能使用),不然岛上的区域防空系统也不可能击落近万个目标。在此期间,美军至少向岛上运送了50万吨弹药物资,而且绝大部分是专门提供给陆战队炮兵部队的炮弹。更重要的是,美军至少向马里亚纳群岛增派了15000名官兵,而且基本上都是从陆战队其他部队抽调来的老兵。
  由此也看得出来,美军不但不打算放弃马里亚纳群岛,还做好了死守的准备。
  同样的,共和国海军也不会退缩。
  5月7日夜间,登陆前的火力准备开始了。
  与前期轰炸相比,登陆前的火力准备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即针对登陆岛屿、甚至登陆岛屿上的某一特定区域,比如登陆海滩进行火力准备,重点打击该区域内的敌人,以及敌人的反登陆设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32/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